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陳文玲
當前世界處在一個十字路口,到底是開放還是封閉,是前進還是后退,是單邊還是多邊,是霸道還是王道,是把一個國家的利益凌駕于其他國家利益和全球利益之上,還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各個國家在謀求人類更加美好未來中攜手共商、共建、共享?這是兩條道路的問題,兩個方向的問題。到底向哪個方向轉變,決定了中國的未來,決定了中美關系的未來,也決定了世界的未來。所以,在當前非常關鍵的時期,我們研究中國高質量發展,毫無疑問具有重大戰略價值和意義。
高質量發展在當前的特殊意義
01 高質量發展是大國博弈的需要
當前,大國之間的競爭與博弈日益激烈,中美之間的競爭與博弈就是其中一種典型的表現。從全球看,現在其他大國已不再采取跟隨策略,而是力求把本國做大做強。各國都在做強國夢,強人政治正在興起。自冷戰結束之后,國際格局已從開始的兩個超級大國,演變到現在的威權主義、強人政治和大國博弈日益激烈的合縱連橫階段。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格局都發生著深刻變化和調整。尤其是中美之間的博弈,不僅中國人民關注,美國人民關注,全世界人民都在關注。因為它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方向選擇,代表了兩條道路,是兩種價值觀和理念的激烈碰撞,也是人類道義和道德高下的較量。未來國家之間競爭博弈的核心是什么?是一個國家有沒有硬實力,有沒有硬科技,有沒有軟硬結合代表一個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較量。
目前,美國已向34個國家發起了貿易戰。歐盟、加拿大、墨西哥、印度等都對美國發起了反制措施,中國也進行了反制。雖說在此過程中中美雙方進行了談判,但是談判過程很艱巨。中美之間的博弈已進入常態化,其中不僅包含激烈的貿易摩擦,貿易摩擦只是揭開了中美之間競爭博弈常態化的序曲。未來中美之間的競爭一定是兩國高質量發展的競爭、核心技術的競爭、制造業水平的競爭。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從長周期看應對美國對華戰略轉向的根本之策。沒有高質量的發展,只談貿易順差和逆差,最終解決不了中國的勝出問題。貿易在本質上是買賣問題,是商品交易問題,美國從中國進口是因為美國市場存在對中國商品的需求,這是跨國界市場行為即國際貿易行為。目前,中美之間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為6000多億美元。從總體上看,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大多是產業鏈中低端產品,所輸出商品的價值與應該獲得的價值是不對等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認為這個轉變是中國未來立于不敗之地的一個根本性轉變。
02 高質量發展才能適應世界第五輪制造業產業轉移
由于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資源環境成本上升,近年來制造業已從中國一些地區加快向東南亞、南亞、非洲、北美、南美地區轉移。今年1—4月,中國出口順差減少了24%,5月減少了27%,上半年貿易首次出現逆差205億美元,這說明新一輪產業轉移的速度非常快。美國和日本的服裝鞋帽制造商來自于中國的已經寥寥無幾,大多變成了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孟加拉、越南等國家,這些都是承接第五輪產業轉移的新興市場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產業必須加快向中高端邁進,與這些國家形成產業分工上的錯位發展,這樣才有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要使中國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具備第五輪產業轉移中的產業接續能力,形成更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競爭力。
03 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現在跨境電商已成為采購全球品牌產品的一條渠道。從中國對日本的進口量來看,排在第一位的是藥品,而這些藥品中有很多漢方藥是來自于中國的中藥。中國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制造業有著1800年的輝煌史,中國的產品曾經是世界性的收藏品,就是可增值的財富。而現在很多產品都需要通過跨境電商從境外采購,國外的海外倉、海外代購也因此成為很大的產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體現在我們吃穿住行的各個方面,而讓外溢消費回流的途徑,就是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優質商品的有效供給。
04 高質量發展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
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我們的奮斗目標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強國并不是指我國目前的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貿易總量居第一,制造業產值占比居世界第一,而是要按照人均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一流水平,以此來衡量中國各方面的差距都很大,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首要任務,也是最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題中之義。
