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當今世界上哪個國家的國土面積最大?遙遙領先的絕對冠軍當屬俄國(全稱為“俄羅斯聯邦”,亦稱“俄羅斯”),其國土面積達1707萬多平方公里!排在其后的加拿大、中國和美國都是900多萬平方公里,均未能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
其實在俄羅斯的歷史上,蘇聯時期的國土為2240多萬平方公里,與它相較,現今的俄國已經縮小了約24%。俄國國土面積最大時期當在沙俄時代,1917年十月革命前,其國土面積曾達2310萬平方公里!
可是,這么大的一個俄國,它的原形竟然是16世紀初的莫斯科大公國,一個面積不過區區40多萬平方公里、四不鄰海的內陸小公國;到伊凡雷帝自稱“沙皇”(沙俄形成)時,其面積也不過280萬平方公里。就是這么一個沙俄帝國,經過2個多世紀的不斷擴張,終于成為世界上占有國土面積最大的近代強國。
那么,是什么讓沙俄帝國在持續不斷的擴張中取得成功的呢?細細研究俄國歷史,其實,關鍵是得益于三次改革。這就是伊凡四世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伊凡四世改革奠定了沙俄基業
俄羅斯人屬斯拉夫民族,與日耳曼人一樣,斯拉夫人是公元前后歐洲古老和龐大的部族集團。4—6世紀,斯拉夫人中開始出現部落聯盟,受民族大遷徙的沖擊,逐步按定居地域分化為三大支系:西斯拉夫(波蘭人、盧日支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摩拉沃人等);南斯拉夫(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霍爾瓦特人、斯洛溫人)和東斯拉夫(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民族)。
據俄國12世紀的編年史記載,9世紀中葉,諾夫哥羅德地區東斯拉夫部落間爭斗不息,彼此不和的部族邀請彪悍的諾曼人首領(屬日耳曼民族,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留里克參與調停。862年,留里克率兵平定東斯拉夫各部落之間的爭斗,建立了羅斯政權,成了諾夫哥羅德的第一任王公,開創了俄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留里克王朝。882年,留里克后人奧列格王公征服基輔及其附近地區,形成東斯拉夫人的最早的國家——基輔羅斯。疆域包括第聶伯河到伊爾門湖之間的土地,隨后不斷擴張,版圖東至伏爾加河口,經克里米亞半島迄多瑙河口,北起拉多加湖,沿波羅的海沿岸,南臨黑海。11世紀起,基輔羅斯陷入封建混戰,分裂為十多個小公國。
13世紀20年代,四分五裂的基輔羅斯分別被蒙古人征服,史稱金帳汗國。金帳汗國統治者采取分而治之策略,保留了各羅斯公國的政權,讓他們接受冊封和詔令,稱臣納貢,承擔軍役;派“八思哈”率兵駐扎,監視各羅斯王公并征收賦稅(城鄉居民都被登記入冊,強迫其繳納全部財產的1/10,違者即被賣身為奴)。為強化統治,后來金帳汗干脆從羅斯王公中指定一人,冊封為“弗拉基米爾及全俄羅斯大公”,負責征繳全俄羅斯對金帳汗國的貢賦。
在蒙古人對羅斯地區約兩個半世紀的統治中,莫斯科大公國的勢力逐漸壯大,并奪得“弗拉基米爾及全俄羅斯大公”的頭銜。
莫斯科城建于1147年,原是弗拉基米爾公國的一個城市。1263年,諾夫哥羅德王公兼弗拉基米爾大公亞歷山大,將莫斯科作為領地分給自己最小的兒子丹尼爾,1283年,莫斯科公國正式割據自立,并不斷擴張壯大。
