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理論建設 > 閱讀信息
李慎明論金融危機(7):當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成因、前景及應對建議
點擊:  作者:李慎明    來源:《世界歷史》  發布時間:2017-07-22 13:52:48

 

1.webp (7).jpg

  【編者按】該文是“李慎明論金融危機”系列文章的第七篇,原文刊登在《世界歷史》2009年第3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正好印證了李慎明老師從1999年開始對它一系列判斷的大體上的正確。危機爆發后,李慎明老師隨即展開了對這場危機現狀、成因、影響、趨勢及對策等方面的深化研究。因此,2008年之后也是李慎明老師對金融危機論述較為豐富的時期。

 

  本文中,李慎明老師認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只有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才能解釋清楚。近百年來,壟斷資本主義在行業上逐漸從產業壟斷向金融壟斷發展,在空間上逐漸從國家壟斷向全球壟斷發展。但是,金融壟斷和全球壟斷不僅沒有消彌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個人占有這一根本矛盾,反而使這一矛盾不斷激化。這也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消費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 因此,這場危機正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深層次矛盾積累并進而爆發的必然,它本質上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

 

  關于“經濟危機何時見底”的問題,李慎明老師認為:“目前有四種代表性的觀點,并可以用四種英文字母來表達。一是最樂觀的看法,2009年下半年見底,可以用英文字母V來表示二是次樂觀的看法,兩、三年后見底,用英文字母U來表示。三是悲樂性。因全球各主要大國都在大幅降息,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共同應對,全球經濟可能會較快走出低谷,但因問題太大,并且此次擴張,有可能使舊的矛盾沒有得到解決,反而給將來積累新的問題,全球經濟在新的一輪擴張之后,還會下滑,下滑之后,各國再共同采取新的舉措應對,經濟還會出現新的增長,因此用英文字母W表示。四是悲觀性,認為此次是全球百年不遇大危機,其真正的嚴重性才剛剛顯現。要真正走出低谷,需要10多年之后,用英文字母L表示。我個人提出第五種看法,不知有無道理?這就是樂悲性。由于各國政府都采取重大舉措共同應對目前這場金融乃至經濟危機,這場危機有可能在最近的兩、三年內看似走出低谷。但由于全球性的貧富兩極分化急遽拉大、絕大部分弱勢群體有效需求不足這一根本性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甚至還有加劇之勢,全球經濟在近三、兩年內稍有反彈之后有可能步入更大的低谷。因此,僅用一個英文字母無法表達世界經濟發展的前景,應該用兩個英文字母來作表達,這就是VL。當然,L的下劃線上,可能是充滿鋸齒狀的小幅度的‘衰退’與‘復蘇’動蕩波紋。” 國際金融危機即滿九個年頭,現在仍然是深不見底。這又一次說明,李慎明老師九年前這一預測的大體正確。

 

  最后,李慎明老師建議,一是要加強對美國金融危機的研究,特別是要吸收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從事宏觀戰略研究的同志參與金融危機研究。二是高度重視我國的分配問題,統籌全國的分配,讓最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以進一步啟動我國的內需,這是我國應付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而我國收入的差距目前還在增大,從中長期看,這必然會制約經濟發展,包括影響社會穩定。

 

       原標題:當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成因、前景及應對建議

 

  筆者個人認為,二戰結束以來,世界上發生了三件分外值得關注的大事:一是194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二是1991年的蘇聯解體及蘇東劇變;三是2008年9月美國開始并正在向全球蔓延的金融乃至經濟危機。這三件大事對世界格局都已產生或正在產生巨大的影響。

 

  美國的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的經濟動蕩仍在全球激劇演進。可以說,從現在開始直到本世紀前二、三十年乃至上半個世紀的歷史極有可能已處于一種動蕩、激烈變動和跳躍狀態的時期。這種激烈變動,發端于世界經濟,并由此必然帶來世界政治格局的新變化。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實踐已證明,這一判斷是完全正確的。

