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產無時不處在發展中,計劃使之有序,市場使之無序。
——郎咸平
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來,中國經濟歷經了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家成長為“世界工廠”,而今我們還在向著“制造強國”邁進。
但我們發現,在思考中國的政治經濟問題時,還是會有一部分人從西方理論中尋找坐標,直接采用國外的案例或者套用國外的數據而得出一些假設命題。雖然這些研究有一定的現實借鑒意義,但更多的是脫離了實際。
西方主流政治經濟學,分別是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它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對人類的整個社會形態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我國的情況有些特殊,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階段并未按照西方所謂的標準模型進行制度轉型。簡單來說,就是西方的主流政治經濟學難以解釋中國經濟的增長奇跡。因此,研究中國政治經濟學必須從“本土視角”出發,研究中國經濟增長邏輯必須先建立“本土意識”。
郎咸平教授花費了十年時間對此進行研究,發現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特點——以“中觀均衡”為切入點,從而實現社會均衡,并以數學的方式進行了論證。這一發現不僅能夠論證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重大成就,也能論證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目前,這本郎咸平教授的最新著作《馬克思中觀經濟學》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郎咸平教授在書中提出了“中觀經濟學”體系,他認為“中觀經濟學”的目的是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而不是頻繁發生經濟危機。根據“中觀經濟學”的邏輯框架,我們大致可以分析出以下幾點:
1、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本質,就是開放“第二部門,即生活資料部門”;
2、蘇聯之所以“垮臺”,就是因為“第二部門即生活資料部門”實行了徹底的計劃經濟;
3、美國之所以發生“大蕭條”,就是因為“第一部門即生產資料部門”實行了自由市場經濟;
總的來說,今天全球的經濟競爭,最重要的就是經濟思想的競爭。而“中觀經濟學”不僅能夠解決經濟穩定增長問題,也能解決社會均衡問題。正如郎咸平教授所說“中觀經濟學”是政治經濟學。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觀經濟學”?我們從郎咸平教授新著《馬克思中觀經濟學》序言中摘出了一部分,可以作為解答:
大家所熟悉的西方經濟學可以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簡單的講,微觀經濟學分析“個人”行為——也就是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行為。消費者根據效用的大小決定商品的消費量。在既定價格之下,消費者會選擇一組商品使得它的效用極大化。生產者根據利潤的大小決定商品的生產量。在既定的價格之下,生產者會選擇生產一組商品使得他的利潤極大化。
而在價格的調整之下,生產者生產的商品會等于消費者消費的商品,也就是供給等于需求。而使得供給等于需求的這一組價格,就叫做均衡價格。在均衡價格之下,消費者的效用極大化,而生產者的利潤極大化,這就是一般均衡理論,學術界也稱之為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
宏觀經濟學討論的是“國家”層面的政策。具體的講,就是政府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維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微觀經濟學討論的是個人,宏觀經濟學討論的是國家。中間缺個環節就是微觀和宏觀經濟學都沒有討論的產業。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就是《資本論》。而整個三卷《資本論》的靈魂就是第二卷所分析的兩個產業(馬克思稱之為生產資料部門和生活資料部門)。
毫無疑問,《資本論》彌補了微觀和宏觀經濟學缺失的中間環節,所以我將此書定名為《馬克思中觀經濟學》。
和微觀經濟學相比,《資本論》和微觀經濟學都是在 1850至1870 年之間所發展的學科,因此具有可比性。《資本論》對于微觀經濟學的一般均衡理論并未做過于任何的討論。具體地說,《資本論》完全不討論消費者的效用,也不討論消費者如何決定不同商品的消費量。《資本論》就是假設消費者已經決定了不同商品的消費量。《資本論》雖然討論了生產者的利潤,但是生產者不是根據利潤極大化原則決定生產不同的商品。《資本論》假設生產者已經決定了不同商品的生產量。馬克思本人在《資本論》中關注了兩個產業(部門)的簡單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均衡問題。簡單再生產均衡可以對比微觀經濟學(或者叫做瓦爾拉斯)的靜態一般均衡,而擴大再生產均衡可以對比微觀經濟學(瓦爾拉斯)的動態一般均衡。
馬克思的再生產模型較瓦爾拉斯的模型要復雜且深入。瓦爾拉斯僅考慮到最簡單的生產和消費的均衡問題,而馬克思的均衡模型雖然形成時間可能早于瓦爾拉斯,但是其思考則更加深入。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上。
