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6日-星期日
要了解毛澤東、了解毛澤東思想,其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謂高山仰止、望峰息心,毛澤東就是那種你只需要崇拜一門心思“跟著走”就可以的人,至于你是否能夠理解倒并沒有那么重要。歷史是不會說謊的,毛澤東幾十年的革命和建設歷史告訴我們,跟著他,你就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反對他,你就只能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跟在毛澤東身后是幸福的,但站在毛澤東的對立面則無疑是痛苦的,因為你會發現,無論如何,他都是你無法逾越的高山。
正所謂“眾妙之門,玄之又玄”,要想全面的了解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無疑是困難的,不過,雖然全面的了解毛澤東很難,但也不是完全無跡可尋。在我看來,要了解毛澤東、了解毛澤東思想,首先要從了解毛澤東的性格開始。毛澤東自己曾說過自己有幾分猴氣,至于剩下的幾分到底是什么,他沒有說,我們也就無從得知。不過,我個人覺得將那剩下的幾分歸為虎氣應該是最貼切的,猴氣靈動,虎氣威嚴,猴氣體現靈活性,虎氣體現原則性,也與毛澤東的性格高度吻合,既不拘泥于形式,也不拿原則作交易。
毛澤東是一本怎么讀也讀不完的書,既然怎么讀也讀不完、讀不透,那么,選取一些歷史的片段,通過碎片化的片段去認識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或許是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因為真相往往隱藏于細節之中。
我們都知道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這三樣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那么,毛澤東是如何實事求是、如何走群眾路線,又是如何堅持獨立自主的?
雖然有被和諧的危險,但是,有些實話還是可以說說的。因為我們今天確實有某些不夠實事求是的地方。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明明憲法里寫著“階級斗爭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但不知什么時候,“階級”這兩個字莫名其妙的從官方話語體系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階層”,但是,不再提“階級”和“階級斗爭”并不代表“階級”和“階級斗爭”就不存在了,雖然“階級斗爭”是否有必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有待商榷,但是,如果決口不提“階級斗爭”,則毫無疑問脫離了實事求是的原則,也是對毛澤東思想的背離。
實事求是到底有多難,其實看看我們自己就知道了,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其實我們每個人事實上都是很難做到實事求是的。例如,年輕的時候,明明生活得一團糟,可是,當父母問起我們的生活,我們大多還總是會忍不住對父母說些“善意的謊言”,假裝自己過得很好,或許是不想讓父母擔心,又或許是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很丟臉。其實,這沒什么好奇怪的,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也是如此。當年,大清都被洋鬼子打成豬頭了,可是,在簽下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之后,還是總會忍不住自欺欺人的美其名曰“賜和”,可以說,清朝之所以滅亡與不能夠實事求是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就清醒的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認識到同西方存在的差距,知恥后勇、厚積薄發,也許,歷史未必就是后來的那個樣子,由此也可見實事求是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熟讀歷史的毛澤東一向都把“實事求是”四個字看得很重。例如,秋收起義失敗后,他毅然“抗命”將隊伍拉到井岡山,就是實事求是的表現,理由很簡單,繼續不自量力的攻打大城市結果只能是自取滅亡。再例如,抗戰全面爆發后,國內彌漫著“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完全脫離實際的論調,只有毛澤東一個人能從中日之間基本的矛盾出發,提出“持久戰”的觀點,這固然需要高明的眼界,但更需要的是實事求是的精神。
