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綠色發展和生態城市規劃,必須要汲取中國傳統文化原始生態文明的養料,學習那種來源于自然回到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擯棄西方現代主義對城市規劃的種種不良影響。”9月8日,國務院參事、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在2018中國古建筑國際論壇上如此表示。 仇保興分別從自然觀、建筑和自然的美學、城鎮選址、建筑與空間布局、園林文化等5個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古代文明和建筑文化的差異。 中國悠久的農耕文明產生有別于西方的“背景觀野”,西方古代文化中,實體自然兩分導致挑戰自然觀念形成的同時,也催生了現代科技進步,后者更使人類自大起來,在文藝復興后所誕生的工業文明,造成CO2超積累的80%以上。所以,生態城市規劃需要弘揚“背景觀野”來減少城市的“生態足跡”。 西方古建筑用材著眼恒久(石材為主),體量追求高大,裝飾盡量華美,代表“張揚之美”和“超脫之美”,哥特式、巴洛克、洛克克……中國建筑用材著眼適用,向自然索取適量(木材為主),體量適中,裝飾實用,體現“中庸之美”和“中和之美”。 西方禮制建筑歌頌神,引人向天主;中國禮制建筑主要為了祭天地、拜祖宗。木結構建筑還具有最廉價的碳捕獲功能。在生態城設計中要充分傳承和弘揚尊重萬物的“中和之美”、節儉實用和循環利用之美。 西方的貿易城市脫離農作區和水源,中國的城鎮選址講究面水背山和避險節能,順應自然,與其農耕文明長期社會穩定相關,正因為講求選址,中國歷史古城并不需要投資浩大的遠距離調水工程;西方城市貴族居住,中國城市則是混合居住,城郭日趨混合;西方城市大多是港口城市,是海洋化、狩獵文化的延伸,中國大多是內陸城市,“逐水草而居”,是農耕文化的延伸,尊重當地“微生態”和“微氣候”等自然規律。 西方在公元前5世紀就開始在城鎮規劃中流行規劃建筑師希波丹姆的幾何網格式空間布局,注重建筑“體量”的擴大,將更多更復雜的內容組織在一幢或整套建筑之中,更高、更大成為建筑的追求,巨大而變化豐富的建筑體量。 中國古代城市中,單體建筑注重與自然及鄰里的關系,與院落“陰陽”互補相配,每個院落天井發揮日照、通風、透光、活動納涼、圍合、雨水利用等多功能,建筑形式與布局與當地氣候相適應,形成豐富多彩的地域土生建筑群,如陜西窯洞、山西半窯洞、徽派建筑、元陽“水頂民居”,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建筑形式較之西方建筑更多體現氣候適應綠色特性,非常值得現代建筑師借鑒。 西方園林是擴大了的居住機器,他們認為自然是殘缺的,需要改造,大地要景觀化。2000多年前西方人認為建筑與園林是分立或對立的,將人體尺寸美、理性美運用于園林,所以講究幾何對稱構圖,修剪與排列布置,以整體的幾何性來消除自然界的豐富多樣性,追求形式美。直接展示秩序感,體現權威或人性完美的追求。 中國園林是縮小了的自然界,建筑是“儒”,講究禮制序列、協調和諧,園林為“道”,追求“師法自然,雖為人工,宛如天成”。法天地,贊育化,參天地,“三才和諧”為園林規劃的主旨。形態美來源于自由式布局,和諧的山水組合、山川奇秀、木以益古、花以嫵媚、竹以挺拔、水以清冽,構成矛盾和諧。中國還善于通過“比德”自然來陶冶情操。比如山:橫嶺側峰,經度參差;水:泓婷灣洄,風生文漪;石:秀潤奇峭,禪味妙生;樹:柯葉相幡,與風飄揚。 仇保興最后總結說,現代生態城市規劃必須汲取中國傳統文化原始生態文明的養料,擯棄西方現代主義對城市規劃的種種不良影響。“我們面臨重建人類——城市——自然的共生關系,我們原始的生態文明跟現代的低碳技術結合在一起,能夠超越工業文明,創造出一種新的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建筑模式。我們建立這樣一種人類——城市——歷史文化的共生關系,就應該以科學的態度對歷史敬畏,向歷史學習,以包容、傳承、創新、開放的心態來弘揚我們民族、地域文化中間的精華,創新是我們永恒的追求。” 以下為發言實錄: 我今天講的這個題目實際上是10多年前做的研究,叫“中國跟西方古代文明和建筑文化的差異”。