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邵建忠:從“文小姐”到“武將軍” ——析毛澤東詞《臨江仙?給丁玲同志》
點擊:  作者:邵建忠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23-03-07 12:17:09

 

丁玲

 

壁上紅旗飄落照,

西風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時新。

洞中開宴會,

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支誰與似?

三千毛瑟精兵。

陣圖開向隴山東。

昨天文小姐,進入武將軍。

 

這是1936年底毛澤東寫給丁玲的一首詞。19335月,作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黨團書記的女作家丁玲,因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在上海遭國民黨特務逮捕,被押解到南京并囚禁達三年之久。經魯迅、宋慶齡等人及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全力營救,終于在19369月逃出南京回到上海。由于國民黨對革命文化的封鎖和圍剿,使得丁玲難以繼續在上海開展工作。所以,出獄之后,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陜北,于是便化裝成了平民只身前往,幾經輾轉周折10月到達西安,11月中旬抵達陜北蘇區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今志丹縣)

 

丁玲是紅軍長征抵達陜北后第一個來到蘇區的國內知名作家,到達保安的當天晚上,中共中央宣傳部就在一孔大窯洞里專門為她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歡迎晚會,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等人也在百忙之中參加了晚會。這次晚會讓丁玲第一次見到并認識了毛澤東,毛澤東也以極高的熱情歡迎他這個湖南老鄉。在了解了丁玲的情況之后,毛澤東對她說:你是從國統區來到陜北蘇區的第一個作家,這里的條件差,打仗的人多,文化人少,你來了可以把蘇區的文化工作開展起來。你在上海領導過左聯工作,可多想些辦法,多發揮一些作用,蘇區和紅軍很需要你這樣的人。丁玲也向毛澤東表示,自己一定按照他的要求努力做好蘇區文化工作。當毛澤東問及丁玲有什么打算時,她毫不猶豫地回答道:當紅軍。毛澤東笑著對她說:好呀,可能還趕得上最后一仗,你就跟紅軍總政治部一起去前線吧!

 

對于如此盛大隆重的歡迎晚會不僅使丁玲感到意外,毛澤東的囑托尤讓她倍感溫暖和自豪。丁玲后來曾回憶說,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最光榮的時刻。這次晚會給毛澤東和丁玲都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之后,丁玲便立即投身于蘇區的文化建設工作。在即將奔赴前線之前,她積極參與籌備成立了陜北蘇區的第一個文藝團體一一中國文藝協會。在1122日召開的成立大會上,毛澤東、張聞天等領導人到會并講話,毛澤東說:“中國蘇維埃成立已很久,已做了許多偉大驚人的事業,但在文藝創作方面,我們干的很少。今天這個文藝協會的成立,這是近十年來蘇維埃運動的創舉”。“我們要抗日,我們首先就要停止內戰。怎樣才能停止內戰呢?我們要文武兩方面都來,要從文的方面去說服那些不愿停止內戰者,從文的方面去宣傳教育全國民眾團結抗日。如果文的方面說服不了那些不愿停止內戰者,那我們就要用武的去迫他停止內戰。你們文學家也要到前線上去鼓勵戰士,打敗那些不愿停止內戰者”。“發揚蘇維埃的工農大眾文藝,發揚民族革命戰爭的抗日文藝,這是你們偉大的光榮任務”。會上丁玲被推舉為中國文藝協會主任。后來,又被推舉為西北戰地服務團主任、《解放日報》文藝副刊主編、陜甘寧邊區文協副主席等職。

 

到了前線部隊,丁玲很快就適應了環境,并迅速地融入進了這個革命的大熔爐之中,與戰士們打成了一片,因而她的工作得心應手,如魚得水,她不僅完全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戰士,更是將自己變成了一名戰地記者,時刻準備著拿起手中的武器投入戰斗。1212日,在西安事變發生的當日,丁玲在參加了定邊縣召開的紀念廣州暴動九周年大會后,立即就寫出了《廣州暴動在定邊》一文。在軍中,一方面,她以獨到的視覺,將所見所聞大量有價值的素材,通過手中的筆,寫下了許多反映紅軍官兵關系、軍民關系方面題材的文章,而且隨著不斷增進與戰士們的感情,及對紅軍隊伍更深入細致的了解,之后,又陸續寫出了大量軍中隨筆、感想等戰斗檄文。同時,她還針對我們的紅軍戰士普遍文化較低,許多人還是文盲,即使有的干部戰士有識字能力但卻沒有基本寫作能力的實際,作了推動普及軍中文化的工作,當起了文化教員,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受到了戰士們的普遍歡迎。丁玲在軍中發揮了他人無法替代的作用,在為使這支人民軍隊既能用槍桿子又能用筆桿子與敵人作斗爭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得到了毛澤東充分地肯定和贊揚。

 

