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青年走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是毛澤東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的是培養億萬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1939年5月4日,毛主席在延安舉行的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青年運動的方向》的講話,指出:“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標準呢?拿什么去辨別他呢?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實行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愿意并實行和工農結合的,是革命的,否則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他今天把自己結合于工農群眾,他今天就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結合了,或者反過來壓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為此,毛主席認為“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就是革命的道路,就是改造舊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必由之路”。并且,毛主席身體力行,讓自己的兒子成為走這一道路的帶頭踐行者。1946年,為了讓從小在蘇聯長大的愛子毛岸英適應中國革命的環境,毛主席把剛剛回國的毛岸英送到農村,拜當時最有名的延安勞動模范吳滿有為老師,去當農民。主席對毛岸英說:“雖然你在蘇聯的大學畢業了,但是你學的只是書本上的知識,你還沒有上過中國的‘勞動大學’,因此我希望你能夠去農村拜農民為老師,在這所農村大學里,你能學到之前課本之中學不到的很多知識,你看好不好?”毛岸英深知父親的良苦用心,服從了父親的安排,直到手上磨出了老繭,才從“農業大學”畢業。根據毛主席提出的指導思想,1955年,中共中央在《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中又提出:“城市的中、小學畢業的青年,除了能夠在城市升學、就業的以外,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下鄉上山去參加農業生產,參加社會主義農業建設的偉大事業。我國人口百分之八十五在農村,農業如果不發展,工業不可能單獨發展。到農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極其光榮的。”

二、知青通過在農村的刻苦鍛煉,確實能夠成為健康的、可靠的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從50年代底開始,就有一大批城市青年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志愿報名到農村去插隊落戶。2009年9月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100位感動中國人物之一以及2019年9月再次被授予“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的邢燕子,就是1958年回到了農村家鄉,成為一名光榮的知青;同樣于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奮斗者”稱號的天津寶坻縣知青侯雋,是1962年插的隊。在這些先進典型的帶動下,全國各地的廣大城市青年紛紛報名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1964年,中央書記處通過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進一步明確提出:“大批城市知識青年下鄉,使他們通過生產勞動和階級斗爭的鍛煉,健康地成長起來,成為可靠的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這是首次以中央的名義專門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發出的文件,也是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與培養“可靠的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聯系起來。此后,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全國如火如荼開展起來,并從60年代初開始,逐漸在全國達到一個新高潮。知青上山下鄉、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而對一件影響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同的人總會站在不同的立場,發出不同的聲音。現在,一些人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視為“文革”產物,顯然是顛倒黑白,混淆視聽,是毫無歷史事實和依據的!之所以有人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視為“文革”的產物,主要根據就是“文革”期間上山下鄉在全國掀起高潮。這一階段從人數上來講,確實是比較多的。如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關于“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發表后,這一階段之所以成為上山下鄉的高潮期,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客觀情況所決定的。新中國建立以后,由于國內環境穩定、醫療條件和生活條件相對改善等原因,使我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口出生出現井噴式增長。而在此同時,教育越來越普及,受教育人數急劇增長。到六十年代底至七十年代初,這部分人大多開始步入青年。在當時情況下,客觀上我國國內城市工業基礎還相當薄弱,客觀上難以安排這么多的青年在城市就業。因此,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到農村去插隊落戶就成為必然選擇。但如前所屬,這絕不是知青上山下鄉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還是讓城市青年走進農民群眾,了解國家的困難,建立群眾立場和感情。然而在“文革”開始后,1966至1967兩年,國家并沒有安排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致使中央《關于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中提出的每年安排100多萬知青的任務,被集中到1968年后安排。而一些抱著不可告人目的的人,無視這些歷史條件和事實,把上山下鄉視為“文革”產物,是毫無道理的,更是別有用心的!

三、革命事業接班人需要逐代過渡傳承,更是需要幾十年后才能顯現其真正的價值一項偉大的戰略,往往需要若干年后才能看出其歷史價值,且時間越長,看得越清晰。接班人問題,需要逐代過渡傳承,更是需要在幾十年后才能顯現其真正的價值。黨的十八大后,當年的知青逐漸進入高層政治舞臺。據官方統計,十八大選出的205名中央委員中,有65人有過知青經歷,占這一群體的31.7%。其中,25名中央政治局委員中,有7位有過知青經歷,占比28%;而最高層的政治局常委中,則有4人曾有知青經歷,占比57.1%。十九大、二十大高層中知青占比也相當高。這種比例,是任何一個群體所沒有的。正因為有如此多的有過知青經歷的人參與高層決策,才有了“兩個三十年不能分割”的正確判斷,才有了“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回歸,才有了脫貧攻堅偉大戰役的全面勝利,也才有了毛澤東思想及其靈魂逐步得以恢復和鞏固的氛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作為人類的一項千秋偉業,不僅需要一大批與人民群眾有深厚感情和實干精神的帶頭人和社會精英,更需要千千萬萬志同道合的普通人的價值認同和行動支持。而全國1700多萬有過知青經歷的人,無疑是當今這一隊伍中的強大生力軍。回想這部分人,在回城分配工作后,不僅在毛澤東時代苦干、實干、加巧干,迅速成為各條戰線的中堅力量,而且即使在改革開放以后,不少人面對下崗失業的困境,仍然識大體、顧大局,沒有氣餒、沒有躺平,他們用插隊時期培養出的艱苦奮斗精神和品德,默默地背起行囊,開始了自己重新創業,不少人也由此取得了成功。