 

  一、美國這塊“經濟無比繁榮與安定的綠洲”為什么突然發生如此巨大的金融海嘯?它的直接原因、深層次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應該說,美國這次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是次貸,深層次原因是金融監管不力;直接和深層次原因中都有公眾信心問題。但我認為,僅從技術經濟學或經濟運營學或經濟管理學或公眾心理學的角度,可以講清美國這場金融海嘯的直接或間接的原因,但都無法講清它的根源。我認為,只有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才能解釋清楚這件大事的根本原因。這也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在西方重新獲得青睞的根本緣由。

 

  眾所周知,資本主義發展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即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和壟斷資本主義亦即帝國主義階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資本主義已經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與此同時,我們人類社會也由此進入了帝國主義時代。時代作為一個歷史過程,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極其復雜的過程。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可能出現若干不同的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決定時代的性質及其基本特征的那些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但這些基本矛盾的表現形式,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起主導作用的主要矛盾都會發生變化,因而時代的內涵會發展,時代的主題會改變。

 

  列寧有段著名的論述:“這里談的是大的歷史時代。……我們能夠知道,而且確實知道,哪一個階級是這個或那個時代的中心,決定著時代的主要內容、時代發展的主要方向、時代的歷史背景的主要特點等等。”[1]

 

  這就是說,時代,是世界范圍內按一定標準劃分的社會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是處在時代中心的一定階級決定著時代的主要內容、時代發展的主要方向,亦即時代的性質。時代主題或時代特征,是一定“時代的歷史背景的主要特點”,也是一定時代的不同時期所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世界社會力量斗爭的焦點。從時間上看,時代常常是比較漫長的歷史階段,常常以數百年為時間單位。而時代主題,則可能因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而進行轉換,會常常以數十、幾十年時間為單位。是處在時代中心的一定階級決定著時代的性質,并進而決定著時代的主題或時代的特征,而不是相反。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高新技術革命加速推進,使得時代的特征或時代主題發生了新的重大的變化。鄧小平和我們黨及時提出了當今時代的主要問題或主題是和平與發展,這就在國際環境上為我們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應該說,這次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是世界各國人民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進一步推進世界多極化與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大好時機,是進一步昂揚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大好時機。弘揚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又增添了諸多極其有利的條件。

 

  對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我們一定要清醒認識、堅定不移,決不能輕易發生動搖。但是,早在1991年,鄧小平同志在一次談話中就明確指出,列寧所講的大時代,不要去動它。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又特別談到:“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2]我們黨的第一、第二代領導集體中的重要成員陳云同志也早在1989年明確指出:“列寧論帝國主義的五大特征和侵略別國、互相爭霸的本質,是不是過時了?我看,沒有過時。”“那種認為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已經過時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非常有害的。這個問題到了大呼特呼的時候了。”[3]江澤民同志在2000年也明確指出,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由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4]鄧小平、陳云、江澤民的有關論述告訴我們,“帝國主義時代”這個本質并沒有改變,如果輕易認為時代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把“和平與發展為主題”誤認為已經進入“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就是不顧客觀事實,犯了急于跨越社會大的發展階段即資本主義最高階段的“左派”幼稚病的錯誤或別的什么錯誤。如果認為我們現在不是處于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我們就不可能認清導致當前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根源,也就無法找到應對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正確措施。

 

