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民眾反映,自己的手機增加了App隱私記錄功能后,查到一款移動教學軟件“優學院”十幾分鐘訪問手機照片和文件近25000次,一款辦公軟件“TIM”一小時內嘗試自啟動近7000次,并不停讀取通訊錄;還有很多常用的社交、辦公、娛樂軟件也都存在后臺高頻率讀取手機信息行為。(6月8日澎湃新聞)
App未經允許肆意訪問用戶信息達25000余次,這個數據讓人觸目驚心。事實上,這并非個案,在5月25日,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報告(2019)》中提及2019年3月起評估發現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共計6976個。由此可見,App隨意窺探、收集用戶隱私早已是困擾用戶和破壞行業健康發展的頑瘴痼疾。
近幾年,雖然監管部門也多次采取通報、約談、則令下架等手段進行專項整治,但是卻治標不治本,用戶隱私仍在不斷被違法違規收集使用。究其根源,一是準入門檻低但收益高,二是缺乏日常監管,二是處罰措施單一,違法成本過低。
眾所周知,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流氓行徑,已經涉嫌違法犯罪?!毒W絡安全法》、《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均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被收集者同意。此外,《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認定方法》對每一具體的違法違規收集使用行為做了明確的規定,《刑法》第253條明確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由此可見,雖然相關立法不少,但是個人信息保護、個人隱私保護,用戶隱私受到侵犯如何快速、有效、低成本的進行訴訟并獲取賠償方面仍欠缺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有專家認為,立法要立足于現有漏洞,從長遠考慮、以專業的思維、方法、體系與系統來解決專業的問題。
對于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的App,除了“點名批評”之外,還有必要根據其存在的違法犯罪問題,依法追究其開發者、運營者的法律責任,乃至刑事責任。
總的來說,要解決手機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問題,一方面需要立法者和執法者不斷完善制度,強化監管,進一步規范相應的手機App權限開啟標準;另一方面也需要各應用商店認真履行平臺審核責任,強化App隱私條款的明示公示義務,對于沒有隱私條款的App及時下架;除此之外,手機用戶更應該提高信息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多方合力,多措并舉,根治App竊取隱私亂象,讓每一名用戶免于被不良App肆意侵權的困擾。
作者:趙紅 河北省泊頭市齊橋鎮政府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