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對新生的共和國來說,抗美援朝戰爭不僅僅有“大學校”“大演習”的意義,更是一場血與火的“大課題”“大考驗”。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為新中國的建設打出了幾十年相對和平的環境。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首批部隊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
“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是1952年8月4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八次會議上講話時所說,也是毛澤東對抗美援朝戰爭做過的諸多評價之一。其實,對新生的共和國來說,抗美援朝戰爭不僅僅有“大學校”“大演習”的意義,更是一場血與火的“大課題”“大考驗”。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為新中國的建設打出了幾十年相對和平的環境。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1950年6月,距離新中國成立還不滿一年,全國人民正在按照毛澤東和黨中央確立的關于恢復國民經濟的方針和部署,有條不紊地、卓有成效地工作著。然而,一場發生在中國東北近鄰的戰爭打斷了新中國建設的既定進程。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政府,悍然決定對朝鮮進行武裝干涉,并將干涉范圍擴大到朝鮮半島以外的亞洲地區。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臺灣中立化”,命令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美國乘朝鮮戰爭爆發之機,插手臺灣問題,阻止中國人民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赤裸裸的帝國主義行徑。
6月28日,針對杜魯門的聲明,新中國莊嚴宣告,指出美國的行為“是對于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對于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
然而,美國對中國的警告置若罔聞,他們覺得新中國只是在“裝樣子”,是不敢和美軍在戰場上交手的。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成立由美國指揮的“統一司令部”,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開赴朝鮮半島。9月7日,美軍從朝鮮仁川登陸,朝鮮戰局急劇逆轉。
1950年10月1日,新中國第一個國慶節。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和焰火晚會。就在這一天,美國支持下的南朝鮮軍隊越過了三八線,麥克阿瑟向朝鮮發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鮮人民軍無條件“放下武器停止戰斗”。
這天深夜,毛澤東得到消息,金日成緊急約見中國駐朝鮮大使倪志亮,向中國政府提出出兵援助的請求。
10月2日下午,毛澤東在菊香書屋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朝鮮戰局和中國出兵援朝問題。早在朝鮮戰爭爆發時,毛澤東便對事態發展做過各種可能的假設,對于美軍的干涉,毛澤東心里有一個“底”,這個“底”就是美軍是不是過三八線。這個底線,后來他明確表達過:“美帝國主義如果干涉,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要過去打。”
此時,美國已經公開表示將進軍三八線以北,毛澤東認為出兵萬分火急,但是,參加中央書記處會議的多數人不贊成出兵。畢竟,新中國剛剛成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人民政權也沒有完全鞏固,人民軍隊的武器裝備非常落后。入朝參戰,就意味著新生的共和國要與世界上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最為雄厚的美國決一高下。
當時的新中國與美國,是實力相差巨大的兩個國家。1950年美國GDP為2800億美元,中國僅為100億美元;美國的鋼鐵產量是8700萬噸,而中國鋼鐵產量僅為60萬噸;美軍有各種先進的陸海空軍事裝備,還有原子彈,而解放軍能夠動用的只有裝備極其落后的陸軍。僅火炮一項,美軍每個軍配備7厘米至24厘米口徑的火炮1500門,而解放軍每個軍只有這樣的火炮36門。出兵,將是一場完全不對稱的戰爭。
有的人提出了“出而不戰”的建議,就是派一部分軍隊過去,但是先不打,視情況再定,實質上也是不準備與美國開戰。
到底出不出兵,中央書記處會議定不下來。
在朝鮮戰場上,朝鮮人民軍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強大火力壓制下,節節敗退。10月3日,朝鮮內務相樸一禹抵達北京,向中國政府遞交了朝鮮首相金日成、副首相樸憲永的親筆信,再次請求中國政府出兵援助朝鮮。
10月4日、5日,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繼續討論出兵問題。在4日的會上,出現了一個新面孔,他就是剛從西北趕來的彭德懷。因為事先不知道議題,他沒有發言。這天晚上,彭德懷一夜無眠。第二天的會上,他發言了。他說:出兵朝鮮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就是了。如果讓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這次會議,最終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決定由彭德懷率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
出兵的決策做出后,原本同意為中國出兵提供空軍支持的蘇聯“老大哥”卻告知:蘇聯空軍無法進入朝鮮境內作戰。這意味著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在缺乏空軍火力支持的情況下獨自作戰。蘇聯方面的失諾,對中國出兵作戰十分不利。經過慎重考慮,毛澤東最后還是毅然下定決心:出兵!
