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9日-星期六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問題。然而,一個時期以來,不斷有人貶低和否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他們貶低和否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第一個慣用做法,是把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的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科學預測等同起來、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對立起來,通過否定蘇聯模式達到最終否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目的。他們貶低和否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第二個慣用做法,是制造馬克思主義后繼者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間的思想對立,用馬克思主義后繼者在實踐中獲得的社會主義新認識去貶低和否定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他們貶低和否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第三個慣用做法,是把堅持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與發展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只講發展,不講堅持,借“發展”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之名行否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實。這些觀點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極其有害的。任何貶低和否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做法都是徒勞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極端重要性。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共產主義是我們黨的遠大理想。沒有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理想,就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主持起草黨的十八大報告時,專門要求寫了這樣一段話:‘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①然而,一個時期以來,貶低和否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聲音不絕于耳,其實質和目的就是要否定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動搖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決不能聽之任之。
一、貶低和否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表現及其危害
一個時期以來,不斷有人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即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進行貶低和否定。有人提出,馬克思社會主義觀的論證“存在著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有需要商討之處。他們把馬克思恩格斯說的未來社會的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稱作“只是一個空洞的抽象”“是不現實的”“在學理上有明顯缺陷”,把馬克思恩格斯說的未來社會的計劃經濟稱作經典作家的“誤判”,把按勞分配稱作“平均主義”,甚至指責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未來社會科學預測思想內容的《國家與革命》充滿了空想主義色彩。有人提出,馬克思恩格斯是在19世紀中葉針對歐洲經濟社會發展根本問題,從理論邏輯上設想了未來的新社會,而不是根據現實的社會主義實際狀況和實踐發展,概括出關于社會主義的定義、模式和建設路線的。他們把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稱作“經典社會主義”,把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稱作“傳統社會主義”,并斷言經典社會主義、傳統社會主義已經“走進墳墓”,揚言要“從經典傳統社會主義解放出來”。他們宣稱,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對未來社會的描述是百分之百的設想,沒有下定義,沒有詞條式的表述,更沒有任何的細節設計。他們提出:馬克思提出自由人聯合體的思想,是在19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和工人運動廣泛發展的時代,那時世界上還沒有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何以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
上述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貶低和否定,從方法論上看,不外乎以下三種:或者把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的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科學預測等同起來,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對立起來,通過否定蘇聯模式達到最終否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目的;或者制造馬克思主義后繼者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間的思想對立,用馬克思主義后繼者在實踐中獲得的社會主義新認識去貶低和否定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或者把堅持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與發展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只講發展,不講堅持,借“發展”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之名行否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實。
這種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肆意貶低和否定,危害極大。
第一,否定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就否定了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絕不是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代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是整個人類社會前進的方向。如果否定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兩個必然”也就不成立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也就被否定了。如果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核心、目的和歸宿的科學社會主義被否定了,那么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也就站不住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也就更談不上了。
第二,否定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也就否定了整個20世紀的社會主義道路。因為20世紀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奮斗目標的。如果共產主義理想被否定了,那就意味著整個20世紀的社會主義道路都走錯了,成千上萬革命烈士的鮮血就白流了,剩下的就只有回頭搞資本主義這一條路了。
第三,否定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也就否定了共產黨人的最終奮斗目標,就會陷入伯恩施坦“目的微不足道,運動就是一切”的修正主義泥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會迷失前進的方向,共產黨人就會失去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也就無力抵御任何風險和挑戰,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悲劇就會重演,帝國主義“不戰而勝”的和平演變圖謀就會得逞。
第四,否定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也就否定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無產階級政黨很多,但只有共產黨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最終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①如果丟掉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還有什么區別?共產黨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還有必要嗎?拋棄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共產黨除了改旗易幟、改名換姓,就沒有其他任何選擇了。
第五,否定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否定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如果科學社會主義都被否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能站得住嗎?
