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記老通信戰士百歲老人郭芃83載革命史
人民軍隊中的女兵歷來是人民軍隊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她們為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軍隊的通信是軍隊指揮的神經系統,直接關于到戰斗的勝敗,而通信戰士則是通信指揮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女通信兵無疑就成為了靚麗風景線中耀眼的閃光點,她們不愧為是為國為民奮斗一生的一代巾幗英雄。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的這位百歲老戰士就是一位曾經是我軍早年自己培養出來的老通信戰士。16歲時就為了信仰,為了尋找光明,和二位姐妹一起歷時49天行程2千里奔赴延安;為了革命需要,學習專業通信技術,直接為黨中央的無線通信指揮系統服務;新中國成立后又上學深造,肩負起組織并領導國防尖端科技工作的重任。
1
追求真理奔赴延安
1922年8月,郭芃(原名郭文蕙)出生于四川萬縣西城的城市貧民家庭,靠父親做卸米搬運工人為生。家中有兄弟姐妹六人,她是老三。小學五年級時,受趙安博老師的啟蒙教育,認識到每個人不能醉生夢死而話,應有愛國主義思想。
郭芃 青少年
13歲的郭芃因在1935年4月的萬州日報上寫了一篇"一個荷蘭外國女孩為救全城人民生命,寧愿犧牲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文章,取得兒童征文第一名的佳績,並得到獎品。此年父親病故,家中生活更加困難。上初中后,郭芃更積極撰文投稿,其內容都是反映農村小孩無錢上學等同情關心底層受苦百姓的故事,因而認識了萬州日報的編輯歐陽克明先生,后來才知他和總編都是共產黨員,萬州日報是黨組織辦的報紙。不久報紙登了一篇"有志青年到延安去″的文章,文章一經刊登,在當地引起很大的反響,許多熱血青年都紛紛和報社聯系要求到延安去了。郭芃和表姐吳俊偉及同學李萍三人都想去延安,但沒有錢。于是又去找歐陽編輯,在歐陽編輯積極支持她們赴延安,給她們贊助了100元路費和一封介紹信,還給一張地圖,告訴她們行走路線。
1938年3月2日,三個少女滿懷抗日報國的熱情告別了家人,帶上路費和衣物就出發了。每天都要走20多里路,餓了就買小攤上便宜飯,晚上住小飯店,歷盡千辛萬苦,爬山越岺,擺脫兩次危險扣押,靠二條腿行程2千多里,歷時49天,終于1938年4月19日到達延安。她們三姐妹為了光明,為了尋找真理,棄筆從戎,投身革命,這是郭芃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這一年郭芃十六歲。
2
先進抗大后入通校
到延安的當日就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報到,穿上了軍衣,分到抗大預備隊。先學習政治,主要是馬列主義著作以及毛主席的矛盾論、實踐論等著作。軍事訓練是學習游擊戰術,射擊,操練,緊急夜行軍等課目。因表現出色,同年的5月21日就加入丁中國共產黨,一個月后就轉正為正式黨員。
郭芃在延安窯洞前的留影
1938年底,奉組織命令郭芃等一行十幾人步行到富縣督河村通信學校報到,成為通校十三期的學員。領導見她年青活躍,讓她當黨支部文藝委員。她努力學習無線電碼的發送和接收技術,在業余時間和節日組織大家唱歌跳舞,演話劇,文體話動很是活躍,受到領導表揚。1939年秋有一批同學先畢業走了,她留下來繼續學習無線通信技術,如電臺設備的維修,收發報機的組裝等。
軍委三局當報務員
1940年春通校畢業后,分配在軍委三局五分隊任報務員。那時的電臺是電子管發報機和自差式三燈收報機,由十五瓦手搖發電機供電。1941年三局為了提高通訊效率,成立了集中收發訊臺,由50瓦、100瓦發電機集中供電,集中收發訊合的第一任臺長是王諍將軍兼任。
延安窯洞出生第一個娃
1945年元旦和通校十三期同學李潛修(后改名李力)結婚,11月初就生下第一個女孩叫李默芳。當時延安條件差,按規定生孩子公家發二斤紅糖,20個雞蛋和二斤肉,就覺得很好了,比抗戰時期生活條件好多了。因工作繁忙,前線戰事緊,45天產假后,即刻上班,24小時輪班制。為了工作,有時夫妻二人同時值班時,只好將孩子用綁帶栓在床上。有一次下班回家,看見孩子被老鼠咬的滿臉都是血,把我們嚇壞了。看到這情況領導組織了互助組,互相照看孩子。
郭芃和李力在延安
4
成為通信部首批老同志