四、上山下鄉的生活培養出了知青百折不撓的精神品格,給了知青無窮的精神財富一些步入仕途的知青,即使身在官場,由于有著和群眾建立起來的深厚感情為基礎,繼續心系百姓,成為老百姓稱贊的“清官”、“好官”。出現這種狀況絕非偶然,而是與知青特殊的經歷有著必然的聯系。有過知青經歷的人,與其他群體的最明顯區別,就是從小在城市家庭中熏陶出的城市思維和城市意識,使他們比之純粹在農村長大的人眼界更為開闊;而對最底層老百姓艱難生活的切身感受以及相濡以沫培養起的深厚感情,又是一直在城市中長大的人所不及的。這種特殊的經歷,對這部分人的成長過程影響是巨大的。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講過的那樣,“上山下鄉的經歷對我們影響是相當深的,形成了一種情結叫‘苦難情結’。在遇到困難時想到這些,就會感到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大多數知青都是在二十歲以前就開始插隊的,這個年齡段,正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刻。他們通過在農村的艱苦鍛煉,不僅體會到基層老百姓生活的不易,更與老百姓結下血濃于水的深厚感情,這極大地影響到以后的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正像一位有過知青經歷的領導干部所講的那樣:“只要心中有了老百姓,就不會走得太遠”。農村生活,使他們學會了面對實際,也學會了克服困難,培養出百折不撓的精神,這在未來事業的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講過的那樣:“艱難困苦能夠磨煉一個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后來遇到什么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的困難條件下還可以干事,現在干嘛不干?”由于大多數知青與高層領導人有著共同的經歷和情節,使這部分人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誠心的價值認同者和最堅定的擁護者。同時這部分人親歷了“前后兩個三十年”的全過程,幾十年的生活磨煉,使他們在是非判斷過程中,少了年輕時的沖動而多了成熟者的理性。這也是這部分人成為“毛澤東熱”的積極推動者的重要原因。

五、毛主席考慮的只有人民立場和革命需要,沒有個人利益縱觀毛主席的一生,除去為民族、為人民艱苦奮斗外,別無他求。盡管在這種奮斗過程中,有過曲折和失誤,但對于毛主席來說,他考慮的只有人民立場和革命需要,沒有任何個人利益。正是因為如此,就像恩格斯悼念馬克思時說得那樣,毛主席一生沒有一個私敵。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更有不少曾經不理解毛主席的老同志,看到了毛主席的偉大及自己的短淺。因此才有了王震將軍“毛主席至少比我們早看50年”的感慨,才有了羅瑞卿將軍從秦城監獄出來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天安門前對著毛主席像虔誠地敬禮,才有了許多高級領導人晚年因自己對毛主席誤解而萬般懺悔、痛哭流涕。對于毛主席關于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戰略遠見和實踐道路,在當時自然也會有人持有異議。特別是毛主席逝世后,一些抱著不可告人目的的人,迎合某種政治潮流,對此進行了無情詆毀和惡毒攻擊。然而今天,當我們看到十八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陸續推出正風肅紀、高壓反腐、掃黑除惡等一系列深得民心的舉措后,才能更加深刻體會到,社會實踐和歷史才是真理標準的最好檢驗器,才能進一步看清毛主席當年戰略部署的無比英明!因此,知識青年昂首走與工農相結合道路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給我們黨、我們國家以及人民群眾留下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因而毛主席離開我們越久,我們知青越是思念毛主席,感恩毛主席,歌頌毛主席,永遠銘記毛主席的豐功偉績。
(作者系中共黨員。1976年下鄉昭烏達盟知青。1988年畢業于大連大學會計學專業,高級會計師;先后擔任大連第五建筑公司財務處長、副總經理兼總經濟師,以及大連第四建筑公司副總經理兼總會計師、建工局大連麥克輕鋼彩板公司總經理等職。2017年擔任大連知青聯絡總站站長;來源:“紅色文化網”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