歷任的莫斯科大公對蒙古統治者巧妙應付。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東羅馬帝國的末代公主,此后即以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接受并爭取東正教會的支持,削弱其他王公的力量。1480年,伊凡三世最后擺脫了蒙古人的控制,并且消滅了大多數有封邑的公爵,基本上完成了早期俄羅斯國家的統一。1547年,伊凡四世附會羅馬歷史上凱撒之名,自稱為沙皇(“沙”與“撒”同音),莫斯科公國改稱為沙皇俄國,又稱俄羅斯,開創了沙俄帝國的歷史。
伊凡四世又稱伊凡雷帝,是伊凡三世的孫子。其父親是瓦西里三世,母親葉蓮娜是蒙古金帳汗國大汗馬麥的后裔。伊凡四世出生時正好電閃雷鳴,因此被稱為伊凡雷帝,但這個名字的含義更多地是來源于他后來的恐怖統治。
1533年,瓦西里三世死,伊凡四世即位,年僅3歲,遺詔由母后葉蓮娜同7位大貴族集體攝政。其時貴族地方分裂勢力強大,大封建主之間常為爭奪領地而混戰不已;他們又覬覦著大公寶座,為爭奪最高統治權而處心積慮,驟使矛盾日益激化,葉蓮娜很快與大貴族攝政們水火不容。經過劇烈的斗爭,她終于廢除所有攝政,獨攬大權。5年后,葉蓮娜又被政敵毒殺,猝然離世,又經過一番變亂,最后才有葉蓮娜的兄弟格林斯基控制朝政。連續不斷激烈又殘酷的宮廷政治斗爭現實,養成了伊凡四世獨特的為人。他具有堅強意志和冷酷無情的性格,且有很強的猜忌心理,好激動、殘忍。他在13歲時就以突然襲擊方式處死過反對他的世襲大領主;晚年在一次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戳死了親生長子,使人感到特別的驚駭和恐怖。
然而,客觀地說,伊凡四世確實又是個富有才智、英明能干之人,其許多作為都具有卓越的遠見。他任用出身卑微的政治家阿達舍夫等人,全面推行改革,奠定了沙俄帝國的基業。他創造的業績,在沙俄帝國的歷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重要地位。
政治上,伊凡四世限制大貴族的權力,消除了領主專權,建立沙皇專制政體,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俄羅斯,編纂新法典,建立了中央集權統治。
他建立起新的貴族代議機構——縉紳會議,此后又建立了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個行政衙門,專門處理政務。這個行政衙門最終成為中央政府的前身,從這個部門又分立出了外交衙門、刑事衙門等部門。
他建立“沙皇特轄制”和特轄軍,無情地鎮壓一切貴族反對派。他強迫妄想繼承伊凡帝位的斯特里茨基公爵服毒自殺,又命令把反對實行特轄制的主教腓力絞死。他打破了領主政體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
他還改革了司法制度,改變了此前在俄羅斯各城鎮中督軍和領主們獨攬司法權的局面,規定凡是刑事案件的審理,必須有當地的貴族、縉紳等陪同聽審,也就是某種意義上的陪審團制度。
經濟上,伊凡四世強化農奴經濟制度。為保證農奴經濟的發展,他通過1550年的法典和80年代公布的一系列法令,把農民緊緊地束縛在土地上。他改革稅制,統一課稅單位、取消過境稅等等,規范了國家的稅收。