  近百年來,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與發展,隨著高新技術革命深化與推廣,從行業上講,壟斷的資本主義逐漸從產業壟斷向金融壟斷發展;從空間上講,逐漸從國家壟斷向全球壟斷發展。但是,作為資本主義基本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如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是資產階級剝削和占有無產階級生產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性和私人占有性等等這些基本矛盾非但沒有消逝,并且在新的形勢下有了新的發展和激化。金融壟斷和全球壟斷的不斷發展,不僅會促進更大規模的生產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而且會使生產資料和金融財富向少數人和少數國家手里更大規模的集中。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只會在全球范圍內使窮國窮人愈來愈窮,富國富人愈來愈富,從而在全球范圍內加劇資本主義與廣大勞動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這次金融、經濟危機的發源地美國。蘇東劇變后,由于蘇東實行的全面社會福利參照體系的坍塌,美國、瑞典、法國、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不僅所有制、分配、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等方面進一步全面右轉,就連已建立好的福利體系都在右轉。2005年美國人報告的總收入增長了近9%,但是社會底層90%的人的平均收入卻比前一年下降了172美元,即0.6%。[5]2000年,美國貧困人口為3160萬,2001年增加130萬,2002年又增加170萬,達到3460萬。而到2007年則增至3620萬,其中有2950萬人靠領取食品券過活。[6]這就極大的抑制了全球其中包括美國國內的消費,也就從根本上抑制了全球其中包括美國內生產力的發展。

 

  2000年美國股市破滅,為挽救其經濟頹勢,美國將美元利息降到1%,并規定可以把房屋增值部分到銀行進行再抵押。因此,美房市大漲,此后五年上漲60%以上,美新增GDP中有50%以上來自房地產。近年來,美居民每年從房地產增值中獲利近萬億美元。所以美居民消費旺盛,儲蓄率到2006年7月已跌破-1.5%。這就是美巨大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由于財政和對外貿易的連續數年的高額的雙赤字,美國急需引入外資填充。而外資進入,需要提高利率。所以從2004年6月28日到2006年兩年中,美聯儲共17次提息,從1%升為5.25%。長期房地產抵押貸款利率現已上升為6.8%。利率調高直接打擊了房地產。房地產投資放緩,新房銷售量急劇下降,房屋抵押貸款申請也連續下降。這又直接打擊了美國的GDP的增長。這就是美國次貸危機暴發的直接原因。

 

  按美國信用評級公司個人信用評級分為5級,其中差級以下的最高值為619分。美國共有1200萬戶總資金余額為近2萬億差級以下的次貸。金融資本明知差級以下次貸存在高度風險,而還要執意放貸。其主要目的,是想要繼續尋求高額增殖。有人戲稱,這是美國的“美小姐”即“房地美”和“房利美”追求“錢先生”即超額利潤的必然結果。同時,也不排除其當局想通過改善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以標榜自由資本主義所謂“民主”制度的優越,以在廣大發展中國家進一步推銷美國的“民主制度”。1929年美國等西方強國的經濟大蕭條,本質上信貸擴張引起實體經濟生產過剩的危機。而這次美國的次貸危機,則是信貸擴張而引起的消費領域特別是房地產領域的生產過剩危機。

 

  馬克思的《資本論》中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消費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7]

 

  1929年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說到底,依然是美國普通老百姓收入少,消費不足的根本制約與結果。這仍是馬克思所揭示的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個人占有的這一根本矛盾所引起、所決定。

 

  這也充分說明,目前的這場金融、經濟危機,從本質和根本上說,并不是什么監管不力、信心不足等所造成。而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深層次矛盾積累并進而爆發的必然。還有一種國際輿論,甚至想把此責任強加到我國人民頭上,而那種認為中國人天生愛儲蓄,懷揣近兩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舍不得花是導致美國為次金融危機爆發原因的說法,則更為荒謬。

 

  古人云,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用這句話,來解析當前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同樣有一定的意義。蘇聯解體、蘇東劇變后,美國一國獨大。美國利用其金融霸權的地位,放肆地張著大嘴吃世界。1980年,美國財政赤字為762億美元,而從08年10月開始的09財年預算赤字將從往年4000多億美元激增到1·75萬億,占GDP的12·3%,為二戰以來的最高。2006年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8,567億美元。自1994年以來,美國貿易逆差逐年升高,1999年達3000多億美元,而2006年對外貿易赤字已攀升到8830億美元;美國每年外貿逆差,等于其他國家每年為每個美國家庭補貼9000美元。美國資本主義的揮霍無度,充分反映了帝國主義的腐朽,從而也引發了美國今天嚴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

 

  二、既然金融危機發生在美國,美國接連降息至0到0.25區間,但為什么此時的美元又分外堅挺?

