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
瑞明老師講古人是怎么樣培養(yǎng)經(jīng)天緯地之才的:
古人已經(jīng)給我們總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現(xiàn)在已經(jīng)都被荒廢了,引進了各種禍害人的西方培訓體系。我們需要恢復古人的一些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我來簡單梳理下儒家的教育體系:
說之前先做幾個基礎說明,儒家講的是理氣合一,方成大事。什么是理,就是遵循天道規(guī)律。什么是氣,古人的氣主要傳承父系的氣,也就是可以得到祖上的氣脈。儒家有一句話,被很多人誤解成為封建。未嫁從父、已嫁從夫、老來從子。
未嫁從父、已嫁從夫、老來從子:說的不是在家里的時候要聽父親的,嫁出去了就要聽夫君的,老來就聽兒子的,這樣就把女人當成了男性的附屬品。儒家是這么理解的:女子在未出嫁(處女)之前的氣場是隨父親的,洞房后氣場是隨夫君的,老來后,氣場隨兒子。女兒得血、兒子得氣。所以古人講當沒有兒子,父系的氣脈就斷了,也就是斷了香火。
孔子為什么叫做孔老二?在古代,問一個男子排行老幾,說的就是問他家里男丁和夭折里面排名第幾。孔子有9個姐姐,一個哥哥,所以排名第二的男丁,所以叫做孔老二。
如果家里有一個夭折了(在男女結合之前死亡),也算作男。
這里就是一個氣脈的概念和排行的概念,這個影響到傳統(tǒng)文化教育,為什么呢?我展開具體說下: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這里就是儒家定義的教化和性。
儒家的人生圍繞12個關鍵詞展開: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yǎng)生,十一擇業(yè)與擇偶,十二趨吉及避兇。今天我們就分享教育讀書這個環(huán)節(jié)。
儒家說:三歲看大、7歲看老。也說性將近習相遠,這是什么意思呢?
儒家在三歲之前是不主張給孩子安排學習任務的,這個時候就負責讓孩子率性而發(fā),展現(xiàn)他的天性,找到他適合和感興趣的事情。7歲之前,也是不怎么安排學習的,就是培養(yǎng)好孩子最基本的行為習慣和作息規(guī)律,讓孩子盡情綻放本性。這個和西方說的胎教、早教是完全不同的。
7歲之前,就讓種子盡情綻放本性,出去親近大自然。要了解孩子的天命所向,父母在8歲后才能在習氣上給予后天的改造。
孩子小時候就應該親近大自然,和動物玩耍在一起,去玩泥巴、去和朋友們嬉戲,而不是關在學校里、幼兒園里天天學習。
只有清楚了天命所向,后期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八歲開始,孩子可以進入系統(tǒng)學習階段了。怎么做呢?
第一步:讓孩子明白 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
儒家的第一個教育階段是8-15歲,第一年的任務主要是讓孩子要學會做家務、要安排孩子灑水、掃地、迎來送往人情世故和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進退的節(jié)奏把握。孩子不僅要學會前進,也要告訴孩子學會放棄、擱淺和繞路。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和禮節(jié)。
第二步:學習“通五經(jīng)貫六藝”中的的“六藝,儒家說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
禮——就是現(xiàn)在的思想道德教育課程,學的是周禮,吉、兇、賓、軍、嘉五個大事情的禮節(jié),比如結婚、賀壽、喪葬、接客、出征、還有各種農(nóng)業(yè)的時令節(jié)日慶祝儀式,比如慶祝豐收、播種的儀式感。
樂:是六樂,指《云門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樂舞,這都是古代著名的禮儀性樂舞, 周時保存有完整的這六套樂舞,成為六樂,分別在重大的祭祀活動中使用。孩子掌握了這些,就會開始進入治理社會的教育階段。
儒家治理國家有三大策略1-政 2-禮 3-樂。前面兩個講究的都是異,是人倫秩序、長幼尊卑,是保持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樂講究的是和,每個人聽了音樂內(nèi)心的感觸都是一樣的,是為了化解矛盾的,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
射:好比現(xiàn)在的武術教育、體育活動,為了強身健體保家衛(wèi)國。軍事射箭技術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fā)白,表明發(fā)矢準確而有力;參連,前放一矢,后三矢連續(xù)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謂矢行之疾;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并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儒家不是現(xiàn)在想的文弱書生,都是文武雙全的,孔子本人也說武林高手呢,和平的時候可以治理國家,動亂的時候可以保家衛(wèi)國。