北京和平解放后,1949年3月,軍委三局和集中臺都隨黨中央遷入北京,住在八大處,郭芃分配在三局通信業務組任參謀。1950年第二個女兒出生,取名紫芳。1950年冬,三局遷到公主墳外,也就是現在的復興路20號。隨著國訪建設和發展,三局也改為總參通信部,王諍任部長,羅若霞任副部長,郭芃調任為羅副部長秘書。1951年通信部第一次評級,夫妻二人都評為副團級。1952年8月笫三個兒子出生了,取名凱城。1953年春,張家口通信工程學院成立,領導讓郭芃去該校學習,在女生班中任班主任。學了一年,主要是補中學的數理化等文化基礎。還沒有轉入業務學習,就接到中央軍委的命令,全軍女同志必須轉業。1954年4月隨一部分女同志轉業到工業部十局,也就是以后的四機部、電子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前身,擔任十局辦公室調研室主任,不久又調任十局生產調度處任副處長。
郭芃在張家口學習是的照片
進城后著蘇式新軍服
黨和國家為加強工業戰線的管理和領導,決定從全國各地工業戰線上的廠長、處長中抽調一批上大學。1956年秋,郭芃和老同學楊瑞芝一同進入北京工業學院干部班,學習無線電專業,如無線電電波傳輸、收發訊設備,雷達等課程,于1961年初畢業。
4
從事國防科研領導工作
1956年全家在北海公園橋頭合影
五十年代初夫妻合影
1961年春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二分院,擔任第一設計部(即現在的十二所)副主任。國防部五院的院長開始是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總參通信部部長王諍是副院長。1963年8月又任命郭芃兼設計部黨委副書記和五院紀律檢查委員。二分院第一設計部是負責導彈系統的研究設計和試制生産的,下面有研究所和工廠,約800多人。科技人員有從美國回來的梁思禮、沈家楠等,也有國內科技人員,還從部隊抽調一批師級干部當領導。中央的精神是要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技術專長,免除一切非技術性工作,讓他們專心一致的搞科研試制。中蘇關系破裂后,蘇聯專家撤走,關鍵資料圖紙等都帶走。在此困難時期,中國科技人員在黨中央領導下,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克服一切困難,日以繼夜工作。終于在1966年10月27日用改進型東風2號導彈成功地進行兩彈結合的導彈核武器試驗。
七十年代全家人合影
1964年11月組建了第七機械工業部,國防部五院改為七機部的二分院,第一設計部改稱為一院十二所,設計部主任改稱為所長,郭芃為副所長。
肩負重任組建十七所
1967年下半年,領導讓郭芃去接管原公安部的一個研究所,並將其改建成另一個導彈控制研究所,接受新型號控制系統的研制任務,即組建一院十七所。郭芃到該所后找各方人士商談,聽取意見,保持人員不調動。為加強領導,將十二所陳德仁調去任所長,並帶去26名技術骨干。1967年11月十七所組建完成。任務完成后,郭芃奉命又回十二所,受到領導的嘉獎。2007年十七所成立四十周年時,還將紀念品和圖片等禮品送給郭芃,使她深受感動,已經四十年過去了,十七所沒有忘記這位籌建人,十七所的有功之臣。
22年的十二所大管家
郭芃從1961年到十二所工作到1983年離開,在那里整整工作了二十二年,這是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奉獻的二十二年。這二十二年是郭芃成為十二所名符其實的大管家,不管部部長的二十二年。凡是科研技術方面,專家們不管的事她都管,如科研計劃的制定,安挑落實和檢查,試制生產的組織和實施,以及質量的檢查和財務報銷和審批等等,有時都忙得團團轉,為此得到領導的嘉獎和同志們的好評。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歷程中,十二所在航天控制系統領域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優秀技術骨干和領導干部,特別在技術人才資源方面,起到了老母雞"生蛋″的孵化引領作用,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鉆石婚紀念
5
離休后的幸福時光
時年六十一歲的郭芃于1983年離休,離休后沒有閑著,仍然很活躍,除了旅游外,還上老年大學,學習詩詞,繪畫,唱歌等。真是夕陽無限好,並不是黃昏,晚霞更絢麗。
我們用郭芃在2008年為紀念參軍七十周年作的一首詩來結束此文,并表達我們對這位可敬可親的通信老戰士郭芃的的深深敬意和滿滿祝福。
參軍七十周年
作者 郭芃
同日參軍七十春,
鐵馬金戈滿征程。
艱難險阻等閑度,
攜手相伴入黃昏。
七十初始習丹青,
耄耋之年學詩文。
不怕后輩笑癡狂,
只為人間重晚晴。
注:她和老伴是同年同月參軍到延安
文章內容由徐靄貞摘編自《歲月留痕》一書,文章編輯 項軍
《通信兵的故事》|編輯部編輯整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