從10月1日晚金日成請求中國出兵,到19日晚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只有18天,但對毛澤東來說,似乎走過了一段漫長而又艱難的路程。在這個決策過程中,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接連擺到面前,毛澤東既要對世界大勢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對敵我友三方的情況和戰場的發展趨勢進行全面的了解,還要在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做到應付自如,迅速決斷,更重要的是,要以充足的理由去耐心說服自己的戰友和同志。
當第一批志愿軍跨過鴨綠江之后,好幾天睡不著覺的毛澤東稍微松了口氣,他在中南海會見了表兄王季范與老友周世釗。談到抗美援朝,毛澤東對他們說了這樣一番深刻的意味深長的話,解釋了為什么出兵朝鮮:
【如果要我寫出和平建設的理由,可以寫出百條千條,但這百條千條理由不能抵住六個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如果置之不理,美國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兇。用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頭上,從臺灣一把刀插在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腳下。天下有變,它就從三個方向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所以,“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
多年以后,毛澤東對來訪的金日成談起這次決策的過程,還說過這樣的話:
【我們雖然擺了五個軍在鴨綠江邊,可是我們政治局總是定不了,這么一翻,那么一翻,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還是決定了。】
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發表講話,號召“全中國和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的任何挑釁”
輪番作戰,朝鮮戰場成為我軍的“大學校”
從志愿軍過江的那一刻起,毛澤東的精力便集中到了朝鮮戰場上。在毛澤東的一生中,曾經指揮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解放戰爭中,他曾統率過幾百萬大軍同時在幾個戰場上與敵人作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可以說,毛澤東有高人一籌的戰略指揮能力和豐富的戰爭經驗。但是,抗美援朝戰爭,對毛澤東和人民軍隊來說,是一個新的課題。這是在一個新的戰場上——國外戰場上,同一個新的敵人——具有高度現代化裝備的美國軍隊作戰。
初戰必勝,對出國作戰的志愿軍來說尤其重要。第一仗能不能打勝,將決定志愿軍入朝后能不能站得住腳。1950年10月21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下達第一次戰役的作戰部署。他看到麥克阿瑟在戰略判斷上犯了一個大錯誤,即“美偽均未料到我志愿軍會參戰,故敢于分散為東西兩路,放膽前進”。毛澤東斷定,“此次是殲滅偽軍三幾個師爭取出國第一個勝仗,開始轉變朝鮮戰局的極好機會”。10月25日,南朝鮮軍的一個加強營被志愿軍第四十軍一個團以攔頭、截尾、斬腰的戰術殲滅,這一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打響了震驚世界的志愿軍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仗。11月1日至3日,志愿軍首次與美軍交戰,重創美軍“王牌”騎兵第一師,并在云山殲滅其第八團大部。云山戰斗,志愿軍首創了以劣勢裝備殲滅現代化裝備之敵的先例,狠殺了一下所謂的“王牌軍”的威風。
第一次戰役,志愿軍經過13個晝夜艱苦作戰,殲敵1.5萬余人,自身傷亡1萬余人,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清川江一線以南,粉碎了麥克阿瑟于感恩節前占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戰局。
直到此時,麥克阿瑟仍然認為中國軍隊只是象征性出兵,他在東京制訂了圣誕節前結束戰爭的總攻勢,以34萬多的兵力在正面展開進攻,同時命令空軍傾巢出動,對鴨綠江上的所有橋梁和靠近鴨綠江的朝鮮邊境地區進行狂轟濫炸。
11月23日,感恩節到了,美軍士兵吃上了一頓頗為豐盛的火雞大餐,喝到了香檳酒。就在這一天,他們接到命令,對中朝軍隊發起總攻,盡快結束戰斗,回去過圣誕節!