05 塑造大國形象需要高質量發展
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商品曾經在改革開放之初很長一段時間被認為是“地攤貨”,后來商品質量有所提高,但很多商品都是貼牌生產,通過委托加工形式先出口到境外,之后又可能被進口到國內。現在國內商品質量和價格都有所上升,但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還有待提升。隨著國內需求日益多元化、品質化、個性化,中國人在國外旅游購物增多,需求外溢明顯,在國外購物過程中往往一擲千金,非常豪放,但實際上這些消費支出往往是購物者預支自己多年的儲蓄實現的,是由于國內優質商品供給不足造成的。要重塑大國形象,必須要有好的產品,有讓世界稱贊的高質量市場,讓中國巨大的消費回流。
高質量發展需處理好幾個關系
第一,大和強的關系。一個國家經濟規模大,不等于強。規模數量外延的擴大,形成了龐大的體量,這是“虛胖”,有的時候不堪一擊。只有實現經濟素質、質量、內涵不斷提升的高質量發展,形成在全球叫得響的經濟質量和經濟素質,國家才有整體抗風險的能力。
第二,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我認為,過于人為地按照西方發展模式來調整三次產業結構,過于強調服務業占比,甚至把服務業占比作為衡量地方政府經濟結構調整的指標,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作為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制造業應該永遠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興國之器。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不能使制造業產業空心化,而是應該延長制造業繁榮周期。在這方面,美國、歐盟曾有過教訓,很多產業空心化的國家現在想重振制造業,而經過各種努力均未達目的,這些國家都曾有過沉重的教訓。所以,我們決定不能削弱制造業,而應在制造業繁榮周期中把制造業做大做強。當然,服務業也很重要,但是服務業需要具備服務制造業和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的能力,要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而不是一種完全獨立成可以替代制造業發展的產業。
第三,全產業鏈與全球產業鏈分工合作的關系。根據我們對國內科技企業做過的調研,企業高管有一個很大的困惑,他們認為根據比較優勢形成全球分工合作,這樣組成的全球產業鏈條是合理的,也是符合經濟全球化規律的,而且這些企業的創新水平也不錯,所以想在全球產業鏈分工過程中尋找企業的發展方向。但當遇到美國這種長臂管轄制裁時,有的企業全產業鏈的正常分工就被打亂了。在這種情況下,怎樣看待全球產業鏈與產業鏈的分工?我認為,根本對策就是要盡快邁向全球產業鏈的高端,而不是中高端。要在全球產業鏈中,使中國自己企業的哪怕是一個零部件、一個模塊或者一個芯片都能成為頂級產品,只有這樣才能迎接新的挑戰。比如福耀玻璃玻璃廠商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玻璃制造商,他們還收購了美國的PPG公司,生產的汽車玻璃用于供應路虎、福特這些高端汽車廠商。靠一塊玻璃的創新,可以把產品做到極致,令其他供應商難以企及,這樣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因此中美貿易摩擦對其就沒有任何影響。這就是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高端和頂端的形成的競爭優勢,這些優勢的集合就是國家的硬實力。
第四,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與集成創新之間的關系。 在改革開放40年進程中,中國比較重視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是一種高水平的拿來主義。中國在集成創新方面也有成果,比如高鐵是在學習引進日本新干線和德國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集成創新,250公里以下的技術都是引進的,但是250公里以上的技術全部是我國自己研發的。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原始創新,必須有幾十年磨一劍的創新精神和韌性,踏踏實實把一種產品做到極致。要通過理論創新與發明,發現新技術、共性技術、原創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在創新過程中,我國遇到的最大短板是原始創新。我國學術論文發表數量居世界第一,專利也即將居世界第一,但專利主要還是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我們真正需要實現的是發明專利位居第一,是具有原始創新成果。
第五,匠心臻品與粗制濫造的關系。什么是匠心臻品?舉例說明。在江蘇232個德資中小企業中,有38個企業在其各自行業中已是世界隱形冠軍。一家生產轉筆刀的企業有236年的歷史,轉筆刀做到了世界之最,采購商都慕名而來,這就是匠心臻品。之前有個電視節目,介紹了一個黑色釉質的瓷碗,里面有兩片樹葉,那是我國唐宋時期燒窯技術的展現,這種技術已經斷檔幾百年了,后來這件工藝品被收藏在日本收藏館,價值幾十萬元。現在我們有一位工藝師將它研發出來,用了近20年時間,中央電視臺將他搬上來銀屏,有一集專集《匠心獨具》。假如沒有這樣的研發,沒有這樣匠心臻品的追求,這種瓷碗還只是日本的收藏品。所以,高質量發展在很多方面都要解決深層次的問題。
此外,要以實體經濟為本,兼顧發展虛擬經濟。現代經濟應該是實體、虛擬經濟并駕齊驅,平穩前行;要重視人才,把人作為第一生產要素,把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出來,讓一切創造財富的資源涌流;要通過改革上層建筑和調整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