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主席“東風壓倒西風”論的提出含義
毛澤東的“東風壓倒西風”論, 有兩種含義:一是指階級斗爭中的矛盾轉化情況, 二是指國際上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發展形勢的變化。毛澤東是經過深思熟慮, 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同意后, 在莫斯科逐步公開提出“東風壓倒西風”的。
1957年5月25日, 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會見即將結束訪問的伏羅希波夫一行時說:“世界是一定要起變化的, 美國人稱霸世界的形勢要變化。”[1]162 這說明他這時已經在思考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力量對比的問題, 而且通過多方面的分析, 這種思想在他頭腦中不斷加強。波匈事件后, 西方資產階級大肆攻擊共產黨。為此, 毛澤東站在社會主義陣營的視角思考如何搞好社會主義。10月3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討論蘇共中央起草的兄弟黨國際會議共同宣言的草稿。會上, 大家一致贊成毛澤東的意見, 要團結社會主義陣營, 向帝國主義示威。在討論社會主義陣營以誰為主的問題時, 明確提出要以蘇聯為首, 并提出社會主義陣營對資本主義陣營是“東風壓倒西風”的國際形勢[1]63。在黨內形成共識的前提下, 毛澤東決定在莫斯科公開提出社會主義陣營“以蘇聯為首”和“東風壓倒西風”的論斷。
11月6日, 毛澤東在莫斯科會見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第一書記哥穆爾卡時, 哥穆爾卡認為宣言草案的一些措辭可能會刺激美國等西方大國, 會使國際形勢更加緊張。毛澤東解釋說世界形勢已經發生變化:“現在是國際形勢的轉折點, 我們要占上風, 可能爭取十年到十五年的和平。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方面互相都怕, 但總的來說, 他們怕我們怕得多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 有些時候美國占上風, 有時又是勢均力敵, 現在是我們占上風, 是東風壓倒西風。每個國家都有其困難。我們現在的手是受約束的, 再過十五年我們就能自由了。再過十五年, 蘇聯能超過美國, 中國有可能超過英國。現在得爭取十五年和平。”[1]237 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對外提出當時的世界形勢是“東風壓倒西風”。之后, 根據對國際形勢、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陣營力量的判斷, 毛澤東在國際上提出“東風壓倒西風”的論斷。11月17日下午, 毛澤東在莫斯科大學發表講話, 正式在國際公開場合提出“東風壓倒西風”。他分析說, 在帝國主義陣營中, 德國、意大利現在不想打仗, 英國、美國、法國并不團結。兩個陣營都在爭奪的中間地帶有十三億人口, 他們大多數是傾向社會主義陣營, 說明我們的影響比帝國主義的影響還是大一些。而68個國家的共產黨在莫斯科開會也顯示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和強大。毛澤東氣勢非凡地指出:“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斗爭, 不是西風壓倒東風, 就是東風壓倒西風。”“從今以后, 西風壓不倒東風, 東風一定要壓倒西風。”[1]24911月18日下午, 毛澤東在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發表講話, 著重談了國際形勢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問題, 并特別強調:“目前形勢的特點是東風壓倒西風, 也就是說, 社會主義的力量對于帝國主義的力量占了壓倒的優勢。”[3]321毛澤東列舉了十件事來說明當前的形勢是東風壓倒西風[3]325。自此, 毛澤東的“東風壓倒西風”論為全世界所知曉, 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
毛澤東的“東風壓倒西風”論, 是他對當時世界形勢的判斷, 是在對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力量對比進行分析后得出的結論。其本意是指當時社會主義力量對帝國主義力量所占的優勢, 反映了毛澤東建設社會主義中國和維護社會主義陣營團結的堅強決心, 是他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資本主義擴張的重要戰略戰術思想。對于毛澤東在莫斯科大會上提出“東風壓倒西風”的觀點, 赫魯曉夫最初沒有明確表示意見, 但隨著中蘇矛盾的加劇, 他對此論提出了質疑。在1960年6月24日至26日布加勒斯特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 赫魯曉夫質問:“什么東風?東風從哪里來?東風是不是從你們中國來, 是不是中國的風壓倒我們蘇聯的風?”[2]76顯然, 赫魯曉夫把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力量壓倒帝國主義力量的“東風壓倒西風”論, 誤讀為中國對蘇聯的打擊。1960年8月10日, 毛澤東會見胡志明等人。胡志明試圖調解中蘇關系, 并把蘇聯對“東風壓倒西風”的誤讀轉達給毛澤東:有些同志對“東風壓倒西風”的說法有誤解, 他們認為“東風”指中國, “西風”指歐洲社會主義陣營。毛澤東解釋說:“西方、西風指帝國主義;東方、東風指社會主義陣營, 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西方記者和政客也自稱西方國家、西方世界, 說我們社會主義陣營等等是東方國家、東方世界。”[4]440 8月19日, 毛澤東再次會見胡志明。胡志明向毛澤東介紹了他到蘇聯勸和的情況, 并告知, 蘇聯擔心中國人口越來越多, 軍力強大起來, 這就更有可能要壓倒“西風”了。毛澤東為消除蘇聯的誤會, 再次向胡志明解釋“東風壓倒西風”論的實質觀點, 并說明我們的兵力是自衛的, 我們的正規軍也是保衛國防的, 是“用來防御的武裝”[4]443。
