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2018年12月1日王在希主任在中國軍事文化講壇舉辦的“臺灣地方選舉后島內政局變化及趨勢”報告會上作的專題報告
臺灣“九合一”地方選舉11月24日正式投票,選舉結果臺灣地區22個縣市國民黨獲得15席,民進黨6席,無黨派1席。民進黨勝選的6個縣市,人口面積僅占臺灣四分之一,無疑是慘敗。在備受關注的6個直轄市,國民黨拿下3個,而且新北、高雄、臺中這三個城市不僅人口多,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臺北市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僅以3000多票之差輸給柯文哲(目前還在打官司)。
這次臺灣地方選舉被視為是對蔡英文執政二年的信任投票,也是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前哨戰,所以各方都很看重。以前陳水扁和馬英九都是在第二個任期的期中地方選舉才崩盤,這次蔡英文在第一個任期地方選舉就慘敗,蔡英文可能成為臺灣第一個沒有獲得連任的地區領導人。
臺灣選舉結果經常令人跌破眼鏡,這次選舉結果再次出乎各方意料之外,原先大家估計國民黨這次能夠扳回幾城,民進黨可能會丟掉幾個縣市,但沒有想到民進黨會輸得這么慘。這次選舉結果對臺灣政局來說是顛覆性、轉折性,對臺灣未來政局演變和兩岸關系都將產生深刻影響。現在大家關注的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韓國瑜單槍匹馬在民進黨大本營高雄為什么能大獲全勝?二是民進黨執政才二年,為什么一下子會輸得這么慘?三是臺灣未來政局會出現什么樣變化?
一、臺灣地方選舉情況分析
(一)如何看待選舉中出現的“韓國瑜現象”?
在此次臺灣地方選舉中,最受各方關注的是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的選情。韓國瑜在短短幾個月時間,成為臺灣家喻戶曉的政治明星,一股“韓流”迅速席卷整個全島,可以說他創造了臺灣選舉史上一個奇跡。
韓國瑜現年62歲,祖籍河南商丘,長得其貌不揚,一個禿頭,沒有顯赫的身世背景,也沒有各種資源,在國民黨一直受排擠,民進黨上臺后一直受打擊,而且是在軍隊眷村長大,單槍匹馬空降到高雄。而高雄是一個民進黨發祥地和大本營,40年前的“美麗島事件”就爆發在高雄。民進黨在高雄市連續執政20年,所有的資源都掌握在民進黨手里。他的競選對手陳其邁是土生土長高雄人,在高雄任副市長、代市長已經十多年,有豐沛的人脈資源,且得到民進黨領導人蔡英文、賴清德、陳菊鼎力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韓以其特有的江湖風格,每餐一盒鹵肉飯,出門一瓶礦泉水、穿一身休閑裝打選戰,給人以直爽、真實、不虛偽的感覺,最后大贏陳其邁15萬票。
媒體評論認為,他最大優點就是不像國民黨。有的評論說,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西裝革履、皮鞋忒亮、舉止斯文的形象,很像國民黨官員;而韓國瑜不修邊幅、光頭套馬甲,反倒很像過去搞街頭運動的民進黨。恰恰是韓國瑜非典型的國民黨官員形象,成功拉近了與廣大市民的距離。而陳其邁高高在上的官僚形象,肯定不接地氣,必然脫離群眾。韓國瑜的競選口號簡單直白、通俗易懂,直奔主題,一聽就明白,能打動人心。他針對民進黨意識形態掛帥、制造兩岸緊張的做法和高雄百業蕭條的現狀,提出:要讓高雄“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一下獲得廣大高雄市民的支持,爭取到了民心。
這次選舉中出現的“韓國瑜現象”,說明臺灣民心思變,普通市民最關心的是經濟民生,而不是藍綠、統獨問題。
相當多選民“選人不選黨”,候選人也不刻意宣傳自己的黨派色彩,不邀請黨內大佬站臺。例如韓國瑜在競選期間,不穿戴有國民黨標識的服裝,也不邀請吳敦義、馬英九等國民黨領導人來助選,黨的領導人不僅不受歡迎,甚至被視為“票房毒藥”。新北市的侯友誼、高雄市的韓國瑜等勝選以后,在籌組市府班子時,一再強調不分黨派,不分顏色,唯才是用。這反映出臺灣選民通過20多年來選舉慢慢在覺醒,他們不盲目相信哪個政黨,也不關注意識形態,看重的是候選人的個人素養和人品。誰能改善民生,讓老百姓過好日子,就選誰。這次國民黨在北中南出現三顆新星:新北一條漢子(侯友誼),臺中一只燕子(盧秀燕),高雄一個禿子(韓國瑜)。侯友誼過去是一個警察,韓國瑜自稱是賣菜郎,臺北市柯文哲是一個外科醫生,他們原來都不是官場上,被稱為非典型政治人物,在選舉中反而最受歡迎和追捧,粉絲最多。這充分說明,現在臺灣選民已經厭惡傳統的官場人物,厭惡藍綠政治惡斗,希望實實在在為民眾辦實事、講實話、接地氣,不搞虛偽客套、裝模作樣的傳統政治人物。
(二)民進黨這次為什么會輸得這么慘?
