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寫著“六項注意”的包袱布
在江西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里收藏著一塊灰白色的方粗布,這是井岡山革命時期紅軍戰(zhàn)士用過的包袱布,包袱布上面的“六項注意”是戰(zhàn)士們根據記憶寫下的,與毛澤東正式宣布的“六項注意”略有偏差。包袱布上的“六項注意”,看起來都是些細微“小事”,但這些“小事”卻內涵豐富、蘊意深遠,體現了革命軍隊對群眾秋毫無犯、執(zhí)紀如鐵的嚴明作風。
故事要追溯到1928年1月,工農革命軍在江西省遂川縣草林鎮(zhèn)時,團部的特務連奉命參加了發(fā)動當地農民打土豪運動,并將打土豪得來的東西全部分給了貧苦農民,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特務連遵守紀律,深得群眾的好評。
一天,毛澤東來到草林鎮(zhèn)召集群眾開調查會的時候,問到了工農革命軍執(zhí)行紀律的情況,當地的群眾都稱贊革命軍說:“從來沒有遇上過這樣好的軍隊,紀律可真嚴明,不偷不搶,不打人不罵人,說話和氣,借東西會還,真是我們農民的貼心人啊!”
毛澤東聽了農民對革命軍的贊揚,非常高興,說:“軍民本是一家人嘛!我們初到這里,對當地的一些規(guī)矩不是很了解,如果我們有什么不對的,大家可要多提意見和建議才是,這樣我們才知道應該如何去做。”
這時,一位老漢說:“工農革命軍好是好,可是,他們借了我們的門板,還回來的不是原來的那一塊,結果上不回去。因為各家的門板大小、新舊都不一樣,害得我們找自家門板要找好幾天。”又有人說:“還有啊,我家一大堆稻草借給革命軍去攤鋪,用過也都還了,可還回來的全是散的,遍地都是稻草,我要花很長時間才能一把一把地捆好。”
毛澤東邊聽邊記,點點頭說:“這些意見提得都很及時,我們馬上就改。”隨后,毛澤東在遂川縣李家坪召開了工農革命軍全體軍人大會。會上,他首先肯定了革命軍戰(zhàn)士在執(zhí)行群眾紀律方面得到了群眾的好評。他說:“自從部隊定下了三大紀律以來,群眾夸我們是‘神兵’是‘秋毫無犯’之師,不過啊,有些注意事項還得改一改。比如說我們在還門板的時候啊,應該把門板上好才對,只有把借來的門板上回到借主家的門框上,才能真正做到物歸原主。還有就是把散開的鋪草應該捆好還給借主,這樣就整齊多了,以免稻草遍地都是。”
接著毛澤東非常嚴肅地扳著手指說:“現在,我代表黨的前委,向大家正式宣布,我們的六項注意是:一、上門板;二、捆鋪草;三、說話和氣;四、買賣公平;五、借東西要還;六、損壞東西要賠。這幾條,大家可都要做到啊,只有這樣我們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才能扎根于人民。”
在艱苦的革命歲月,戰(zhàn)士們時刻用鐵的紀律提醒自己,有的把它刷在墻上,有的寫在自己的包袱布上,行軍的時候把包袱布背在身后,宿營的時候就把它掛在墻上。革命軍以嚴明的紀律贏得了人民,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周恩來的鋼紙箱
1963年12月14日,周恩來總理出訪埃及,下榻在開羅國賓館。晚上9點多鐘,一輛黑色轎車從賓館駛了出來,聚集在門外的外國記者見是周恩來的專車,當即駕車追蹤而去。轎車停在中國駐埃及大使館,車門打開,下來的是一位中等個頭的男子。尾隨的記者們立刻注意到,他下車時手里拎著一只箱子。有認識的記者說,他是周恩來的衛(wèi)士長成元功。那箱子里裝的是什么呢?