對于這種貶低和否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錯誤觀點,我們決不應坐視不管、聽之任之。這不僅是堅持和捍衛馬克思主義的需要,也是幫助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特別是青年解疑釋惑、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需要,更是防范化解各種重大風險、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贏得戰略主動權的需要。
二、要科學認識現實社會主義實踐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關系
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貶低和否定,采取的第一個慣用的方法,是把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簡單地、不加區分地等同起來,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對立起來,通過否定蘇聯模式達到最終否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目的。他們往往拿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現階段仍然需要發展多種經濟成分來否定經典作家所說的未來社會的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拿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現階段仍然需要發展市場經濟來否定經典作家所說的未來社會的計劃經濟。一種典型的說法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是空想,因為他沒有預料到社會主義仍然存在商品經濟。”我們認為,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及其得出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其錯誤的根源就在于混淆了現實中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說的作為未來理想社會的社會主義的關系。
我們認為,現實中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說的社會主義,即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是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不同階段。
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兩個詞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同義語,二者在科學上是沒有什么區別的。也就是說,他們所說的社會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都是指的未來社會的同一個社會形態。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雖然劃分了未來社會的兩階段以及兩階段不同的分配方式,但是,他并沒有把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叫作社會主義、把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叫作共產主義。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上,把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分別叫作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從列寧才開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我們不能按照今天人們的使用習慣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著作中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也就是說,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實際上是一回事,都是指的人類社會的第五種社會形態。
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同義語),是生產力已經得到充分發展的社會主義,是實行社會所有制、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不存在階級和國家的社會主義。這是已經實現了全人類的徹底解放、每個人都能夠得到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也是只有在全世界范圍內才能實現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說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公有制不同于20世紀以來現實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公有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說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公有制是社會所有制。所謂社會所有制,指的是勞動者在全社會范圍內聯合起來對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人與人對生產資料的關系已經不存在任何區別。在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的條件下,人人都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人人又都是勞動者,所有者與勞動者已經合二為一,實現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從而避免了一部分人依靠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去剝削和奴役另一部分人的可能性。當然,馬克思所說的社會所有制,是以生產力的充分發展為前提的,沒有生產力的充分發展,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的實現是不可能的。馬克思所說的社會所有制至今尚未出現,這是因為目前的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足以實現社會所有制的水平。
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邏輯,只要在生產力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了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制,商品貨幣關系自然不復存在。在馬克思看來,在未來社會,由于實行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人與人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已經不存在任何區別,人們使用共同的生產資料共同勞動生產的產品,當然也就不需要再經過價值的形式表現為商品,而是直接作為消費品供大家共同享用。因此,沒有商品貨幣關系只不過是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的必然結果,沒有什么值得懷疑的。
階級本質上是一種經濟關系,指的是人們對生產資料的不同占有關系。在未來社會,由于生產力的充分發展和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的實現,人們在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上已經不存在任何區別,階級和階級差別自然也就隨之消失。國家是階級的派生物,本質上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隨著階級的消失,國家必然自行消亡。
我們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預測是科學的結論,并非空想。
第一,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預測之所以是科學的,是因為這是由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決定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與過去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相比,生產力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根本改變,已經由過去的小生產變成了社會化的大生產,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卻依舊沿襲了過去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私有制內容,改變的只是私有制的形式。狹隘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根本容納不了迅速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必然導致頻繁爆發的經濟危機。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制度與生俱來的、自身無法克服的基本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唯一辦法,就是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代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即社會所有制。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
第二,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預測之所以是科學的,是因為他們是站在實現全人類徹底解放的高度看問題的。在他們看來,只有具備這些基本特征,全人類的徹底解放才能真正實現。相反,在不具備這些基本特征的條件下,所謂全人類的徹底解放就只能淪為一句空話。
第三,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預測之所以是科學的,是因為這幾個基本特征之間具有合乎邏輯的必然的內在聯系。他們所說的社會所有制只有在生產力得到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由于社會所有制的實現,人們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已經不存在任何區別,人們使用共同的生產資料共同勞動,勞動的產品當然不需要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表現為商品,而是直接作為消費品供人們使用,所以商品貨幣關系將不復存在,代之以有計劃的產品經濟。由于社會所有制的實現,人與人同生產資料的關系已經沒有任何區別,階級和階級差別自然不復存在,國家也隨之走向消亡。