御:類似今天的駕照,古人孩子在10歲左右要學會駕馭馬車戰(zhàn)車的技術,包括鳴和鸞、逐水曲 、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這五個技術就是高超的駕馭能力,要求駕馭的時候保持隊形整齊、快速轉(zhuǎn)彎的時候不能掉下來、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過通道而驅(qū)馳自如;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如果這些都掌握了,就可以成為士兵儲備,應召入伍了。
書:類似今天的語文課,不僅僅是書法,更包括學習文字表達文字的各種方法,比如書寫,識字,寫文章等,包括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通過了這些訓練,可以出口成章、下筆如有神。現(xiàn)在的人都不會寫詩詞歌賦了,更喪失了聯(lián)想能力和比喻能力。
數(shù):數(shù)術又稱術數(shù),不僅僅是數(shù)學,還要包括算八字、定風水、會丈量尺寸等日常生活用的上的一些技術和推算。
這就是孩子在15歲之前需要掌握的能力,掌握了之后,叫做小成,也就是這個孩子可以在家里做家務、可以幫父母做農(nóng)活、長子甚至可以肩負起家庭的支柱。對國家可以參軍入伍、可以做基礎的策劃能力。現(xiàn)在的孩子花了那么多錢,初中生能干嘛?相比之下就是巨嬰。
15到22歲,小學畢業(yè)進入大學階段,這里學的就是四書五經(jīng)。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五部。《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在這個學習階段中,又按照每2年作為一個學習階段,不同階段學習的任務不同。
第一個階段:15-16歲,叫做辯志離經(jīng)。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禮記-學記。
辯志和離經(jīng)針對的是兩類人,辯志針對的是有志向和潛力成為圣賢英俊豪杰的年輕人,“辨志,謂別其心意所趨向也”。主要的目的就是辨別這些人的志向,讓他們找到自己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要做士大夫?學者?技術專家?
離經(jīng),針對的是資質(zhì)平庸、沒有遠大志向的普通學生,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學會辨別什么書可以看,什么書不可以看。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經(jīng)典閱讀在“化民成俗”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閱讀經(jīng)典一方面能夠使人獲取知識,從無知變?yōu)橛兄硪环矫娓苁谷藘艋撵`,從虛妄走向清明。
17到18歲,主要的任務是敬業(yè)樂群。這里也說針對2個不同的人群,剛才說了,第一年有一些優(yōu)秀的人完成了“辨志”,可以“力行之端”,經(jīng)過了塑造良好人格、培養(yǎng)高尚情操,打好了“誠心正意”乃至“齊家治國”的前提基礎。下個階段就是要去學習和掌握完成志向的能力和知識儲備,這個就是敬業(yè)。就是圍繞自己的事業(yè)規(guī)劃目標來構建自己的能力體系。
普通學生就是要樂群,就是要學會和親朋好友和諧相處,各司其職,心安理得的接受上級的指揮,普通人就要各安天命、各得其所。不能讓能力資質(zhì)普通的人變得好高騖遠,這樣社會就會動蕩了。
19歲到20歲,就是博習親師。
優(yōu)秀的學生,就要更加廣博的學習知識,要求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因為這些人未來要成為國家的棟梁,他們要求更大的視野更豐富的知識和更好的反應能力,并形成做學問的方法論。普通的學生,那就要側(cè)重親師,要給這些人找到適合他們的人生導師,讓他們少走彎路,幫他們找到立足之本。
21歲-22歲,論學取友。
優(yōu)秀的人側(cè)重這時候去找各路英才辯論、切磋,獲得更高的能力和認知。普通的學生就是要學會如何交友,什么樣的人可以交往什么樣的人應該遠離,走入社會后可以做一個正直上進的人。
古人學先圣經(jīng)典,學得好的,經(jīng)世濟民當官。
通過小學和大學的學習,要完成孩子如何知如何用如何驗的能力。
學得不好的,學門手藝養(yǎng)家糊口。
還有一些特別優(yōu)秀的人,還要有一個附加階段的學習,23歲,叫做知類通達、強力不返。
知類通達、強力不返:這部分重點培養(yǎng)對象,要把知識結構和天地萬物相連接和掌握本質(zhì)規(guī)律,可以通權達變。然后還要找到實習的地方不斷的強化訓練,讓掌握的能力不被遺忘生疏,不要把學校的知識又返給老師。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80%的東西都是還給老師了,為什么?因為教的東西基本都用不上,離經(jīng)世致用太遠了。
能到23歲完成知類通達、強力不返學習任務的人,叫做小成之人。可以成為國家的儲備干部了,未來走向工作崗位做出更大的貢獻。普通人就是安居樂業(yè),找到自己適合的崗位,交一群好的朋友,各得其所的過日子。
23歲的這幫英才走入社會,在經(jīng)過7年社會大學的歷練,就要求能夠撐得起整個家族的負擔和期望,并能夠在某個領域建功立業(yè),這就是三十而立。
現(xiàn)在的人30多了啃老的比比皆是,我們現(xiàn)在從在娘胎里就開始胎教,一出來還沒有開始走路就早教,然后一路關在房間里各種培訓,結果培養(yǎng)出來很多巨嬰。反觀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很清晰的教育規(guī)劃,也很符合人性。3歲之前,不管不問,只要他不做危險的事情就好。7歲之前,讓孩子接觸天地之氣,更多的去玩泥巴、去抓泥鰍、去認識花草樹木百獸,盡情的釋放天性,讓父母可以知道孩子的天性和興趣。