面對來勢洶洶的美軍,毛澤東決定誘敵深入。11月25日,志愿軍向被其誘至預定戰場的西線敵軍突然發起猛攻,一舉殲滅了德川、寧遠地區的南朝鮮軍兩個師大部,打開了戰役缺口。隨即又以兩個軍對西線敵軍部隊側后實施戰役迂回,以正面四個軍對當面之敵進行攻擊。
擔負戰役迂回的第三十八軍一一三師,14小時前進70公里,于28日晨搶占了三所里地區,當晚又主動搶占三所里以西的龍源里,堵住美軍另一條南撤通道。
北上接應與向南撤退的兩支美軍在飛機、坦克掩護下,輪番向志愿軍一三三師三三七團陣地發起攻擊,相距不到1000米的兩支美軍,始終不能再前進半步。經過數日血戰,志愿軍牢牢堵住了美軍第九軍的南撤退路。最后,美軍不得不丟下大批輜重裝備,從靠近西海岸的安州突圍。
由于第三十八軍在戰場上的突出表現,彭德懷與鄧華等志愿軍首長給予第三十八軍通令嘉獎。在電文即將發出的時候,彭德懷從機要員手中要過電報稿,情不自禁地加上了兩句話:“中國人民志愿軍萬歲!”“三十八軍萬歲!”“萬歲軍”由此得名,而這樣的英雄勁旅在朝鮮戰場上還有很多很多。
經過第二次戰役,除了東部沿海的襄陽,“聯合國軍”全部被趕到三八線以南,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取得了由防御轉入進攻的主動權。
為了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打過三八線,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地位,志愿軍又于1950年12月31日發起了第三次戰役。1951年1月2日,“聯合國軍”全線撤退。中朝軍隊4日進占漢城,5日渡過漢江,8日收復仁川,“聯合國軍”被迫退守三七線。
在朝鮮戰場上,中朝兩國軍隊連續取得三次戰役的勝利后,中國方面曾經做過這樣一種估計,即在中朝大軍的壓迫下,或者由中朝軍隊打得美軍無法再打下去的時候,迫使美軍退出南朝鮮,根本解決朝鮮問題。這顯然是一個樂觀的估計。當然,毛澤東也估計到另外一種可能,即客觀形勢迫使中朝軍隊在2月間就可打一仗,打了以后再休整。
這后一種估計是對的。果不其然,從1951年1月25日起,“聯合國軍”乘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尚未得到充分休整之機,由西向東全線發起大規模進攻,中朝軍隊開始進行帶有積極防御性質的第四次戰役。
當時,志愿軍已經連續進行了三次戰役,打得十分疲勞,大量減員,要完成第四次戰役積極防御的作戰任務,困難甚大,亟待補充兵力。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中央軍委在1951年2月7日發布命令,做出實行輪番作戰的決定,就是將過去從國內部隊抽調老兵補充志愿軍的辦法,改為以軍為單位成建制地由國內調往朝鮮戰場,輪番作戰。
輪番作戰的實施,既解決了在朝作戰部隊的休整和保持充足作戰力量的問題,也使更多的部隊、指揮機關和指揮員得到了現代戰爭的鍛煉,積累了現代條件下作戰和指揮的經驗。從某種意義上說,輪番作戰是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個新創造,朝鮮戰場成為了檢驗和提升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斗力的“大學校”。
1951年3月7日,“聯合國軍”集中20多萬兵力,在幾百架飛機支援下,向中朝軍隊陣地發起全線進攻,中朝軍隊節節抗擊。13日,中朝軍隊主動撤離漢城,到3月底,戰線逐漸推移到三八線以北地區,但是,在中朝軍隊的頑強抵抗下,敵人再也難以前進,雙方在三八線附近陷入相持的僵局。4月21日,第四次戰役結束。
經過第一、二、三次戰役的戰略進攻,又經歷了第四次戰役的積極防御,在中朝軍隊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反復較量中,毛澤東對朝鮮戰爭規律的認識逐步深化,準備長期作戰的思想更加明確。他對抗美援朝戰爭總的指導方針,被概括為“戰爭準備長期,盡量爭取短期”。
在第四次戰役期間,美國策劃在朝鮮半島東西距離最短的蜂腰部建立新的防線,企圖在中朝軍隊側后登陸,配合其正面部隊,南北夾擊,將中朝軍隊趕到蜂腰部以北。為了粉碎敵人這一計劃,中朝軍隊于1951年4月22日發起第五次戰役。
這時,志愿軍第二番入朝部隊第十九兵團和第三兵團共6個軍己到達朝鮮戰場,加上原在朝鮮作戰的9個軍,共有15個軍約100萬兵力。
第五次戰役規模是很大的,雙方兵力都在100萬左右。但是,“聯合國軍”在武器裝備方面占有優勢,它不僅有技術精良的裝甲兵、炮兵,而且有制空權,機動性很強。很多情況下,志愿軍對美軍一個團左右的兵力曾經多次進行合圍,卻始終不能消滅它,至多消滅一個營,這與國內戰爭特別是解放戰爭后期解放軍整師整旅成建制地消滅國民黨軍的情況大不相同。
