
早在去年得州簽署通過了一項法案,正式將非法移民越境進入美國的行為定罪為非法行為,并在得州和墨西哥的邊境豎起了隔離鐵絲網。同時該法案也賦予了得州執法部門逮捕非法移民的權力,并把這些非法移民重新遣返至墨西哥。這一法案引起了美國聯邦政府的不滿,拜登政府推行開放的移民政策,得州的做法顯然與聯邦政府的政策存在沖突。隨后拜登政府一紙訴狀,把得州告到了聯邦最高法院。1月22日,最高法院以5比4的投票比例,批準了拜登政府拆除得州的鐵絲網。美國司法部對此表示,得州州政府設置的鐵絲網阻礙了美國聯邦邊境巡邏隊的巡邏工作,這導致在邊境出現緊急情況時,美國聯邦軍隊將無法在第一時間進入到邊境地區。不過,盡管拜登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得到了最高法院的支持,但得州卻并不愿接受這一判決。1月25日,得州方面表示最高法院的這個判決結果并不明確。同時得州方面也認為,聯邦政府在阻止非法移民問題上應對不力,而根據美國憲法第一條內容,得州國民警衛隊擁有憲法規定的自衛權,有權利防止“入侵”行為的發生。

為了防止美國聯邦執法巡邏隊強行拆除已經搭建好的邊境鐵絲網,得州方面推動了“孤星行動”,調動其州內國民警衛隊和聯邦執法人員進行武裝對峙。這一舉動也導致事態進一步升級。隨后,美國共和黨州長協會在其官網刊登了25名共和黨州長的聯合署名信,支持得州的反移民措施,并批評拜登政府“開放”的移民政策。這一事件在當地時間1月26日進一步發酵,佛羅里達州和俄克拉荷馬州的兩位州長表示,已經做好準備,隨時準備向得州派遣國民警衛隊,佛州州長德桑蒂斯更是直接表示,拜登政府將無法控制這些部隊。另外,特朗普也是迅速下場抨擊拜登政府,呼吁各州兵援得州。27日,得州卡瓦佐思堡軍事基地兩名士兵在爆發爭吵后開槍互射,一死一傷。美軍未公布爭吵原因。如果美軍遏止不了從美國社會蔓延的認知分裂趨勢,2024年或是美國陷入內外部系列動蕩的一年。當下的得州難民危機,或是2024年美國大選雙方更大對立沖突的預演。從目前情況來看,得州大有“揭竿而起”的態勢,直接和美國聯邦政府對著干,而得州背后站著的是25個州的聲援,這占據了美國半壁江山,這些州加起來共擁有21萬國民警衛隊,如果該事件繼續發酵,極有可能引發一場全美性質的運動,嚴重點可能導致美國的內部分裂。比如梅德韋杰夫就表示如果無法妥善解決,美國或將爆發“一場新的內戰”。美國聯邦政府已經與得州政府劍拔弩張,而最新消息顯示得州已經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美國大有一副“大戰一觸即發”的即視感。甚至有美國共和黨議員就呼吁“國家離婚”“分裂”,這樣民主黨和共和黨各分一半。但盡管“美麗的風景線”很是美麗,但其實美國爆發內戰的可能性并不高。原因也并不復雜,因為這事本質上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內斗所導致,目前兩黨也并未完全撕破臉,所以還不至于上升到美國內戰的程度。另一方面,鬧獨立一直是得州的傳統保留項目,盡管一些在野黨政客會表面上支持得州獨立,但得州政客不可能得到任何好處。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政客的地位和利益是建立在美利堅的基礎上。若得州單獨列出,其放在全世界不能說籍籍無名,但整體實力和影響力可不會很高,到那時候這些政客說話可就不如現在好使了。所以得州內部的政客喊幾嗓子,以此獲得更多好處,是可以的。但若真要“獨立”,恐怕不會有太多人會同意。更何況,美國雖然是聯邦制,聯邦政府對州的控制力度并不大,但美國也不會允許得州獨立,整場事件不過是共和黨在給拜登政府施壓,要求拜登收回拆除邊境鐵絲網的決定。

