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作者按】1943年6月28日,劉少奇起草了一封寫給著名愛國將領續范亭的信。毛澤東看了信稿之后,針對劉少奇關于人性的看法,寫下了批語(參見《毛主席在劉少奇給續范亭信稿上的批語》) 。毛澤東批語的看點,在于批評了劉少奇信稿中的歷史唯心主義以及人性二元論的觀點。看看唯心史觀以及人性二元論甚囂塵上的現實,毛澤東的批語對于正確認識唯物史觀和馬克思的人性論,無疑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那么,馬克思主義如何看待人性問題?毛澤東與劉少奇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在第一、二集,我討論了“人性論的前世今生”和“毛劉的差距是根子上的差距”。接下來討論第三個問題:“毛劉分歧中的兩個梗”。
一、毛澤東給劉少奇的批語
劉少奇說:“人與其他動物在本質上的區別是什么?人與其他動物最基本的區別,就在于人是有思想的。”
——毛澤東批:“最基本區別是人的社會性,人是制造工具的動物,人是從事社會生產的動物,人是階級斗爭的動物(一定歷史時期)。一句話,人是社會的動物,不是有無思想。一切動物都有精神現象,高等動物有感情、記憶,還有推理能力,人不過有高級精神現象,故不是最基本特征。”
劉少奇說:“因為人是最高等的有完備思想的動物”。
——毛澤東批:“人的思想是歷史地發生與發展著的,不是一開始就完備的,也永遠不能完備。”
劉少奇說:“所以人除開具有一般的物質性動物性之外,人還具有特殊的主觀能動性,即靈性、理性等。”
——毛澤東批:“動物亦有。”
劉少奇說:“所以‘人為萬物之靈’,人是有理性的動物。”
——毛澤東批:“這是唯心論的社會觀,人是物質發展的一個高級形態,不是最終形態,它將來還要發展,不是什么萬物之靈。人首先是社會的動物,資產階級總是強調人的理性(精神),我們不應如此。”
二、兩個梗
上述分歧說白了:劉少奇用有沒有“思想”來確認人的本質——恕我直言,這是唯心史觀的人性論。毛澤東用有沒有“社會性”來確認人的本質——很顯然,這是唯物史觀的人性論。
值得讀者注意的,是上述分歧中的兩個梗:
劉少奇認為,“人是最高等的有完備思想的動物”, “所以‘人為萬物之靈’,人是有理性的動物”——這里面隱藏著一個梗:人性不是歷史的結果,而是歷史的起點。
而毛澤東則認為,“人的思想是歷史地發生與發展著的”,“人是物質發展的一個高級形態,不是最終形態”——這里面也有一個梗:人性并不是歷史的起點,而是歷史的結果。
琢磨這兩個梗,就是我在本集中的任務。
三、唯心史觀的梗
把人性當作歷史的起點,這是唯心史觀結出來的“梗”(哏)。
那么,這個“唯心史觀的梗”究竟有幾個意思呢?
為了便于理解,我以“經濟人假設”為例。
我在本文第一集做過介紹:“絕對自私”、“無限理性”的“經濟人”精明過了頭,于是遭到現實的無情嘲笑——這叫“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得已,西方經濟學對“經濟人假設”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面膜美容,甚至干脆動刀子整容。
然而,不論是做面膜美容還是動刀子整容,在主流經濟學的美容店里,“經濟人假設”的理論內核始終未曾改變,這就是:
——自私自利而且精于算計的“經濟人”,是人類社會的前提,是人類歷史的開端。
換言之,人類的一切活動,都不過是“經濟人假設”的產物;人類的全部歷史,都不過是“經濟人”邏輯演繹出來的結果。
用學術語言表示:“經濟人”是人類社會的開端,“經濟人”是人類歷史的出發點。
用老百姓的話講:“經濟人”是人類社會的老母親,“經濟人”是人類歷史的咱媽。
按照這樣的演化故事,人類社會從三百萬年前的猿猴開始,就是按照“經濟人假設”指引的方向才發展到今天的。
把抽象的人性視為歷史的起點,而不是歷史的結果——這就是唯心史觀必然結出的梗。
四、唯物史觀的梗
在馬克思看來,把人性視為人類歷史的起點,而不是歷史的結果,這個“唯心史觀的梗”顛倒了歷史的因果關系。
馬克思認為,人類當然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但是,人性并不是社會歷史的出發點,而只能是歷史的結果。
于是馬克思確認:“經濟人”并不是歷史的起點,而是歷史的結果!