這只箱子是經過特殊工藝處理的特種紙做的鋼紙箱,是1954年周恩來出席日內瓦會議時,衛(wèi)士長成元功用周恩來的出國津貼臨時購買的。這只鋼紙箱伴隨了周總理的每一次出訪并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在這只鋼紙箱里,確實藏著周總理的一個重要“秘密”。
周總理十分注重儀容風度,尤其是他穿的衣服,件件都是有棱有角、整潔干凈。但是他穿的衣服卻從來都是“外表華麗,內在節(jié)儉”,襯衣、襯褲都是穿破了補,補好了再穿,周而復始。領口、袖口等部位容易磨毛、磨破,就把磨破的領口、袖口重新換一下。可是久而久之,換過兩三次領口、袖口的衣服大面積破舊,不便送到訪問國賓館的洗衣房去洗,而且也經不起洗衣機的攪拌,只能拿到我國大使館,請人用手洗。
周總理的出國訪問,有時是連續(xù)不斷的,有一次一連訪問了十四個亞、非、歐國家。他是一國總理,有關他的一言一行,穿衣戴帽都在新聞媒體的“捕捉追蹤”之中。如果稍有不慎,壞襯衣被哪位新聞記者發(fā)現了,哪怕是遠距離拍下一個鏡頭,也會被一些對我國不友好的國家列為證據:看,中國窮得連他們的總理也穿這樣破爛的衣服!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深受總理教誨,當然知道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于是,這只鋼紙箱剛好就派上了用場。每天晚上周恩來換下襯衣后,馬上就由成元功把衣服裝進箱子,上了鎖送到大使館,再把洗好曬干的襯衣裝進箱子、上了鎖帶回國賓館。讓各國記者倍感好奇的箱子里裝的不是什么國家高級機密,更不是什么核按鈕,而是周總理每天換洗的破舊襯衣。
“神秘”的鋼紙箱,不僅裝著周總理的破舊襯衣,也裝著周總理對外交無小事的縝密細致,裝著他始終堅持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作風,裝著他大有大無的崇高品質和心系百姓的公仆情懷。
一床溫暖革命友誼的被單
中央紅軍從于都出發(fā)長征后的1934年12月,以項英、陳毅為領導的中共中央分局轉移到了黃麟鄉(xiāng)井塘村,項英等被安排住在村民謝招娣家里。
隨后的日子里,謝招娣時不時地送一些黃元米馃、花生、鞋墊等食品和生活物品給紅軍戰(zhàn)士,幫助他們洗衣服、洗被褥。項英的妻子張亮和紅軍戰(zhàn)士們也經常幫助謝招娣犁田、砍柴、劈柴、打掃衛(wèi)生,長期的相處讓彼此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都把對方看作是至親至愛的親人。
轉眼到了1935年春節(jié)期間,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qū)加緊了“清剿”,紅色蘇區(qū)只剩下于都部分區(qū)域,且日益縮小,革命形勢對留守在中央蘇區(qū)的紅軍十分不利。為了輕裝上陣,更為了表達對謝招娣一家人的感激之情,中央分局離開井塘的頭一天晚上,張亮把隨身攜帶多年的一床綢緞被單送給了謝招娣。
紅軍走后,謝招娣一直不舍得用綢緞被單,視為寶貝并用生命進行保護,她決定等紅軍回來后再交回給紅軍。不久后,國民黨兵來到井塘村,把鄉(xiāng)親們趕到村中的曬谷場上,威脅他們把收留的紅軍傷病員和紅軍物品統(tǒng)統(tǒng)交出來,否則,一旦查出就格殺勿論。
鄉(xiāng)親們守口如瓶,沒有一個人肯交出紅軍的傷病員和物品。于是,國民黨兵便在井塘村挨家挨戶地搜查。幸虧大家事先把紅軍傷員和贈送的東西藏到了深山的巖洞里,敵人在全村翻了個底朝天也一無所獲。
以后的幾十年里,謝招娣一直珍藏著這床珍貴的綢緞被單直至去世。2004年,于都縣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文物普查工作期間,她的家屬鐘正予主動把這床被單捐獻了出來,那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從此被大眾廣為傳頌。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昆侖策網”!
(來源:“黨建網微平臺”,原載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本文有刪節(jié) )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fā)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fā)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