以前的教育不是關起來培訓,而是寄情與天地之間。
8歲——15歲:掌握 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懂得人情世故。還要學會“通五經(jīng)貫六藝”的六藝,可以具備各項完整的能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15到22歲:小學畢業(yè)進入大學階段,這里學的就是四書五經(jīng),根據(jù)每個人的天賦,分別完成辯志離經(jīng)、敬業(yè)樂群、博習親師、論學取友、強力不返的學習任務,出來就是一個人格完整能力完整的人了。
我們都是相互學習的華夏子孫,我們不能把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給丟了,在看看現(xiàn)在的西式教育滲透的教學體系,真是可悲。不內(nèi)修而一味的向外索取,向蠻夷學習,然后就是裝神弄鬼的鬼節(jié),亂七八糟的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
這些培養(yǎng)人才的步序方法,可在哪些經(jīng)典里讀到?《禮記•學記》——中國古代的教育經(jīng)典。
古人早教講究鼓之舞之,孩子是需要生發(fā)之機,需要多一些鼓勵。現(xiàn)在的家長和老師動不動就批評責備孩子,這個是扼殺了孩子的生發(fā)之氣,孩子就容易變得陰霾。
古代的禮節(jié)非常周密的,《禮記》里面記禮節(jié)條文、闡述周禮的意義、解釋《儀禮》專篇、專記某項制度和政令,一共46篇。包括婚禮、葬禮、聘禮、成人禮、鄉(xiāng)飲酒禮、投壺禮、服制等,而且每一項都很詳細,比如喪葬,就分為始死人殮、送葬、虞祭等禮和殮、袒、拄杖、身在異國他鄉(xiāng)而回家奔喪之禮等細節(jié)。
祭祀的儀式特別多,包括《祭法》、《祭義》、《祭統(tǒng)》等祭祀的方法、對象、場所、原則及有關的祭祀制度、立社制度、祭祀前應齋戒以及鐘鼎銘文的性質(zhì)、內(nèi)容和意義等。
哪怕日常很小的事情也要講究禮儀,如相見、賓主交接、灑掃、事君、侍食、問卜、御車……連掃地都有禮儀呢。
還有家庭的生活細節(jié),比如《內(nèi)則》說的就是家庭內(nèi)的禮則,如侍奉父母、孝敬公婆,兼及飲食制度等。
古代要做一個帝王學習的難度更大,要掌握的知識更多,以前做天子不是那么輕松的,古代王者治理天下之制,包括封國、爵祿、職官、祭祀、喪葬、巡狩、刑法、養(yǎng)老、選拔官吏、學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而且這些都不能有錯誤,不然要被人笑話的,天子都要懂,所以天子的付出是比其他人更多。
古人教化的是大公無私之才,而不是現(xiàn)在的商學院,鉆進了錢眼里去了。儒家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圣人修德配天,可助天地化育萬物。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古人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經(jīng)天緯地,參透天地之道。
君民關系也不是像現(xiàn)在理解的統(tǒng)治上下級關系,更不是剝削關系,儒家說的是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君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君就是大家長,維持大家庭的秩序、保護大家的安全、給大家提供好的生活環(huán)境,帶領大家進步成長
儒家所主張的教育目的有兩個:一是培養(yǎng)具有“建國君民”能力的人民公仆;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良民。古代的教育體系也說完整的,從中央到地方的學制系統(tǒng)分為“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儒家也給后人總結了一套教學理念,第一,教學相長。第二,尊師重道,要求師嚴而道尊。現(xiàn)在的老師居然過起了鬼節(jié),有點不成體統(tǒng)了。第三,藏息相輔,正課學習與課外練習必須兼顧,不能一天到晚在教室里面做作業(yè)看書,也要出去社會實踐。第四,豫時孫摩,豫“禁于未發(fā)之謂豫”,求事先估計到可能會產(chǎn)生的不良傾向,采取預防措施;“時”是指及時施教原則,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適時而學,適時施教。“孫”是指循序漸進原則,“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教學要遵循一定的順序進行,如果“雜施而不孫”,其效果將適得其反;“摩”指學習觀摩原則,“相觀而善之謂摩”,學習中要相互妯摩,取長補短,否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第五,啟發(fā)誘導。第六,長善救失。這個就是儒家的6大教育法則
儒家的教學方法也很完整:1-問答法。發(fā)問要注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答問要注意深淺適宜。2,講解法。教師的講解要簡明扼要,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富于啟發(fā)性。3,練習法,必須從最基本、最簡單的功夫練習起,打好基礎
4,類比法。舉一反三
儒家的教學體系應該作為現(xiàn)在教育部門的指導思想,而不是引進那些亂七八糟的西方教學產(chǎn)品
