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是貫穿“十三五”規劃《建議》始終的一條紅線。這一重要思想理論的闡述,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反映了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深刻體現了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進一步回答了“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的基本問題,是對黨的科學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我們必須全面理解、深刻把握。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核心要義,其基本內涵就是堅持人民至上,它至少包蘊著三層含義:根本取向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核心思路是堅持發展依靠人民;根本目的是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既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一脈相承,又賦予了嶄新的時代內涵,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是照耀中國光明未來的指路明燈。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科學內涵,對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發展是人類的永恒主題。“人類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獲得幸福。”(歐文《略談古今社會狀況所造成的一些謬見和弊害》)但人是分階級、階層的,不同社會、不同國家、不同政黨在發展“為了誰”的問題上是不同的。為了誰、由誰享有的問題,是發展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也是區分真假馬克思主義的試金石。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旗幟鮮明地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這就從根本上劃開了與其他一切政黨的立場界別,形成了人類歷史上不同的發展思想。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服務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使命決定,它所執掌政權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基于對中國現代化實踐成功經驗的總結和理論闡述,將人民置于發展的核心位置,這就在發展為了什么、靠什么發展、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發展政策如何制定上,完成了對西方資本主義的一切發展思想的本質超越。
其一,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西方資本主義主流發展思想追求物質財富的積累,認為發展的目的主要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產業結構的升級、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不太關注具體的人特別是普通勞動者的真實情況和感受。這一發展思想既沒有立足于滿足人的需求,也沒有著眼于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增長,但這樣的增長是不健康、不可持續的,經常被經濟危機打斷。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全方位滿足人的真實需要,全方位豐富和提高人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且,這樣的發展不是只追求少數人的全面發展,而是追求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全面發展。
其二,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人民。在西方資本主義主流發展思想看來,勞動、資本和技術是物質生產的三大要素,但由于人均產量只有通過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才能提高,因此資本和技術才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發展的本質是人類通過勞動不斷改造自然的過程。物質資本和科學技術確實能夠提高勞動效率,但它們都是人類勞動的創造物,不能與人并列。因此,從根本上看,發展源自人類的勞動。勞動不僅包括簡單勞動,還包括管理、創新等智慧的勞動。發展最基礎、最根本的推動力量來自廣大勞動者。
其三,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西方資本主義主流發展思想追求總量和效率,追求生產達到其可能性邊界,卻忽視了分配和公平,甚至認為平等的分配會抑制效率、損害發展。比如,20世紀80年代后盛行一時的新自由主義就主張經濟自由化、私有化,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從表面上看,在自由市場中,人與人可以平等競爭。但實際上,擁有資本的多寡決定了分享發展成果的多寡,并進一步轉化為資本擁有的更加不平等。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凡是采用新自由主義政策,都導致了收入差距的嚴重擴大。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則是要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分享到發展的成果,并不斷提高成果分享的公平性,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既體現了公平分享發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又順應了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和主動性,讓社會財富不斷涌流的必然要求。
其四,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始終圍繞人民。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現和馱載著價值觀,直接影響不同群體和個人的切身利益。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由于階級之間利益沖突的不可調和與發展理論的莫衷一是,導致了國家發展政策的左右搖擺、也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圍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圍繞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立足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條件和要求,制定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實踐證明,只有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協調好社會利益關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在堅守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同時,更著眼于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理論指導,著眼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的堅持,著眼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實踐的有機結合,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寬廣的時代視野,從認識論和方法論兩個維度上完成了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與時俱進,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造性發展。既充分反映了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規律要求,為不斷開拓理論新境界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又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提供了強大的實踐指南,開創了當代中國政治生活的新氣象。
從這一歷史軌跡中不難看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與馬克思主義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又與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一同前進,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發展觀的新飛躍、新境界,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精神
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命運肩負著崇高的歷史使命。近代以來,為了贏得獨立和解放,飽受屈辱的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但這些抗爭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并自覺地肩負起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融入到自己的全部奮斗實踐中去。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就是以人民利益為最高追求,以實現人民利益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毛澤東同志曾經這樣通俗地闡釋:“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到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婦女群眾要學習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們呢?小孩子要求讀書,小學辦起了沒有呢?對面的木橋太小會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許多人生瘡害病,想個什么辦法呢?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應該討論,應該決定,應該實行,應該檢查。要使廣大群眾認識我們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