此后, 毛澤東建議慎提“東風壓倒西風”, 并對國際、國內形勢判斷和外交戰略做了調整。1960年11月下旬, 毛澤東審閱周恩來11月28日報送的中共中央給南非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賀電稿時, 將“當前在東風繼續壓倒西風的大好國際形勢下”一語中的“東風繼續壓倒西風”改為“世界革命力量占優勢”[4]491。與此同時, 中國外交由“一邊倒”逐步調整為多邊外交。
二、毛澤東提出“東風壓倒西風”源于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
毛澤東提出“東風壓倒西風”, 不是心血來潮, 也不是無中生有, 而是基于對當時國內外各種形勢的分析和判斷提出的。毛澤東本著維護蘇聯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地位、維護社會主義陣營團結的目的, 在綜合考慮國際形勢的情況下提出“東風壓倒西風”, 體現了他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
首先,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一批社會主義國家誕生, 特別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建立了新中國, 科學社會主義由此從一國實踐走向多國發展, 激發了毛澤東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
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勝利, 證明了社會主義力量的強大。
毛澤東指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美國和英國鋼鐵產量大大超越蘇聯, 但最終還是請求蘇聯的幫助才打垮了希特勒。當時美國和英國有7000萬噸鋼鐵, 而蘇聯只有900萬噸鋼鐵。“這件事很有說服力, 說明物質力量多少不完全決定問題, 人是主要的, 制度是主要的”[3]323。毛澤東還舉例說, 雅爾塔會議協議請蘇聯出兵打擊日本, 也是社會主義力量強大的表現。
二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彰顯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強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外, 波蘭人民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相繼成立, 極大地增強了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1956年10月3日下午, 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會見曹聚仁、張治中、邵力子、徐冰、童小鵬。他分析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中國和許多國家得到了解放, 產生了像中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由共產黨管事的國家, 這證明了社會主義陣營的發展壯大。
三是世界各國共產黨的大規模發展鼓舞人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員數量激增, 極大地鼓舞了毛澤東。毛澤東以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為例, 他指出, 蘇聯二月革命的時候只有4萬黨員, 十月革命的時候只有24萬黨員, “開頭是稀稀拉拉的幾十個人的小組, 后來變成整個國家的領導者。”中國共產黨“開頭是稀稀拉拉幾十個人的共產主義者的小組, 現在也是領導著整個國家, 領導著六億四千萬人口的大黨。幾十個共產主義者的小組, 現在發展成一千二百萬黨員”[3]327。另一方面, 共產黨組織在非社會主義國家不斷發展。1959年10月5日, 毛澤東會見巴西、阿根廷、古巴、委內瑞拉等17個拉丁美洲國家的共產黨代表團時指出, “現在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沒有共產黨。再過十年、十五年, 還會有更大的改變”[4]200。毛澤東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會上發表講話, 他說:“現在全世界踏上十月革命道路而贏得勝利的, 已經有歐洲和亞洲的一系列國家, 包括了九億多人口, 形成了強大的社會主義的世界體系。資本主義早已喪失了優勢, 社會主義早已變成了不可戰勝的力量。”[3]315社會主義呈現出蓬勃生機, 因此, 毛澤東判斷, 當前世界總的形勢是社會主義力量壓倒了帝國主義力量。
