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經濟制度決定著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是“社會主義有組織的市場經濟制度”。離開這一國家經濟制度的大前提而探討企業改革,必然顧此失彼、進退維谷。大制度決定著小制度。“社會主義有組織的市場經濟制度”和“合格的專業化產業管理公司制度”是“中國道路”的核心內容和特色所在,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戰勝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秘密武器。
制度自信來自于制度優勢。沒有制度優勢就沒有制度自信。因此,我們需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框架內,發展公有制經濟,改革國有企業的管理模式,形成國有企業管理的制度優勢,打造出戰勝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秘密武器,并為深陷困境的全球資本主義指出未來發展的方向。
一、中國經濟制度的內涵和特色
經濟制度是歷史的產物。建國初期,以毛澤東主席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人為了振興中華民族、避免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設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防體系作為國家的戰略目標。他們是根據這一“中國目標”,規劃和設計了國家經濟制度。如果當時把發展買辦經濟、權貴經濟、殖民地經濟作為“中國目標”,那么中國在六十年前就可以“與美國結為夫妻”,實現中美經濟一體化了。果真如此,那么今天的中國就是一個“大菲律賓”或“大墨西哥”,談何大國崛起。因此,要發展怎樣的生產力、要建設怎樣的工業體系、要為什么人服務,這才是認識國家經濟制度和設計國家經濟制度的邏輯起點。如果僅僅就制度而談制度,那么就要犯認識論的錯誤。還是那句老話:要談生產關系嗎?先談談生產力吧。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建設完整的、先進的工業體系和國防體系,仍然是當下中國的目標;實現“真工業化”,避免“偽工業化”,防止市場化、城市化和國際化偏離正確方向而誤入歧途,從而淪為菲律賓和墨西哥,仍然是我們的使命。“中國道路”并非關鍵,“中國目標”才是要害。一旦迷失目標,必然迷失道路。
改革開放并沒有改變“中國目標”。當中國經濟制度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之后,企業代替了政府成為社會生產和市場交換的主體。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目前形成了三類市場主體:海外資本主導的外資企業、民間資本主導的民營企業、國有資本主導的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過程中,這三類資本各自代表著自身的利益,已經拉開了爭奪國家經濟主導權的大幕。
未來存在幾種可能:如果海外資本奪取了中國經濟主導權,那么,中國就是殖民地經濟;如果民營資本(包括權貴資本)奪取了國家經濟主導權,那么,中國就是權貴經濟;如果全民所有制性質的國有資本繼續主導中國經濟,中國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可以區分為無序化、無組織的低級市場經濟和有序化、有組織的高級市場經濟。高級的市場經濟是“有組織的市場經濟”。從低級市場經濟向高級市場經濟的演化過程,也是國家經濟主導權在不同的市場主體之間重新分配的過程。當中國共產黨完成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之后,必然面臨以下重大課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哪一類資本將是中國“有組織的市場經濟”的組織者和主導者?哪一類資本的追求目標與中國建設先進工業體系和國防體系這一國家目標相一致?未來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基礎是什么?
