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預期將有隆重的紀念活動。輿論場上也有各種聲音,熱烈探討應當如何紀念改革開放。紀念的前提,首先是客觀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要是連這都說不清楚,又談何紀念?
然而,輿論場上確實存在一些聲音,打著“紀念改革開放”的幌子販賣自己葫蘆里的假藥。這些聲音不但沒有認識到改革開放的真正價值,反而試圖將改革開放庸俗化。如果聽任這些錯誤思想的傳播,必然造成意識形態領域的混亂。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紀念改革開放,就必須避免將其庸俗化。本文在此重點探討幾種常見的錯誤思想。
為了論證改革開放的合理性,
將新中國前30年描繪得暗無天日
真正經歷過那個歷史時期、有較多社會閱歷的老黨員,普遍對這種論調嗤之以鼻。新中國的前30年其實處于高速經濟增長之中——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1963-1978這16年間,GDP的平均增長率為8.4%。世界銀行不存在任何為“制造政績”而進行數據造假的動機,上述統計數字應當比較客觀。由此可見,某些人渲染的“改革開放之前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說法是荒謬的、不負責任的。
改革開放之前,城鄉居民收入偏低是客觀事實,然而這有其歷史背景。國民收入相當一部分會被國家用于投入再生產,也就是政治經濟學中所說的“積累”;余下的部分才能用于居民直接個人消費。新中國前30年面臨的國家安全狀況非常嚴峻,面臨著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不是我們想要閉關鎖國,而是別人要從外部封鎖我們。在缺乏外部資本輸入的情況下,國家長期采取“高積累,低消費”的政策,從內部積累工業化資金,成為當時歷史環境下的必然選擇。毫不夸張的說,中國現代工業化的底子,是新中國的第一代勞動者靠省吃儉用攢下來的。
改革開放初期,恰逢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國家安全狀況出現了很大改善——中國不僅消除了與美蘇爆發大型戰爭的可能性,還得以從日本等國獲得數額可觀的外部資本輸入。以貸款為主要形式的日本對華援助,在1980年代中期一度達到中國國內投資總額的23%-24%。1980年代的主要的建設項目都有日元貸款的參與,促進了鐵路、機場、港口、道路、通訊設施的修建[1]。在這種形勢下,國家也就不需要設定先前那么高的積累率了。即使勞動生產率短期內沒有極大提升,單是降低經濟計劃中的積累比例,就足以造就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改革開放的前10年間,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此。
前30年的經濟建設,不僅為中國打造了比較健全的工業體系,還形成了良好的社會秩序和道德風尚,以及人民政權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這些都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從物質到精神的良好基礎。客觀地說,改革開放是在前人成就之上,取得的又一輪巨大進步。改革開放之前,前輩們篳路藍縷、艱苦創業是對的;改革開放之后充分利用時代機遇,重點改善人民生活也是對的。倘若超越時代背景去評價一個時代的具體政策,那顯然有失公正。這就好比,一個家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于把家業做大,如果孫子僅僅因為今天得以吃肉喝酒,就嘲笑爺爺昔日的省吃儉用是“犯傻”,是不是應該挨大耳光?
2013年1月5日,習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兩個不能否定”,既蘊含著習總書記深刻的政治智慧,也擁有最大的民意基礎。也正因為如此,在提及社會建設成就的時候,應當采取對新中國70年歷史“一以貫之”的態度,而不宜片面強調“改革開放以來”。
簡單粗暴地將“改革”當作
證明政策合理的一塊招牌
某些領導干部將一些明顯欠考慮、甚至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強行掛上“改革”的招牌推而廣之。而且掛上“改革”招牌之后,就不允許群眾批評,甚至不容忍群眾質疑;誰不贊同這些政策,誰就是在“阻撓改革”、誰就需要“解放思想”。上述行徑嚴重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極大地損害了黨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昔日鄧小平同志南巡之時,舉國上下歡欣鼓舞、滿懷期待,熱烈場景讓人難以忘懷。當時群眾普遍真誠地相信,只要國家發展起來,個人的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好。這種充足的信心源自政府強大的公信力——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政策是普惠性的,各個群體都從中顯著受益,差別僅在于受益的程度不同。
今天的社會氛圍則大不相同——普通群眾一聽到“改革”,本能的反應是“心悸”,首先擔心自己的利益是否會受到觸動。正如毛主席所說,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群眾之所以有這樣的本能反應,是因為改革開放過程中積累了新的社會矛盾。改革開放在大方向上是正確的,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長足發展,這毋庸置疑;但是局部上確實存在某些錯誤的政策,嚴重損害了群眾利益——不承認這一點,就不是實事求是。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的醫療改革、教育改革、住房改革,積累了大量民怨,醫療改革,造成公立醫院的差額撥款比例普遍很低,僅相當于年運營成本的15-20%。“強迫醫院搞創收”的做法,不僅給群眾造成嚴重經濟負擔,更使醫患關系惡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教育改革,在“減負”和“素質教育”的口號下,使得公立基礎教育體系不適當地減少了本應承擔的責任,引爆了課外輔導培訓的“軍備競賽”,使得廣大家庭不堪重負、苦不堪言。住房改革,導致年輕人普遍淪為“房奴”——從一線到三線城市,一家三代人湊錢買房成為常態。而立之年的青年不但無力奉養父母,甚至還要向父母借錢買房,談何“盡孝”?