四是當時社會主義國家反侵略斗爭和亞非拉國家反帝、反殖民主義斗爭取得勝利, 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了基本上勢均力敵的格局, 鼓舞了毛澤東。毛澤東指出, 中國在朝鮮戰爭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越南在越南戰爭中反抗法國和美國侵略的勝利, 都是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勝利。在印尼、印度、緬甸等亞非國家中, 民族主義者所領導的運動使這些國家成為獨立自主或者接近獨立自主的國家;在蘇聯的支持下, 帝國主義國家進攻蘇伊士運河與敘利亞陰謀的破產;英國退出亞洲、非洲很大一片土地;荷蘭退出印尼;法國退出敘利亞、黎巴嫩、摩洛哥、突尼斯, 等等, 都說明資本主義力量在不斷被削弱。因此, 毛澤東認為, 這是一個轉折點, “一定不是西風壓倒東風, 因為西風是那么微弱。一定是東風壓倒西風, 因為我們強大。”[3]327
其次, 我們黨領導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并取得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 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都增強了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
一是基于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成就及對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思考。
新中國成立后, 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 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業、手工業三大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廣泛地進行經濟建設, 大量興辦工廠, 建設水利工程, 發展交通運輸事業, 創辦了很多學校和科學研究機關。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的成就, 充分證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偉大力量。毛澤東指出, 在我國,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在意識形態方面誰勝誰負的問題還沒解決, 但“現在社會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斗爭中, 具有優勝的條件”。因為共產黨有強大的力量和很高的威信, 對人民是忠誠的, “我們有決心有能力同人民在一起把祖國建設好, 我們已經得到巨大的成就, 并且將繼續得到更巨大的成就”[5]5。
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取得的巨大建設成就也鼓舞了毛澤東。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力量都有新的增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于1957年6月提前兩年半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7—1961年) 的工業總產值, 預計1958年工業產值將比1957年增長16%。至1958年, 蘇聯40年來工業生產增長了32倍, 而美國40年來工業生產只增長3倍, 英國、法國增長不到1倍。1958年上半年與1957年同期比較, 社會主義陣營工業生產平均增長了13%, 而美、英、法、西德、日本5個國家平均下降了4.6%[6]。越南民主共和國1958年上半年國營工業總產值比1957年同期增長了33.2%。社會主義陣營的其他兄弟國家, 1958年經濟建設事業也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工業總產值增長了21%。阿、波、捷、羅、匈、保等國1958年上半年工業生產都較1957年同期增加了8%到18%[7]。毛澤東在莫斯科正式提出“東風壓倒西風”論之前, 與各國共產黨廣泛交換意見, 向赫魯曉夫了解蘇美實力的對比情況。赫魯曉夫認為, 蘇聯在高科技領域的某些方面領先些, 但就整個經濟方面看, 還是美國領先。但毛澤東認為, 歷史從來就是“首先由人心向背來作決定的”, “從來就是弱者戰勝強者”[4]200, 社會主義是得到世界人民廣泛支持的, 是得人心的。毛澤東認為, 在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可喜成績的前提下, 社會主義陣營要加強團結, 打擊帝國主義, 確保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發展, 并推動世界和平事業的順利發展。
二是基于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科技的發展。