第四,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預測之所以是科學的,是因為他們對待未來社會的態度是科學的。關于未來社會,他們只限于揭示其基本特征,而從來不作詳細具體的細節描述。
第五,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預測之所以是科學的,是因為這已經被資本主義幾百年發展的歷史實踐證明了。自從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以來,其生產關系已經進行了四次調整,從單個私人資本所有制到股份制,從股份制到壟斷,從壟斷到國家壟斷,從國家壟斷到國際壟斷。這就說明:一部資本主義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斷向迅速發展的生產力妥協、退讓的歷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使得生產資料所有制離馬克思所說的社會所有制越來越近,與私有制越來越遠。因此,社會所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是不可改變的歷史大趨勢。
20世紀以來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堅持了共產黨的領導、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公有制為主體,當然是社會主義而不是什么其他主義。但是,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尚未達到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作為未來理想社會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同義語)。如上所述,馬克思說的是生產力得到充分發展的社會主義,是實行社會所有制、沒有商品貨幣關系、沒有階級和國家的社會主義,是已經實現了全人類徹底解放的社會主義,是世界范圍內的社會主義。而現實中的社會主義,都是建立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是實行兩種公有制并存、仍然存在多種經濟成分的社會主義,是仍然存在商品貨幣關系、仍然存在階級和階級差別、仍然離不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政權的社會主義,而且都還只是一國范圍內的社會主義。因此,現實中的社會主義還不是馬克思說的作為未來理想社會意義上的社會主義。
按照馬克思的理論邏輯,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實際上仍然處在馬克思所說的向無階級社會過渡的時期,是仍然處在過渡時期一定階段的社會主義。因此,在現實中的社會主義仍然存在多種經濟成分和商品貨幣關系、仍然存在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與馬克思說的作為未來理想社會的社會主義不存在多種經濟成分和商品貨幣關系、不存在階級和國家,在邏輯上并不矛盾,因為二者是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不同階段。馬克思說的作為未來理想社會的社會主義是現實中的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現實中的社會主義是通往未來理想社會的必經階段。因此,拿馬克思不存在多種經濟成分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社會主義來否定現實社會主義實踐中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和商品貨幣關系的必要性是不對的;同樣道理,借口現實社會主義實踐中仍然存在多種經濟成分和商品貨幣關系來否定馬克思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預測的科學性也是錯誤的。
綜上所述,把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說的作為未來理想社會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等同起來、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對立起來,通過否定蘇聯模式來否定馬克思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即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做法是不合邏輯的。
三、要科學認識社會主義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后繼者與創始人的關系
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貶低和否定,采取的第二個慣用的方法,就是制造馬克思主義后繼者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間的思想對立,用馬克思主義后繼者在實踐中獲得的社會主義新認識去貶低和否定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我們認為,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及其得出的結論同樣是站不住腳的,其錯誤的根源就在于割裂了馬克思主義后繼者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思想之間一脈相承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是從實現全人類徹底解放的高度來認識社會主義的。在他們看來,只有在生產力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生產資料由全社會的勞動者聯合起來實行無差別的共同占有,消滅了商品貨幣關系,消滅了階級和國家,才能真正實現全人類的徹底解放。在不具備上述條件的情況下,所謂全人類的徹底解放就只能是一句空話。這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根據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規律得出的科學結論,是在批判資本主義舊世界的基礎上發現的未來社會新世界,是未來社會區別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20世紀自列寧以來的馬克思主義后繼者在實踐中獲得的社會主義新認識,都是在探索如何從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如何向全人類徹底解放意義上的社會主義過渡的角度來認識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后繼者在實踐中獲得的社會主義新認識是通往馬克思說的全人類徹底解放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的必經之路,馬克思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是后繼者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最終奮斗目標。馬克思主義后繼者雖然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獲得社會主義的新認識,但是他們并沒有因此就否定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
十月革命后,列寧在領導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列寧深刻認識到:“對俄國來說,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也已經過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只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①“現在一切都在于實踐,現在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歷史關頭: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②。列寧甚至還給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下了定義:“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③;“樂于吸取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④。當然,列寧這里講的實際上是全國電氣化對于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并不是說只要實現了全國電氣化就是共產主義了。列寧在《論合作社》中的確提出:“合作社的發展也就等于……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⑤但他同時明確指出:“這種根本的改變表現在:從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等等方面,而現在重心改變了,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了。”⑥也就是說,列寧在這里所說的“根本改變”,改變的只是合作社與爭取社會主義的關系,改變的并不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觀,并不是說,只要實行了合作社就是社會主義了。列寧雖然在實踐中不斷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但他并沒有因此而否定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正如列寧反復強調的那樣:“我們要爭取的平等就是消滅階級。因此也要消滅工農之間的階級差別。這正是我們的目的。工農之間還有階級差別的社會,既不是共產主義社會,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⑦“只要還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無法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建立起大規模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一切土地、工廠、工具都轉歸工人階級所有,才可能消滅一切剝削。”⑧列寧在《論糧食稅》中還專門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這個名稱做了科學解釋,他指出:“看來,也沒有一個共產主義者否認過‘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這個名稱是表明蘇維埃政權有決心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而決不是表明現在的經濟制度就是社會主義制度。”⑨不僅如此,列寧還旗幟鮮明地捍衛馬克思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在《國家與革命》中,在講到馬克思的未來社會理論時,列寧明確指出:“馬克思絲毫不想制造烏托邦,不想憑空猜測無法知道的事情。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的問題,正像一個自然科學家已經知道某一新的生物變種是怎樣產生以及朝著哪個方向演變才提出該生物變種的發展問題一樣。”⑩