在當今中國這一過度開放的經濟體里,民營資本從來不是跨國資本的對手,無法成為中國“有組織的市場經濟”的組織者和主導者。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部分民營資本(包括部分權貴資本)甚至充當國際資本的帶路黨,二者聯手共同侵害國家產業升級的長遠利益。海外資本集團實力雄厚,只要美聯儲開動印刷機,就可以無限量提供美元資本。如果發改委和商務部繼續發文搞“全方位開放”,美元資本可以借機席卷中國所有產業和行業,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的主宰者。屆時,中美經濟可以實現一體化,但這意味著中國完整的工業體系從此走向碎片化,中國將重新成為美國的附庸、成為“大菲律賓”和“大墨西哥”。
為了維護中國工業體系的完整,為了持續推動工業體系和國防體系的現代化,為了避免拉美化陷阱,中國只能選擇國有資本來承擔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在“中國目標”面前,海外資本沒有資格,民營資本沒有實力,唯獨國有資本既有資格、又有實力。
“中國目標”決定了“中國道路”;“中國道路”決定了“中國制度”,也決定了“中國特色”。選擇由具有全民所有制性質的國家資本來主導和建設中國“有組織的市場經濟”,就是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放棄這種選擇,就是放棄社會主義道路)。這種“有組織的市場經濟”,在性質上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經濟制度就是“社會主義有組織的市場經濟制度”(詳見筆者《建設“社會主義有組織的市場經濟制度”》一文)。
有活力的經濟制度必有其精氣神。國有資本的“精”、市場經濟的“氣”和社會主義的“神”,三者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互制衡,形成了“社會主義有組織的市場經濟”這一有機整體,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精氣神。這一制度體現了“陰陽合道”的思想和“三生萬物”的原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內涵與特色是“社會主義有組織的市場經濟制度”。國有企業作為國有資本的載體是“社會主義有組織的市場經濟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只有在“社會主義有組織的市場經濟”理論框架內,才能明確國有企業的戰略地位和職能定位,才能找到國企改革的正確方向。
二、謹防“混改”走入歧途
目前以“混改”為特色的國企改革是通過引進民資和外資來降低國有股份比例、減少政府干預、增加企業管理者收入的改革。在“混改”思路的指導下,云南白藥集團50%的股權以254億元的價格出讓給了民營企業。這一事件引起了業界很大反響。這意味著國企改革依舊停留在縮減國有股份比例上而沒有新的出路。退出競爭性領域、降低國有資本比例的改革,顯然突破了公有制經濟為主導的制度底線,也削弱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
反思三十多年國企改革的道路,可以將改革思路概括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以提高企業效率為導向”的改革思路。即,在國有經濟體系里引進外資和民資,主動降低國有股份的比重,甚至以開放搞活的名義把國企賣光。
第二類是“以增強黨和政府控制力為導向”的改革思路。具體做法是,堅持國有資本的控股地位,由政府管理部門選拔干部并組建企業黨委和董事會,然后在國資委的主導下由企業黨委和董事會聘任企業管理人員,把國營企業的人員、工資、獎金、招待費等統統管起來。
這種管理模式弊病主要表現在:企業主要管理人員不是來自于市場競爭而是來自于官場公關,管理者的行為導向主要是向官場負責而不是向市場負責,企業內部關系復雜,內耗較大,運行效率低下,市場應變能力和對外競爭力較低。在這種管理體制下,有能力的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大量流失到外企和民企,留下來的往往是一些市場競爭力不強的人才,最終導致國有企業在競爭性領域退出,外資和民企代替了國企而發揮主導性作用。
歷經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海外資本和民間資本的多項指標(如就業人數指標等)已經超過70%,這意味著公有制經濟在經濟領域已經事實上退出了主導地位,共產黨在經濟領域的“政治市場占有率”相應地降到30%以下。隨著國務院促進對外開放五號文的頒發和實施,國際資本的比例將進一步上升,國有資本比例連同共產黨在企業中的影響力將進一步下降。這對建設“社會主義有組織的市場經濟”將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
三、國企改革的政治原則和效率原則
新的國企改革思路必須兼顧政治目標和經濟目標。能否同時兼顧政治和經濟的雙重目標是衡量國企改革方案是否合理、合法、合規的判斷標準。
首先,國企改革方案必須講政治。國企改革必須有利于增強黨的領導,必須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有組織的市場經濟”,必須發揮國有企業對市場經濟的組織作用和主導作用,避免國際資本和權貴資本掌控中國經濟命脈。
其次,國企改革方案必須講效益。國企改革必須有利于增強企業的經濟實力和經營活力,必須有利于提高國有資本的比例,必須有利于國企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