從黨的七大開始,我們黨就正式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寫進黨章的總綱,明確“每一個黨員都必須理解黨的利益與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要求“每一個黨員都必須用心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和了解他們的需要,并幫助他們組織起來,為實現他們的需要而斗爭”。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世界上沒有一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從建立肇始就把“人民”二字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形成一條在一切工作中“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并且96年櫛風沐雨,持之以恒堅定踐行。正是依靠這個被毛澤東同志稱之為三大法寶之一的群眾路線,我們黨團結并帶領廣大群眾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初步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邁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改革開放以來,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賦予民族復興新的強大生機。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科學分析世情國情黨情變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偉大奮斗目標,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是為了推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好地肩負起這一崇高的歷史使命。
責任擔當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政治品格。2014年2月7日,習近平同志在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曾講到:“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并特別指出,責任擔當是中國共產黨人必備的基本素質,是檢驗每一名黨員領導干部身上是否真正體現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方面。當前,國內外環境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呈現出短期矛盾和長期矛盾疊加、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等特點,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要求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直面困難的勇氣、履職盡責的意識、敢于擔當的精神,保持政治和戰略定力,堅持奮發有為,注重從體制機制創新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切實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真正以人民為發展中心、利益中心、檢驗中心,真正實現發展為人民、利益屬人民、檢驗由人民,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如期實現,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基礎。建黨96年,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牢記人民利益至上這個根本,奮力堅持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有效地保持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崇高聲譽,激勵著廣大人民群眾奮發向上、共創美好生活。這是黨的歷史基本經驗,也是贏得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我們黨之所以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能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緊緊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最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投身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事業建設中來。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認為,評價一個社會是否進步并不是簡單地看是否推動了生產力發展,關鍵要看“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從一定意義上講,人民群眾對我們黨的支持程度,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擁護程度,根本上取決于人民群眾利益的實現程度。我們黨執掌全國政權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之所以能夠贏得廣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擁護,就是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把實現人民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從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切實利益,進而自覺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看作創造自己幸福的最美事業,看作通向人類最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由之路。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一個鮮明特征。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核心是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這個主體地位,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即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也就是說,這種利益的獲得和發展,不是哪一部分人特有的,也不是哪一部分人專享的,而是全體人民共有共享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其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就指出:“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共同富裕,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要“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探索和實踐中,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
共享是全民共享。共享發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數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而是惠及每一個社會成員、“一個都不能少”的共享。發展的成果普惠到每一個中國人,讓每個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以來,群眾收入水平、生活質量整體上有了巨大提高。但是,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不同行業之間收入差距也呈現不斷拉大的趨勢。當前我們黨和國家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才能更好地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識,最終實現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共享發展。
