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1日-星期一
人類用70年的探索,驗證了抗生素與細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惡循環。
經過與新冠病毒2年多的斗爭,科學家們不得不承認“未來很難預測”。
這會不會是抗生素與細菌惡循環的翻版?
未來結束疫情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一)
從1928年發現青霉素到1942年大批量生產推向市場,人類開啟了抗生素時代。隨后,威力更大、效果更好的抗生素在不斷發現并廣泛應用于臨床。
抗生素因為拯救了無數細菌感染性患者的生命,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科學成就之一。
但不容忽視的是,抗生素也是一把“雙刃劍”。科學家們在不斷提高抗生素威力的同時,也在不斷激發細菌突變形成逃逸和耐受機制。
比如,細菌會改變細胞壁特性以及細胞膜滲透機制,讓抗生素無法進入細胞內。通過突變或產生某種酶的修飾,可以使抗生素對蛋白或核酸作用靶點發生結構變化,從而失去作用。在與抗生素競爭合成酶代謝中,細菌會加快競爭物質產量,取得競爭優勢,消解抗生素作用。對進入細胞內的抗生素,細菌通過產生多種水解酶或鈍化酶來水解或修飾抗生素;還會產生一種主動運輸方式,將藥物“泵”出細胞。
細菌與抗生素斗爭后無論生死,都會將自己的耐藥基因信息傳遞給更多細菌,實現抗藥機制的主動進化。
除了細菌“自強不息”外,抗生素在醫療、畜牧業、林業等方面的濫用,也為細菌快速突變提供了最佳溫床①。
細菌突變成功升級了逃逸和耐受機制,這迫使科學家們繼續研發威力更大的抗生素,以期滅殺新出現的耐藥細菌。
這種周而復始只維持了大約70年。截至2011年,也就是青霉素投放市場70年的時間,上市的抗生素數量已經落后于新增的耐藥菌數量②。抗生素和細菌的斗爭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惡循環中。
人類也在承擔抗生素惡循環的后果。抗生素濫用的副作用會造成人體器官病變,致畸、致癌,還會損害免疫力,引發各種炎癥和過敏反應。尤其是兒童,危害更大。而一旦感染抗生素催生的耐藥“超級細菌”,任何治療都是徒勞的。
面對嚴峻局面,世界衛生組織將2011年世界衛生日主題確定為“控制抗菌素耐藥性”,提出限制抗生素使用。我國也于2012年頒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更加重視并強化對抗生素的監管。
(二)
新冠病毒侵入細胞靠的是形如花冠的刺突蛋白。
從2020年1月我國分離得到第一株新冠病毒毒株,到2021年5月,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已有140萬個變異序列被報告并收錄,其中3913個被定義為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變異基因組③。這相當于17個月中,病毒每天會發生3000次變異,并從中出現多達8次有代表性變異。
盡管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變異正削弱自身威力,但如此龐大的變異基數,導致超強毒株的小概率偶發事件變得非常容易,僅世衛組織明確“需要關注”的變異毒株已達15種。
比如2020年9月英國首次發現的Alpha變異毒株,對一些中和抗體(阻止病毒侵入靶細胞的抗體)提高了耐受性,但對感染恢復期血漿或疫苗后血清沒有更高抗性。而2020年5月南非首次發現的Beta變異毒株,就已經對感染恢復期血漿或疫苗后血清的中和作用具有了明顯抗性。當然,研究也顯示,疫苗在阻止向危重癥進展方面效果依舊明顯。
2021年11月南非首次發現的Omicron變異毒株,幾乎可以降低所有單克隆抗體的能力,躲避部分受體結合靶向作用的抗體,甚至還能躲避感染早期病毒建立的抗體免疫力,實現多次感染。
今年以來,Omicron已出現BA.1-BA.5等多個亞型變異株,以及XA-XS等不同變種重組的變體。世衛組織也強調:Omicron絕對不是最后一個變異株,目前恰恰是更多變異毒株出現的最佳時機④。
新冠病毒的超強變異能力源于自身刺突蛋白結構特性,但仍然具有持續形成“需要關注”毒株的能力,一方面是受滅殺藥物激發形成的逃逸和耐受機制升級,另一方面和極為龐大的感染群體密切相關。目前全球累計感染新冠病毒人數已超5個億,這簡直就是為培養病毒量身打造了一個超級大溫床。
這造成的結果就是:當某種變異病毒導致全球感染達到一個峰值后,自然免疫和疫苗接種形成的免疫屏障將感染保持在較低水平,然后突破免疫屏障的新變體出現,導致一個新的感染峰值⑤。新變體的不斷出現還使得合并其他病毒、細菌感染的情況愈加復雜。英國甚至發生感染過新冠病毒的兒童,爆發非肝炎病毒造成的肝炎病⑥。