軍事上,伊凡四世推行按門第高低授予軍官職銜,按軍功授獎,規定軍役人員的權力和義務;實行“一長制”;規定每150俄畝土地須出軍士一名,保證了兵源,增強了軍隊的戰斗力。他完善軍事指揮體系,建立常備軍,整頓國家地方部隊的勤務,調整邊境守備與屯扎勤務,奠定了俄國正規軍的基礎。他還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兵種——射擊軍,駐扎在莫斯科城中。該軍裝備精良,配有當時最先進的火器,比起冷兵器時代的軍隊,射擊軍無疑是沙皇俄國的精銳力量。后來的史實證明,射擊軍在日后200余年的俄羅斯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為軍事統帥,伊凡四世活動的特點是,戰略企圖大膽,實施企圖果斷。1552、1556年,他兩次率軍東侵,先后征服喀山和阿斯特拉罕兩汗國,占領伏爾加河下游地區。以后又吞并了大諾蓋汗國和巴什基爾亞,使北高加索許多民族歸順俄羅斯,滅掉喀山汗國是俄羅斯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點,標志著從此以后俄羅斯力量強于蒙古人的力量,俄羅斯開始成為多民族國家。
1558—1583年,為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他又進行立窩尼亞戰爭,雖未能達到目的,但在很大程度上顯示了沙俄的國力。1563年他自稱為“全西伯利亞皇帝”,開始向西伯利亞擴張。1581年招募慣匪葉爾馬克組織哥薩克遠征軍,翌年占領西伯利亞汗國首都西伯利亞,極大地拓展了沙俄的疆域。
文化上,他十分重視俄羅斯文化事業的推廣,大力發展各項文化事業,化大力氣推廣印刷術。伊凡四世本人是當時莫斯科最優秀的演說家,酷愛讀書,博覽群書,閱讀了大量歷史書籍。他擅長寫作,對俄語有很高的造詣,是當時俄羅斯第一流的語言學家和作家,雖然大多數作品已經失傳,現存的作品主要是政治性的,但他遣詞造句的本領和尖刻諷刺的技巧卻躍然紙上。伊凡四世是所有俄羅斯大公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一個。
作為沙俄帝國的創建者,伊凡四世正式確定了俄國的國徽。國徽雖然是從拜占廷繼承來的雙頭鷹,但他在雙頭鷹的胸前增添了留里克家族的族徽——繪有圣喬治立馬揮矛,刺殺巨龍圖案的盾牌。除了在蘇俄、蘇聯時代,這個國徽圖案后來一直被羅曼諾夫王朝、直至今天的俄羅斯聯邦所沿用。
對伊凡四世的評價,頗如中國歷史上的秦始皇。有人認為他是“暴君”一個,視人命如草芥,殺人如麻;也有人認為,他是俄羅斯國家的奠基人。實事求是講,伊凡雷帝確實殺了不少人,但應該承認,他所殺的極大多數全是一些搞分裂的大封建主貴族政敵。關于他殺死自己的親兒子問題,實屬一種偶然的失手,并非是他的本意,他本人對此更是后悔不已。
有人作過研究,據說伊凡四世一生下令處死的人,總計不過3000多人,平均每年百人,其中包括各類刑事犯。相比當時歐洲各國君主的殺人數而言,絕非殘暴,看來傳說中關于伊凡四世的描述不乏夸大成份。
經過伊凡四世的統治,有一個抹煞不了的事實是: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俄羅斯帝國成型了。在他的晚期,帝國的面積已達到540萬平方公里!這比當時其他所有歐洲國家加起來的總面積還要大。
特別是他征服喀山汗國與阿斯特拉罕汗國,這對俄羅斯帝國的鞏固和發展,具有極為重大的戰略意義。從此,整個伏爾加河流域并入俄國版圖,南方的大小諾蓋汗國、東方的西伯利亞汗國稱臣,南方草原上的哥薩克人也成為沙皇俄國的忠實保衛者。
在伊凡四世統治時期,俄國的人口也快速增長,沙皇直接統治下的總人口已達到1200萬人,其時無論領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沙俄帝國無疑成了歐洲的最大國家。
在一個多世紀以后的1721年,俄國歷史上的另一位叱詫風云的人物——彼得大帝,當他戰勝北方強敵瑞典回到莫斯科,在慶典上看到伊凡四世的畫像時,興高采烈地說伊凡四世是他的“先人”(其實,伊凡四世是留里克王朝,彼得一世是羅曼諾夫王朝,兩者并無血緣關系)和“榜樣”。然后他又指著畫像說了這樣一段段話:“常欲效其勇智而不能與之比肩。唯愚者不知其時,不解其政,不識其煌煌偉業,反誹之暴君!”