共享是全面共享。共享發展就要共享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建設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權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他強調,要堅持經濟發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這表達了億萬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面對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自滿和懈怠,必須再接再厲,讓我們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全面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實現共享發展是一個大志向,落實共享是一門大學問。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中,全面準確把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本質要求,通過努力實現共享發展,讓發展更有溫度、讓幸福更有質感,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成為增加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的過程,必將更加深刻地把人民的幸福鐫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里程碑上。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和深遠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是重大理論問題,也是重大實踐問題。在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這一新的歷史時期,發展面臨新條件、新任務,需要采取新戰略、新政策。但戰略和政策的轉變并不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必須以深化和統一認識為前提。因此,在發展階段的關鍵節點,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針對性和深遠的指導性。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公平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在“全面”,這個“全面”體現在覆蓋人群上,包括工人、農民等在內的所有階級階層,絕不讓一個人掉隊;體現在覆蓋地區上,包括城市與農村、東部與西部等各個地區,全國都要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今后5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是我國推動共同富裕的重大戰略舉措。這也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強調關照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的提高,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投入力度,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整合各級各類扶貧資源,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絕不讓任何一個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掉隊”。同時,堅決解決有違公平正義的收入分配不公、階層固化、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其要義就是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共同富裕、維護公平正義。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資本主義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我們黨贏得人民擁護與愛戴、保持生機活力的關鍵所在,自然也成了共產黨人必須毫不動搖堅持的認識論。正是從這個要義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像一桿社會價值“公平秤”,衡量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公平公義,指引著發展既要把“蛋糕”做大做好,更要把“蛋糕”分好,切實把市場機制可以突出效率與社會主義制度注重社會公平這兩方面緊密地結合起來,更加鮮明地體現出全面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的成就感與獲得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全面小康給中國全社會帶來的實惠和福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指路燈”。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保證人人享有發展機遇、享有發展成果,全體人民推動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調動起來,才能凝聚起廣大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和勇氣。21世紀是充滿競爭和挑戰的世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不動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我們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如何堅持唯物史觀、凝聚發展力量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歷史證明:人類歷史的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劇作者和劇中人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全力推動的事業,也是黨的宗旨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事業,實現“中國夢”根本上就是為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求我們在推進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毫不動搖地堅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執政理念和價值追求,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著眼點,把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放在首位,始終相信群眾,緊密聯系群眾,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廣泛聽取基層和群眾意見,做到謀劃發展思路向人民群眾問計,查找發展中的問題聽人民群眾意見,改進發展措施向人民群眾請教,落實發展任務依靠人民群眾力量。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斷從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中凝聚推進發展的磅礴力量,總結新的發展經驗,不斷提煉升華和推廣新實踐新經驗,努力實現人民愿望、滿足人民需要、維護人民利益,一步步有效推進“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定盤星”。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人,關鍵在黨,在關鍵少數——領導干部。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讓黨的領導力首先堅強起來。全面從嚴治黨既是手段、也是路徑,而主旨在于加強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其根本目的在于為人民謀福祉、讓人民得實惠。正是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上來認識,確保全面從嚴治黨處于“定盤星”的關鍵位置,規定了從嚴治黨必須把著眼點放在服務群眾的現實能力水平上,最終體現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上。比如通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進一步強化廣大黨員干部的宗旨意識,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切實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進一步增強黨員干部的擔當精神,以為人民謀幸福的態度崇尚實干、奮力拼搏、激情工作,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各項工作落實,不斷開創發展新局面。再如繼續推進制度建設,有效保障黨員干部將人民賦予的權力更好地用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用于維護和發展人民的利益;繼續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堅決糾正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堅定不移懲治腐敗,讓群眾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實際成效,等等。簡而概之,全面從嚴治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說一千道一萬,就是要以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為落腳點,以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共享發展成果為最終歸宿。這是根本方向,也是試金石。這樣,全面從嚴治黨才會真正轉化為黨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才能不讓服務人民的宗旨成為一句空話。
“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現實是最大的試卷,發展是最大的考題。我國經濟發展進程波瀾壯闊、成就舉世矚目,蘊藏著理論創新的巨大動力和無限潛力。激發思想活力,保持創新銳氣,不斷研究新情況新問題、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我們就能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為中華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提供更強大的思想創新的動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最新思想理論創新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事業建設必將走向光明的未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何自力: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為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指明方向
2017-04-19錢昌明:人民戰爭必能戰勝侵略戰爭——結合形勢重溫人民戰爭理論
2017-04-18王成 | 發生邏輯、哲學意蘊與當代價值:“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多維透視:
2017-02-17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