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先后開始了經濟改革。20多年過去了,與實現了經濟和政治體制轉軌的大多數其他國家不同,中國政府始終宣稱,改革開放的目標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并存的市場經濟。
一、中國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
為什么中國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從政治意義上說,至少有以下兩個理由。
首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制度是我國憲法的要求。改革20多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雖然幾經修改,但公有制迄今仍被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2004年3月發布的最新版本憲法第六條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體現了人民的最高意志與利益。無論政府采取什么改革措施,都必須與憲法保持一致,具體到所有制問題上,就是必須維護公有制。憲法第一條還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維護公有制就是維護社會主義制度,而推行私有化就是破壞公有制和社會主義制度,任何組織和個人破壞公有制都屬于違憲行為,都在憲法禁止之列。
其次,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多次指出要維護社會主義的這個核心特征,他說:“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現在占整個經濟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他還說:“總之,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根本原則。”(《鄧小平文選》第3卷)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的標準是清晰的,那就是公有制加上共同富裕;他代表黨和政府向人民做出的承諾也是明確的,那就是經濟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而不是實現這樣的政治經濟體制轉軌——轉上資本主義私有經濟發展道路。因此,堅持公有制的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黨和政府與全國人民的政治約定。正是由于全國上下在這個問題上形成了共識,改革開放才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改革政策和措施才得以比較順利地實施。
相反,如果走上私有化或變相私有化道路,那么,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將遭到顛覆,兩極分化將不可避免,鄧小平所說的社會主義的兩個根本原則就一個也不可能存在。因此,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是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過程中最重大的原則問題,不但關系到我國憲法的尊嚴和權威性,也關系到黨和政府的誠信和合法性,更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的命運和前途。
實行私有化,在我國經濟、社會、政治、意識形態和文化道德等各個領域將帶來一系列極其嚴重的危害和后果。
二、實行私有化在經濟領域的危害和后果
在經濟領域,私有化不但難以促進我國經濟長期平穩發展,相反將阻礙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減緩我國趕超經濟發達國家的步伐,甚至可能使我國的強國努力功虧一簣。
贊同和支持私有化的人把私有化與提高生產效率聯系在一起,認為只有私有制才能提供激勵機制,推動競爭和創新,促進生產力更快發展,使國家富強起來。這種看法既經不起歷史的檢驗,也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
私有制并不是經濟發達的充分條件,甚至未必是必要條件。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除了20世紀的社會主義國家外,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歷史上長期處于私有制經濟制度中,而資本主義產生幾百年來,迄今卻仍然只有極少數國家成為發達國家,絕大多數國家仍然遠遠落在后面,被叫做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在實行私有制上沒有根本區別,但在經濟發達程度上卻存在巨大差距,這個事實至少說明,私有制并不是經濟發達的決定因素。少數國家能變成富國主要依靠其他條件,例如先富的西方國家大規模殖民化和海外擴張,個別后富國家和地區例如亞洲四小龍充分利用了東西方冷戰提供的歷史機遇等,而這些條件是其他國家無法復制的。
改革開放要建立與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同于過去兩種形式的公有制占絕對優勢條件下二者之間的生產與交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多種經濟成分并存,這意味著私有經濟和個體經濟及其必需的商品關系要有一個相對過去較大的發展。只要不侵蝕公有制的基本性質,不危及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這種發展能夠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規制與調控下,補充公有制經濟在數量和質量上的供給不足,成為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給國民經濟帶來新的活力。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不發達的限制,在外部的經濟封鎖和武裝侵略的嚴重威脅已被打破與阻止,進而為正常的外交關系和經濟交往所取代的新歷史條件下,對一度不平衡發展的生產關系做這樣的調整,是社會主義改革的題中應有之意。這樣的改革當然不是我們所要反對的私有化。本文反對國民經濟的私有化,因為這樣的私有化,是將資本主義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及其交換關系發展到占國民經濟主體地位的根本轉變;是兩種對立的社會基本經濟制度(即社會形態)的根本轉變;是少數人利用或收買政治權力,通過侵吞與剝奪人民享有的公共財產,重新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最終將我國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瓦解為西方經濟附庸的根本轉變。這是中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和軍隊以及廣大人民所絕對不能允許的。
質變是由量變積累的,一定程度的量變導致部分質變,若干部分質變的連續積累,導致根本質變。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部分質變,是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限度內的部分揚棄,是進步和發展。超過這個度,連續積累的部分質變,則是倒退和復辟。日常社會中大量觸及的多為量變,其背后正在積累的部分質變,往往不容易察覺。在這種情況下,識別和把握好量變質變過程中的方向,特別是部分質變的度,就是政治。
