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學習培訓中,我參觀了蘇州市常熟市的蔣巷村和蕪湖市灣沚區花橋鎮的鳩茲灣。他們一個是蘇錫常發達地區的鄉村振興典型代表,一個是中東部欠發達地區鄉村振興的后起之秀。但他們都處于長三角地區,是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中不同路徑鄉村振興的兩個樣本。對照、比較、分析其中的特質,對理解鄉村振興,支持鄉村振興,參與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基本情況介紹
(一)蔣巷村
百度記載,蔣巷村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東南,是一個從窮鄉僻壤蝶變為新時代魚米之鄉的鄉村振興“樣板村”,先后被表彰為全國文明村、全國文明村鎮建設先進村、十佳小康建設紅旗村、國家級農村現代化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40多年前的蔣巷村為了徹底擺脫“窮根”,堅持以黨建為引領,驅動紅色引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帶領村民蹚出了一條“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游旺家、生態美家、精神傳家”的鄉村振興之路。現在的蔣巷村,每年經濟總量超10億元,村級可用財力超2000萬元。全村180多戶,800多人,村轄面積約3平方公里。該村家家都有一幢花園別墅,另外還有成套公寓供村里老年人免費入住。居住區的綠化覆蓋率超過50%。蔣巷村投資建設村史展覽館、江南農家民俗館、農藝館、蔣巷圖書館、青少年科普館、實踐基地中心大樓、農耕實踐區域等景區景點,每年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村里規劃竹園300畝、果園200畝、蔬菜50畝,建成100畝高標準魚塘。
(二)鳩茲灣
人民網刊文,鳩茲灣藝創共富鄉村位于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花橋鎮橫崗社區,是安徽省共建共享共富鄉村振興新路徑的探路者。“鳩茲灣藝創共富鄉村”項目是由灣沚區花橋鎮按照“政府引導、村民主體、市場運作”模式,委托安徽頂峰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進行一體化策劃設計建設運營。該項目規劃面積1萬畝、總投資5億元,自2022年3月啟動建設運營以來,圍繞構建“產村融合、教旅融合、農旅融合、文旅融合、商旅融合”發展新格局,已投資5800萬元,落地牧歌農場、人民市集、生活美學等10個項目,帶動本地農民增收800萬元。2022年8月,十一屆安徽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要求灣沚區積極探索、總結經驗,打造安徽高質量發展樣板區、城鄉融合共同富裕示范區。2023年秋分時節,承辦了“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會場活動。“網紅村”“夢創地”“新農人”……在這里,農耕田園風光讓你既解濃濃鄉愁,又能感受到藝創共富鄉村的“汩汩流動的韻律”。
二、參觀印象比較
(一)蔣巷村印象
車到蔣巷村,我們觀看了蔣巷村的宣傳片,與老書記合影,參觀村史館,坐觀光車參觀,讓我感觸比較深的有三點。一是老書記常德盛的精神財富不可或缺。黨的十六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鄉鎮企業家、全國“創業之星”、村黨委書記常德盛懷著“窮不會生根,富不是天生”的信念,下定“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的決心,40多年來,帶領黨員干部、村民群眾,實干苦干,走出了一條村強民富的發展道路,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個“看得懂、學得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范本。他本人獲得多項榮譽,也贏得村名的極大尊重。二是鄉鎮企業的扛鼎是致富源泉。蔣巷村村級龍頭企業——江蘇常盛集團,1997年被批準為省級企業集團,同年躋身全國鄉鎮企業集團行列。三是村民福利得到很大提升。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統一住進村里的養老場所,吃住全包。村民每戶都有一套200多平米的二層小別墅,讓人稱羨不已。
我們參觀蔣巷村那天,正趕上氣溫突降,坐在觀光車中關上車窗,仍感到窗外的涼意。通過了解,我們也感受到了蔣鄉村的一些不足。一是鄉鎮企業正面臨困境。二是邊界感界過于清晰,近旁的村莊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三是別墅群里少有年輕人。為我們駕駛觀光車的是一位性格爽朗的中年婦女,她一邊在駕駛一邊作介紹,間或回答我們提出的一些問題。通過介紹,我們知道,她是本地戶口,招婿不離村,自己和丈夫住在一棟前面提到的別墅里,兒子則通過購買住房住到了城里。問她為什么有這么好的別墅,還要到城里買房。她笑笑,簡短答道:“兒媳婦要的”。這就引發了大家的議論和思考:有人感慨,城鄉差別的鴻溝,畢竟沒有那么容易填平!又有人感慨,年輕人都到城里去了,鄉村靠誰振興?還有人困惑,都不在村里住了,鄉村振興的紅利,又有誰來享受?