儒家不講究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灌輸很多知識,把孩子當做了人肉硬盤,儒家認為教育的作用則在于“率性”,順著先天的善性發(fā)展,盡量把天賦的道德觀念、道德意識體現(xiàn)出來。
現(xiàn)在的孩子從小開始各種培訓班,天性都淹沒在了無窮盡的課程中
教育教學過程和步驟,儒家提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更加注重培養(yǎng)人的思考能力、反應能力、觀察能力、知識的運用能力
而不是培養(yǎng)只會記公式、死記硬背
儒家把孩子都從小要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講究以教化政。
禮樂是刑罰的目的,而刑罰是禮樂的最后保證。
儒家主張以爵賞為主,刑罰為輔,“立教”為先。孩子的教育也是鼓之舞之。崔永元可能就是被人當槍使用的一個工具,有利于國家就好好利用,不利于就拋棄。
儒家治理國家有4個體系:禮樂刑政。
最根本的方法還是教化百姓,用音樂來教化百姓、音樂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儒家不會過時,現(xiàn)在仍舊可以采用,儒家不僅僅是溫文爾雅,君子佩玉也佩劍,也講究刑罰。
佩玉,因為玉石代表天道,玉器是上古觀測天象的天文儀器,君子佩玉的意思是君子要遵循天道、捍衛(wèi)天道。
佩劍,說的就是用刀劍來看修建長歪的枝葉,把雜草給除掉,也是比較暴力的
儒家也有刑法,就是以教化為先
先用音樂來感化你,不行再用禮儀來約束你,還不行,再用政治措辭來管教你,還不行那就用刑罰來懲罰你
禮樂是刑罰的目的,而刑罰是禮樂的最后保證。
儒家雖然倡導胸懷天下,大愛情懷,但是儒家也是很實用的,注重親疏遠近。必須要先照顧好自己的家人、親朋好友,根據(jù)和自己關系的親疏逐層推廣。而不是自己家人都沒有照顧好,就要跑去西藏捐款,去非洲捐贈,去給中東難民做慈善
“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學。做事要有先后順序,也要有親疏之別。如果忽視了親疏漫無目的的做好事,也是不被認可的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姚晨等人嚷嚷著要送愛心給國際難民,在古代是要被處罰的。自己親友都照顧好了嗎?自己的鄉(xiāng)村都治理好了嗎?自己的民族都過好了嗎?自己的國家都過好了嗎?如果都沒有,就去關心異族,這就是不合道的
現(xiàn)在社會的亂象頻出,根源就是教育體系的錯亂。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材、教學工具都錯了,培養(yǎng)出來的人能不犯錯?
所以,我們要正本清源,從教材開始,先做一個解蔽者,解除那些被壞人蒙蔽的知識體系,這是做一切的前提。
我們只要自己綻放光芒,陰影自然會驅(qū)散。
宇宙的本質(zhì)就是力量小的圍繞著力量大的轉(zhuǎn),衛(wèi)星繞地球,地球繞太陽。最后比的就是誰能量場更大
古代設學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閭”設有學校叫“塾”,每一“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
五百戶為黨,庠是設在黨中的學校
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序是設在遂中的學校
古人學的東西比先做更多,他們還要學習天文歷法和地理祭祀
天文歷法和地理祭祀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現(xiàn)在基本不學了
有了真?zhèn)危庞猩茞褐q,能識別善惡,才有是非之心,明辨是非才能明辨榮辱,有了榮辱之心,一個人的價值觀才算建立起來。如果我們要成為一個三觀正確的人,首先要從正本清源開始。宇宙觀,決定了你是怎么看待這個世界的,如果你認為宇宙是耶穌造出來的,那就是基督徒世界觀,如果認為是阿拉弄出來的,那就是穆斯林,如果是認為是道生出來的,那就是道家。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些就是所謂的四觀。現(xiàn)在的人講三觀不正,是因為第一個宇宙觀就錯了,所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三觀才錯誤。我們現(xiàn)在的教學都不講解宇宙觀了,是舍本逐末了。所以,中國的教育體系需要重新開始塑造,現(xiàn)在的體系都是錯的,錯誤的信息輸入怎么能讓孩子輸出正確的三觀呢?
【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心中的紅太陽】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wǎng)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wǎng)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wǎng),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nèi)容 相關信息
陳曉雪:中國境內(nèi)古人類的第一份基因組分析報告出爐,亞洲人類的遺傳史竟如此復雜
2017-10-14?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diào)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