如何有效地殲滅美軍,這是毛澤東和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需要加以解答的新問題。問題引起了志愿軍統帥部的注意,也引起毛澤東的注意。1951年5月26日,毛澤東給彭德懷發了一份電報,指示說:“歷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達到殲滅任務。這是因為美軍在現時還有頗強的戰斗意志和自信心。為了打落敵人的這種自信心以達最后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毛澤東形象地把這一作戰方針叫作“零敲牛皮糖”,問題有了解答。
1952年,彭德懷在朝鮮成川郡檜倉和中朝部隊部分干部合影。右起:鄧華、陳賡、彭德懷、樸一禹、甘泗淇、李貞、王政柱
第五次戰役是6月10日結束的。這次戰役共殲敵8.2萬余人,是五次戰役中殲敵最多的一次,志愿軍也付出了傷亡7.5萬人的代價,雙方的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從此,朝鮮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在美國方面,由于朝鮮戰場僵持的局面,短期內看不到好轉的希望,而軍隊的大量傷亡,加上國內民眾的反戰示威,美國政府有些坐不住了。1951年5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向杜魯門提出爭取談判解決朝鮮問題的建議,杜魯門很快批準了這個建議。5月31日,美國國務院顧問、前駐蘇聯大使館代辦凱南非正式地拜會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表示美國政府準備與中國討論結束朝鮮戰爭問題,愿意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美國主動伸過來的和平談判橄欖枝,毛澤東敏銳地把握住這個機會,與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商談即將到來的停戰談判的方針和方案,做好停戰談判的準備。
中朝軍隊的浴血奮戰,將“聯合國軍”打回到戰爭最初開始的地方,也將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打到了談判桌前。
對于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的情況,毛澤東在1952年8月4日召開的全國政協一屆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八次擴大會議上,做過這樣的介紹:
【去年這一年,我們是邊打,邊談,邊穩。
朝鮮戰爭的局勢,去年七月以后定下來了,但是國內的財政經濟狀況,能不能穩下來,那時還沒有把握。……現在“三反”“五反”運動勝利結束,問題完全清楚了,天下大定。】
就是在這次講話中,毛澤東談起了抗美援朝戰爭對解放軍的鍛煉作用:
【現在我們的部隊減少了,但是裝備加強了。我們過去打了二十幾年仗,從來沒有空軍,只有人家炸我們。現在空軍也有了,高射炮、大炮、坦克都有了。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我們在那里實行大演習,這個演習比辦軍事學校好。如果明年再打一年,全部陸軍都可以輪流去訓練一回。】
講到志愿軍方面臨的三個重大難題,毛澤東自信地說:
【這次戰爭,我們本來存在三個問題:一、能不能打;二、能不能守;三、有沒有東西吃。
能不能打.這個問題兩三個月就解決了。敵人大炮比我們多,而士氣低,是鐵多氣少。
能不能守,這個問題去年也解決了。辦法是鉆洞子。我們挖兩層工事,敵人攻上來,我們就進地道。有時敵人占領了上面,但下面還是屬于我們的。等敵人進入陣地,我們就反攻,給他極大的殺傷。我們就是用這種土辦法撿洋炮。敵人對我們很沒有辦法。
吃的問題,也就是保證給養的問題,很久不能解決。當時就不曉得挖洞子,把糧食放在洞子里。現在曉得了。每個師都有三個月糧食,都有倉庫,還有禮堂,生活很好。】
毛澤東進一步給大家鼓勁說:
【現在是方針明確,陣地鞏固,供給有保證,每個戰士都懂得要堅持到底。】
在談判桌和戰場上來回較量