私有化與私有制不同的地方在于一個“化”字,特指把非私有制經濟轉化為私有制經濟的舉措,尤其指最近二三十年前社會主義國家“改革”中出現的化公為私的過程。在私有制長期占主導地位的國家,不存在是否允許私有制存在的問題,主流理論通常把私有制作為一個既定事實看待。但推行私有化,即允許私有制取代已經存在的公有制,則是需要理由的。主張私有化的人總是試圖找到私有制更有利于經濟增長的理論支持,但是,能夠支持這種觀點的經濟理論并不存在,就連西方經濟學中直接涉及所有制問題的產權理論也沒有試圖把私有制與經濟增長簡單聯系起來,更不要說證明依靠私有化能實現國家現代化了。微觀經濟研究也難以做出私有企業總是優于公有企業的論證。
總之,沒有發達國家聲稱本國是由于實行私有制而變成了富國的,也沒有經濟理論支持“一私就靈”的說法,相反,倒有著名經濟學家批評轉型國家把注意力集中在產權問題上是受到了“產權神話”的誤導(例如斯蒂格利茨,2001年)。事實上,以私有化開路進行經濟改革并不是受某種經濟理論的引導(理論包裝的“私有產權神話”、“制度神話”主要是制造輿論,愚弄群眾),也不是歷史經驗的借鑒,更不是出于實現國家富強的考慮。私有化的主要目標在于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和資源,把生產資料迅速集中到少數人手里。事實表明,對私有化的一切辯護都越來越難以掩蓋利益驅動這個根本動因。
私有化摧毀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最堅實的基礎,給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造成致命的隱患。眾所周知,私有制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具有繁榮和危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特征,歷史上如此,今天仍然如此,所有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都不能幸免。經濟周期波動和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的打擊尤其沉重。由于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社會保障普遍比較脆弱,一旦經濟出現嚴重衰退,大量人群將迅速變成貧困人口,經濟發展將大幅度倒退,甚至長期不能恢復元氣?,F在,宏觀經濟調控手段更加豐富和多樣,但它們并不能合成根本克服周期性危機的有效藥方。改革以來,中國政府對國民經濟實行了比較有效的宏觀調控,除了依靠政府較強的行政能力之外,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為此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證。如果私有制占據主體地位,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必將大幅度下降,經濟運行將越來越受經濟周期規律的制約,那就談不上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了。
私有化還會使我國徹底失去解決就業問題的基礎。公有制經濟盡管在勞動的效率或勞動合理利用上存在一定問題,但實踐證明它能夠保證人人就業,保證人人享有工作權利,從而保證人人享有勞動報酬、福利待遇以及社會地位。相反,沒有任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能夠解決失業問題。原因并不在于經濟是否發達,而在于,以失業形式存在的產業后備軍恰恰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必要條件。失業對勞動者是痛苦的,對私有制經濟則是必要和合理的,因為資本增殖需要一大批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勞動力。私有制經濟在繁榮時期尚且不能消滅失業,經濟衰退時更是首先解雇工人,失業問題將急劇惡化。
中國在改革過程中引進市場機制不失為搞活經濟的嘗試,有可能由此開辟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加快國家的全面現代化。但如果在建立市場經濟的同時實行私有化!那就非但不是創新,反而是重新走上了資本主義老路,這只能說是一種歷史倒退。這個步驟將改變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使國家越來越具有資本主義的特征。在這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主義”之爭并非理論之爭,而是中國命運之爭。在現存世界體系中,這條道路從來沒有讓所有國家變成富國,絕大多數國家一直處于世界體系結構金字塔的底層,要么徘徊沒有增長,要么增長而不發展。如果重走這條老路,中國又能依靠什么來逃脫這些國家一直未能逃脫的命運?
三、實行私有化在社會政治領域的危害和后果
在社會領域,私有化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使我國重新變成一個階級剝削、階級壓迫和階級對立的社會。
私有化的本意就是把生產資料轉為私人占有,由此而占有生產資料的永遠只能是少數人。這樣一來,社會將再次分為少數擁有生產資料的有產者和大多數不擁有生產資料的無產者,后者將變成雇傭勞動力。在自由市場條件下,的確人人都獲得了自由,只不過,對勞動者而言,他們獲得的是出賣勞動力的自由,喪失的卻是不受剝削的自由。相應的,有產者則獲得了奴役和剝削勞工的自由和合法性。在這種情況下,階級對立和階級沖突不可避免。
我國憲法第六條規定,“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只能以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作為前提和基礎。私有化從根本上破壞了這個前提和基礎,使按勞分配成為無源之水,有產者則能夠依靠手中掌握的生產資料,名正言順地占有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私有化將使憲法規定成為一紙空文,完全無法保證憲法賦予勞動者的權利。
生產資料被少數人占有后,社會財富的分配必然向生產資料所有者傾斜,在權錢交易導致貧富分化的基礎上出現更嚴重的收入兩極分化,全社會的共同富裕將無從談起。隨著貧富差距拉大,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必然泛濫,再多的法律也不能保證社會公平。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依靠法律消除了兩極分化和社會丑惡現象,即使經濟發達國家也是如此。
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非常有限的國家,在當前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由于地球資源越來越有限,資本之間的爭奪更加激烈,弱肉強食的程度空前慘烈。在國內階級對立、國外資本加緊掠奪的情況下,不但難以建立和諧社會,要維持社會穩定也將越來越困難。
在政治領域,私有化將使工人階級喪失領導地位,進而動搖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從根本上削弱政府的治理能力。
我國憲法第一條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憲法指明工人階級是我們國家的領導階級。但是,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并不是憲法能夠規定出來的,而是由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所賦予的。在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本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使工人階級從雇傭勞動者變成了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從被壓迫、被剝削的“弱勢群體”上升為國家的領導階級,而代表工人階級執政的共產黨也才能在工農聯盟的基礎上,執行人民民主專政的政府職能。私有化使工人階級再次淪為無產者,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必然隨之衰落,直接威脅到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的執政地位。
