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一名研究生,我們實驗室里器材十分齊備,肽合成儀、96孔板的液體處理儀等等應有盡有,甚至還有一個可以操作液體處理儀的機器人,既方便又高效。但是當我剛加入實驗室時,我卻擔憂這些儀器會將我這樣的研究生淘汰。在我眼里,一個優秀的實驗人員的標準就是完美的實驗操作技術,一個科學家就是一臺會呼吸的實驗設備。但是漸漸的,我接受了這些儀器操作比我更加高效且精確的事實,也因此讓我思考,科學家這個身份真正的含義。
在我本科期間,對“實驗”這個詞有些誤解與焦慮。課后作業和考試我可以卓越地完成,但進實驗室卻十分讓我頭疼。舉個例子,本科大一酸堿滴定實驗,只需要通過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加了酚酞的鹽酸溶液中,知道透明溶液變粉紅確定出鹽酸的濃度。你只需要配出溶液,一滴一滴滴入,觀察粉色的氤氳會不會再消失。然而,盡管如此簡單的實驗,于我也十分困難。我的手不夠穩定,無法勻速掌握氫氧化鈉溶液的滴出,總是一不小心就滴過量,燒杯里本該粉紅色的溶液變成了洋紅色。當我環顧周邊清一色的粉紅時,我開始自我懷疑,我并不適合做科研。我認為,如果我無法自己成功操作實驗,別人才不會在意我能夠準確預知產物。
盡管如此,我還是繼續在化學專業走了下去,這是由于我本身對于專業的熱愛以及課堂表現獲得的積極回饋。我也很幸運,遇到一位很棒的教授,她告訴我,在這個領域里能否成功最好的預測因素,是能否掌握好專業概念,這是我的強項,而多加實踐練習,實驗操作能力這個弱項是可以被彌合的。她鼓勵我繼續讀研,雖然我依然對自己成為科研工作者的潛質存在懷疑,但因為從上大學起就一直想成為一名博士,所以我希望無論如何先嘗試一下。
圖片來自網絡
開始讀研后,我慢慢理解了我導師的意思,作為一名科學家,創造力才是首要的,操作能力可以退居其次。真正理解這一點是在研究生第二年,我的實驗開始陷入困境,實驗是作用于活細胞的,我需要設計并合成出一種能夠穿越細胞膜的分子,目前還沒有這種工具分子的存在。我翻開我的舊化學筆記本,查閱文獻列出了一份潛在的分子結構清單,逐漸接近了我的目標。
到后來,我還是需要完成相應的實驗,包括合成目標分子,合成的步驟很繁雜,我得到了一位高年級同學很多的指點,用掉了無數吸收防溢墊,最終我得到了那個灰白色的目標產物,并且提高了自己的實驗技巧。直到那個時候,我才開始將各種新型實驗器材為我所用,將它們視作是工具助手而不是模仿對象。
如今,我每面臨一項新的實驗挑戰,當那種大一時無法做好酸堿滴定實驗的恐懼又開始顯現,我都會想到發明青霉素的亞歷山大弗萊明。如果他是一個優秀的實驗操作者,他會把發霉的細胞培養物扔掉以防止污染,然而他是一名真正的科學家,所以他轉而思考這個霉變現象意味著什么,并最終發明了青霉素。沒準亞歷山大弗萊明的滴定實驗技術也不是那么強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科學大發現|《細胞》子刊:分析了20000個分子的變化,科學家發現吃“七分飽”可以讓肝臟重編程
2018-04-11?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