 

  讓我們來看看這樣一組數據: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把高耗能、高潮污染的血汗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自己卻大搞所謂第三產業中的核心產業金融創新。結果,使其進一步崛起為超級金融帝國。它們的金融創新,也使其虛擬經濟和金融衍生品大肆泛濫。

 

  有報告說,美金融市場為典型的倒金字塔結構,最下一層是次級貸,約為近兩萬億美元;倒數二層普通房貸,約10萬億美元;現在這兩層已出問題。倒數三層是企業債,包括企業之間各種債券約是60萬億美元;最上一層是各種金融衍生品,約為340萬億美元。

 

  2007年全球實物經濟10萬多億,GDP為近54萬億美元,按國際清算銀行數據,全球衍生金融產品市值為681萬億,僅與全球GDP相比則為1:13。2007年美GDP近14萬億,與其金融衍生品比竟為1:29。若按實物經濟與金融衍生品比,則為1:68。

 

  1889年,恩格斯就指出:“金融市場也會有自己的危機,工業中的直接的紊亂對這種危機只起從屬的作用,或者甚至根本不起作用。”[8]

  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說:“帝國主義的特點,恰好不是工業資本而是金融資本。”[9】他還說:“金融資本是一種存在于一切經濟關系和一切國際關系中的巨大力量,可以說是起決定作用的力量,它甚至能夠支配而且實際上已經支配著一些政治上完全獨立的國家”。[10]

 

  重讀這些論述,可以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并未過時,并且有著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和歷史穿透力。正因為在金融帝國的時代里,金融市場形成了獨立于實物經濟的單獨體系,所以,當金融危機到來之時,正像馬克思所說,資本家特別是金融家的“靈魂渴求貨幣這一唯一的財富,就像鹿渴求清水一樣。”[11]

 

  美元是世界貨幣,當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之時,世界其中包括美國的各大投行和銀行為了免于自己的破產,便紛紛變賣自己的各種資產置換成美元。這是當前美元堅挺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美國金融、經濟出了大的問題,政府采取刺激經濟計劃,需要投入大量美元,必然要增發貨幣,大舉國債。美國憑借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發行債券,只有保持其匯率的堅挺,其他國家才會心甘情愿地繼續購買美國的包括國債在內的各種金融產品。但是,只要美元毫無節制地濫加發行,從中長期來說,美元必然是大幅貶值的結果,這樣便等于其他國家為美國的過度消費買單。美國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其實質倒可能是美國在操縱其美元匯率堅挺。

 

  三、目前這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何時見底?

 

  對此問題,國內外高度關注,并有各種預測。目前有四種代表性的觀點,并可以用四種英文字母來表達。

 

  一是最樂觀的看法,2009年下半年見底,可以用英文字母V來表示

 

  二是次樂觀的看法,兩、三年后見底,用英文字母U來表示

 

  三是悲樂性,因全球各主要大國都在大幅降息,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共同應對,全球經濟可能會較快走出低谷,但因問題太大,并且此次擴張,有可能使舊的矛盾沒有得到解決,反而給將來積累新的問題,全球經濟在新的一輪擴張之后,還會下滑,下滑之后,各國再共同采取新的舉措應對,經濟還會出現新的增長,因此用英文字母W表示

 

  四是悲觀性,認為此次是全球百年不遇大危機,其真正的嚴重性才剛剛顯現。要真正走出低谷,需要10多年之后,用英文字母L表示

 