上述政策造成這樣的現象:盡管中國家庭的名義收入在不斷增長,但大都被吸入了醫療、教育、住房這3個“黑洞”,家庭債務負擔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如果用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來衡量家庭債務狀況,截至2017年末,中國家庭部門的杠桿率高達110.9%,短短5年間竟上升了18.7個百分點,甚至已經高于美國家庭部門的杠桿率水平(108.1%)[2]。名義收入雖然增加,但是家庭的剛性支出增長得更快,導致許多群眾反而陷入“家無余財,債臺高筑”的境地。
改革開放之初,政府想做些群眾工作非常容易,群眾普遍積極配合政策。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連城鄉結合部改造和居民拆遷都是和和氣氣的。這種上下同心的氛圍,正源于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長期積累的社會公信力。現在就沒這種好事了,政策稍有不當就很容易引起發群體性事件。究其原因,損害群眾利益的政策被強行掛上“改革”的招牌,最后敗壞了“改革”的形象,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使得普通群眾面臨生活的巨大不確定性,時常疑慮重重。顯然,群眾已經不能容忍亂掛“改革”招牌的做法,改革開放走到了需要重新“徙木立信”的關頭。
貪天之功,無視黨的領導
和人民群眾的貢獻
近年來,某些資本新貴以及為他們服務的學者,特別熱衷于打造這樣一類論調:改革開放的成功完全依靠放開私營經濟,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都是私營企業的貢獻,而私營企業的貢獻源自“企業家精神”;由此得出結論,要想讓改革開放的事業繼續下去,就應任他們予取予求。
不客氣地說,這類論調純屬“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稍加分析就能看出其荒謬之處。
首先普及一個歷史常識——改革開放初期只有個體戶,而放開私營企業的注冊是1988年的事情。也就是說,改革開放前10年取得的諸多成就,和現今意義上的私營企業并無直接聯系。如果將改革開放的成就等同于私營企業乃至私有化取得的成就,豈不是說20世紀80年代執政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什么都沒干嗎?廣大老黨員和人民群眾,才不會相信這一套說辭。
在1988年以后的歲月,中國的私營企業確實為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中國城市中提供了多數就業機會,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將經濟建設的成就都歸于私營企業的說法,顯然不符合客觀事實。國有企業創造了1/4的GDP,提供了1/5的就業崗位,但是國家的稅收有一半要靠國企。國有企業每100元營業收入的納稅額是8.55元,私人企業是3.02,外資企業是3.03元,國有企業的稅賦為其他企業的2.8倍[3]。私營企業很努力,并不代表別人都在“打醬油”。
接下來再說說“企業家精神”。許多人鼓吹,只要多幾個喬布斯這樣的明星企業家,足以讓中國經濟飛黃騰達。其實這不過是私人資本制造的一個神話罷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蘋果昔日的喬布斯,特斯拉今日的馬斯克,都是西方國家頂級明星企業家,其才干能力確實出類拔萃。但是他們的才干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對資本運作的熟稔,對高端人才的鑒別和吸納。他們的長處是為企業尋找戰略方向,并且按照這個戰略方向科學地安排企業的布局,而企業的技術研發是由大量高素質勞動者來完成的。明星企業家自己并不能夠解決重大技術問題。
其實中國企業也是一樣。以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的華為為例,2017年研發人員約8萬名,占公司總人數的45%[4]。企業的騰飛,不僅需要“企業家精神”,更需要大批高素質勞動者的堅實支持。當今中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程師群體,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熟練勞動力群體。正因為有了他們,企業家構想的產品和戰略才得以實現。假如把馬斯克空降到伊拉克、利比亞,就算給他足夠的投資,他還造得出特斯拉跑車來嗎?“企業家精神”只有依托高素質勞動者才能實現其價值,創造歷史的不是少數“精英”,而是廣大人民群眾——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人民史觀”。
應當客觀看待“企業家精神”。首先要承認,它確實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如果更多的人擁有良好的企業管理能力,一定會讓中國經濟更上一層樓。另一方面,不應將企業管理能力神秘化、玄學化。企業管理能力不是什么超能力,而是正常人通過正常學習能夠獲得的正常能力。如若不然,“世界500強”的管培生制度和中國國企的干部培養計劃豈不都沒用?企業管理能力需要在特定的管理崗位上才能培養出來,就好比先有軍權才能積累帶兵打仗的經驗。學習管理能力需要崗位培養,與學習機械加工需要數控機床,只是不同的“硬件需求”罷了。
既然企業管理能力是一種正常能力,而不是超能力,國家只要提供良好環境、有序培養這類人才就是了。資本新貴無限拔高“企業家精神”,甚至將其神化,無非是試圖讓人以為國家離了他們幾個人就轉不了,以此獲取更多話語權。這種拙劣的表演,大家看看就好,豈能當真?