斯大林雖然闡述了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但他同時認為,在一個國家內推翻資產階級和建立無產階級政權,還不等于保證社會主義的完全勝利,單靠一個國家的力量還不能鞏固社會主義并完全保障國家免除外國武裝干涉。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到:處在資本主義包圍中的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必須優先發展重工業、加快實現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必須利用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斯大林雖然在1936年宣布蘇聯基本上建成了社會主義,確立起了全民和集體兩種公有制并存、特種商品生產的社會主義模式,但他仍然認為,集體所有制只是一種比較低級的公有制形式,兩種公有制將來必然要發展為一種公有制;在把一切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同時,商品生產必然會消除①。斯大林始終把消滅階級作為未來理想社會的基本特征。這說明,斯大林并沒有因為在實踐中獲得的社會主義新認識就否定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創立了社會主義的許多新認識。比如,毛澤東關于十大關系的思想,關于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思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分為“發達的社會主義”和“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的思想,關于社會主義條件下仍然要發揮商品生產作用的思想等。但是,毛澤東并沒有因此否定馬克思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而是仍然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未來社會基本特征思想。比如:在1949年6月30日《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毛澤東指出:“使中國有可能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穩步地由農業國進到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消滅階級和實現大同。”②1953年7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在講到社會主義改造的步驟時,毛澤東指出:“頭一步是變資本主義為國家資本主義…第二步由國家資本主義變為社會主義,消滅階級。”③在1959年12月18日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時,毛澤東指出:“到了物質產品、精神財富都極為豐富和人們的共產主義覺悟極大提高的時候,就可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④從這里不難看出,在對未來社會的看法上,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并沒有因為對社會主義的新認識就否定馬克思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在總結我國和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問題進行了大膽探索。鄧小平指出:“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如果說我們建國以后有缺點,那就是對發展生產力有某種忽略。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⑤他還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⑥他還提出社會主義的兩條根本原則:“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⑦。1992年春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⑧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⑨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關于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理論,關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理論,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等,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但是,鄧小平并沒有因為在實踐中獲得的社會主義新認識就放棄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他曾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馬克思講的共產主義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社會。什么是按需分配?沒有生產力的極大發達,沒有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怎么搞按需分配?馬克思主義講的共產主義是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的社會。”①這說明,鄧小平仍然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②他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這些新論斷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更高水平,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在對科學社會主義作出原創性貢獻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依然旗幟鮮明地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他反復強調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問題。他指出:“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構想,共產主義社會將徹底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實現社會共享、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當然,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③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他指出:“馬克思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趨勢。馬克思、恩格斯堅信,未來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馬克思堅信歷史潮流奔騰向前,只要人民成為自己的主人、社會的主人、人類社會發展的主人,共產主義理想就一定能夠在不斷改變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中一步一步實現。”“我們要繼續高揚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讓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人類社會美好前景不斷在中國大地上生動展現出來!”④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是從實現全人類徹底解放的高度來認識社會主義的。20世紀自列寧以來的馬克思主義后繼者在實踐中獲得的社會主義新認識,都是在探索如何從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如何向全人類徹底解放意義上的社會主義過渡的角度來認識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后繼者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雖然對未來社會的稱謂有所區別,但是,實現全人類的徹底解放,建立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的社會則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及其后繼者一以貫之的共同的理想追求。馬克思主義后繼者在實踐中獲得的社會主義新認識是通往馬克思所說的全人類徹底解放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的必經之路,馬克思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是后繼者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最終奮斗目標。既不能因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否定后繼者在實踐中對社會主義深化認識的必要性,也不能因為后繼者在實踐中獲得的社會主義新認識就否定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預測的科學性。
四、要科學認識堅持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與發展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的關系
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貶低和否定,采取的第三個慣用的方法,就是以“發展”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為名,通過斷章取義的辦法制造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自我對立、自我否定,然后得出結論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預測已經不屬于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否定了他們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預測。我們認為,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及其得出的結論同樣是站不住的,其錯誤的根源在于把堅持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與發展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只講發展,不講堅持,這實際上是借“發展”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之名行否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實。
有人難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難道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就不需要發展了嗎?