彼得一世的這番感慨,既反映了他對伊凡四世的評價,更體現了作為沙俄帝國繼承人對客觀歷史的尊重。
彼得一世改革使沙俄趕上歷史步伐
在俄國歷史上,如果說,是伊凡四世改革奠定了沙俄帝國的基業;那么,正是彼得一世改革讓這個國家趕上了近代歐洲飛速發展的歷史,使沙俄的發展與擴張躍上了一個臺階。
彼得一世與伊凡四世有許多相似之處:兩人都是俄國歷史上著名沙皇;兩人都是幼年喪父登上帝位(一個3歲,一個10歲),且均在17歲那年親政;親政前兩人都顯示出非凡的政治才能,擊敗政敵取得成功;親政后又都能面對困境,著手改革,創下偉業,改變國家面貌;兩人親政的時間也基本相同(前者37年,后者36年,僅相差1年);兩人都有強烈的個性,也都殺害過自己的親生兒子,只是前者是誤殺,后者則是作為政敵予以處死,而監斬人正是彼得一世自己。
1584年伊凡四世去世,無嗣,俄國歷史進入了內憂外患的亂世(貴族混戰、波蘭入侵)。直至1613年,全俄縉紳會議選舉伊凡雷帝的親戚(伊凡四世皇后安娜斯塔西婭·羅曼諾芙娜的侄子)、16歲的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才終止了這段歷史;它標志著留里克王朝的終結,同時也開啟了羅曼諾夫王朝的歷史。
彼得一世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全名為彼得·阿列克塞耶維奇·羅曼諾夫。1682年剛滿10歲的彼得一世登基,即位不久,他的同父異母姐姐索菲婭公主借助射擊軍發動兵變,上臺執政;彼得和母親被安置到莫斯科郊外居住,變相軟禁。然而,早熟的彼得人小志大,他表面以小孩玩軍事游戲為名,實質上卻把兩個“游戲兵團”變成了兩支訓練有素的近衛軍。隨著時間的推延,索菲婭意識到,彼得是她危險的對手。1689年8月,她又一次發動兵變,企圖廢掉彼得??墒沁@次陰謀失敗,索菲婭反被彼得廢黜、送進了修道院,17歲的彼得一世開始親政。
17世紀晚期,歐洲的資本主義發展已成為一股歷史潮流。此時,像荷蘭、英國均已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并在經濟、政治上完成了轉型,工商業蓬勃發展,國力蒸蒸日上;其它西歐各國也都紛紛相隨。相比之下,俄國雖為歐洲大國,但基本上仍是個封閉的內陸國家,國土面積不小,但卻沒有出???;國內政治保守,經濟、文化和軍事均很落后。為爭奪出???,1695年彼得曾與土耳其打了一仗,結果因沒有海軍吃了一個敗仗,這給血氣方剛的彼得一世以很大的刺激。為了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他決心創建海軍,并向西歐國家學習。
1697年,俄國向西歐國家派出了一個龐大的考察使團,身為沙皇的彼得,居然化名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身份隨同前往。考察荷蘭時,他親自去造船廠當木匠,學習造船技術。他曾在阿姆斯特丹一家最大的造船廠當學徒,一干就是4個多月。彼得還抽空去參觀手工工場、博物館,訪問著名的學者、科學家。在倫敦,他留意考察英國的政治制度,還出席了國會的會議,參加了王宮的化裝舞會。他非常重視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自稱是“一個尋師問道的學生。”彼得一世的考察旅程整整持續了18個月。考察回國后,他隨即大刀闊斧地在俄國推行全面的改革,主要的內容有:
一、興辦近代工業,改變經濟落后面貌。
鼓勵本國和外國商人投資工商業,大力扶植手工工場的發展,為了解決勞動力問題,特準允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去做工。極力促進封建領主向工商業資產階級轉化,獎勵封建領主興辦礦場,規定凡開辦工場的場主及其親屬均可免除兵役和免交人頭稅;凡擁有地下礦藏的領主,如加以隱瞞,或遲遲不予開采者,將處以死刑。大力整治交通,興建通商港口,征召大批農奴開鑿維什尼、沃羅察克運河,使伏爾加河與涅瓦河互相溝通,從而加強了國內市場聯系。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民族工業的發展,鼓勵商人組織公司,發展對外貿易,鼓勵出口;限制進口,對進口貨物征收高額的進口稅,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優勢。
在彼得一世的大力支持下,冶金、紡織、造船等行業中很快涌現出200多家工場,極大地促進了近代經濟的發展。
二、改革行政機構,提高行政效率。
中央建立參政院,參政院由9名參政員組成。擁有從財政預算、貢賦征收到陸海軍的編制等廣泛的權力。參政院后又建立起11個部門,分管陸軍、海軍、外交、稅務、開支、礦務、手工業、商務、監察、領地、司法等政務,以取代舊衙門機構。每個部門由10名重要成員組成,重要問題不是由個人決定,而是采取投票的辦法解決。
為了鞏固地方政權機構,彼得又下令把全國分成8個省,各省設總督1人,擁有行政和軍事大權。同時,各省還成立了參議會,其成員從地方貴族中選任。后來在保留省的建制同時,又將全國劃分為50個州,每個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