民進黨在2014年臺灣地方選舉、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兩次獲得大勝以后,錯誤地估計形勢,誤判民意,不關心經濟民生,加上執政無能,光顧爭權奪利,施政接連失誤,在政治上大搞“去中國化”,激化統獨矛盾,導致兩岸關系緊張,影響兩岸經貿,最后搞到天怒人怨。選前民進黨并沒有意識到這一變化,實際上臺灣民眾尤其是中南部農民與蔡英文政府關系已經是干柴烈火,讓韓國瑜在臺灣南部高雄點了一把火,迅速燒遍全臺灣。這次臺灣地方選舉,實際上正好讓選民找到了一個發泄不滿的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次“農民起義”,韓國瑜只是扮演了一個陳勝吳廣的角色而已。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2016年臺灣大選因為國民黨馬英九執政無能,分配不公,引起民眾不滿,民進黨乘機取而代之。民進黨蔡英文上臺后一樣執政無能,比馬英九還不如,不關心民生,選民就用選票教訓一下民進黨。
民進黨這次選舉輸得這么慘,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施政決策頻頻失誤。蔡英文上臺后,首先搞了個“一例一休”,結果是勞資雙方都不討好。接著來了個軍工教人員年金改革,引發廣大公務人員強烈反彈。然后堅持停止核四,改建火力發電廠,導致財政支出大幅增加。財力空虛必然影響對縣市財政撥款,民進黨基層樁腳不能在民進黨那里拿到好處,就拋棄民進黨。所以這次民進黨執政縣市大面積藍綠易幟,這是一個重要原因。民進黨在基層缺乏嚴密組織,對選舉樁腳而言,有奶便是娘,沒奶就換娘,他們不會做賠本買賣。
從某種意義上說,民進黨這次是自己打倒了自己,是因為民進黨倒行逆施,引起廣大選民包括泛綠選民的憤怒,他們最后通過選票,來教訓民進黨蔡英文??陀^上這次國民黨成了最大受益者,撿了一個便宜。島內學者認為,并不是選民認為國民黨比民進黨好而投票給國民黨,他們是討厭民進黨而把票投給別人。所以“這次選舉盡管民進黨慘敗,也不是國民黨大勝”。
2、忽視經濟和民生福祉。我在蔡英文上臺時就說過:蔡有兩個難題,一是兩岸關系,二是臺灣經濟。我當時就預測,她兩岸無解,經濟無望。因為她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系無法改善。兩岸關系搞不好,臺灣經濟就會受影響。臺灣經濟出問題,蔡英文就會丟失選票,步馬英九后塵。
長期以來,民進黨擅長選舉和政治惡斗,而不重視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作為在野黨這個問題不突顯,作為執政黨,這個問題就是致命的了。民進黨每次選勝后,就論功行賞,把官職作為酬庸,滋生腐敗,丟失民心。例如,臺北有個官營的農產品運銷公司,原來韓國瑜是總經理,干得很好。民進黨上臺后,就把韓國瑜免職,委任蔡英文親信吳音寧,結果她把公司業務搞得一塌糊涂,成為輿論丑聞。韓國瑜失業后,跑到高雄,引發了后面的滔天巨浪。民進黨為了搶占一個年薪250萬元臺幣(約合55萬元人民幣)的公司總經理職位,最后導致了高雄淪陷,進而波及全島。
3、限制兩岸交流自食惡果。蔡英文上臺后,老是想著如何疏遠大陸,投靠美日,千方百計限制兩岸交流,導致兩岸關系緊張,兩岸正常經貿交流受阻,大陸赴臺游客銳減,臺灣農產品對大陸銷售渠道不暢,很多水果賣不出去,臺灣果農叫苦不迭,這就直接影響到臺灣中南部農民的生計。另外大陸游客減少,使得臺灣旅游觀光業、飯店娛樂業、從事服務行業的小商販都受到重挫,收入減少三分之一,年輕人失業率高達13%。民進黨原來主要支持者是中南部農民,這次選舉失敗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中南部農民起義造反了。他們在過去選舉中都支持民進黨,但民進黨上臺后沒有照顧到這個群體的利益,讓他們的生活水平下降,所以這次他們拒投民進黨的票。這次選舉中有7個國民黨獲勝的縣市,原來都是民進黨執政,全部翻轉,這一點也許是民進黨始料不及。
