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8日-星期二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有責任向后人告知我國歷史上曾有那么一個時代,那么一個被某些人看來似乎荒誕的時代。
年青時我也是個農民。“陳永貴”那可是我們河頭吃飯時及田畈勞作時經常提起的話題。
陳永貴,山西昔陽大寨人,出身極其貧困,對共產黨感情極深。他識字不多,但工作能力較強,善于從實踐中學習,這方面的悟性很高,有記者稱“農民政治家”,確有某些政治家的素質。
大寨種糧條件極其惡劣,人們生活貧苦。早在1953年,支書陳永貴將勞力全部帶進山溝,歷時5年,鑿出70余畝土地,期間筑壩兩次被山洪沖毀,又兩次建起更堅固的壩。其艱苦程度,今人難以想像。后來,大寨把山頭推平,造出平原。那正值我國經濟極端困難時期,陳永貴率大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戰天斗地,改變農村面貌的事跡被發現,上傳中央得主席首肯,1966年,毛澤東號召“農業學大寨”。
而后陳永貴進入中央政治局并被推為副總理,分管農業。
陳永貴當上了副總理,他沒遷戶口,不拿工資,仍然保持農民身份。他身仍穿對襟扣的中式農民裝,頭扎白羊肚手巾,只穿自己妻子做的老農民布鞋。他平時不讓家屬來北京住,既然還是大寨公社的社員,回到大寨,還和社員一起下地勞動。
三中全會后陳永貴解甲,居北京。終于獲得了多年前的那種自由,可以一個人上街跟老百姓聊天了。年輕人、小孩子見了他,都叫他“永貴大叔”。
陳永貴生前對后輩們說:“把自己看小些,世界就大些;把自己看大了,世界就變小了。”教育他們:要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什么事都好商量,經濟上不能馬虎;自己吃了是攢肥的,給別人吃了是揚名的;路上有臟物,別人走開了,自己要去打掃;什么時候都不要怕,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了人,什么辦法都會想出來。他常說:“咱們是農民出身,什么時候都不要忘了本。”他關心農村關愛農民,就在彌留之際,還哽咽著說:“大寨是干出來的,不是國家用錢扶植起來的。”
他生從大寨來,死回大寨去。陳永貴于1986年3月26日在北京醫院去世,身后留下一大堆藥片,均為半片——他每日將醫生開的藥吃一半留一半,積少成多,要兒子奉還國家。囑兒子:“把我的骨灰撒在 大寨,除狼窩掌,部分骨灰埋在了虎頭山頂。盯囑兒子“觀了咱大寨,也觀了昔陽”。
周總理高度概括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愛國家、愛集體。大寨精神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所充分肯定,也是那個時代的精神。盡管有人總是以種種理由歪曲、貶低這種精神,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寨精神的深刻內涵,正是蘊含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團結協作、寬厚平和等傳統美德和無私奉獻、百折不撓、奮勇拼搏的大無畏英雄本色,以及勤儉建國、開拓未來、敢于創新的時代精神。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