為滿足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要求,彼得一世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稱市政廳),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新都圣彼得堡建立后又設市政總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把城市居民分為“正規公民”和“非正規公民”兩大類。
為提高國家機構的工作效能,又頒布了“官秩表”,文職從14等到1等;武職從準尉和炮長直至大將、元帥。這是一種新的官員選拔制度,有利于刺激文武官員的上進心和積極性。
改革用人制度。改變過去按門第選用官吏的做法,打破舊傳統,實行按能力和才干任用各級官吏。這一改革,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政府中升任要職。如第一位總檢察長雅古任斯基小時是個豬倌,陸軍元帥緬西科夫曾經在莫斯科街頭賣過肉包子。
三、改革、發展文教事業,改變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
簡化俄文字母,為更多人學習文化創造條件;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種類型的學校,先后開辦了工程技術學校、航海學校、造船學校、海軍學校等專門學校,全俄各縣普遍建立小學,對貴族子弟實行強迫教育(規定10——15歲貴族子弟必須受教育),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各國學習。創建了科學院、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和第一批公眾劇院,創辦第一份報紙《新聞報》;翻譯、介紹西歐近代科學著作。
四、大力進行軍事改革。
推行按農戶征兵制,擴大兵源;興辦兵工廠,造船、鑄炮,改善軍隊的武器裝備;仿照西歐樣式,創建新的陸海軍,建立了一支擁有130個兵團、20萬士兵的強大陸軍和一支擁有48艘戰艦、大小船舶800艘、官兵2.8萬人的海軍。
五、推行宗教改革,置教會于國家管轄之下。
彼得一世不顧教會勢力的反對,堅定地進行了宗教改革:將部分教會財產收歸國有,由世俗官員來管理修道院的領地,限制教會經濟的膨脹;限制教會的權力,把教會完全置于國家的管轄之下,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
國家頒布宗教事務管理條例,廢除了總主教的職銜,建立了管理教會的宗教委員會(后來改名為宗教事務管理總局),設總局長一職,由非宗教人士擔任,以此取代總主教的權力。宗教事務管理總局的局長及局內其他高級官員,均由沙皇政府任命,沙皇實質上成為東正教的“最高牧首”。
六,改革陋習,提倡新風。
為移風易俗,彼得一世曾在一次慶典上親自用剪刀剪去貴族臉上的大胡子;后來又親自動手把貴族的長袍剪短,規定只準穿西裝;提倡喝咖啡;改變歷法,采用西歐通用的公歷。
彼得一世改革,對俄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是“現代俄國政策的創立人”,“為結束俄國百年來的落后狀況,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馬克思語),它把俄國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時代。正是這次改革,促進了沙俄近代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極大地增強了軍事實力,讓俄國趕上了近代歐洲飛速發展的步伐,為沙俄的進一步擴張創造了條件。
彼得一世時代,沙俄的國土繼續擴張。在東方,占有了堪察加半島;在南方,一度控制亞速港,基本上打開了通往黑海之路;在北方,長期與瑞典交戰取得勝利,最終奪取了出海口,取得了芬蘭灣、里加灣沿岸的土地。彼得在這里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1721年他把首都從莫斯科遷來。從此,圣彼得堡成為俄國“瞭望歐洲的窗口”。
彼得一世死后,沙俄勢力繼續擴張;正是仗著他的改革成果,葉卡特琳娜時代,俄國才可能再次大展拳腳:兩次發動對土耳其戰爭,侵占克里木半島在內的黑海北岸廣大地區,打通了黑海出口;伙同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侵占了立陶宛、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的大部分土地,置格魯吉亞為保護國,俄國版圖又擴大了67萬平方公里。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讓俄變成近代大國
彼得一世改革雖然讓俄國趕上了近代歐洲發展的步伐,但真正讓俄羅斯實現近代化的,還是亞歷山大二世的1861年改革。因為彼得一世的改革盡管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卻具有一個根本性的致命缺陷:沒有觸動農奴制。經過一個半世紀多的發展,這一制度上的矛盾,日益成為俄國近代化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礙。