新中國成立后,很多人都對新中國的建設沒有信心,只有毛澤東力排眾議,自信最多用十年的時間,中國的經濟就能得到完全回復,結果是只用了四年,到了1953年,中國的經濟就恢復到了民國時期三十年代的最高點,到了1956年,新中國成立僅僅七年,就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并不是算命先生,而是他看準了新生的中國人對新生活的渴望,他堅信,在這種情況下,精神可以轉化為物質。
但是,精神不能無條件、無邊界的向物質轉化。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原本對新中國建設沒什么信心的一些人又開始被勝利沖昏頭腦,紛紛開始“躍進”,過度的高估精神力量,而在這個時候,反而只有毛澤東一個人堅持給各項指標“降溫”,并反復告誡各地官員不要“打腫臉充胖子”,要實事求是,做不到的千萬不要說,就算做得到的,也最好不要說,畢竟你這次做到了,不代表下次還能做到。這倒不是毛澤東突然低調起來了,而是他對實際情況的清醒,這一切都源自他一貫的原則——實事求是。
群眾路線說起來很簡單,但要真做好了卻又很難。現在的某些地方官員,要么一味遷就討好群眾,要么抱著一副“總有刁民想還朕”的心態從心底排斥群眾,雖然前者相對后者要好點,但也高明不到哪去,真正的群眾路線,是要用自己的心去換群眾的心,換句話說,只有懂得用心,群眾路線才有成功的可能。
與今天不同,今天的我們可以光明正大的說自己擁護共產黨、熱愛共產黨,但是放在九十年前,誰敢這么說,誰可就是拿自己的小命開玩笑,那么,在那種白色恐怖之下,為什么還有老百姓對共產黨不離不棄?
幾件小事或許能說明這一切。毛澤東拉隊伍上井岡山后,井岡山的日子過得很苦,有一段時間,甚至只能靠啃樹皮過日子,但是,為了不影響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因為當地老百姓有時也只能靠啃樹皮為生),毛澤東下令,紅軍要啃樹皮只能走到方圓五里之外的地方去,而必須將方圓五里之內離老百姓近的樹皮給老百姓留下,大愛無言,這就是毛澤東的群眾路線。
紅軍主力從井岡山撤離后,路上由于紅軍實在沒有糧食了,不得已吃了一些當地老鄉留在家里的糧食(人早跑光了),毛澤東讓人打下欠條,吃了誰家的糧食,吃了多少,一律清清楚楚的記錄下來。等毛澤東率領隊伍從福建回來后,他將欠條一一兌現,而且要求,糧食的錢只能多付不能少付,這樣的隊伍,老百姓何曾見過?這樣的隊伍,老百姓如何不愛戴?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敗退湘江,要過江就要竹筏,雖然江邊到處都是竹子,當地老百姓也大度的說可以隨便砍,但因為有戰士跟毛澤東說,竹子分公母,如果不加選擇的就全砍了,會斷了沿江老百姓的生路,于是,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追兵將至形勢危急,但毛澤東還是讓那些有經驗的戰士將不能砍的竹子標記出來,部隊只用那些沒被標記過的竹子做竹筏,這樣的毛澤東,這樣的紅軍隊伍,他們能不給當地老百姓留下至死難忘的好感嗎?
毛澤東的群眾路線真正做到了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這樣的群眾路線群眾自然“買賬”,但更重要的是,毛澤東要求群眾做到的,自己都先做到了,毛澤東能將毛岸英送到朝鮮戰場,讓李訥啃窩窩頭,這樣的群眾路線有誰能不心服口服?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毛澤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毛澤東的隊伍,正是因為這樣的毛澤東式的群眾路線,毛澤東和他的隊伍才會有著無法抗拒的道德感召力,才會有淮海戰役的那幾百萬小推車,才會有新中國成立后戰天斗地留下的難以勝數至今恩澤中國人民的水庫、水渠,一句話,人民愿意為這樣的毛澤東“賣命”。
坦白說,那個年代,那些大字不識幾個的老百姓能有多少人能懂什么共產主義的大道理?但不懂共產主義不要緊,老百姓認可毛澤東,只要是毛澤東讓他們做的,他們就堅決做,只要毛澤東不讓他們做的,他們就堅決不做,毛澤東讓他們干共產主義,他們就干共產主義,不管什么主義,只要是毛澤東說的,他們就堅決照辦,群眾路線做到這種境界,不敢說絕后,但肯定空前,這既源自毛澤東的個人魅力,更因為毛澤東將他的心交給了人民。
說到獨立自主,首先要澄清一個錯誤的認識,很多人都認為抗美援朝戰爭其實就是中國給蘇聯當槍使,其實,真這么想的人,主要還是源于對歷史的無知。朝鮮戰爭一爆發,毛澤東就開始謀求出兵朝鮮的機會,而斯大林的態度是拒絕的,好吧,就算不是直接拒絕,態度也是很曖昧的,那么,毛澤東為何那么希望出兵朝鮮呢?