  我個人提出第五種看法,不知有無道理?這就是樂悲性。由于各國政府都采取重大舉措共同應對目前這場金融乃至經濟危機,這場危機有可能在最近的兩、三年內看似走出低谷。但由于全球性的貧富兩極分化急遽拉大、絕大部分弱勢群體有效需求不足這一根本性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甚至還有加劇之勢,全球經濟在近三、兩年內稍有反彈之后有可能步入更大的低谷。因此,僅用一個英文字母無法表達世界經濟發展的前景,應該用兩個英文字母來作表達,這就是VL。當然,L的下劃線上,可能是充滿鋸齒狀的小幅度的“衰退”與“復蘇”動蕩波紋。以上對世界經濟發展前景的“悲”和“樂”,僅僅是從全球GDP總量的角度和全球生產力的角度看,還沒有從全球生產關系的角度看。若從根本上看,還應分清誰的悲和誰的樂。

 

  筆者認為,此次危機的性質本質上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由于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也給世界各種不同類型的國家帶來不同程度的危機,各類各個國家幾乎無一幸免。這次危機究竟何時走出低谷,主要是看美國和世界其他各國的應對。各國應對之中,既有合作,又有競爭,更有較量。世界在互動和博弈之中,所以很難對這場世界性經濟危機作出具體的預測。

 

  目前這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不是美國為首的全球資本主義的總危機?筆者認為目前還不好這么匆忙認定。

 

  一是因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科技、軍事等方面還都占有相當的優勢,它們在其生產關系的范疇之內還有相當的調節余地。

 

  二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各方面還都處于相當的弱勢地位,特別是由于這些年來新自由主義在全球的泛濫,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在理論上的準備還遠遠不足,人們認識和發展真理還有相當一個過程。

 

  由于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這一根本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都是最終要到來的。對于這一點,我們堅信不移。正因為這樣,我們是最終的革命樂觀主義者。同時,我們也是革命的主觀能動主義者。我們深知,“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不會自動到來,我們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及時抓住各種大好機遇,正確應對各種嚴峻挑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排除各種悲觀失望等右的錯誤,不斷推動歷史順利向前。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在通往資本主義滅亡和社會主義勝利的道路上,充滿了荊棘。封建主義在這個世界存在了數千年,資本主義才有三百多年,我們沒有理由讓資本主義很快壽終正寢。更何況,社會主義事業是人類歷史上完全嶄新的事業,有著“畢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辛。從一定意義上講,社會主義事業唯其艱難,方其偉大。只有充分認識其艱難,我們才能始終沉著冷靜、堅忍不拔,及時排除各種急躁冒進等“左”的錯誤,頑強不懈的為社會主義宏偉事業而奮斗。

 

  這次經濟危機,是不是美國式的資本主義模式的總危機呢?我認為有兩種可能:

 

  一是美國式的資本主義模式經過調整和“改革創新”,使其獲得新的生機與活力。2007年第3期《馬克思主義研究》刊發了筆者《美國經濟極有可能已步入40年到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收縮期中的衰退》一文,其中說“我個人認為,經濟全球化和新的高科技革命,可能使美國擺脫正常的商業周期危機的影響,但卻無法使其擺脫長波周期危機的規律。”“‘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所表明的資本主義發展的‘長波論’正在美國經濟中起作用。美國經濟從1967年起,已經進入長波收縮期中的衰退。從1993年3月至2001年3月美國經濟長達10年的繁榮,僅僅是美國經濟進入長波收縮期衰退中出現的特例。經濟周期的運動規律,最終受經濟基礎所決定,同時也受在經濟基礎上所產生的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冷戰結束后,美國經濟之所以能有長達10年的繁榮,其根本前提,并不是其信息經濟的作用,而是其搞垮了蘇聯”;“如果說美國經濟又承接了1967年進入“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的下降階段的遺產,重新步入長周期中衰退的判斷成立,那么美國企圖再次打斷這一承接鏈條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會不會是重復上個世紀90年代用搞垮蘇聯東歐的辦法來調動其所有能量搞垮當今世界上其中的大國或強國呢?”“假若美國能夠達到此目的,那么,美國經濟即會有新的反彈”。上述看法如果現在仍然成立,美國經濟有新的強勁反彈,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將會在世界范圍內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世界社會主義思潮和運動也可能會陷入新的更大的低潮。