今年是美國大選年,不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在竭盡全力為大選拉票,除了中國這個話題之外,非法移民問題就是共和黨和民主黨人最大的斗爭點。這從得州背后發聲支持的州可以看出,都是共和黨控制的州。而這背后反映出的其實是美國政治和社會層面的長期撕裂。在這之前,美國大選都是盡量拉取支持,誰的支持者多誰獲勝,來者不拒。現在美國政壇選舉已經“臺灣化”,全是靠手段。比如直接放棄一個群體,直接拉攏另一個更大的群體,只要支持自己的群體足夠大,那么就能拿到最多的支持票。而非法移民問題就是如此,民主黨主張更開放的“移民政策”,共和黨就要嚴控“非法移民”。這也就意味著南部州成了共和黨的鐵票倉,而民主黨人直接放棄了大部分南部地區。當然,這背后也有兩黨之間背后資本屬性的區別,比如民主黨是華爾街金融資本,而共和黨則是美國實體行業資本。如今,雖然每到大選臨近,美國總會有各種戲劇性鬧劇上演。但說到底,這本質上就是美國政客在使用社會矛盾攻擊對手,從而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務。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個限度的,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到了雙方都壓制不住矛盾,以及社會徹底撕裂時,這種名義上的斗爭,就真有可能會演化成現實中的“美國內戰”.

以特朗普和拜登大選之爭為縮影的美國黨爭還在延續,因此,我們要分析當下的美國,特朗普和拜登這兩任總統缺一不可。或者說,美國之所以走到今天,和這兩任總統的國家戰略有密不可分的原因。
從歷史規律來看,美國走到今天的地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周期。在國家戰略上,中東戰略的失敗在美國最輝煌的時刻給了美國致命的一擊;經濟問題,從1971年8月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承認匯率浮動、推行美元非貨幣化的牙買加體系助推美元霸權的成型;但這也給美元霸權留下一個致命的命門,即貿易結算、儲備貨幣依舊用美元,美國同時向全世界發行美國國債,從而完成一個美元輸出和回流美國的國際大循環,這里美國國債的發行量便成美元霸權的命門。
另外諸如供應鏈危機等問題,布雷頓森林會議初,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GDP總值占到全球的70%,制造業占到全球的50%以上,貿易占到了全球的40%以上。當時的美國確實厲害,全球的大命脈幾乎全部在美國手中。但是隨著后來的幾次產業鏈轉移以及經濟貨幣政策的大調整,美國盡管形成以貿易逆差免費吃世界紅利的優勢局面,但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制造業占GDP的份額從70%下降到11%。這就導致了一個很直接的問題,美元只要花幾十美分便能印一張美元,同時換取等額的商品和實際的服務,美元看似很劃算,但當美元的霸權地位動搖之后,這一切的紅利都將不復存在;更可怕的是美國還沒有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它需要從102個國家進口商品,美元紅利不在,美國自己又造不了那些商品,大問題也就隨即而來。我們之所以講這個大背景,旨在說明當下美國所面臨的很多問題實際上早在很早以前便已經埋下伏筆,只不過是經歷了一個發酵的周期,到特朗普政府上臺之后才陰差陽錯的集中爆發,而點燃這個火藥桶的正是美國前任總統特朗普。