毛澤東認為,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 特別是科技的發展, 對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蘇聯科技的發展對打擊美國的侵略氣焰、對增強保衛和平的力量具有重大意義。波匈事件后, 社會主義國家人心不穩定, 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共產黨退黨, 議員落選。在毛澤東赴莫斯科前夕, 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為毛澤東鼓舞世界各國共產黨人的士氣提供了契機。他說:“在蘇聯發射人造衛星以前, 社會主義國家在人心歸向、人口眾多方面已經對于帝國主義國家占了壓倒的優勢;而在蘇聯發射人造衛星以后, 就在最重要的科學技術部門方面也占了壓倒的優勢。”[3]325毛澤東分析指出, 蘇聯試驗洲際導彈成功, 蘇聯成功發射衛星, 這都使得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他說:“美國怕蘇聯三分, 因為蘇聯有原子彈。美國也怕我們一分, 因為我們有影響, 當然我們也有點怕美國。”[1]4毛澤東通過反復比較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各方面的力量, 全面分析世界形勢, 充滿了對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的自信, 提出振奮人心的“東風壓倒西風”論。
三、“東風壓倒西風”體現了毛澤東的斗爭精神和戰略思想
毛澤東提出“東風壓倒西風”論, 鼓舞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士氣, 增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 是毛澤東戰略戰術思想的重要體現。
一是體現了毛澤東敢于反擊資本主義國家攻擊、敢于斗爭的精神。
蘇共二十大后, 社會主義陣營一度出現不同的聲音, 世界出現“反共”潮流。毛澤東擔心社會主義陣營由分歧走向分裂。他在1956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現在全世界是否要來一個反共高潮, 我們也沒有辦法。人家要反, 有什么辦法呢?當然, 我們自己要硬著頭皮頂住。”[2]10要頂住“反共”潮流, 首要的一條是在國內外樹立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形象, 樹立社會主義力量比資本主義力量強大的信心。如果蘇聯加強了, 如果“社會主義國家都靠在一塊兒”, 社會主義陣營就會得到加強和鞏固。在社會主義陣營強大的形勢下, 帝國主義發動戰爭已不是那么容易, 帝國主義要發動戰爭就不能不考慮利弊得失[8]92。他認為, 當前社會主義有困難, 帝國主義也有, 而且帝國主義的困難比社會主義更多。毛澤東指出, 社會主義陣營得到了愛好和平的世界廣大人民的支持, 反帝國主義的力量超過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毛澤東訪蘇時, 為了給兄弟黨打氣, 說:“社會主義各國的政府和人民是和平的新生活的建設者。我們完全不需要戰爭, 并且堅決反對新的世界大戰。蘇聯、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貫地為和緩國際緊張局勢而努力。”[3]316
毛澤東會見伏羅希波夫時說, 面對西方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和共產黨的大肆攻擊, 兄弟國家一定要團結一致, 好好總結一下如何搞好社會主義。10月3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表示要把莫斯科兄弟黨國際會議開成一個團結的大會, 開成向帝國主義示威的大會[2]63。毛澤東指出, 資本主義陣營對社會主義陣營的攻擊甚囂塵上, 擾亂視聽, 蠱惑人心。他分析說:“最近這幾年, 西方世界非常猖狂, 利用我們陣營中的一些問題, 特別是匈牙利事件, 在我們陣營的臉上擦黑, 我們的天上飛起許多烏云。但是匈牙利反革命被鎮壓下去了。在蘇伊士運河事件中, 蘇聯的警告也起了制止侵略戰爭的作用。西方擦黑我們的臉的目的, 依我看, 主要是想‘整’各國共產黨。在這一方面, 他們也達到了一部分目的。”[3]322 與此同時, 資本主義陣營還利用輿論攻勢蠱惑人心:“西方國家無數的報紙、廣播電臺天天吹, 美國之音、自由歐洲電臺等等吹得神乎其神, 于是乎造成一種假象, 欺騙了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我們就要揭穿這種欺騙。”[3]322 1958年9月5日, 毛澤東在第十五次最高國務會議上的兩次講話中指出:“國際形勢, 我們歷來有個觀點, 總是樂觀的。后來總結為一個‘東風壓倒西風’。”[3]407 在“東風壓倒西風”的形勢下, 帝國主義怕社會主義多一點, 社會主義陣營利用帝國主義的困難爭取和平是可能的, 而且和平時間不會是很短的, 爭取比較長的和平時間是可能的。
毛澤東相信, 只要有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只要社會主義國家團結一致, 不管反動派怎樣企圖阻止歷史的車輪前進, 社會主義制度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制度, 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3]315。
二是體現了毛澤東的戰略和戰術思想。
“戰略上藐視敵人, 戰術上重視敵人”[8]177, 是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思想。毛澤東的“東風壓倒西風”論是他戰略思想的重要體現, 與著名的“紙老虎”論相輔相成。