我們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他們只是開辟了認識社會主義的道路,并沒有結束對社會主義的真理性認識。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是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關于未來社會的看法,他們只限于揭示其基本特征,而從來不作詳細具體的細節描述。這恰恰反映了他們對待未來社會的科學態度。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的確給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當然需要后人不斷豐富和發展。這就要求后人在堅持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科學預測的前提下,發展馬克思社會主義觀的具體內容。那種只講堅持不講發展的教條主義態度,我們當然是堅決反對的。
但是,發展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必須以堅持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為前提。如果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都不要了,還能說這是在發展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嗎?
究竟應該如何科學對待未來社會,馬克思恩格斯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一方面,他們拒絕對未來社會作詳細具體的細節描述;另一方面,他們又始終堅守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學術界存在的曲解和誤讀,馬克思恩格斯對待未來社會的科學態度被嚴重遮蔽了。因此,這里有必要對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論述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還原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待未來社會的真實態度。
常常被用來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否定他們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科學預測的依據的,主要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下列幾段論述。
在1843年9月致阿爾諾德·盧格的信中,馬克思指出:“新思潮的優點又恰恰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地預期未來,而只是想通過批判舊世界發現新世界。”①“如果我們的任務不是構想未來并使它適合于任何時候,我們便會更明確地知道,我們現在應該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②。這段話常常被一些人用來作為馬克思否定他們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科學預測的重要依據。我們認為,這不符合馬克思的本意。馬克思在這里談論的是“新世界”即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科學預測的認識來源問題。馬克思之所以在這里科學說明“批判舊世界”與“發現新世界”的辯證關系,目的在于強調“批判舊世界”對于“發現新世界”的決定性意義。在他看來,共產主義者的主要任務不是像過去的空想社會主義者那樣去教條式地預見未來。“新世界”只不過是他們在“批判舊世界”的過程中發現的,不“批判舊世界”就無從“發現新世界”,只有在“批判舊世界”中才能“發現新世界”,所以,共產主義者的首要任務是“批判舊世界”。但是,如果不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那么,“批判舊世界”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也就說不清楚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了。從這里根本得不出馬克思否定他們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科學預測的結論。
恩格斯1867年11月在《為〈杜塞爾多夫日報〉寫的〈資本論〉第一卷書評》中指出:一些讀者“可能會以為他將從這本書里得知共產主義的千年王國到底是什么樣子。誰指望得到這種樂趣,誰就大錯特錯了”①。“可是關于社會變革后將會怎樣,他只是對我們進行了非常含糊的暗示。我們將了解到,大工業‘使生產過程的資本主義形式的矛盾和對抗成熟起來,因此也同時使新社會的形成要素和舊社會的變革要素成熟起來’,其次,資本主義生產形式的消滅,‘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在自由勞動者的協作的基礎上和他們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上來重新建立’。”②在這里,恩格斯一方面告訴我們,關于未來社會,馬克思只揭示了其基本特征,沒有而且也反對對未來社會作具體的細節描述,因此希望通過《資本論》來了解未來社會的具體情形的愿望是注定要落空的;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他們對資本主義對抗性矛盾的發展趨勢——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征,特別是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制,是確信不移的。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實際上就是社會所有制,因為這種“重新建立”起來的“個人所有制”是以“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為基礎的,是建立在“自由勞動者的協作”以及“他們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基礎上的。這里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確切含義,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資本積累”篇和《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都已經說得很清楚,在此不再贅述。從這里根本得不出恩格斯否定他們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科學預測的結論