從1951年6月下旬起,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前的各方接觸,由非正式摸底進入公開倡議階段。6月30日,接替被解職的麥克阿瑟繼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發表聲明,表示愿意同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愿軍舉行停戰談判。7月1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聯名復電李奇微,聲明同意舉行停戰談判,并建議以三八線以南的開城為談判地點。
1953年7月28日9時30分,彭德懷于開城來鳳莊志愿軍代表團駐地,在停戰協議及臨時補充協議上簽字。左三為李克農,左四為喬冠華
抗美援朝期間,在戰場上,毛澤東有彭德懷這位得力干將,在談判桌上,最主要、最得力的助手,自然是周恩來。朝中方面的聲明一發表,毛澤東和周恩來便投入到緊張的談判準備工作中。首先決定由鄧華、解方作為彭德懷的代表出席談判會議。同時決定,從國內派出由外交部副部長李克農率領包括喬冠華等在內的停戰談判工作組立即赴朝,協助指導談判工作。
當時,美國方面對談判的態度是,談判不意味著立即休戰,在停戰協定簽訂以前,將不停止對抗行動。美國政府還授權李奇微,在停戰談判期間,可以進行陸地、兩棲、空中、空降和海上作戰,以支持談判。
對于美國的這一手,毛澤東做了充分準備。為了防止“聯合國軍”借停戰談判的機會舉行反攻,他于7月2日致電彭德懷等,對中朝軍隊在三八線的防線及時做出重要部署:一方面加強正面防御陣地第一線的兵力,防止敵軍大規模進攻;另一方面,加強側后方的兵力,防止敵人從朝鮮半島的蜂腰部東西兩岸突然登陸。軍事上的有力部署為談判的進行做了必不可少的后備支持。
朝鮮停戰談判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式談判。談判一開始,便在議程上發生分歧,卡在“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這個問題上。中朝代表提出“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以保證停戰和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但是美方拒絕把“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列入談判議程,擺出的理由是,停戰談判只應討論朝鮮境內的軍事問題,而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是政治問題,只能在停戰實現以后由有關政府去討論。
通過在撤軍問題上的多輪論爭,中朝在向世界表明了愛好和平的誠意的同時,也揭露了敵方不愿意促進和平事業的陰謀。為了盡快結束關于議程問題的談判,進入實質性談判,朝中代表團在征得毛澤東的意見后,同意將撤軍問題留待停戰實現后的另一次會議去解決,但要在議程中列入“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
在清除了撤軍問題這一談判障礙后,1951年7月26日,雙方通過了談判議程,共有五項:㈠通過議程;㈢確定雙方軍事分界線,以建立非軍事地區;㈢在朝鮮境內實現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四)關于戰俘的安排問題;(五)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自此,停戰談判結束了程序性談判階段,進入實質性談判階段。
進入實質性談判階段后,在第二項議程,即確定軍事分界線時,雙方又僵住了。中朝方面提出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對方卻拒絕這一主張,以所謂“補償”其海、空軍優勢為借口,要求將軍事分界線劃在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陣地后方,企圖不戰而攫取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這一無恥要求遭到拒絕后,美方公然以武力相要挾,說:“那就讓炸彈、大炮和機槍去辯論吧。”
果然,從1951年8月18日到10月22日,“聯合國軍”向中朝軍隊連續發起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朝鮮停戰談判被迫暫時中斷,雙方的較量又從談判桌上轉到戰場上。中朝軍隊是在極其惡劣的氣候和后勤給養嚴重困難的條件下,抗擊“聯合國軍”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的。特別是朝鮮北部暴發特大洪水災害以后,農田被毀,道路被沖斷,許多工事和戰備倉庫被嚴重破壞,敵軍又乘機向中朝軍隊后方實施大規模的“絞殺戰”,試圖通過破壞后勤補給來動搖志愿軍的戰斗意志。英勇的志愿軍沒有被困難嚇倒,在反“絞殺戰”的過程中,以搶修、搶運和防空斗爭相結合,打造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扭轉了戰場上運輸一直被動的局面。