4、我對臺政策取得成效。蔡英文上臺后,由于她不承認九二共識,原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遭到破壞。在臺海形勢日趨嚴峻復雜的情況下,我們在政治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退讓;軍事上通過派遣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飛機艦艇繞臺航行,對“臺獨”形成威懾;外交上壓縮臺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先后有五個國家斷絕與臺灣的關系與我國正式建交;經濟上推動融合發展,讓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無法奏效;民生上通過“惠臺31條”,給在大陸工作生活的臺灣同胞發放居住證等等,讓臺灣同胞充分享受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紅利。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大陸的正面形象在臺灣同胞觀感中有顯著改善,在臺灣的影響力也慢慢提升。這次韓國瑜在高雄這樣深綠地區競選,公開表示承認九二共識,要改善與大陸關系,也沒有影響他的選情。相反,民進黨在選舉期間,散布“大陸干預臺灣地方選舉”、制造“假消息”等等,選民也不以為然,這在過去幾乎不可想象。
當然,民進黨這次選舉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但主要是執政無能,不重視抓經濟,熱衷于搞政治斗爭,以為行政、立法大權都已掌握,地方縣市三分天下有其二,頭腦膨脹,忘乎所以,整天忙于爭權奪利,失敗也是必然的了。
二、這場選舉對未來臺灣政局的影響
這次選舉民進黨慘敗的情景,在民進黨歷史上極為少見,直接影響到民進黨的執政基礎,對民進黨的打擊非常之大,元氣大傷。對“臺獨”勢力也是個重創,他們一個個灰頭土臉,客觀上對我們遏制“臺獨”分裂的勢頭有利,在一定程度上也舒緩了中美之間臺灣問題對我形成的壓力,為我們最后解決臺灣問題、促進祖國統一爭取了更為充裕的時間。這次選舉對國民黨、民進黨這兩大黨的政治生態都形成巨大沖擊,影響是全方位的。
1、在臺灣兩黨制將成為一種常態。李登輝上臺后,除了推動“政治民主化、政權本土化”之外,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推動“兩黨制”和“總統”直選。按照李登輝的構想,只要一人一票選“總統”,占臺灣人口88%的本省人就可以長期掌握政權。
臺灣從1996年首次直選,后來實行單一選區兩票制,第三勢力已經難以崛起,選民只能在兩個爛蘋果當中選一個。實際上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有的是高票當選,風光一時。但一旦當政以后,有哪一個善終?又有哪一個取得靚麗的成績單?從2000年李登輝被驅逐出黨,到2008年陳水扁下臺后鋃鐺入獄,再到馬英九黯然下臺官司纏身;從2014地方選舉國民黨遭到慘敗,到2018民進黨慘敗,說明在臺灣現行體制下,誰上去都搞不好。做一個在野黨當然容易,光挑人家毛病,不干事,不會犯錯誤,上臺執政就不行了。而選民心態則是“干得不好就換人”。問題是換個黨、換個人就好了嗎?蔡英文上臺后,一路追殺國民黨,企圖一黨獨大,看來這條路也走不通,選民不認同。未來在臺灣國民黨、民進黨輪流坐莊將成為常態,但臺灣將日益向下沉淪,經濟日益邊緣化。我們要適應島內這種客觀情勢變化,不要太在乎臺灣選舉誰上誰下,不能把寶壓在哪個政黨或者個人身上,應當寄希望與臺灣人民。
2、未來兩岸關系可能會更趨嚴峻復雜。民進黨敗選后,有兩種可能,一是穩住陣腳,維持政壇影響力,爭取下一步再奪回地方執政權;二是孤注一擲,鋌而走險,搞“激進臺獨”。例如推動帶有統獨性質的公民投票,制造兩岸關系緊張,升高省籍對立,轉移民眾視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民進黨不會改變“臺獨”路線,如果賴清德一類激獨派人士接班,有可能采取比蔡英文更為激進的“臺獨”措施。
蔡英文辭去民進黨主席職務后,依然是臺灣地區領導人,從她挽留行政院長賴清德和總統府秘書長陳菊來看,她不會輕易放棄權力,還是想苦撐待變。很有可能安排一個她可以操控的黨主席(例如蘇嘉全),繼續挑戰2020大位。但民進黨內部獨派勢力包括新潮流,正在密謀取而代之。民進黨本來就是一個派系共治的政黨,這一次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次新的內部權力爭奪。