 

  二是如果世界上其它大國強國應對正確,美國的經濟危機就會進一步深化,從而使美國式資本主義模式和美國世界霸主地位從根本上得到動搖,也必然會引發全球經濟秩序的深刻變化和全球政治格局的深刻變動。若如是,21世紀前二、三十年乃至上半個世紀,政治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將會得到真正的展示和彰顯,毛澤東1962年1月30日《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預言的“從現在起,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制度徹底變化的偉大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是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不能比擬的”[12]時代就會真正到來。

 

  四、應對世界金融、經濟危機的兩點建議。

 

  一是進一步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更加緊密地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從基礎理論和宏觀、戰略、前瞻、全局的高度加強對美國金融危機的研究,以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正確的戰略指導思想與指導方針。金融是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命脈和血液,金融資本是資本最高和最抽象的表現形式,是資本對人類社會的最高統治。國際金融壟斷是帝國主義發展的新的最高階段。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他們在蘇聯解體后,已把我國視為最大的潛在對手。鑒于用武力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越來越小,他們一是可能用文化、價值觀侵蝕的辦法,二是可能用金融手段。因此,研究金融危機問題,不能就事論事,就金融研究金融,也不能僅限于金融領域工作的同志研究此問題,而應該吸收各方人士、有不同意見、不同學術觀點,特別是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從事宏觀戰略研究的同志參加。

 

  二是高度重視我國的分配問題,以進一步啟動我國的內需,這是我國應付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在初次分配中,我國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90年占53·4%,2005年下降到41·4%,15年間,下降12%;近幾年還在下降。但一般市場經濟國家勞動報酬都要占GDP的60%以上。2007年中國平安保險董事長的稅前收入究達6616萬元。1993年9月16日鄧小平同志同其弟弟鄧墾談話講到,分配的問題大得很。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鄧小平同志這次談話和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強調的要高度重視解決分配問題意義深遠。我認為,從中長期來說,我們要確保小康社會的實現,就必須培育消費市場。培育消費市場,最根本的是要堅決貫徹科學發展觀,統籌全國的分配,讓最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而收入的差距目前還在增大,而不是縮小。從中長期看,這必然會制約經濟發展,包括影響社會穩定。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但是,我們也應記住第二句話,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分配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分配搞不好,最終會制約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所以研究經濟學,不僅要從生產力的角度,同時更要注重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研究。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一定能夠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及時抓住機遇,正確應對挑戰,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對此,我們充滿信心。

 

注 釋:

 

  [1]《列寧全集》1988年第2版第26卷,人民出版社,第143頁。

  [2]《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頁。

  [3]《陳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0頁。

  [4]江澤民:《在2000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界領導人峰會午餐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0年11月16日。

  [5]美國《紐約時報》網站http://www.nytimes.com/2007年3月29日。

  [6]《美國貧困人口不斷增加》:http://www.xinhuanet.com/2008年11月19日。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48頁。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84頁。

  [9]《列寧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03頁。

  [10]《列寧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95頁。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2頁。

  [12]《毛澤東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2頁。

 

相關鏈接

 

  1、李慎明論金融危機(1):1999年預言“美國潛伏著嚴重的泡沫經濟危機”

  2、李慎明論金融危機(2):金融危機與戰爭

  3、李慎明論金融危機(3):美國經濟的衰落與中國的歷史性機遇

  4、李慎明論金融危機(4):切實高度重視防范和化解我國可能存在的金融風險

  5、李慎明論金融危機(5): 世界社會主義現狀和發展的若干重要問題

  6、李慎明論金融危機(6): 美國經濟極有可能已步入40年到60年的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收縮期中的衰退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原副書記、原副院長、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編發,原載“思想火炬”微信公號,原文刊登于2009年6月15日《世界歷史》2009年第3期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點贊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評論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