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30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卓尚棟|《人的價值學》的中國哲學品質
點擊:1920  作者:卓尚棟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3-11-30 15:33:07

 

1.jpg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人民出版社再版的羅范懿著《人的價值學》。

【摘要】本文聚焦《人的價值學》一書的中國哲學品質,在價值學這個命題上,作者探討的成果具備或至少包含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如下三個品質:知行合一的哲學精神,人民至上的時代精神,天下大同的價值取向。
《人的價值學》是一部理論著作,這部理論著作從重走長征的感悟中來,是對紅軍長征精神的提煉和升華,它站到了哲學的高度來思考長征和長征精神,這就讓紅軍長征煥發了持久的生命力,也讓長征精神成為人類精神的火炬,在人類社會自我解放的道路上煥發出耀眼的光芒。
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哲學著作,它是對中國傳統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中國的革命實踐的精彩總結,在此,我們關注這部理論作品的中國哲學品質。
這部哲學作品具有的中國哲學品質,至少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一、知行合一的哲學精神
知行合一是中國哲學傳統中極其突出的品質,它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一百萬年前學會筑巢,十萬年前學會用火,一萬年前文字誕生,在中華大地的文明發展史上,社會實踐與理論思考就一直相輔相成,在對自然長期觀察、對社會生產長期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了道的精神,也產生了天文、地理、人文的樸素認知。
中華民族的社會發展史上,不但產生了包括水稻、陶器、用火、紡織、建筑等在內的豐富物質文明成果,也出現了賈湖刻符這樣與現代漢字一脈相承的原初文字符號,出現了以賈湖骨笛為載體的音樂藝術,出現了與道文化密切相關的卦爻符號等精神文明成果,知行合一的華夏哲學品質是中國保持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正是這一品質塑造的哲學精神,讓中國具備其它國家和地區無法具備的延續上萬年而不斷絕的人文景觀。
《人的價值學》的作者毫無疑問也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的壯舉,這一壯舉放在中國的全部歷史中去,它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把這一歷史放到世界范圍內來看,它依然是震撼世界的壯舉,這一壯舉無可比擬。羅范懿不但繼承了工農紅軍長征的精神,也把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放到一起來思考,它打出“攜手新一代,喚起先驅魂;科學求發展,中華再復興”的旗幟,用兩次重走長征的實踐,向工農紅軍長征致敬。重走長征的人很多,像他這樣在長征中深入思考、思考以后拿出理論成果《人的價值學》的,僅此一人。這就是知行合一哲學精神的生動表現。
不只是作者的實踐體現了知行合一的哲學精神,《人的價值學》聚焦社會現實,對準社會問題和矛盾,提出用三和原理來解決社會問題,其中包含了豐富的知行合一的哲學精神。理論認知與社會實踐相統一,聚焦問題與解決問題相統一,思想和方法相統一,這都是知行合一的具體表現。《禮記·大學》中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的價值學》的核心理論,是治國平天下的可取之道。
二、人民至上的時代精神
毛澤東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之后召開的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所作的報告中說:“我們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毛澤東對工農紅軍長征的評價讓我們看見了長征的革命價值和歷史作用,工農紅軍長征是誰的長征?是人民的長征。是為解放全中國受苦受難的人民的長征,代表西方殖民主義利益的國民黨反動派不是要解放人民,而是要奴役人民,把中國人民變成殖民掠奪的對象和工具。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實現最廣大人民利益而浴血奮戰、前赴后繼的英雄團體。
中國共產黨黨章開宗明義:“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和它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把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放到了最高位置,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更是人民至上時代精神的生動寫照。
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反復強調: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對黨的奮斗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自黨成立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
作者在接受人民日報《人民周刊》的采訪中坦露了發起重走長征路的心跡:“20多年來,改革開放泥沙俱下,給我們黨、軍隊和國民,尤其是年輕人帶來的思想道徳嚴重滑坡,金迷紙醉,躲避崇高,淡化馬列,形勢很嚴竣。”面對這樣的形勢,他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中發[2004]8號)《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及地方各級政府的要求,決定重走長征路。
這次重走長征路,他們在沿途42所中小學校和鄉村干部及群眾約130000人中作馬列人生觀和長征精神宣講70余場;刷寫宣傳標語700余幅,制作永久性石刻標語70幅;走訪調查和投宿途中老紅軍及老百姓700余戶(人);看望途中11個少數民族困難戶和烈屬及城市清潔工216戶,送慰問、救濟款11戶,家訪特困學生17人并資助苗族特困生上中學、大學;啟動沿途大中小學生和網民10000余人參與“偉大導師人生宣傳全國萬里長征萬篇作文競賽活動”;沿途制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新長征萬人萬言旗》7面122.5平方米。活動留下27件國家文物(含文物附件)和200萬字的相關作品。先后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國家國防教育辦、湖南省委、中國文聯等表彰。作者的實踐和他發現的人的價值學原理與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從而獲得了社會的高度認可與一致好評。
“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人的價值學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目標,體現了人民至上的時代精神。
三、天下大同的價值取向
大同社會是中國傳統幾千年的理想社會,它是一個講信修睦的社會,是一個公共利益共創共享的社會,是一個充滿關心、尊重與愛的社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著作中把這樣的社會叫做共產主義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一切私有制被徹底消滅,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人民科學文化素質、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極大提高,社會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勞動原則,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為其他人的充分發展創造條件。
在當前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與共產主義社會理想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在人的物質欲望面前,每一個個體的價值選擇直接影響社會走向,作者認為:人的價值=人生價值+物生價值。人的物生價值源于人的生物屬性,人的人生價值源于他的社會性。人的價值應該盡可能擴大他的社會價值,減少生物屬性的物生價值。人的物生價值與人生價值可以相互轉換,偉大時代呼喚偉大價值,物生價值向人生價值轉換,倡導每一個人把物生價值向以精神指標為特征的人生價值轉換,從而實現人的價值的最大化。
作者以價值轉化原理為基礎,提出創建“世界大同人生價值”,他主張以馬列主義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主,兼容“利群主義”進步理論,以人類共同利益為宗旨,以和諧發展為主題,以國際共產主義公民為榜樣,以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為目標。很顯然,《人的價值學》所主張的大同社會,既是對中國傳統大同社會理想的繼承,也是對現在社會向未來發展的一個設定,它與當今中國主張構建人類社會命運共同體是高度契合的。
從現實走向未來,不只需要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達、社會物質極度豐富,科技高度進步,人的道德水平空前提升,它也有賴于社會制度的科學設計、道德與價值觀的合適引導,人的價值觀闡述的價值理論立足傳統中國的知行合一的哲學基礎,以人民利益為價值取向,以大同社會理想為目標,為人的價值轉換提供了道德倫理學的可能模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下了倫理學基礎,這樣的價值取向,毫無疑問,它具備純正的中國哲學品質,可以為中國社會發展提供鮮明的中國哲學導向。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