特朗普盡管行事荒誕,但在美國國內依舊有很大的影響力,得到很大的一部分支持,這絕不是特朗普的個人形象的功勞,而是特朗普任期內所推行的政策綜合作用的一個結果。特朗普上臺后,首先完成了美國國家戰略從中東戰略泥潭向大國競爭戰略轉移的過渡進程,在國家戰略層面進行了一個科學的排序。其次,特朗普提出了美國優先戰略,商人本性決定了他的戰略有極為清晰的導向性。這個導向性表現在,一方面特朗普精于算計,而這種算計是建立在以美國優先的基礎上的;另一方面特朗普將自己的執政重心放在經濟上,所有的舉措都是為美國經濟所服務的。特朗普這種事事美國優先的戰略在初期取得了不錯了成果,僅道指在特朗普任期的前三年中增長了一萬多點,這個成果是顯著的;如果不是橫空殺出個新冠疫情黑天鵝,特朗普連任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一切開始于此刻,2020年成為一個分水嶺,新冠疫情的突襲和蔓延,用60天時間摧毀了特朗普三年以來的所有經濟成果,很多人還記得2020年年初美股一周之內多次熔斷。成也經濟敗也經濟的特朗普在2020年的大選前夕親手開啟了美國衰退的大門,將美國明里暗里的矛盾和問題全部激化,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美國的這些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一、美國優先政策的無差別性,打破了美國與盟友之間的平衡,利益不均衡,歐美擅長的群狼戰術無法使用;二、貿易戰使得國際產供鏈崩盤,美國首當其沖,產業空心化注定的必然結果,推高了通脹;三、黨爭激化,互相挖坑,政界亂局讓美國陷入戰略被動;四、社會撕裂,加劇美國內耗,內部不穩定導致美國外部戰略效果堪憂。內外交困,在戰略上束縛住了美國的手腳,不利資源的整合,轉嫁危機的流程鏈至今也未打通。更要命的是,特朗普將美國積攢了幾十年的牌一次性打完,讓拜登無牌可打。特朗普從內外兩個維度給拜登政府挖了一系列的坑,拜登的被動也是美國戰略被動的一個縮影。這也就有了拜登剛上臺之際有拜登國家戰略一份是奧巴馬、一份是特朗普、一份是拜登的說法。拜登上任的前兩年都在干什么,以外交為主,旨在修復與盟友之間的裂痕。如果說特朗普被拜登扔下一個爛攤子,拜登則讓這個爛攤子更爛。疫情繼續肆虐、供應鏈危機、債務上限以及當前居高不下的大通脹,拜登政府的戰略運作空間有限,治標不治本,內部問題得不到解決,外部矛盾進一步激化,加劇美國的內耗,讓美國衰退進入快車道。這一切都歸功于特朗普下臺前的最后一擊,影響絕不是攻陷國會山表面這般簡單,更深層次的才是最核心的,即拜登如何收拾這個爛攤子。

原本我們以為拜登這個老油條行事要比特朗普要穩重得多,至少一開始也這樣認為的,拜登四處奔走著重修復與盟友的裂痕,但在這一輪外交攻勢之后,拜登的所做作為就原形畢露了。什么拜登國家戰略一份是奧巴馬、一份是特朗普、一份是他自己的,壓根就是胡扯,拜登他自己獨創了更為激進冒險的國家戰略:對俄,將俄羅斯踢出金融體系,引發一次大地震;對華,把中國再踢出去,戰略孤立中國。表面看這似乎沒有什么違和之處,這不是美國的戰略目標嗎?但這個看似合理合規的戰略背后脫離了實際,也就是美國在中俄之間誰先誰后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拜登把美國最后一張壓箱底的底牌義無反顧地給用了,遺憾的是就目前來看,美國的好鋼沒有用到刀刃上。對于美國來講,北美是它的基本盤,拉美是后院,歐洲則是美國最強有力的后盾。大國競爭是美國當前的國家戰略,美國不管做什么,都是緊緊圍繞這個戰略核心展開的,它做什么事,評判勝負的標準便是對大國競爭戰略有多大的助益。這是一個最基礎的邏輯,也是不管風云如何涌動,萬變不離其宗。