剖析錯誤思想,
是為了找到正確的道路
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在于,強調社會主義制度需要持續探索、自我突破,在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不斷取得進步。也正因為有這種精神,中國成功地跳出了斯大林體制,開創了新的發展模式,書寫了嶄新的歷史。而沒有跳出斯大林體制的蘇聯和東歐國家,由于其社會制度缺乏自我完善的能力,在冷戰結束之際普遍“紅旗落地”。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既要緬懷前人的勇氣和創舉,也要認真思考——接下來的路應該怎么走?
改革開放確實到了“重新出發”的時刻。一方面,容易實現的改革措施很多早已落實,今后的改革應該有更高的布局、更大的手筆。另一方面,今后的改革應重點致力于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增強政府的公信力。
改革的大方向,應當是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正如習總書記所說,“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40年來的改革,仍有未涉足的領域,而這些領域恰恰正在積累新的社會矛盾。如果不采取進一步的改革措施,矛盾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收入分配改革就是一個無可回避的領域。
翻開《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白紙黑字赫然在目:“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不理直氣壯地喊出共同富裕的口號,進一步的改革就嚴重缺乏民意基礎——昨天承諾的東西今天不兌現,政策的公信力何在?群眾肯定會懷疑今天的政策明天還能不能兌現。收入分配改革,就是要把實現共同富裕落到實處。
共同富裕是莊嚴的歷史承諾,也是取信于民的根本手段。與二三十年前相比,“改革”的口號已不復有當初的強大號召力。基層群眾目睹兩極分化和一些領域階層固化的跡象,心里能沒有意見嗎?某些不知民生疾苦的官員和學者,在臺上聲嘶力竭地高喊“不改革死路一條”,“改革要殺出一條血路”之類聳人聽聞的口號,只會讓群眾感到心驚肉跳,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之下,資本的積累速度遠遠快于勞動者收入的增長速度,這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和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里明確指出的事實。這意味著,如果國家不采取手段調控剩余價值分配,“先富”是不會帶動其他人“后富”的。如果收入分配改革長期缺位,就等于客觀上放任兩極分化。2018年范冰冰的天價片酬和陰陽合同在輿論場上引起軒然大波,其社會背景正是收入差距懸殊積累的不滿情緒。
資本增殖與勞動者收入增長可以是同步的,但并不總是同步的——在整個后冷戰時期,美國經濟大致實現了持續增長,但是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戶均收入卻并未增長,也就是說,經濟增長做大的蛋糕都被一小撮資產階級瓜分了,廣大勞動者連個蛋糕渣都沒吃到,也就是勉強保住飯碗。可以確信的是,如果收入分配改革長期缺位,國家對初次分配喪失控制,勞動者收入出現停滯的狀況就會很快出現在中國。
改革將無可避免地面對價值取向的終極選擇:是致力于實現共同富裕,兼顧資本增殖;還是完全為資本服務,把共同富裕拋諸腦后。可想而知,推動收入分配改革必然遭遇強大的阻力:一邊坐擁豪車別墅、一邊抱怨《勞動合同法》偏袒工人的資本新貴,現實中可是大有人在。誠如文天祥《正氣歌》所言:“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是否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真改革和假改革的根本區別。
制訂改革的具體政策,要本著對國家命運負責、對人民利益負責的嚴肅態度。
“摸著石頭過河”是40年前的口號,有其時代意義,但放在現在已經不合時宜。提出這個口號的時候,全黨上下確實面臨執政和經濟建設理論的未知領域,迫切需要探索跳出斯大林體制的新道路。當年“摸著石頭過河”,算是情有可原。
時過境遷,既然十九大已經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那么改革就應該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思想,為什么還要“摸著石頭過河”呢?如果還要沒完沒了地摸下去,黨中央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又將被置于何地?自信還用得著摸石頭嗎?應該直接拿著北斗導航系統上路才是。
與40年前相比,人民群眾的權利意識已經大大增強。拍腦袋想出個政策,美其名曰“摸著石頭過河”,已經不能為民意所接受。2016年初,原財政部長樓繼偉曾計劃對退休人員額外收取醫保費用,輿論場上當時就群情激憤;后來在當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多位代表通過聯署提案,成功阻止了這一企圖。
從今往后,改革要依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指導,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立場;新政策要經過合理的嚴密的論證,推廣起來也要講次序章法。改革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不是少數人的“政績工程”。只有心中真正裝著人民群眾的人,才有資格談改革。
參考文獻:
[1]新浪財經:http://finance.sina.com.cn/g/20041201/17101194926.shtml?from=wap
[2]財經網:http://m.caijing.com.cn/api/show?contentid=4477720
[3]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http://www.cnnc.com.cn/cnnc/300555/300561/330832/index.html
[4]21財經:
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180330/herald/b2e250878c8afb6d0021e1ef0e76c5f6.html
(作者系資深生物制藥專家;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鹿野:對沈志華等人造謠“改革開放就是對美開放”的批判非常必要!
2018-10-22何召鵬 衛興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幾個經濟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2018-08-24?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