(二)鳩茲灣印象
鳩茲灣是2023年以“慶豐收,促和美”為主題的中國農民豐收節舉辦地。我們在鳩茲灣通過參觀“鄉村會客廳”“共富鄉村展示館”“供銷社”“民宿”等,給我的感受,首先是突出“農”字。讓農業生產從土里刨食變成生活體驗,讓人頓悟,沒有勞動體驗的人生不一定是完整的美好人生,千年的農耕文化將會有新的傳承。其次是突出“共”字。 鳩茲灣作為“鳩鳳還巢地,藝創共富村”,區域內農戶的地產、物產、房產等都可自愿入股,通過統一的藝創改造,變成“股份”獲益。再次是突出“藝”字。鳩茲灣在鄉村振興中堅持“藝創,創讓鄉村更美好”,誓把鄉村建成“尋根故園,成長樂園,共享花園,共富家園”。一進灣里,“原來鳩茲”“擁自然風光,享詩與遠方”等“文化范”標語,讓你恨不早逢;展示館里折扇、書簽、彩陶、布袋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讓你恨不得盡收囊中;供銷社里的鍋巴、面條等可以勾起鄉愁的農副產品,可以讓你口舌生津。第四是突出“才”字。據鎮里的負責同志介紹,目前有50多名大學生在灣里從事設計、運營、藝創、黨建、團建等方面的工作。而這些大學生,都是他們通過一些辦法從各地吸收引進的。他說,只有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才能最終解決“靠誰來振興”的問題。他在帶領我們參觀的時候,對著目前尚顯空曠的灣區說,現在游客是不多,但再過一段時間,城里和周邊的游客每天可達數千人之多。該負責人還指著一片碧波蕩漾的水面告訴我們說,以后你們再來,或許就可以在這里劃上船了。他還不無缺憾地對我們說,鳩茲灣畢竟是探路者,雖然有美好的創意和新生的力量加入,但資金投入、產品銷路、客流發掘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三、鄉村振興隨想
無論是蔣巷村還是鳩茲灣,他們都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做出了可貴而有益的探索。我來自鄉村,十多年的工作實踐,使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鄉村。總的感到,建設好的鄉村各有各的優勢,各有各的套路,各有各的契機,也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痛點。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似乎也難以被移植成活。究其原因,可能是認識上出現了偏差,以為鄉村振興是千篇一律的;也有可能是心中無數,以為鄉村振興不過是回到記憶中的樣子。抑或是對處理城鎮化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認識模糊,感到束手無策。還有的對鄉村要不要振興、能不能振興持消極態度,無所作為。也有的對鄉村振興的投入缺乏信心。
人類為了更好生存,無非是逐水、逐路、逐網、逐數……人類的集聚最終形成城市。這就有了城鎮化。城鎮化也必然會導致一些鄉村空心化。正是因為鄉村凋敝,所以才需要振興。如果把城市與鄉村組成的大家庭,縮小到一個小家庭來看,農村人口的轉移不能看作是逃逸,而應看作是為謀求更好生活的自然選擇和流動。這種選擇和流動,有時候是痛苦的,但最終是有利的。這種選擇和流動有對父母的牽掛,有對故鄉的留戀,也有對家鄉的反哺。這也是當然和必然。因此,鄉村是城市的“后院”。產業越向城市集中,城市“后院”就更加寬廣,更需要打理,更需要振興。