政黨不是“生產力”的直接組織者,政黨是階級的政治組織,它們通過所代表階級的經濟地位(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一定聯系而間接地對生產力的發展與否發生反作用。政黨與生產力的相互作用,是在一系列中間環節之間曲折地穿入又滲出的折射關系。所以,對相互作用結果的判斷,要由較長歷史過程的實踐來檢驗,不能以政黨的意愿為依據。執政黨體現的是統治階級的政治意志,在任何社會形態下,統治階級都是掌握生產資料的階級。如果公有制經濟失去主體地位,生產資料被少數人把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就會徹底喪失,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必然動搖,中國就會走上資本家集團管理社會的寡頭政治和金錢民主的道路。
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還來自它的革命斗爭歷史!來自工農大眾對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的認可和擁護。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我們的權力是誰給的?是人民給的。”中國人民在漫長曲折的斗爭中最終選擇了共產黨。共產黨與其他政黨最大的區別在哪里?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共產黨要消滅私有制。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的目的,不是要進行換湯不換藥的改朝換代,而是要徹底推翻剝削制度,建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工農當家做主的新社會。共產黨通過新中國成立后的所有制改造在經濟上推翻了剝削制度,用行動實踐了自己的宗旨,證明它是一個言行一致的政黨,因而,在隨后的革命和建設中,能夠繼續得到人民的信賴和支持。
公有制經濟不但保證了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而且為共產黨執政能力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歷史證明,共產黨對人民的社會動員能力和為人民謀利益的辦事效率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時期,也是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所不能比擬的。事實上,不但在中國如此,建立在公有制經濟基礎上的其他前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如此。相反,實行私有化不但破壞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基礎,同時極大地降低了共產黨的可信度,必然導致政府治理能力逐步下降,強政府將逐漸變為弱政府,表現為中央政府軟弱無力,地方政府各行其是,政令不通,令行不止,經濟措施不能貫徹,社會治理趨于惡化,各階層和各族人民自由平等的權利越來越得不到保障。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樣的政權很容易成為世界強權國家的傀儡。鼓吹私有化的力量往往同時鼓吹建立多黨制。在多黨制建立比較晚的發展中國家,各個政黨為了擊敗競爭對手,幾乎都會或明或暗地投入世界強權國家的懷抱。強權國家也可以通過金錢收買政客和專家,以培植代言人的方式,花費很小的成本左右一國的政局。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政策的獨立性極易喪失,政府很有可能變成外強的傀儡。這樣的政府既缺乏權威也沒有能力團結全國人民,不可能最大限度地維護民族利益。亞非拉許多國家的長期亂像提供了足夠的證據。
四、實行私有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危害和后果
在意識形態領域,私有化必然導致剝削階級意識形態重新復活并逐步成為主流,徹底瓦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我國憲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國家提倡的公德和“主義”構成了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它與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腐朽思想形成直接對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經濟基礎是公有制。取消公有制,實行私有化,不能不動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使憲法規定的內容變成一句空話。
私有制的核心價值表現為一個“私”字。推行私有化必然宣揚剝削有功,而維護私有制必然宣揚造反無理,這與構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格格不入。私有觀念支持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同時衍生出上尊下卑的等級思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極端利己主義,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卑劣行為方式,以及見風使舵、背信棄義的投機心理。無論喜歡與否,建立在維護私有制基礎上的意志關系,只能滋生這樣的理論、文化和思想,而推行私有化也只能越來越把唯心主義、宿命論等拿來作為麻醉人民的精神鴉片。
私有制條件下的主導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絕不可能是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的,因為,正如馬克思所說,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只能是統治階級的思想。私有制社會的統治階級是掌握生產資料、與無產階級對立的剝削階級,因此,私有化不能不是一個逐步摧毀直至徹底顛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過程。
總之,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關系的核心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了勞動者的地位,同時決定了利益的分配。生產資料抓在誰手里,誰的利益就得到保障。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是由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決定的。改變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生產關系必將發生根本變化,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也必然隨之變化。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喪失了公有制這個經濟基礎,也就注定了社會主義在中國失敗的命運。中國只有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以最小的代價和最快的速度實現國家富強。私有化的危害和后果歸根結底就在于放棄社會主義,使中國重新步入歧途,國家和人民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李達希:又一家藥企落入私人資本手中——警惕有人借混改之名行私有化之實
2018-07-29美國經濟學家大衛?科茨:警惕搞混合所有制可能導致國企完全私有化!
2018-04-07?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