第一,馬克思考慮到了社會分配的問題,工人和資本家在收入來源和消費上均有所不同,這一點在瓦爾拉斯的模型中是沒有的。瓦爾拉斯假設所有消費者是完全相同的,且消費者也是生產者,他們自產自銷,這就沒有分配問題,他們在社會生產中沒有分工,社會生產利潤在他們之間平均分配,類似烏托邦。所以瓦爾拉斯的生產像是烏托邦式的生產,而馬克思研究的是實實在在的資本主義生產。
第二,馬克思是價值理論的集大成者,其將價值體系貫穿社會生產均衡全過程,所以馬克思經濟學不僅討論了價格下的均衡問題,還揭示了價值在其中的分配過程。
第三,瓦爾拉斯社會生產并不分部門,但是馬克思經濟學中將社會各行業分為兩個部門,一個生產資料部門(類似重工業),一個生活資料部門(類似輕工業)。將工業分兩個部門在簡單再生產(對應瓦爾拉斯靜態均衡)中意義不是很明顯,但是對于擴大再生產(對應瓦爾拉斯動態均衡)有著重要的意義。由于生活資料部門僅僅用于生產維持廣大工人生存的商品,這個部門注定會被資本家所抑制,社會擴大再生產基本上主要針對于資本化程度更高的重工業部門,這是資本家剝削本質在社會行業分工上的表現。
當馬克思中觀經濟學的擴大再生產均衡確立后,消費和生產分別透過微觀經濟學所分析的消費者效用極大化和生產者利潤極大化得來。換句話說,瓦爾拉斯的微觀均衡會在此基礎上自行適應得出相應的安排。對于微觀層面的均衡,我們不妨假設已經通過前述的瓦爾拉斯一般均衡過程達到了各自最優。這樣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與今天的微觀經濟學就實現了無縫對接。更精準的說法就是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可以理解為中觀均衡,因為中觀均衡分析的角度更廣,而瓦爾拉斯的理論可以理解為微觀均衡,其分析角度更細。換句話說,馬克思的中觀經濟學達到了均衡以后,瓦爾拉斯的微觀經濟學才能達到均衡。
和宏觀經濟學相比,《資本論》完全不討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宏觀經濟學是凱恩斯在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之后才發展出來的學科。在馬克思的時代,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基本是不存在的名詞。但是《資本論》和宏觀經濟學所追求的目的卻是相同的,都是追求經濟的穩定增長。
宏觀經濟學如何達到穩定的增長呢?就是政府控制著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達到穩定的經濟增長。宏觀經濟學已經承認了自由市場的不穩定性,所以政府必須尋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適當搭配以維持經濟穩定增長。舉例,當經濟蕭條的時候,以財政政策為例,政府應該增加政府支出或者減稅以拉動經濟。以貨幣政策為例,政府應該增加貨幣供應以降低利息,從而使得投資增加以拉動經濟。
1933年羅斯福新政加強國家干預經濟,以克服經濟危機
《資本論》如何達到穩定的增長呢?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設置中,部門 1 (生產資料部門)是優先的,部門 2 (生活資料部門)起到了后勤配合的作用。部門 1 節約部分或全部剩余價值的消費,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擴大部門 1 的生產。部門 1 產出的生產資料在供部門 1 擴大再生產使用之外,剩余的部分將用于部門 2 的再生產;部門 2 接收部門 1 剩余的生產資料,按比例配套其他投入,進行本部門的擴大再生產。換句話講,馬克思心目中的計劃經濟就是政府對部門 1 的計劃,而不是針對部門 2。
馬克思在擴大再生產中的這一安排,一方面反應了資本家對生產資料(資本品)的追逐,另一方面也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的“計劃經濟”特性。我們這里說的計劃經濟,并不是針對微觀層面資源分配和收入分配上的計劃性(類似前蘇聯的計劃經濟),而是針對社會生產部門層面的計劃(類似東亞的產業扶植計劃)。部門 1 被設定為優先發展而應該被計劃的部門,部門 2 被設定為配合第一部門的后勤部門。此時社會生產的發展,是靠部門 1 的優先發展來帶動的,部門 1 的優先發展帶動部門2的發展。在馬克思的時代,數學還沒發展出來,以線性代數為例,一直到了1940年之后才形成了今天線性代數教學內容體系。所以馬克思只能用低效率的文字敘述數學的問題。馬克思直覺的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兩個部門,也就是整個社會都可以穩定的增長。在書中,我用線性代數和差分方程證明了馬克思的直覺是正確的。
在本書中,我們會嘗試改變馬克思的再生產安排,將這一“計劃性”去掉,來研究在自由市場下進行的擴大再生產。我繼續用線性代數和差分方程分析之后,驚奇地發現“市場化”的擴大再生產將變得極不穩定,在多數情況下都不能達到常規意義上的穩定擴張。而馬克思安排下的“計劃性”的擴大再生產是可以實現兩個部門同步的穩定擴張的,所以政府只要把握好部門1的計劃性,經濟自然穩定增長。
所以我們可以這么總結,社會生產無時不處在發展中,計劃使之有序,市場使之無序。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全面采取了自由市場的經濟政策,那么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就是經濟的不穩定性。而凱恩斯所發展出來的宏觀經濟學就是在這個自由市場的背景下產生的。就是因為經濟的不穩定性,所以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搭配達到經濟的穩定增長。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