在國內人民的支援下,經過中朝軍隊英勇頑強的抗擊,敵方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最終都被粉碎。美軍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在戰場上同樣也撈不到。這幾仗,美軍損失了15.7萬余人,卻只能向前推進646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如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文章所說:
【“美國談判代表愈來愈明白,聯軍已真的不能再用繼續作戰的辦法來獲得進一步的利益了。”】
在戰場上碰了一鼻子灰,“聯合國軍”代表只好又回到了談判桌上,沒臉再提所謂的“海空優勢”了。11月27日,第二項議程達成一致,規定以雙方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向后撤兩公里,以建立非軍事區。隨后,同時進行第三項議程(在朝鮮境內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第四項議程(戰俘遣返問題)的談判。
在后續的談判過程中,朝中方面的每一項提案,幾乎都要遭到“聯合國軍”代表的反對。雙方在談判桌前唇槍舌劍,其激烈程度不亞于戰場上的刀光劍影,一旦談不下去了,雙方又會選擇在戰場上掰手腕。談談打打,打打談談,雙方的較量在談判桌和戰場上來回切換。
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在戰場和談判桌的交互斗爭中運籌帷幄,始終抓住而又巧妙靈活地使用談與打、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這兩手,雙管齊下,互相配合,針鋒相對,毫不放松,穩操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的主動權。在“文斗”方面,我方有理。在“武斗”方面,我方亦有辦法,依托堅固的陣地,用“零敲牛皮糖”的辦法,一口一口地吃掉敵人,積少成多,合起來就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亦文亦武,緊密配合,在談判桌和戰場上一次又一次的反復較量中,迫使“聯合國軍”就范,達成協議。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正式簽字,全世界人民所渴望的朝鮮停戰終于實現了。
當時代表“聯合國軍”方面簽字的是美軍中將克拉克,這位美國將軍后來在其回憶錄中寫道:
【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
代表中國人民志愿軍簽字的是彭德懷。他后來談起抗美援朝時講了這么一句名言:
【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1953年9月12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的講話中,對抗美援朝做總結,也說過幾句相似的話:
【我們的經驗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的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
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這些話,恰恰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這個“大學校”既培養訓練了新中國的軍隊,也教育了剛剛獲得解放的中國人民,還教訓了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更告誡了那些亡我之心不死的帝國主義政客!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昆侖策網”!
(來源:紅色文化網)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