引進海外資本的目的不是為了發展殖民地經濟,不是為了拱手出讓產業控制權和金融控制權;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目的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制造兩極分化。引進外資和發展民資是為了擴大國有資本的組織化空間,更好地促進中國本土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進步,更好地走“中國道路”,實現“中國目標”。
所有制的性質決定著經濟制度的性質,企業所有制的性質決定著企業改革的性質。為了達到上述“雙重目標”,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從企業所有制角度切入來尋求改革的答案,重新討論國有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問題,重新設計國企所有權的歸屬與國企經營權的授權等制度。
特別在競爭性經濟領域,國有企業不能以各種“改革、開放、混改”的名義退出。競爭性領域是社會就業、社會穩定和財富創造的主要領域,也是直接影響執政黨“政治市場占有率”的主要領域。在競爭性領域,國有經濟不僅不能退出,而且需要加強。
四、國企改革的策略
根據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兼顧政治目標和經濟目標的雙重要求,新的國企改革模式應該是“全民所有,兩權分離;政府監管,法人經營”,把企業所有權還給代表人民意志的組織(而不是政府),把經營權的授權方式交給市場(而不是官場)。簡單地說,就是“所有權回歸人民,經營權交給市場”。在所有權領域,不留任何“混改”的空間;但在經營權領域,可以穩步推進“混改”。把經營權從所有權中剝離出來,并把國企改革嚴格控制在企業經營權范疇內。這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策略。
具體做法是:
第一、從企業產權制度角度切入,實行“兩權分離”的改革。通過產權管理制度的設計,把所有權和經營權適度分離。
第二、通過立法,明確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的所有權之歸屬。法律應該規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組織代表人民利益持有中央企業和地方企業之所有權;國企上繳的利潤必須專款專用于提高人民的教育、健康、環境、安全等領域的福利支出,不得用于變相補貼給外資和民企。
第三、經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由各級國資管理部門具體行使國有資產所有者的權力。這意味著各級國資委不能獨立處置國有資產所有權,比如,出售類似云南白藥集團50%股權的業務需要提交云南省人大專業委員會討論。
第四、在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適度分離之后,進一步改革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權的授權模式,把國有企業經營權的授權模式由上級主管部門和主管領導的“行政性授權”,改變為“市場化授權”。即,通過市場化的投標和競標機制,選擇合格的專業化的產業管理公司,委托其行使國有企業經營權,并通過契約方式把產業管理公司的權利與義務明確下來,從而實現國企經營權的授權模式步入市場化和法制化的軌道。
五、“合格的產業管理公司” 受托行使企業經營權
國有企業的經營權通過市場化的途徑授權給“合格的專業化產業管理公司”來行使,可以兼顧改革的政治目標和經濟目標。這一國有資產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實行“兩權分離”,把國企的所有權劃為改革的紅線,不可突破。國有經濟比例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國企改革不能動搖全民所有制這一原則。國企“混改”只能且必須限定在企業經營權的范疇之內,通過完善和優化經營權的授權、用權和考核來提高企業運行效率,達到鞏固和發展全民所有制的目的。因此,新的國企改革思路不同于目前的“混改”,不同于漸進式的“顏色革命”。
第二、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對分離之后,企業經營權是通過市場化競爭的方式授權給公司法人而不是自然人。因此,這一管理模式不同于傳統的國企承包制。
第三、行使企業經營權的公司是專業化的產業管理公司,而不是普通的資產管理公司。在市場經濟體制里,一切可交易的商品都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雙重性”,具有使用價值形態和價值形態。產業管理公司側重于使用價值形態和實體經濟領域的管理;資產管理公司側重于價值形態和虛擬經濟領域的管理。目前中國到處都有資產管理公司,卻很難看到產業管理公司。這是中國經濟過度金融化、虛擬化、泡沫化的一個表現。
中國應該鼓勵行業內最優秀的實體企業與國有資本共同組建混合所有制的產業管理公司來受托管理國有企業,行使國有企業經營權,同時,把黨的領導以契約條款的方式寫入托管合同之中。可以把資本市場“合格投資人制度”引入產業管理公司的制度建設中,建立“合格的產業管理公司制度”。
六、“合格的產業管理公司”的主要標準
所謂“合格的產業管理公司”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第一、合格產業管理公司的發起人必須是中國本土企業,外資獨資企業和外資實際控制的企業不得成為發起人。
第二、合格產業管理公司的發起人必須是行業龍頭、納稅大戶和環保標桿,具有優秀的產業管理能力,能夠履行良好的社會責任。這意味著只有行業前三名或前五名的企業具備發起成立產業管理公司的資格。