在戰略上, 毛澤東認為, 帝國主義內部存在危機, 是虛弱的, 所以說是“紙老虎”;正因為帝國主義是“紙老虎”, 所以社會主義力量是有優勢的, 是壓倒帝國主義力量的, 是“東風”壓倒“西風”。毛澤東在1956年7月14日分析了兩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格局, 他指出, 雖然美國強了起來, 但是西方國家的陣營總的來說是削弱了, 而社會主義陣營力量不斷增強。因此, 他宣布:“現在美帝國主義很強, 不是真的強”, “我看美國就是個紙老虎”[3]73。這個關于美國帝國主義是“紙老虎”的判斷, 成為他提出“東風壓倒西風”的理論依據。1957年11月18日, 毛澤東在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發表講話, 在闡述“東風壓倒西風”論的同時, 還聯系1946年在延安與美國記者斯特朗的談話, 講了個紙老虎問題。1958年8月1日, 毛澤東與赫魯曉夫談到國際形勢時說:“西方帝國主義是力量有限, 困難甚多。它們表面上裝腔作勢, 三板斧, 打了以后就沒勁了。”[1]398 1959年后, 毛澤東在各種場合進一步闡述了他的“紙老虎”和“東風壓倒西風”論。他指出, 美國帝國主義的兵力分散得很薄, 從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看, 都擴張得太大, 是紙老虎。現在是資本主義世界怕社會主義世界多一些, 是“東風壓倒西風”。因此, 在戰略上, 我們可以藐視帝國主義。
在戰術上, 毛澤東辯證地分析帝國主義的危險性。早在1955年3月21日,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就指出, 雖然目前的國際形勢是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利的, “但是我們應該了解:帝國主義勢力還是在包圍著我們, 我們必須準備應付可能的突然事變。”[9]392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力量對比必將發生變化的判斷越來越自信, 但他反復強調不能對帝國主義掉以輕心, 要有時刻警備。“基本的情況是帝國主義不敢打。兩方面都怕, 只說帝國主義怕我們不合事實, 我們也怕他們”[3]260-261。1958年12月23日, 毛澤東聽取譚政關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會議情況的匯報時, 從戰略戰術的角度提醒說, 我們對世界局勢的危險性要有準備, 而預防危險性并不是說“東風壓倒西風”“紙老虎”等論點就不符合形勢了, 其實還是符合國際形勢的;什么事情都有兩個可能性, “鞏固或者崩潰”[1]564。因此, 我們在戰略上完全有理由輕視帝國主義, 堅信帝國主義制度是要滅亡的, 但在戰術上要謹慎, 每一個步驟都要好好地研究。因此, “東風壓倒西風”論, 既體現了毛澤東的宏大視野和高度自信, 又體現了他的戰略戰術思想。
三是與毛澤東謀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相呼應。
毛澤東提出“東風壓倒西風”論時, 比較客觀地從陣營力量、人心向背等方面分析社會主義陣營對資本主義陣營的優勢。但他同時也是冷靜的, 他認識到, 社會主義陣營必須加快建設, 實現“超英趕美”的戰略, 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形成“東風壓倒西風”的格局。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速度和成功, 決定了國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國內工作決定我們在國際上的發言權, 我們要埋頭苦干, 把國內工作搞好”[2]202。為此, 毛澤東在提出“東風壓倒西風”論前后, 發出了加快發展速度、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號召, 并提出了超英趕美的宏偉目標。
毛澤東提出“東風壓倒西風”, 激發了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 全國上下掀起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高潮。1955年10月29日, 毛澤東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說, “我們的目標是要趕上美國, 并且要超過美國。美國只有一億多人口, 我國有六億多人口, 我們應該趕上美國。”“哪一天趕上美國, 超過美國, 我們才吐一口氣。”他激勵全國各界人士, “包括工商界、各民主黨派在內, 都要努力, 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的國家。我們在整個世界上應該有這個職責。”[9]500他提出要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 必須為人民樹立足夠的信心。而毛澤東氣勢非凡的“東風壓倒西風”論, 讓人民相信在10到15年內趕上和超過美國是可能的。1958年11月10日下午, 中共中央宣傳部在首都舉辦了一個大規模的報告會。在報告會上, 周恩來指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一系列重大國際事件, 說明美帝國主義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無論在國內國外, 都陷于空前孤立的地位, 整個世界的局勢更是“東風壓倒西風”, “將來的世界必然是東風的世界”, 毛澤東的“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和“東風壓倒西風”論給人以無限的信心和力量[10], 極大地堅定了人民保衛國家和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