疫情不斷反復對人類健康造成重大影響。除了大量患者死亡外,感染造成的全身性損害不容忽視。心臟、腎臟、大腦等重要器官都會留有后遺癥。出現疲勞與肌肉無力、睡眠障礙、脫發、嗅覺失靈、關節疼痛等長期不適。重癥康復者會呼吸困難,肺纖維化、肺彌散障礙明顯。多數康復者會出現持續性疲勞、呼吸困難和抑郁等“長期新冠”狀態,影響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⑦。
經過2年多被動斗爭,付出巨大而慘重代價后,疲憊的科學家們不得不承認:新冠病毒的“未來很難預測”⑧。
這是不是和抗生素惡循環的老路有點類似?人類用了70年終于明白過來抗生素技術跑不贏細菌變異速度,同樣,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現有技術跑不贏病毒變異速度,寄希望于研發更強大的藥物來終結疫情是不現實的。
既然抗生素惡循環的老路走不通,未來結束疫情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三)
述往以為來者師。把70年拉長30倍,從西漢以來2000多年里,中國先后發生過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醫的有效預防和治療,在有限的地域和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國的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像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樣一次瘟疫就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⑨。
古代智慧是引領抗疫的一盞明燈。面對瘟疫,中醫積累千年經驗,在現代科技助力下能夠做到從容應對、科學防治。
首先,中藥應用的安全性、可靠性能經受歷史檢驗。
目前列入國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的清肺排毒湯,理念源于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方劑源于書中的麻杏石甘湯、五苓散、小柴胡湯、射干麻黃湯等。所用中藥材歷經千年都是按照一個思路使用,至今仍然安全有效。
實踐證明,中藥在減緩、消除細菌病毒耐藥性上大有可為,在減少、避免人體用藥副作用上大有可為。應當加強對中藥的科學研究和提煉,積極開展中西藥臨床聯合用藥,徹底打破抗生素惡循環困境。
其次,中藥不僅治一種病毒感染,細菌、病毒等多種混合感染可以一并治。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⑩。中醫一貫考慮的是如何提高免疫力、抗病力來防止細菌病毒感染和傳變,而不是研究細菌病毒的某種特定結構變化。體現中醫“追求自然平衡,絕不與瘟疫共存”的鮮明主張。
利用中藥組方糾偏平衡之力,可以阻斷病原微生物、各種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冠狀病毒)、以及細菌性、衣原體、真菌等對肺部的感染,同時還可以治療緩解理化因素、免疫損傷、過敏及藥物造成的肺部炎癥。無論是以上原因的單獨發病或混合發病,經過靈活調整的中藥組方都能進行治療。
第三,中藥不僅治病毒感染,并發癥、基礎疾病可以一并治。
但治其疫,而舊病自愈⑾。中醫辨證不僅看微觀、看局部,更要看宏觀、看整體。中醫的這一主張,是綜合季節、環境、病機、年齡、性別、情緒、并發癥、基礎疾病等方面,來遣方用藥(甚至還會根據患者經濟負擔情況調整藥物和用量),達到少傳染、不傳變、不死人、不留后遺癥的目的。不僅能把病毒感染及時治愈,還能把常見的肺部基礎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常見慢性病調理得更好。
這說明,中醫一人一方、辨證施治、整體調理的診療思路是非常科學、非常先進的醫學理念。
第四,中藥價格低廉,在普及使用上更有優勢。
2022年2月,國家藥監局批準進口了輝瑞抗新冠藥物Paxlovid。它屬于一種受體結合靶向作用藥物,僅用于發病5天以內的輕型和普通型且伴有進展為重癥高風險因素的成人⑿,這和國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明確的清肺排毒湯、蓮花清瘟膠囊/顆粒、金花清感顆粒等中藥功效和目標人群類似。但從價格上來看,Paxlovid在美國的定價一個療程是529美元,約合人民幣3378元⒀。而清肺排毒湯一個療程約100元,連花清瘟膠囊一個療程約100元,金花清感顆粒一個療程約420元⒁。
