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為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必須科學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經驗。為此,應正確認識和把握幾個關系。
一
正確認識堅持不懈
推進改革開放與增強改革開放的
政治定力之間的關系
從實際出發,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是中國共產黨人進行改革的初心。20世紀70年代末我們黨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為的是讓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讓黨和國家保持生機活力。當時,鄧小平同志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頁)問題倒逼改革開放,改革開放解決問題,但是問題和矛盾的解決并非一勞永逸。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和發展,舊的問題和矛盾解決了,新的問題和矛盾又會產生,甚至舊的問題和矛盾尚未解決,新的問題和矛盾也會出現。改革開放中遇到的問題和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這決定了改革開放不是一個階段性事業,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改革開放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將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持續不斷地推進。
應該說,在堅持不懈推進改革開放這一問題上,全黨上下和社會各方面是有共識的,但是在如何改、改什么、朝什么方向改這些問題上,還面臨雜音噪音的影響和干擾。我們要排除不良影響和干擾,增強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政治定力。
必須明確,改革開放是要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如果偏離了這個方向,改革開放就南轅北轍了。在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時,要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作一個整體,準確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鮮明指向。
改革開放要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有人認為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滯后”,認為我們不斷重申改革開放的四項基本原則是導致政治體制僵化滯后的原因,這些觀點表面是希望中國進一步完善政治體制,其真實意圖卻是要改變改革的立場和方向,把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引向西方政治制度,希望中國照搬西方,實現所謂的“與西方接軌”、“與世界接軌”。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對此,我們要洞若觀火,保持政治堅定性,明確政治定位。”他強調:“我們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個立國之本,既以四項基本原則保證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又通過改革開放賦予四項基本原則新的時代內涵,排除各種干擾,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5頁)這些重要論述,是我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
二
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
改革開放各個歷史階段之間的關系
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成就的取得不能簡單歸之于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改革開放成就的取得與新中國成立之后近30年的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密切相關。正如《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我國今后一切進步和發展的基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頁)黨的十九大報告也強調:“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那種主觀上為了突出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肯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而貶低改革開放前的歷史的做法,客觀上容易導致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對立,應當引起重視。特別要高度警惕那種刻意否定、抹黑改革開放前歷史的做法。比如,有人通過所謂的“深挖歷史細節”丑化毛澤東同志,進而否定他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探索的偉大功績;有人通過所謂的“還原歷史真實”,夸大“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挫折和曲折,制造“餓死三千萬”的謠言和“‘文化大革命’時期國民經濟處于崩潰邊緣”的謊言,混淆視聽等。這些都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改革開放問題上的具體呈現,必須予以批駁。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絕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習近平:《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這些重要論述是我們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走過不平凡的40年。40年的改革開放可以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為依據劃分為不同的歷史階段,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推進、發展、全面深化階段等。對改革開放的歷史進行分段研究,可以凸顯每個階段改革開放的特點、面臨的主要任務和取得的重要經驗,但是必須注重每個歷史階段與其他歷史階段的聯系,注重歷史的繼承性、連續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每一個發展階段所取得的實踐成就和理論創新都是接力探索,是繼承基礎上的再發展。
三
正確認識改革開放的成就
與我們當前面臨的困難
和挑戰之間的關系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此同時,改革開放還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需要進一步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貪污腐敗問題、貧富分化問題等。必須客觀準確地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和當前改革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肯定成就能夠提振信心;對困難和問題深入分析,將問題短板、問題癥結和問題解決的程度、方法、限度、日期等了然于胸,能夠增強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勇氣和底氣,堅定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決心。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改革開放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其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改革開放之初,需要解決如何發展起來的實踐問題,需要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需要解決如何加強黨的先進性的實踐問題,需要回答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理論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需要解決如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問題,需要回答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理論問題。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決如何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實踐問題,需要回答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問題。我們要堅持歷史思維,清晰把握改革開放的歷史邏輯,認清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主流與本質,認清改革開放每一歷史階段的特點和創新性、必然性,從而更好地肩負起全面推進改革的重任。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來源:紅旗文稿)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江宇:正確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 ——深刻學習習近平關于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不能相互否定的重要論斷
2019-01-06許玉杰:發展靠自己,富國強兵買不來——中國改革開放的哲學思考之二
2018-12-15許玉杰: 改革開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中國改革開放的哲學思考之一
2018-12-14?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