當然, 隨著國內外的發展情況, 毛澤東對超英趕美的時間估計是有變化的。但總的說, 比較樂觀, 當時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 激發了全國上下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1958年1月1日, 《人民日報》根據毛澤東在莫斯科會議上多次講話的精神, 發表題為《乘風破浪》的社論, 在“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制度”“東風壓倒西風, 社會主義的力量勝過帝國主義的力量, 和平的力量勝過戰爭的力量”的形勢下, 強調“多、快、好、省”的建設方針, 并提出“鼓足干勁, 力爭上游”的口號。同日, 《人民日報》發表《十五年后趕上或超過英國》一文。在成都會議上, 毛澤東又多次談到, 我們超過英國、趕上美國后, 就自由了、主動了。4月27日, 在廣州中共中央領導人及部分部委負責人會議上, 毛澤東組織討論“我們有無可能趕上美國”“‘趕美’的提法是否能調動人民的積極性”。5月19日, 他引用蘇聯專家對“多、快、好、省”路線的看法, 證明“超英趕美”戰略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加速社會主義建設的動因[1]354。在“東風壓倒西風”論的鼓舞下, 人們鼓足干勁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步伐。許多知識分子也認為, 在經濟力量對比中, 經常起作用、并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是生產發展速度而不是暫時的產量。1958年5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社論指出:“在偉大的中國和以偉大的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面前, 什么美國英國, 什么帝國主義陣營, 真正不過是一些侏儒罷了。”[11]正是這種沖天的革命豪氣和建設熱情, 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勝利, 引起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關注。但由于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違背客觀規律和事實的現象, 并導致嚴重后果, 毛澤東又先后提出了“五十到一百年”和“一百多年”建成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設想。
隨著現代化建設戰略的調整, 毛澤東對外不再公開提“東風壓倒西風”。1960年后, 毛澤東會見外國友人談到國際形勢時, 沒有提“東風壓倒西風”這一概念, 而是分析說, 帝國主義怕我們多一些。但1973年11月17日, 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周恩來、喬冠華、王海容、章含之、沈若蕓、唐聞生等會談, 提到中、蘇、美的復雜關系時, 他仍然指出,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 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沒有調和的余地, 這也是路線斗爭[12]506。毛澤東始終堅信,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和人民總是要勝利的。
總之, 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成就鼓舞了毛澤東, 他基于對世界形勢的判斷, 基于對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力量的對比分析, 提出了“東風壓倒西風”論。這一論斷體現了毛澤東對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 體現了他維護社會主義陣營團結、維護世界和平的愿望, 也體現了他的戰略戰術思想。“東風壓倒西風”論在西方資本主義大肆攻擊社會主義的形勢下, 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 激發了社會主義國家的信心, 增強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今天, 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 梳理和理解毛澤東“東風壓倒西風”論提出的背景及其思想內涵,有助于我們增強“四個自信”, 有助于我們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有助于我們增強斗爭意識、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凝聚力量。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