西安事變爆發之后,全國形勢驟然緊張。為維護這來之不易“三位一體”的大好局面,防止親日派打著拯救“委員長”的旗號可能發動的軍事冒險,黨中央決定紅軍要在軍事上配合東北軍、西北軍,以應對國民黨中央軍的進犯,丁玲也隨紅一方面軍主力一起南下到了關中三原。在軍中,她給戰士們講國際國內形勢,講在大敵當前日本帝國主義不斷加緊侵略中國的情勢下黨對處理西安事變的方針政策,撥開了籠罩在戰士們心中的迷霧,統一了大家的認識。看到了丁玲的變化,毛澤東欣喜萬分,他在百忙之中欣然為其寫下了這首《臨江仙•給丁玲同志》詞,且隨之以電報的形式發給了前方司令部,由于丁玲一直隨軍在前線,第一時間未能看到此詞,直到1230日才被送到她的手中。丁玲說:“在收到詞的幾天里,我都沉浸在無盡的快樂之中”。

 

一首小詞,在軍情如此緊迫的情況下,向下達作戰命令一樣,以電報形式發往紅軍前方司令部,這在紅軍統帥部尚無先例。雖然讓前方的指揮員們一時感到有些詫異,不知何意和如何去處理。但是,這卻引發了他們對毛澤東如此重視軍中文化和文化人的一些思考,看到了毛澤東在做大做強一篇要把紅軍變成文武雙全、天下無敵人民軍隊的大文章之戰略意圖。次年春,丁玲陪同史沫特萊從前線回到延安,受到了毛澤東的接見。隨大軍征戰,昔日的文小姐已被錘煉成了一位堅強的革命戰士,毛澤東非常高興,她問丁玲現在想做什么,丁玲說:自己很留戀這段短暫的紅軍生活,還想當紅軍。毛澤東點點頭,表示贊同,但不要再去前方了。他當即寫信給軍委后方政治部主任羅榮桓,指令丁玲擔任中央警衛團政治部副主任,使這位文小姐成為了一位名副其實的將軍。也兌現了自己在詞中對丁玲的諾言,之后,毛澤東便手書該詞贈送于她。

 

毛澤東這首寄贈詞,不同于他寫的戰爭題材詩詞那樣大氣磅礴,氣吞山河,也不同于他寫的愛情詩詞那樣柔情無限,綿婉細膩。整首詞在寫作手法的運用上,由于對比鮮明,格調明快,情真意切,因而真摯感人,詞中主人公文武兼備的颯爽英姿形象也就活脫脫地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

 

上片在寫作手法上,以景陪襯,有動有靜,動靜結合,形成對比和反差,以歷史視角定格畫面,使人物形象得到了提升和放大。詩人這種手法技巧的嫻熟運用,給讀者帶來視覺上的沖擊,收到了極佳的藝術效果。壁在此指城墻,落照喻夕陽。嚴冬里的保安古城,顯得是那樣的孤寂和荒涼,盡管凜冽的西風,無情地吹打著夕陽中飄揚的紅旗,而我們的主人公卻依然決然地來到了這里。接著筆鋒一轉,由外移內,畫面由寒氣逼人的冰冷世界即刻轉入到了暖洋洋的窯洞之中,也喻主人公從敵人寒光閃閃的刺刀下逃出后來到蘇區。為了自己的理想信仰,丁玲在遭受了國民黨三年牢獄之后,沒有去追求安逸的生活,盡管她知道陜北的條件非常艱苦,但卻沒有絲毫的畏懼和退縮,反而更堅定了她向往革命陣營的決心。她克服重重困難來到保安,還要參加紅軍,這怎能不使人為之感動,怎能不叫中共領導者們以當時的最高規格,歡迎這位備受敵人折磨而逃出來的堅強戰士呢?這樣描寫,寓意深長,把丁玲來到蘇區投身革命的那種堅定信念和黨對她寄予的厚望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上片跌宕起伏,下片相對平直和緩,前面的鋪墊已讓讀者認識了主人公,那么,我們為什么要歡迎這位主人公呢?接著,詩人便以筆與槍的直觀對比告訴讀者,因為主人公的一支筆足以抵得上三千持毛瑟槍的士兵。毛瑟槍是一款德國制造的在當時很有名的槍支。表面上是詩人在夸贊丁玲,實則是贊揚以丁玲為代表的革命文化戰士,更是在呼吁和希望我們的革命隊伍中能有更多這樣文武兼備的戰士。陣圖:古代軍隊作戰的隊列圖,此處借指戰役計劃。隴山:六盤山南段的別稱,延伸于陜、甘邊境,南北走向,延長約100公里。當時紅軍主力的戰略指向為隴山之東。主人公也是紅軍開往隴山東隊伍之中的一員。經歷了在軍中的錘煉,她已完成了由昨日的文弱書生小姐到今日之軍中將軍的轉變,詩人定格了這樣一個畫面后戛然住筆收場,一個光彩照人的女中豪杰形象便躍然于讀者的心中。

 

政治家詩人為一位女作家寫詞,表面上似在以歡迎主人公來蘇區為題而作的,但蘊含和折射著極深的政治內涵,它在更深意義上告訴讀者,我們的革命事業不能光靠槍桿子而沒有筆桿子,紅軍隊伍中不僅要有男性也不能缺少女性,更是給革命文藝工作者發出的要深入到火熱斗爭第一線、到工農兵群眾中去的時代召喚。這一思想,也成為了1942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首詞不僅讓人蕩氣回腸,更使人感到親切和溫暖,仿佛把讀者帶入到了那如火如荼的戰爭年代。本篇守譜押用一部平韻,韻角分別為城、新、人、兵、東、軍。

 

作者:邵建忠;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