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朱立倫訪美,一改過去溫文爾雅,含蓄中庸的形象,而是大放厥詞,口無遮攔,在搖尾乞憐的同時,徹底表明了阻擾國家統一的心跡。
民進黨在臺南、高雄它肯定是要固守的,它是“坐二望三爭四”。臺北市它也有想法,桃園它也想繼續爭。國民黨想“六都拿下四個”,這場選戰應該說還是很激烈的。
美國在擔心臺灣被中國統一,擔心中國控制臺灣的芯片制造業,也正在謀求轉移臺灣的芯片制造能力到美國本土。謀求轉移到美國本土的行動,可以充分表明,美國在放棄臺灣。
不能因為形勢嚴峻就放棄“和統”的努力,必須在認清形勢的基礎上,明白具體怎樣努力,才能讓“和統”的希望越來越大,才能朝著可能實現的方向發展,不是南轅北轍做無用功。
拜登訪問了韓國、日本,美國國會的人也訪問了臺北,拜登正式宣布成立“印太經濟框架”,開始從地緣、軍事、到經濟組建全面針對中國的加強版聯盟。
隨著俄羅斯在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制裁發起反制之后,俄羅斯在經濟領域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雖然在軍事上沒有取得速勝,可是還是完成了把烏克蘭變成一個內陸國的短期目標。
歷史必將證明,無論民進黨如何爭取反華勢力的所謂“支援”,終究改變不了其妄圖“以武拒統”“挾洋謀獨”最終失敗的命運。
若“臺獨”分裂勢力誤判形勢,越過底線,在臺灣制造“臺獨”分裂的重大事件,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們將不得不使用武力來解決,粉碎“臺獨”的分裂圖謀!
烏克蘭戰爭固然為中國打開了一扇窗口,看起來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但并非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事實上,今后的機會更多,戰略窗口更加寬大,完全不必為此著急上火。
美國雖然不承認對華政策發生了改變,但已在明目張膽地布局,其“接觸政策”走到了尾聲,隨之而來的將是越來越嚴厲的遏制政策。已擋不住這種“惡化”的趨勢了。
美國通過“烏克蘭戰爭”,認為打“代理人戰爭”很劃算。反正戰爭是在別國的領土上打,死亡的是別國的人民。美國不僅可以利用戰爭削弱對手,而且在經濟上還有利可圖。
貝里爾中將說:“中國人非常仔細地觀察此事(俄烏沖突),他們需要一些時間來清理這場危機中發生的外交、信息、軍事、經濟等所有因素。”
3月22日,日本前首相、現任日本“細田派”會長的安倍晉三與蔡英文進行視頻通話,安倍再次宣稱“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
在當前俄烏戰爭這樣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對待臺灣問題,已經容不得我們按照既定的節奏進行了,而必須根據現有變化了的局勢做出新的決斷。
美國對中國商品高度依賴,中國是對美貨物的核心輸出方,美國只是擁有美元,而我們才擁有能使用的物品。美國發動冷戰,本質上卻是我們制裁美國,而不是美國制裁我們。
美國與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已經讓美國和西方吃到了反噬的苦果了。能源短缺、物價飆升,通貨膨脹也超出了過去幾十年的水平。往后就可能是企業大批倒閉,失業率高企不下。
無論是大肆揮霍臺灣財政儲備,發行公債,還是叫囂自己制造武器,通過政府合同,向利害關系人輸送商業利益,都是過一天算一天,哪怕身后洪水滔天,也在所不惜。
軍事斗爭之前,如何解決臺灣問題包括發布通緝令和缺席審判;軍事斗爭之后,如何處置臺獨分子和分裂國家的犯罪組織,都必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如果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那么,當然應當聽取他們的意見,時時刻刻處處為他們著想。但是,如果認為自己是外國人,解決臺灣問題的時候,就會失去發言權。
阿富汗戰爭、烏克蘭戰爭美國自私自利,讓臺灣居民真切地意識到,美國是靠不住的。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臺灣民進黨精心編織的謊言不攻自破。
臺灣日漸遠去,美國日漸逼來。中國正面臨一個重要轉折點,要么崛起,要么圖存。二十一世紀是不是“中國的世紀”?關鍵要看臺灣能不能早日統一到中國的版圖之上!
只有緊跟形勢,把握大局,實事求是,尊重歷史的分析,才有價值。必須分清主次,區分敵我,不能把解決臺灣問題的希望寄托在中美關系改善上,當然更不能久拖不決。
我們要堅持對臺工作大政方針,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
3月12日,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2022會計年度聯邦政府撥款法》,該法禁止美國政府將經費用于制作、采購或展示任何“不正確”標示臺灣領土的地圖。
面對美國的氣勢洶洶,中國似乎很有定力,照樣做自己的事。對臺政策也沒有看到有明顯的變化。但愿中央早有防范、胸有成竹。不過,我想還是不能掉以輕心的。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