值得關注的是,由于輝瑞Paxlovid藥物2021年7月開始臨床實驗,12月才通過美國FDA緊急授權⒂,其副作用及病毒耐藥性仍有待觀察。
第五,中醫快速介入、快出療效是破解“動態清零”困局的最好方法。
當絕對防控實現絕對無傳染已經不現實時,能不能以最短時間阻斷疫情傳播、治愈輕型和普通型患者,成為動態中有效防控的關鍵。中醫的優勢就在于早干預、縮短發病時間、調節緊張情緒,從而大幅縮短隔離時間,及時化解各種矛盾,有效維護來之不易的抗疫大局。
最近,上海市中醫藥防控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呼吸科主任張煒,曙光醫院呼吸科孫萌醫生在接受采訪時專門介紹了中藥治療Omicron變異株的效果:1天退熱率達70%以上,3天退熱率更高達95%以上,超過65%的患者住院時間小于7天,核酸轉陰時間平均為4至6天,重癥轉化率小于0.01%⒃。這個數據說明,中醫快速介入、快出療效的效果非常顯著。
在發現疫情的地方,越早安排中醫介入,實現動態清零的時間就越短、效果就越好、阻力就越小。
第六,中醫優勢得到世衛組織的認可。
我國的抗疫成就舉世矚目,中醫做出了突出貢獻。世衛組織2022年3月31日在官方網站上發布了“世界衛生組織關于中醫藥抗擊新冠肺炎專家評估會”的報告,充分肯定了中醫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貢獻。鼓勵成員國考慮中國形成并應用的中西醫結合模式,有效管理當前疫情并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全球疫情做好準備。
當世衛組織也認可并推薦中醫這條路時,愿更多的人、更多的國家能信任這條路,借鑒這條路。
寒冬何時過去?答案就在中醫這條路上。
備注:
①《我國抗生素濫用現狀、原因及對策探討》。
②PrakashS.Bisen,MousumiDebnath,G.B.Prasad(2012)Microbes:Conceptsand Applications.Wiley.Table7.1。
③《2021年醫藥mRNA疫苗行業研究報告》。
④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賽2022年1月24日公開談話。
⑤2022年1月19日《柳葉刀》,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模型預測。
⑥2022年4月17日參考消息《世衛稱在英國兒童中發現原因不明肝炎病例》。
⑦綜合2021年8月28日《柳葉刀》,《1-year outcomes in hospital survivors with COVID-19: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及其他公開報道。
⑧2022年4月15日參考消息《新變異新冠毒株是否會讓我們重回大流行起點?》。
⑨《中醫藥防治非典型肺炎研究(一)中國疫病史鑒》。
⑩《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
⑾明代吳又可《瘟疫論•傳變不常》。
⑿國家衛健委發布《調整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PF-07321332/利托那韋片(Paxlovid)適應癥等內容的通知》。
⒀2022年3月24日經濟觀察報《國內首批輝瑞新冠特效藥PAXLOVID開始用于治療》。
⒁國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九版》。
⒂pfizer.com輝瑞官網。
⒃2022年4月2《解放日報》。
其他數據信息還參考了:
徐軻《中藥的抑菌特性及細菌對中藥的抗藥性研究》;
《生命科學前沿》2021年7月8日文章《Viruses:揭開SARS-CoV-2刺突蛋白突變的神秘面紗》;
中國病毒學論壇2021年3月24文章《Nature|SARS-CoV-2突變株B.1.351和B.1.1.7出現抗體耐藥性》;
生物谷網2022年1月29日文章《Science:揭示SARS-CoV-2奧密克戎突變毒株刺突蛋白發生變化的細節》;
GISAID.org新冠病毒公共數據庫;
及其他公開新聞報道。
一并向作者致謝!
作者:李富玉,退休中醫專家,國家第四批中醫藥師帶徒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中醫藥技術能手。;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