分這么五個方面: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自然觀不同; 二、中西建筑和自然的美學; 三、中西方城鎮選址; 四、中西建筑與空間布局; 五、中西園林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中的“自然”觀來講,西方的哲學里面從古代開始也是自然觀的,但是很快就轉成人類的中心論。你看我們分三段,古希臘,思維和邏輯構成的存在本體;到了中世紀,本體存在是上帝、是全能的造物主,這個概念逐步的深化;到了文藝復興時代,人格化的全能主神轉變為近代人的本體與自然的獨立,這個時候工業文明產生了,但是人與自然越來越對立了。 羅馬帝國的締造者凱撒有句話,在征戰中自豪地向周邊的世界宣布:“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征服了”,在羅馬人看來自然環境只是為建立羅馬人的王國而施展實用技術的場所和對象。你看我們的水泥,2000多年前古羅馬人就創造了,就是最早的水泥。 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觀,人類活動的準則包括“順道應人”,“成己成物”,人類有“參贊化育”的生態使命。儒家說的“中庸”,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贊天地之化育;贊天地之化育,則可與天地參矣。道家中,馮有蘭講過“無為”的意義。人不應該有違天道的意義、破壞自然物本來的天性,擾亂自然界正常的秩序。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人與天地并立為“三才”,不注重思維的理性對形式的參照,而是崇敬萬物自然而然的狀態。莊子有句話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自然秩序使人類服從禮,禮就是自然的秩序,是大自然涌現出來的,形成數千年不變的中華等級和禮制的關系是相對應的。 所以我們的語言,我們的建筑,都遵從著它內在的秩序。我們做一個很簡單的、當然是非常粗糙的中西方古代文明之區別。神的特點,在西方,希臘神有人類屬性,有喜怒哀樂,有吵吵鬧鬧,有愚笨,但是后來慢慢演變成創造自然,創造人類,自然充分受到神的支配。 那么中國人的神,你看炎黃二帝,我們其實是自己的上上代的祖宗,我們是修復自然而非創造。女媧補天、大禹治水,中國人自己是人類的祖先而不是創造者,是很親近的而不是多種多樣的。 西方形成的宗教跟東方形成的泛宗教是有很大的差別,這個差別到現在為止很多人在研究,但是爭論非常大,這些都在我們的建筑、在我們的城市規劃中間留下深刻的烙印。 中國擁有的農耕文明,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說同樣一幅畫,一個樹林里面一匹馬,西方的學生說是馬的畫,馬在森林中間。但是東方的學生說這是森林的畫,森林中間有一匹馬,所以這個背景視野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這樣一來,形成的近千年特別是工業文明以來根據美國的博科林研究院的研究,西方工業文明造成大氣中CO2超積累的80%以上。所以我們要綠色發展,就要研究背景視野,利用背景視野。背景視野就是古代的原始的生態文明,來減少城市的建筑生態周期。 從中西建筑和自然美學來講,你看西方有兩本論建筑的,橫跨了千年。這兩本書有一致的地方,就把建筑以及周邊的情況分解成若干的元素,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著名的建筑師說,建筑是什么?建筑就是居住的機器,由若干零部件構成的。所以它是一脈相承的。 所以到了一定的時候,西方就走進了這種非常繁瑣,到了工業文明走到了簡單的學派。從古代西方的建筑神廟、教堂,它都體現了超越自然那種神性來歌頌上帝來襯托神。從形態上創造高聳的尖塔結構。 大家看到中國,中國走遍祖國大地的自然環境跟建筑,“有之為利,無之為用”,這些古典的哲學貫穿了我們的建筑文化和城市規劃的文化,我們把大地看作人類創造物和城市自然的、有機的組成部分。 中國現在保存比較好的禮制建筑,體現人與自然的紀念性交往,形態上不一定大,高度不一定高,但是空間結構表達對大自然的敬畏,為“贊育化”而設立。 