最直接的理由,當然是朝鮮和中國一衣帶水,唇亡齒寒,但是,除此之外,還有更深刻卻只能做不能說的原因。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但是,比爛攤子更要命的是匪患嚴重,到處都有搞破壞的國民黨殘余勢力,土改的進展也不是那么順利,關于這一點,相信看過《金水橋邊》的人不會感到陌生,為此,各地先后開展“鎮反”運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特別是大規模的“鎮反”運動之下,總會有那么一兩個人做了“冤死鬼”,雖然說,這在所難免,但是,輿論就是這樣,你殺對一千個,他們當作沒看見,但你殺錯一個,他們就會往死了宣傳,在這種情況下,“鎮反”的阻力越來越大,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鎮反”。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需要一個轉移視線的機會,這個機會就是朝鮮戰爭,果然,抗美援朝戰爭一開始,國內的視線都被轉移到朝鮮去了,前線的志愿軍負責打美國鬼子,國內的老百姓也不甘心閑著,但他們離美軍太遠,想打美國鬼子鞭長莫及,于是,他們就將矛頭對準了那些破壞新中國建設的敵特分子,積極參與到“鎮反”中來,這樣,群眾的積極性一下子就都被調動起來了,土改和“鎮反”的局面也隨之打開。
至于為何直到現在依然有人認為當年中國出兵朝鮮是蘇聯指使,我想這應該與當年的宣傳有關系。首先,中國出兵需要蘇聯的裝備支援,中國作為“小弟”,當然要給足蘇聯面子;其次,也可以順便將蘇聯拉下水,把蘇聯頂在前面,減輕美國對中國的壓力,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毛澤東的獨立自主還體現在絕不拿原則做交易。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與很多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都很好,已經成了社會主義陣營事實上的“帶頭大哥”,毛澤東也會給一些友好國家力所能及的幫助。但是,一碗米養恩,一斗米養仇,給得多了,慢慢的有些國家的胃口就越來越大了,為此,毛澤東決定有必要“提醒”一下那些國家。有一年,阿爾巴尼亞的代表團又來中國要求援助,而且獅子大開口,毛澤東什么話都沒有說,他讓周恩來帶著那些阿爾巴尼亞的代表去大寨村參觀考察,當阿爾巴尼亞代表們親眼目睹大寨農民的艱辛后,知道了中國的不容易,羞愧得無地自容,再也沒有提什么無理要求。這就是毛澤東,這就是毛澤東的虎氣,原則問題上,他是從來不會退讓的。
當然,體現毛澤東時代獨立自主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難以一一列舉,總而言之,只有獨立自主才能不為外界左右。當年,中國要發展核武器,毛澤東假裝不經意的向赫魯曉夫提出這個事情,赫魯曉夫先說搞那東西很費錢,接著又說蘇聯已經有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不必有,因為蘇聯會提供核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是堅持獨立自主,毛澤東為何還要堅持發展核力量呢?沒有核武器,中國能有現在的國際地位嗎?還是那句話,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沒有核武器,恐怕今天的中國既不好意思也沒有底氣自稱大國吧?
吃水不忘挖井人,歸根結底一句話:抬頭望見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澤東!
(作者: 林愛玥,國家意識形態中心新媒體研究院特邀專家)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