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毛澤東針對蘇聯欲對中國實施戰術核打擊的圖謀,為在戰時減少傷亡,認為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應迅速筑造防空工事,以便在蘇聯的核打擊來臨時,可以躲藏在地下。因此,毛主席向全國人民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口號。這一口號在當時也被定為九字國策,成為那個時代中國人民共克時艱的最強音。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這一國策口號最初是毛澤東為具體化“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借鑒明史提出的。
朱元璋是毛澤東尊崇的帝王之一,他在讀馮夢龍《智囊》卷二十二《兵智部·制勝·孫臏》的批語中寫道:“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朱元璋很尊敬有學問的讀書人,他懂得讀書人能替人出主意,辦事。要想建立好自己的基業,管好占領的地方,就非養上不可。因此,每逢占領一個地方,朱元璋必定訪求當地的儒士,軟的硬的方法都用,總之是非來不可,羅織在幕府里做秘書、顧問、參謀一類的工作,表現忠心的就派作地方的長官。在打下徽州時,老儒朱升告訴元璋三句話:“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意思是要他第一鞏固后方,第二發展生產,第三縮小目標,長遠打算。朱元璋采納了朱升的意見,最后取得民心,得了天下。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短短九個字,闡明了一個新生政權的生存發展戰略,高度概括、明白易懂。毛澤東反復玩味,眼睛突然一亮,似有所悟。我們何不仿其形式也提出個戰略思想來。高筑墻,是講防御、備戰、增強軍事實力。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防御工事已轉入地下,不僅要挖洞,而且還要深挖,不仿叫作深挖洞。廣積糧,是講發展生產、增強綜合國力、搞好戰爭儲備,這三個字仍能準確概括搞好戰爭儲備的意思,就借用。緩稱王,是講外交策略,要韜光養晦,等待時機。現如今,中國雖然國際生存空間越來越大,朋友越來越多,但不能稱霸,要始終與第三世界站在一起,共同反對霸權主義。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涵蓋了國防建設、綜合國力、外交策略三個方面,把它作為一個國家的安全發展戰略提出來,指導國家的長遠建設,很有必要。想到這里,毛澤東立即讓周恩來到菊香書屋,有要事相商。
周恩來最關心的是主席的睡覺,一見面就問:“主席昨晚睡得好嗎?”
“大兵壓境,哪還睡得著覺啊。”
“主席,從西方的報道看,勃列日涅夫集團有對我導彈基地作核手術的圖謀……”毛澤東似乎有意要避開總理的這一話題。他突然操起茶幾上的《朱元璋傳》,用紅鉛筆敲了敲說:“朱元璋麾下有一個謀臣叫朱升,此人雖是秀才出身,卻極富謀略。當年朱元璋打下南京及江浙一帶重要城鎮后,詢問大臣如何成就霸業時,朱升獻上九個字:‘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頗有遠見。我把朱升的話略微改動一下,就叫‘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你看如何?”
談天說地之間,毛澤東已把對蘇聯的陳兵百萬、大兵壓境的對策,用短短的九個字概括出來,這就是一代偉人高出同代政治家的罕見的氣魄和魅力。
周恩來不禁被主席的博學多才所傾倒。興奮地說:“主席真是點石成金呀。主席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謀得全,這是一個長遠的發展戰略,是一個國家安全發展的大戰略。提得好。建議主席把這個戰略思想批示在中央即將下發的關于糧食問題的文件上,以便更好地指導當前的戰備建設、經濟建設和外交斗爭。”毛澤東笑了笑說:“那好,聽總理的。我這也是從故紙堆里受到一點啟發嘛。”
就這樣,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成為國家安全發展的戰略思想,成為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尤其是深挖洞,迅速在全國大中城市展開,一場防護工程建設的人民戰爭在中國打響。
【轉自微信公眾號:上海民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