天壇、地壇、禮樂,都是為祭、為治、為教。這些方面中西方面的差異,西方的古建筑用材著眼于恒久,中國的建著眼于適用,一切來自于大地,回到大地去。我們是土木建筑,西方的是歌頌神,引人向天主,看到這種高大引發人的敬畏。但是中國的禮制建筑主要是祭天地、拜祖宗。木結構的建筑還能把800年的二氧化碳自然的儲存在里面,它可以有碳自然封存的功能。 我們再看中西方城市,西方城堡式建筑建立的時間非常悠久,這些城堡保留的非常好,在冷兵器時代起到了非常好的防御作用。巨大的引水渠,從遠方把水引過來,這樣的引水渠在中國是很少見的。我們國家所有城鎮的選址,形成了一套人與自然休戚與共,盡可能減少對大自然干擾和破壞,而充分利用大自然各種各樣的有利條件,使人的生活,城市的生活,市民的生活更美好。 像保護山上所有的樹木、在城市選址的時候選擇河流凸岸抵御洪水。城市內部的肌理在考工記里面也有記載,比如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西方的貿易城市可以脫離農作區和水源。中國非常講究跟農作區、跟市場緊密的結合。 西方的城堡是貴族高級的人士所居住,在東方中國是混合居住,港口、內陸也有一定的差別。 從這些我們看到建筑空間的布局,西方在公元前5世紀就建立網格式空間布局,攻非常容易,退可以守。那么這些建筑的遺址到現在能夠保存的很好,因為它是木頭建造的。注重建筑“體量”的擴大,將更多更復雜的內容組織在一幢或幢裝建筑之中。 中國是注重建筑的數量的增加,大小的功能組合在不同的建筑中間,小中結大,大中套小。由一個小盒子套起來,但是又是豐富多樣的鄰里關系。 所以在中國的古建筑,單體建筑注重與自然及鄰里的關系,與院落陰陽互補相配,這樣的建筑模式都是最簡單的模式。所以說中國的傳統建筑,尤其是古代建筑,它的碳排放是很低的,它跟自然是融合的,它的單位面積的節能、節水、節材是做的最好的。 最后我們講講園林文化的差距,西方園林是擴大建筑的組成部分,他們認為在這個文化中間自然是殘缺的需要改造,需要進行整理。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跡象,2000多年前,西方人認為建筑和園林是分立對立的,把人的尺寸美、理性美運用到園林當中去了,所以他的幾何對稱構圖,甚至是樹木都要修剪,展示人對理性完美的追求。所以看到西方的園林都是這樣的,而且它是從屬于建筑。 但是中國呢?我們的園林是縮小了的自然界,你看建筑我們是講究禮,而園林我們講究的是儒道,雖為人工但是宛如天成。所以在中國園林當中,師法自然,雖為人工,宛如天成。我們建立成和諧的山水組合,山川奇秀,構成了矛盾和諧的整體。我們善于通過“比德”自然來陶冶情操,比如山:橫嶺側峰,經度參差;水:泓婷灣洄,風生文漪;石:秀潤奇峭,禪味妙生;樹:柯葉相幡,與風飄揚。李漁說:“山水與才情。” 古代我們的宮殿與園林,就已經陰陽互補結合在一起。從唐代我們更可以看出園林與建筑之間不可分離的平等關系。從清代我們可以看出園林和建筑天然的融合在一起,建筑就像林地里自然長出來的蘑菇,好像天地造化而成。 所以我們做一個小結,我們現代的綠色發展或者說生態城市,必須要汲取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原始生態文明的養料,那種來自于自然回到自然去,那種天人合一的理念,對西方的那種以大為中心的中央控制,習總書記說我們應該保持警惕。 我們面臨重建人類——城市——自然的共生關系,我們原始的生態文明跟現代的低碳技術結合在一起,這樣能夠超越工業文明,我們創造出一種新的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建筑模式。我們建立這樣一種人類——城市——歷史文化的共生關系,就應該以科學的態度對歷史敬畏,向歷史學習,以包容、傳承、創新、開放的心態來弘揚我們民族、地域文化中間的精華,創新是我們永恒的追求,謝謝大家!
(來源:“都市世界”微信公號)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仇保興:現代生態城市規劃必須汲取中國傳統文化原始生態文明的養料
2018-09-14呂永興:從"三大維度“看國家級“生態文明十“流域治理長江模式
2017-03-01?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