1881年2月1日在給考茨基的信中,針對講壇社會主義者要求無產階級社會主義者向他們解答一個謎,即用什么辦法可以消除可能發生的人口過剩以及由此而來的新的社會制度垮臺的危險,恩格斯表示自己“決無義務去滿足他們的愿望”③。恩格斯指出:“無論如何,共產主義社會中的人們自己會決定,是否應當為此采取某種措施,在什么時候,用什么辦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樣的措施。我不認為自己有向他們提出這方面的建議和勸導的使命。那些人無論如何也會和我們一樣聰明。”④恩格斯的這段話,不僅批評了講壇社會主義者把只有在現存制度下才會出現的問題機械地移植到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混亂做法,而且斷然拒絕為生活在未來共產主義制度下的人們提供任何具體的建議。在這里,恩格斯反對的只是對未來社會提供細節設計或政策建議,但是他并沒有否定他和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不僅如此,恩格斯在這封信里還明確表達了對他們關于計劃生產代替商品生產這一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堅守。恩格斯指出:“如果說共產主義社會在將來某個時候不得不像已經對物的生產進行調節那樣,同時也對人的生產進行調節,那么正是這個社會,而且只有這個社會才能無困難地做到這點。在這樣的社會里,有計劃地達到現在法國和下奧地利在自發的無計劃的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那種結果,在我看來,并不是那么困難的事情。”⑤
1893年5月11日,恩格斯在回答法國《費加羅報》記者提出的“你們德國社會黨人給自己提出什么樣的最終目標”時說:“我們沒有最終目標。我們是不斷發展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什么最終規律強加給人類。關于未來社會組織方面的詳細情況的預定看法嗎?您在我們這里連它們的影子也找不到。當我們把生產資料轉交到整個社會的手里時,我們就會心滿意足了,但我們也清楚地知道,在目前的君主聯邦制政府的統治下,這是不可能的。”①恩格斯這段話常常被一些人用來作為恩格斯晚年否定他和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基本特征預測的主要依據。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曲解。造成這種曲解的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人們只注意到了恩格斯這段話的前半部分,而忽視了這段話的后半部分。全面理解恩格斯的這段話,我們就不難發現,恩格斯在這里實際上明確表達了三層意思:第一,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永遠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即使是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第二,他們不會對未來社會作任何詳細具體的細節描述,從他們那里根本不可能找到關于未來社會(包括社會組織方面)的任何細節;第三,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堅守他們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的新世界,即他們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特別是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在堅守未來社會的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問題上,他們從來都是旗幟鮮明、毫不含糊的。如果把“我們沒有最終目標”理解為連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征也說不清楚,就會陷入哲學上的相對主義詭辯論,得出類似伯恩施坦“目的微不足道,運動就是一切”的修正主義結論。而這樣的結論顯然又是與恩格斯隨后特別強調的“把生產資料轉交到整個社會的手里”即社會所有制相矛盾的,因而是不符合恩格斯原意的。
1894年1月3日,恩格斯在《〈《人民國家報》國際問題論文集(1871—1875)〉序》中指出:“我根本不把自己稱做社會民主主義者,而稱做共產主義者。這是因為當時在各個國家里那些自稱是社會民主主義者的人根本不把全部生產資料轉歸社會所有這一口號寫在自己旗幟上。”“因此,對馬克思和我來說,選擇如此有伸縮性的名稱來表示我們特有的觀點,是絕對不行的。”②在這里,恩格斯不僅明確表達了拒絕與社會民主主義者同流合污的堅定的共產主義立場,而且明確表達了堅持和捍衛未來社會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的堅決態度。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關于未來社會,馬克思恩格斯既反對作詳細具體的細節描述,也堅決反對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科學預測的貶低和否定。他們對待未來社會的科學態度是始終如一的。
然而,長期以來,在論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未來社會的態度時,不斷有人采取斷章取義的辦法,把馬克思恩格斯反對對未來社會作詳細具體的細節描述作為他們否定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科學預測的依據,故意隱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堅守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科學預測的歷史事實。這不僅有違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本意,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對于馬克思恩格斯來說,他們反對的,只是對未來社會作詳細具體的細節描述,而不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他們堅守的,只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而不是對未來社會作詳細具體的細節描述。