第三、產業管理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必須三分之二以上是中共黨員,董事長和總經理必須是中共黨員。由產業管理公司受托管理國有企業,由產業管理公司組建國有企業的董事會、任命董事會成員,并由該董事會組建經營班子(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等)。在新組建的國有企業董事會和經營班子里,中共黨員必須占三分之二以上。產業管理公司任命的國有企業董事長和總經理必須是中共黨員。通過“合格產業管理公司”的制度設計,體現黨對經濟的領導、對產業管理公司的領導、對國有企業的領導。
第四、政府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向國有企業直接委派財務總監和法務總監,負責實時了解和監督國有企業的財務狀況和合規狀況,并監督產業管理公司在授權管理國有企業過程中的合同履約情況。
第五、產業管理公司可以實行混合所有制。原則上,產業管理公司發起人(企業)占30%到40%的股份,國有資本占20%到30%的股份,產業管理專家團隊作為管理合伙人占有40%到50%的分紅權(管理專家團隊不占有管理公司的股份,分紅權不能繼承)。
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通過招投標的方式,比較各產業管理公司的業務資質、管理能力、專業水平、內控制度和管理收費等指標,以確定國有企業經營權的授權對象。產業管理公司通過市場化的方式獲得國有企業經營權之后,根據合同約定的條款依法經營企業。
國有企業的董事和高管主要由產業管理公司聘請和委派。產業管理公司根據經營業績、經營規模收取管理費,并將這部分管理費收入用于支付那些委派到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的工資和獎金。在國企工作的董事和高管可以獲得市場化定價的報酬。
七、舉例:成立“華為通信產業管理公司”
國有企業經營權的市場化授權管理模式可以在某些競爭性的領域開始試點。比如,可以由華為公司作為發起人,聯合國家資本和華為內部的產業管理專家,共同發起成立“中國華為電子通訊產業管理公司”,通過協商和選擇,把國資委管理的一部分電子通訊類企業(參股企業和控股企業)授權給這家產業管理公司進行管理,由“華為產業管理公司”組建董事團隊和管理團隊來受托管理這些電子通訊類國有企業。
華為產業管理公司可以把電子通訊產業的上下游企業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電子通訊產業鏈,以全產業鏈的組織形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從宏觀經濟角度看,產業管理公司是產業的整合者,也是“全產業鏈競爭模式”的組織者。
電子通訊類的國有資產經營權究竟是委托給國資委任命的干部來行使,還是委托給“華為產業管理公司”來行使,哪個主體更能提高管理效率?結論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八、授權“專業化的產業管理公司” 管理國企的主要優勢
通過市場化授權,由合格的專業化的產業管理公司行使國有企業經營權的管理模式,具有如下優勢:
第一、有利于維護公有制這一社會主義根本經濟制度。國企經營權的市場化授權改革不會損害企業所有權。這項改革僅僅在經營權的范疇里展開,目的在于提高國有經濟的運行效率,而不是削弱和消滅公有制。
第二、有利于將黨對公有制經濟的領導模式制度化、法制化和契約化。黨組織的建設可以與組建產業管理公司結合起來,黨員在經濟建設中的先鋒隊作用可以在管理契約中體現出來,從而把國家使命、社會責任和黨員義務在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得到有機統一。
第三、有利于提高微觀企業的經營效率,可以克服各級國資委管理國有企業所形成的各種弊病。通過實行“全民所有,兩權分離;政府監管,法人經營”,實現政企分開,避免官員尤其是即將退休的官員空降到國企擔任董事長和國企高管等情況的發生,防止國有企業變成官僚機構、最終被市場競爭所淘汰。
第四、有利于產業整合和資源配置,克服重復投資、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從而提高市場經濟的宏觀經濟效益。產業管理公司是產業的整合者和組織者,是“全產業鏈競爭模式”的執行者。產業管理公司不僅可以代替政府官員管理國有企業,提高企業的微觀經營效率,而且可以通過受托管理產業鏈上不同的企業、整合產業資源、優化資源配置、聯合科研攻關、聯手開拓市場等途徑,實現宏觀經濟整體經濟效益的提高。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微觀經濟領域的高效率,總是伴隨著宏觀經濟層面的過度競爭、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由“合格的產業管理公司”授權行使公有制經濟的經營權,發揮國有經濟的組織作用和主導作用,既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專業化管理水平,又有利于行業資源整合、聯合科研攻關、避免重復投資和過度無序競爭,有利于提高宏觀經濟效益。因此,建立“全民所有,兩權分離;政府監管,法人經營”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組建“合格的產業管理公司”,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創新,是建設“社會主義有組織的市場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戰勝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秘密武器。
(作者系經濟學博士,現任中材國際獨立董事、新華社特約經濟評論員、廈門大學金融系客座教授。;來源:“新時代發展百人論壇”微信公號)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