這次選舉畢竟是地方選舉,縣市長候選人關注的主要是地方經濟民生。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則不同,兩岸關系、大陸政策將成為主題,不排除民進黨利用執政地位,刻意操弄統獨議題,配合美國打中國牌,舉辦各種帶有統獨意涵的公投,甚至采取實質性“臺獨”分裂動作,轉移視線,制造兩岸緊張,對此我們要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3、國民黨高層將圍繞新老交替展開斗爭。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在地方選舉后表示他不謀求2020大位,其實吳敦義內心應很糾結,他何嘗不想競爭大位。因為他深知在此次地方選舉中,他作為黨主席未能發揮重要作用,甚至于沒有太多露面機會,一次口誤,導致國民黨候選人紛紛與其切割。新聞媒體每天連篇累牘報道韓國瑜選情,韓國瑜和侯友誼、盧秀燕等地方諸侯實力派互信抱團,根本不把黨主席放在眼里,讓吳敦義情何以堪。與此同時,即將卸任新北市長的前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日前公開放話,希望國民黨領導人由中生代接班。朱的放話不僅針對吳敦義,也包括馬英九。韓國瑜現在國民黨內如日中天,聲高震主??陀^地看,國民黨真的要脫胎換骨、浴火重生,必須要年輕化,而且要有新的論述來凝聚共識。但這個百年老店真的要改弦更張,實現年輕化,并非易事。
4、國民黨執政縣市會紛紛擴大與大陸交流。受“韓流”影響,這次國民黨重新奪回執政權的縣市長,有可能以承認九二共識為條件,擴大與大陸經貿交流,以謀取經濟實惠,包括無黨派的臺北市長柯文哲。
臺灣地方選舉剛剛結束,要準確判斷這次選舉對島內政局的影響和未來發展趨勢,還比較困難。無論是國民黨、民進黨,他們內部的權力重組最終會是個什么格局?他們的大陸政策會不會作出大的調整?包括政治明星韓國瑜上臺后能否兌現選舉期間的承諾?這些都還需要冷靜觀察。
習近平總書記在19大報告指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臺灣問題現在客觀上越來越成為影響我國發展強大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制約因素。從蔡英文上臺二年多來情況看,她在走一條“緩獨”路線。她利用大陸現在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利用島內多數民眾想和平、不想統一的心態,也利用中美之間的矛盾,打著“維持現狀”的幌子,千方百計拖延統一進程,謀求事實上的“獨立”狀態,搞漸進式“臺獨”。所以兩岸關系形勢日趨復雜嚴峻,風險挑戰明顯增多。
三、中美貿易戰對臺灣問題的影響
臺灣問題是中美之間最敏感、最核心的一個問題。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有兩條底線,一是確保臺海和平穩定,不能亂;二是維持兩岸分裂狀態,不能統。美國的對臺戰略目標是不統、不獨、不戰,維持分裂現狀;把臺灣長期作為美國手中的一個重要籌碼,用來遏制中國發展強大、和平崛起。
進入21世紀后,美國一直擔心中國發展強大,可能會挑戰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明顯加大了對中國的戰略遏制與政治滲透力度。
特朗普上臺后,認為奧巴馬政府對華推行的以政治滲透、和平演變為主的“顏色革命”,以及“亞太再平衡”的對華遏制戰略沒有取得什么效果,在東海、南海都沒有搞出什么名堂,中國的政權依然穩固,中國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的軍事力量不斷提升。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勝選后重點打臺灣牌,企圖挑戰一個中國底線,并對華發動貿易戰,壓中國在貿易和匯率問題上讓步。這充分反映了美國右翼反華勢力對中國日益發展強大、和平崛起的焦慮和不安。
中美關系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并非突然而至。這一場風暴遲早會來,晚來不如早來。實際上進入21世紀后美國就想遏制中國,是“911事件”延遲了美國遏制中國的時間表。
導致美國改變對華戰略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崛起速度超出了西方的預期。去年中國經濟體量已達美國63%,美國認為現在再不進行遏制,將來就遏制不住。