平時我們說人均GDP較多。但在地均GDP概念下,村向鎮演化,縣向市演化,城市向城市群演化。世界范圍內,地均GDP最高的大城市群,在我國還沒有。在國家戰略支持下,長三角勢必向地均GDP較高的城市群演進。在這種趨勢下,鄉村振興的最終結果也許會產生分化。對同在長三角地域內的蔣巷村和鳩茲灣來說,以鄉鎮企業為支柱產業的蔣巷村,也許最終會發展成為新的“城”的模樣,而以藝創為特色的鳩茲灣,才可能會最終發展成為“鄉”的模樣。同樣,只能成為“鄉”的鄉,也應該會有不同的樣子。在培訓班的學員論壇上,兩位來自郊縣的領導,談鄉村振興,也很讓人耳目一新。他們認為,有歷史文化資源的,可以從考古、歷史、紅色、名人等關鍵詞入手,挖掘做大。只有農業資源的,也可以突出觀光、休閑、耕織等,做精做細做出品牌。有山湖林草資源的,可以做成富美湖鄉、花海森林、憂郁星空等特色園區,讓日夜奔忙的人們,有地方去接近自然,擁抱自然,享受自然,享受更高質量的山水田園撫慰。
有新觀念才會有高質量。如果說蔣巷村沖破泥土的束縛,架起了鋼鐵廠房,促進鄉村振興向前邁出了一步。那么,鳩茲灣是跳出農業只能土里刨食的傳統觀念束縛,讓勞動變成體驗,把自然風光變成詩與遠方的皈依圣地,把傳統小吃變成尋根續緣的舌尖之旅,則使鄉村振興又向前邁出了一步。鄉村的振興與發展,總是與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更新,以及國家方針政策的引導和推進息息相關。鄉村振興,一是產業振興,二是人才振興,三是文化振興,四是生態振興,五是組織振興。這五個方面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有新力量才會有高質量。人是生產力當中最活躍的因素。沒有人的參與,一切都將會成為泡影。但如果我們只局限于靠鄉村中的人來振興鄉村,也會有失偏頗。或許可以反過來看,誰把鄉村振興了,那里就應該是他的鄉村。影片《我本是高山》中,張桂梅校長反反復復在告誡女孩子們,你不好好學習,你就走不出大山,下輩子也走不出去。張桂梅是真正在為大山女孩們的明天考慮,不應該受到責備求全。但我們又不能不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教育只負責走出去嗎?大家都走出去了,大山留給誰?鄉村留給誰?。
有新文化才會有高質量。古人云,此心安處是吾鄉。人只有得到熏陶,得到啟迪,得到皈依,得到升華,才能得以心安。而這些又必須要有文化的哺育和滋養。這就要求,鄉村振興中,有歷史文化資源的,必須加以傳承和發揚,賦予其時代內涵。但也必須防止和糾正那種生拉硬拽、指鹿為馬,或者不顧廉恥、擁立沉渣等讓人生厭的做派。缺乏文化資源的,也不可妄自菲薄。現實中,用“無中生有”式嫁接創制讓人耳目一新,也不是沒有范例。文化需要有文化人來創制。草臺班子上陣,最終只能草草了事。文化范真的可以讓人心生依附。說陶辛水韻(陶辛是蕪湖市灣沚區的另一個鎮),不能只說陶辛水韻,也應該要說說溪亭渡與胭脂渡。你頓時會感到,不僅僅只有荷花與水韻在陪伴,還會感到李清照與鷗鷺、周公瑾與小喬都在那里陪伴著你。文化范還會讓人文思泉涌。沒有文也就沒有史,文與史從來都是雙向奔赴,雙向成就的。沒有黃鶴樓,就沒有崔顥的《登黃鶴樓》;沒有《登黃鶴樓》,黃鶴樓也許還不會那么讓人景仰,那么讓人留戀,那么讓人蘊藉。
(作者:何松新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公安局;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