19世紀中期,英國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法國和德國也開始了工業化的急行軍。可是,此時的俄國,卻仍然陶醉在鎮壓1848年歐洲革命、熱中于充當“歐洲憲兵”的大國幻夢之中,實際上它早已被歷史發展的潮流遠遠地拋在了后面。
1853年克里木戰爭爆發。戰爭的起因是,沙俄企圖在奧斯曼土耳其的衰落中攫取通向地中海的通道,占領巴爾干半島,獲得對恰納卡萊海峽和伊斯坦布爾海峽的控制。戰爭開始后,俄海軍在戰爭中擊潰土耳其艦隊,占得優勢。然而,英國和法國反對俄國的擴張,它們不希望俄國獲得這些戰略要地,以維持自己在東南歐的勢力和利益。1854年底,英、法對俄羅斯宣戰,戰場形勢迅速逆轉,俄軍節節敗退。1856年沙俄失敗,俄軍退出克里米亞半島,沙皇尼古拉一世簽署《巴黎和約》,英法遏制了沙俄向南的擴張勢頭。
克里木戰爭是一場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較量,是英、法資本主義戰勝沙俄農奴制之戰。這場戰爭,既反映了英、法近代資本主義的優越性;更充分暴露了沙俄農奴制度的落后性與腐朽性。戰爭中,盡管俄國士兵作戰非常勇敢,但在組織指揮、后勤、技術和武器裝備等方面,俄國都無法和英、法相比。海戰中,英、法使用的是鐵甲艦,配備的是大口徑作戰大炮;俄國所使用的艦只,基本上還是木帆船。在陸戰中,英法聯軍的步槍射程,是俄國步槍的三倍!在俄軍機關和部隊中,官長侵吞公款、克扣軍糧、盜竊器材的現象比比皆是。顯然,腐朽的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羅斯工業化的進程,這一社會制度所形成的惡果,在這場戰爭中已暴露無遺。歷史的教訓是:單純依靠武力擴張來維持大國地位的輝煌,只能是短暫的。
克里木戰爭進一步激化了俄國社會的各種矛盾,直接促使農奴制總危機的爆發。俄國的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如赫爾岑、別林斯基等人,紛紛創辦刊物,強烈批判農奴制,要求廢除這一罪惡社會制度。農奴的反抗更是進一步加劇,據1855年到1861年統計,全俄平均每年的農奴反抗運動,高達79次之多,僅1861年竟達1100多次!農奴暴動甚至使一些地方政府陷入癱瘓。
嚴峻的形勢迫使上臺不久、思想較為開明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正視這一“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現實,認為從上面解放農奴,總比等待農奴從下面來推翻自己要好些,決心進行改革,廢除在俄國已實行了五個世紀的農奴制度。
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維奇(1818——1881),是尼古拉一世的長子。少年時代曾深受宮廷教師、具有一定民主傾向(一位主張實行較寬松的君主制)的俄國詩人茹科夫斯基的影響;加之年輕時又周游過歐洲各國,致使他后來成為一個能接受一些民主思想的君主;他面對俄國社會的現實能作一定的反思,明白農奴制是俄國落后的根源。
1855年尼古拉一世病逝,亞歷山大二世即位。為了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1857年,他下令成立“農民事務總委員會”,著手研究農奴制的改革問題,但遭遇重重阻力。他在寫給弟弟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維奇的信件中流露了其內心的想法:要在迎接西方現代化潮流沖擊中重新找回俄國昔日的尊嚴和輝煌,只能廢除農奴制。隨著形勢的發展,1861年3月,他終于下詔進行改革,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改革的核心內容有兩條:
1、宣布廢除農奴制,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所有農奴可以獲得完全的人身自由,包括遷徙、婚姻、改變職業、擁有財產、訂立契約等,地主再也不能買賣或干涉他們的生活;
2、規定全部土地為地主所有。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向地主贖買。贖金數額為土地實際價格的兩至三倍,獲得自由的農奴可以先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償債券的方式代付,然后在49年內向政府還清本息。
農奴制改革是以贖買方式進行的。它既要讓農奴獲得自由;同時又力圖使封建貴族能夠接受。在農奴和貴族雙方都“滿意”的情況下,平和地完成社會制度的變革,以便維持國內局勢的安定。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還涉及到其他一些領域:
政治上創立了國家杜馬制度,規定代表按財產資格每4年改選一次;地方上成立“縉紳會議”,成為由社會各階層人士參與的議政機關,并負責當地一些諸如通訊、交通、醫療、衛生、教育和慈善事業的事務。
軍事上開始推行全民義務兵役制,禁止在軍隊中進行體罰。