拜登政府令人有所意外的是他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激進,當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經歷幾天的沉默之后,突然間向俄羅斯發難,這個發難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出手即是核武器,直接把俄羅斯從美元金融結算體系中踢出去,隨后聯合歐洲對俄制裁直擊俄羅斯的經濟命門——能源,欲置俄羅斯于死地的戰略意圖再清楚不過。但在這個過程中,俄羅斯的韌性超出了美國的預期,盧布結算令對沖美國的金融核彈,歐美禁止俄羅斯能源,但俄能源兜兜轉轉還是出去了,關鍵還讓俄羅斯和美國一道賺的盆滿缽,只是苦了歐洲,在能源短缺的陰影下苦苦煎熬。俄羅斯經濟沒有崩潰,美國這一局算贏了嗎?唯一的成就是,俄歐斗氣,俄羅斯幫助美國完成美元緊縮的上半場,將歐洲的血液榨干,美國想適可而止,似乎已不能有效控制局面,這從歐元兌美元匯率一跌再跌中便能得到證實。俄羅斯再出“斷氣”重拳推波助瀾,打亂了美國的布局,美元歐元匯率不穩,美國收割仍在持續,歐洲不安全,資本外流美國,救了美國,讓歐洲病入膏肓。

俄羅斯之所以有這個韌性,歸功于俄羅斯的去美元進程。俄烏沖突并不能證明經濟嚴重依賴能源便是俄羅斯經濟命門的這一論述,但足以說明去美元化應對美元霸權切實有效可行。俄羅斯早在烏克蘭危機發生后便開啟去美元化進程,拋售了95%的美債,建立自己的金融結算機制,實際效果在這次史無前例的制裁中得到驗證,最后甚至逼迫歐美不得不使出扣押俄羅斯海外資產的不屑舉動出來。如果美國在將這次大規模制裁提前幾年在2014年烏克蘭危機剛發生的時候付諸實施,或許俄羅斯要承受的損失要遠遠比今天大得多得多,嚴重依賴能源或許還真能成為擊垮俄羅斯的致命命門。但是2014年美國沒有這么做,在今天看來,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戰略契機,今天美俄歐打成膠著的局面,也在情理之中。收拾俄羅斯這個初衷我們能夠理解,放眼國際上對美國構成挑戰的第一梯隊也就中俄兩個國家,拿下俄羅斯也符合美國的戰略設計。但令人不解的是,美國打算付出什么樣的代價拿下俄羅斯,這筆賬有個劃算不劃算的問題。事實是,拜登政府將俄羅斯列為第一目標出手了,而且是把歐洲這場壓箱底的底牌也打出去了,原本以為能速戰速決,但終究對形勢預估不足,現在東歐戰線陷入泥潭,一個烏克蘭,把歐洲和俄羅斯死死的拖入泥潭,這場消耗戰注定是沒有贏家的。

更令人不解的是,拜登政府在烏克蘭戰局陷入膠著的背景下,突然對中國出手了,縱容眾議長佩洛西竄訪中國臺灣地區,引發新一輪的臺海危機,并持續打臺灣牌。最關鍵的問題是,美國現在在臺海問題上無法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步,反而讓中國大陸穩操主動權,此舉讓美國兩線作戰,對美國大戰略有何助益?這不是激進冒險,似乎找不出什么更合理的解釋。中俄就實力而論,中國要更強一些,未來的中國會更強大。中國人面對這個局面,一定是田忌賽馬,拜登這個老油條反其道行之,打一個已經沒落的俄羅斯把所有的底牌都打出來了,歐洲一旦和俄羅斯兩敗俱傷,美國的全球優勢將不復存在,接下來,美國就只能單打獨斗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美國使出了全力,能用的手段都用了,還不一定能把俄羅斯拿下來,就算拿下來,就當前的各方態勢來看,歐洲也就差不多玩完了,到時候就不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是真的就成一直死駱駝了。這絕對稱得上是美國在戰略上的一大敗筆,特朗普開啟美國衰退的大門,拜登的激進冒險葬送美國優勢局面,這一切都和贏得大國競爭的最后勝利背道而馳。

如何評價當下的美國?家雀的肚(兒),老鼠的眼(兒),吃的不多,看的不遠。拜登之后的美國還能走多遠?承認失敗?還是走向納粹化?無論哪一種選擇,美國都輸了,而且輸的很慘。戰略設計出了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作惡者當哭之時,便是我等開懷暢飲之日。(來源:“兵國大事”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