美國這次對華戰略轉向,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一是美國現在對華采取強硬遏制戰略,不是特朗普的個人行為,而是美國的國家意志,是美國的國家利益。特朗普上臺后,美國國內進行過一次關于中國的大辯論,最后結論是中國不可能融入西方社會,應對中國采取強硬遏制戰略。因此特朗普在國內具有一定民意基礎。另要看到這次美國在主張對華采取強硬遏制問題上,國內智庫學者形成高度共識,民主、共和兩黨立場完全一致,所以不是特朗普個人行為,換一個總統上來,也會推行這一戰略。
二是此次對華貿易戰只是拉開一個序幕,美國手里還有許多其他的牌,會一張一張接著打。從策略需要,有時會打打停停,但不會完全停止。這次95歲高齡的基辛格來華訪問,有一句話很關鍵,就是:中美關系已經不可能回到從前。美國認為中美之間矛盾是文明之爭和發展模式之爭,是不可調和。所以中美之間的對抗沖突在短期內很難平息,美國的最終目標是針對中國的政治體制。
三是臺灣問題將來有可能成為中美斗爭焦點。特朗普上臺后,美國國會已正式將1982年里根提出的對臺“六項口頭承諾”,和《與臺灣關系法》一起作為法案通過,加上特朗普今年3月簽署的《臺灣交往法》,以及年度《國防授權法》,形成了與三個中美《聯合公報》基本對立的三個國內法文件,這對未來中美關系構成巨大隱患。依據《與臺灣交往法》,美臺雙方今后可以進行包括最高領導人在內的互訪;依據《國防授權法》美臺軍方則可進行助理國防部長以上官員和高級將領互訪。
打臺灣牌對美國來講成本最低,但會觸動中國的敏感神經。前一段時間美國媒體還不斷放風:美國軍艦將??颗_灣港口,美臺之間將進行軍事合作,美國在對臺出售先進戰斗機和防空導彈同時,將暗中協助臺灣制造潛艇。未來中美關系面臨嚴峻考驗。
四、未來臺灣政局發展趨勢
及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臺灣政局未來總的發展趨勢是:“中華民國”臺灣化,中國國民黨本土化。
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他們都一直在想方設法把“中華民國”的政治體制包括稱謂,改成臺灣。民進黨認為,“臺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只要把“中華民國”的稱謂慢慢改成臺灣,就實現“臺獨”了。
“中華民國臺灣化”的過程,就是一個“臺獨”的過程。陳水扁時候有一個論述:1949年是“中華民國到臺灣”。李登輝上臺是“中華民國在臺灣”。陳水扁上臺變成“中華民國是臺灣”。馬英九后來搞折衷,“正式場合稱中華民國,非正式場合可以稱臺灣”。蔡英文上臺后,在講話中基本上以臺灣取代“中華民國”。
蔡英文上臺后臺灣政局出現的重大變化,對兩岸關系而言可能是危機,但對實現祖國統一也許是個轉機。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國民黨在臺上有利于兩岸關系和平穩定,民進黨上臺有可能加速祖國統一進程。我們要把“反獨促統”作為一項根本任務,以我為主來開展對臺工作,不必太在乎臺灣選舉誰上誰下,不宜把寶壓在哪個政黨或者個人身上。民進黨執政,對臺工作主要是反獨遏獨;國民黨執政,主要是促統。
我們要有戰略自信,保持戰略定力。從海峽兩岸的綜合實力對比來看,大陸在經濟、軍事上都已占據絕對優勢(臺灣的經濟總量,已經從20年前相當于大陸的三分之一,到現在不足二十分之一。臺灣的軍費20年前與大陸不相上下,目前大陸已經是臺灣的十六倍)。中國發展到今天,臺灣獨立已經沒有可能,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導權在大陸一方,臺海局勢總體上是可控的。正因為我們有了這樣的實力和底氣,所以我們可以更加從容地來處理臺灣問題。
2005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針對“臺獨”分裂活動明確劃了三條底線。在現階段,我們還是要盡最大努力、以最大誠意爭取和平統一前景,但如果“臺獨”分裂勢力越過這三條底線,我們就要采取包括武力在內的必要措施,堅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
習近平總書記在19大報告中再次明確表示:“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這代表了大陸14億人民的堅定意志。
我認為,目前在臺灣問題上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既要有緊迫感,也不能操之過急;既要有充分自信,同時又要有一定耐心。從臺灣島內情況來看,時間拖得越長,離心傾向在不斷發展,對和平統一不利;但從大陸情況來看,再過一段時間我們的綜合實力更強,解決臺灣問題的條件包括外部條件會更好。當前重要的是要認清形勢,統一思想,把我們的思想統一到中央對臺大政方針上來,統一到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上來。