文化教育上允許大學實行自治,學術空氣逐漸轉向自由;中等教育開始面向全社會招生,改變了此前只接收貴族子弟入學的做法;還開辦了第一批女子中學,女生也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在亞歷山大二世主持下,出版了由俄羅斯著名學者達利編纂的《俄語詳解大字典》。
司法制度也發生了一些改變,主要是開始推行陪審團制度,所有案件必須開庭審理,賦予被告有雇傭律師作辯護的權利;規定法官的不可侵犯性,取消了貴族階層在法律訴訟中的一切特權。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效果明顯,它使俄國的經濟、文化、社會和教育事業,在短期內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亞歷山大二世時代,俄國的工業革命步伐加快,1875年第一座發電站在圣彼得堡建成投產;開始了電氣化時代。俄羅斯電訊社成立,俄羅斯藝術博物館,圣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莫斯科動物園,莫斯科音樂學院,莫斯科歷史博物館,一大批藝術、醫學和教育方面的社會團體,第一批社會慈善機構,所有這些,都是在這一時期涌現的。
1861年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盡管改革并不徹底,但農奴制的廢除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根本性的障礙,為俄國進一步發展成近代資本主義大國創造了條件,它無疑是俄國近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改革的成功也強化了沙俄對外擴張的欲望。
在遠東地區,1858年至1860年間,沙俄利用英法兩國對中國進行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以威脅、訛詐的手段,從中國攫取了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的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1864年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了巴爾喀什湖地區的44萬平方公里;加上1881年的《中俄改訂條約》割去的9萬多平方公里,總計在亞歷山大手里,前后從中國奪去了154萬多平方公里土地!通過同日本簽約,又取得了南薩哈林島。
在中亞地區,亞歷山大二世先是把高加索地區完全并入俄羅斯,后又將土庫曼斯坦等中亞汗國收入沙俄版圖。
在南部,1877年亞歷山大二世再次挑起俄土戰爭,這一次俄國取得了輝煌勝利,土耳其被迫簽署《圣斯特條約》,沙俄在這場戰爭中還獲得了此前土耳其治下的大片領土。從此,比薩拉比亞和摩爾達維亞,黑海沿岸的巴統等地,一概并入俄國版圖,把沙俄的擴張推向頂點。
普法戰爭之后,俄國在歐洲重又活躍起來,1873年與普、奧組成了“三皇同盟”,成為歐洲政局重要一極。
亞歷山大二世作為沙皇,其實他對憲政改革并無太大興趣,遲遲不肯啟動君主立憲的政改進程,引起民主改革派的不滿。加上連年窮兵黷武的對外擴張政策,軍費開支早使國家財政捉襟見肘。尤其是對土戰爭雖然獲勝,但沙俄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軍費11.13億盧布(約合2年的國家財政預算)人員傷亡慘重,人們對政府日益失望,社會矛盾迅速激化。主張推翻沙皇統治的革命黨人更因屢遭鎮壓,進一步激發民粹主義運動高漲,并一再把行刺沙皇作為其行動目標。
1866年到1880年,亞歷山大二世先后5次遭到精心策劃的刺殺,所幸均有驚無險安全無恙。1881年3月1日,他乘馬車去往冬宮,遭事先埋伏于途中的刺客投彈,結果將他的衛兵炸成重傷。他以為自己又逃過了一劫,就從馬車里出來,想察看傷者的傷情并說幾句安慰話。沒想到這時又一顆炸彈飛了過來,在他腳下爆炸,亞歷山大二世雙腿被炸斷,當即因流血過多醫治無效去世。
亞歷山大二世遇刺,徹底中斷了俄國的改革進程。此后,亞歷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的統治每況愈下,由改革不徹底留下來的隱患不斷發酵,最終導致革命爆發,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沙俄帝國終于滅亡,其時距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不過36年。
至今,在彼得堡亞歷山大二世的遇難處,仍矗立著為紀念這位在俄國歷史上被稱為“農奴解救者”的一座教堂——喋血救世主教堂(又稱“復活教堂”、“滴血大教堂”)。這座教堂是建筑師巴爾蘭德,以莫斯科紅場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為藍本建造的,所不同的是它的外貌更加美麗、更加生動。還有一點值得一提,據說它是俄羅斯國內無數教堂中,唯一一座由百姓自發募捐集資建成的教堂。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