被當作馬克思恩格斯否定他們關于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科學預測的最典型的材料是馬克思恩格斯的下面兩封書信。因此,有必要對這兩封書信的內容做進一步的分析。
第一封信是馬克思1881年2月22日給斐·紐文胡斯的回信。斐·紐文胡斯1881年1月6日在給馬克思的信中,請求馬克思回答一個問題,即社會黨人如果取得政權,為了保證社會主義的勝利他們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首要立法措施應當是什么。馬克思在2月22日給紐文胡斯的回信中指出:“您告訴我的要在即將召開的蘇黎世代表大會上討論的‘問題’,在我看來提得不正確。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刻應該做些什么,應該馬上做些什么,這當然完全取決于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既定的歷史環境。而現在提出這個問題是不著邊際的,因而這實際上是一個幻想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唯一的答復應當是對問題本身的批判。如果一個方程式的已知各項中不包含解這個方程式的因素,那我們就無法解這個方程式。”①在這里,馬克思和紐文胡斯在信中談到的壓根就不是關于未來社會的預測問題,而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如何鞏固政權、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因此,拿這段話作為否定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顯然是站不住腳的。這實際上混淆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在邏輯,把本來屬于“社會主義運動”范疇的問題錯誤地當作“社會主義制度”的話題來討論。
第二封信是恩格斯1886年1月27日給愛德華·皮斯的回信。在這封信里,恩格斯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對未來非資本主義社會區別于現代社會的特征的看法,是從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中得出的確切結論;不結合這些事實和過程去加以闡明,就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②這段話常常被用來作為貶低和否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科學預測的又一個依據。筆者認為,這同樣是對恩格斯回信內容的斷章取義。恩格斯致愛德華·皮斯的信很短,只有397個字。我們不妨來看看恩格斯致愛德華·皮斯回信的全文。
以上就是恩格斯給愛德華·皮斯回信的全文。筆者認為,恩格斯在這封信里,顯然沒有否認馬克思和他關于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看法之意。恩格斯這封信的主要內容是要拒絕愛德華·皮斯要他就未來社會的看法寫600字概述的請求。
恩格斯為什么要拒絕愛德華·皮斯的這一請求呢?信中已經說得很清楚,兩個原因:一是最近一年都太忙,正如恩格斯自己所說:“我的時間現在已被無法拖延的工作完全占去,至少最近一年我無法承擔任何新的義務。”二是因為,在恩格斯看來,你要我把關于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看法限制在600字以內,這是我力所不及的任務,我無法再簡短了,我不可能僅用600字就完成你的任務。我們并沒有制定什么未來社會的現成方案和詳細藍圖。我們關于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看法,是在批判資本主義舊世界的過程中發現的新世界,是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特殊規律得出的確切的結論。我必須結合這些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才能加以闡明,離開這些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我們關于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看法就沒有了根據,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就沒有了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而且這些基本特征還只是限于經濟方面,對政治和非經濟的社會問題都未觸及,因此,你要我把字數限制在600字以內,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因此,筆者認為,結合恩格斯的這段話的上下文來看,根本得不出恩格斯貶低和否定他與馬克思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科學預測的結論。
把馬克思恩格斯反對對未來社會作具體詳細的細節描述當作他們否定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科學預測的依據,遮蔽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科學預測的堅守,為否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埋下了隱患。
正如恩格斯1894年10月4日在為《資本論》第3卷寫的序言中所指出的:“一個人如果想研究科學問題,首先要學會按照作者寫作的原樣去閱讀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讀出原著中沒有的東西。”①
原文發表于《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年第10期,為方便讀者閱讀,注釋從略。
作者:石鎮平,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章發表于《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年第10期。;來源:中國政治經濟學學會青年智庫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