(二)要看到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最終靠的是實力。小平同志當年提“和平統一”,始終是和“不放棄武力”聯系在一起,是完整的一句話。和平統一是第一選項,但不是唯一選項。談判、交流、讓利可以為最后統一創造條件,但實現統一歸根結底是靠實力。從中國歷史上上看,從分裂走向統一,最后都是經濟實力強大的一方,統一弱小的一方,這是鐵律。隨著中國大陸實力的不斷增強,臺灣被統一是遲早的事。
(三)要把爭取臺灣民心,作為對臺工作的根本任務。黨的第二代、第三代領導人一直強調“解決臺灣問題,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爭取臺灣民心,提出“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兩岸統一首先要“心靈契合”。我們的各項對臺工作都要把爭取臺灣民心,尤其是做好臺灣年輕人、本省籍人的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作為衡量對臺工作成績的主要標準。
(四)要正確看待過去30多年來對臺工作的巨大成績。
應當看到,近40年來尤其是這十幾年來,我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對臺工作還是取得重大成績。
首先,這十幾年始終保持了東南方向的和平穩定,使我們成功地抓住了難得的戰略發展機遇期,大陸的經濟、軍事實力已經有了突飛猛進。
第二,臺灣的門戶被打開了,海峽兩岸實現了三通直航,大陸同胞已經可以自由入島。
第三,通過簽署ECFA協議,兩岸經濟已基本實現融合,在大陸的臺商不僅為大陸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也成為穩定兩岸關系、遏制“臺獨”分裂的重要力量。
第四,2015年底在新加坡實現了“習馬會”,這是兩岸高層談判的一次重要嘗試,對將來解決臺灣問題具有示范性深遠意義。
在去年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把實現四個現代化、實現祖國統一、爭取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作為新時代中國的三項主要任務。
當前,兩岸關系正處于一個重要節點上。臺灣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對臺工作的艱巨性,實現祖國統一的長期性。
黨中央的對臺大政方針非常明確,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祖國完全統一目標毫不動搖,當前要繼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力爭取臺灣民心;盡最大努力爭取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前景,同時做好隨時粉碎“臺獨”分裂圖謀的各種準備。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有兩項核心內容,一是中國的發展強大,二是祖國的完全統一。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既是實現中國夢的一個標志,也是祖國發展強大后的歷史必然。我們要堅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完全能夠駕馭復雜多變的臺海局勢,也一定能夠精準把握和妥善處理好臺灣問題。祖國強大了最后必然統一,只有兩岸統一了中國才稱得上真正強大。
(作者系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原副主任,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原副會長,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昆侖策研究院副院長、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