把人性看作是歷史的結果,而不是歷史的開端——這就是唯物史觀必然結出的梗。
那么,這個“唯物史觀的梗”究竟有幾個意思呢?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有一段關于人的本質的經典論述: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這段經常被人們引用的話,科學揭示了人的本質與人類歷史與之間的內在關系:
(1)人的本質并不是與生俱來、抽象的、固定不變的東西;
(2)人性是現實和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有著不同人性;
(3)人的本質只能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而存在,所以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五、馬克思憑什么?
或曰:“你馬克思憑什么確認‘人性是歷史的結果,而不是歷史的開端’?這個梗誰批準了?誰同意了?誰認可了?”
對于“人性是歷史的結果,而不是歷史的開端”這個梗,反馬克思主義者當然不會認可。
不僅不認可,他們(歷史唯心主義者)一看到唯物史觀的這個梗,就會怒不可遏,就會暴跳如雷,就會想方設法封殺之。
但是,唯物史觀的這個梗,憑什么必須得到反馬克思主義者的批準呢?如果反馬克思主義認可了“人性是歷史的結果,而不是歷史的開端”,那么這個梗還是“唯物史觀的梗”嗎?
至于馬克思憑什么確認“人性是歷史的結果,而不是歷史的開端”——答曰:憑的是馬克思強調的“實踐的”唯物主義。
眾所周知,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不是“機械唯物主義”,不是“舊唯物主義”,不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而是辯證唯物主義,或“實踐的”唯物主義。
我為啥要提到“實踐的”唯物主義呢?
馬克思關于人性(或人的本質)的理論,在學界有各種解讀。其中最有影響的解讀被歸納為兩個:“實踐本質論”和“社會關系本質論”。
“實踐本質論”和“社會關系本質論”的分歧,并不是本文所關注的問題。我要強調的是,雖然馬克思對人性的具體表述,在不同場合或不盡一致,但馬克思對人性作“本源”(本體論)追問時,最終都可以追溯到“社會實踐”。
這個追溯,與馬克思所強調的“實踐的”唯物主義必然發生交集。
——順便提一下,“實踐唯物主義”這個范疇在中國學界曾掀起了“歷史決定論與人的能動性”的軒然大波,其中的風云際會,這里就不討論了。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趙磊等《唯物史觀:歷史決定論抑或歷史目的論》,載《社會科學研究》2021年第5期。
從實踐的角度來把握人性或人的本質,在我看來,正是馬克思人性論的真諦所在。于是我們才能明白:
——人并不是一種一經誕生就固定不變的存在物,人是一種能自我塑造、自我超越、不斷生成與進化的存在物,而這種“生成與進化”的動力在于人的實踐活動。
從實踐的觀點出發,馬克思科學地揭示出人性之迷隱藏在“社會存在”之中、“社會關系”之中,從而不再把人性看作是自盤古開天地以來就矗在天地之間的東東,不再把抽象的人性看作是某種先驗的歷史起點。
總之,“唯物史觀的梗”告訴我們,那個精于算計的“經濟人”只能是歷史的結果,而決不是歷史的起點。
六、“唯物史觀的梗”科學嗎?
自有文明史以來,人類對自己的認識就一直處于“斯芬克斯之謎”的困惑中:
——有人基于外在形體特征,把人定義為“二足無毛動物”;有人基于人的文化性存在,把人定義為“天生的政治動物”;有人基于人的精神屬性,把人定義為“有理性的、有自我意識的存在”;有人基于人的勞動特征,把人定義為“制造工具的動物”;有人基于人的功能特征,干脆說“人是機器”、“人是符號的動物”,等等。
可見,在人類歷史的不同發展階段,人類對自身(本質)的認識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一方面表明,人的本質具有生成性、開放性和實踐性;另一方面也恰恰說明,人性并不是什么“先驗”的存在,不是歷史的起點,而是歷史的產物、歷史的結果!
盡管歷史唯心主義絕不認同“人性是歷史的結果,而不是歷史的開端”,但是,當代科學的發展越來越證明了“唯物史觀的梗”的科學性。
或問:“人的遺傳特征難道不是先天的嗎?先天的本能難道不是歷史的起點嗎?”
人的行為固然可分為“先天”的本能行為,和“后天”的策略行為。但是,當代科學發展尤其是自組織理論的發展證明,即使人的本能行為是“先天”的,它也仍然是歷史的結果,而不是歷史的起點。
——其實,所謂“先天”的本能行為,不過是人類與環境確立的一種穩定的聯系,并內化為生物的遺傳記憶、外顯為生物的合目的性行為和生活習性罷了(參謝光前等:《自組織形態的復雜性與主體的發生發展》,《哲學研究》2008年第6期)。
科學的結論是:人性并不是永恒不變的東東,而是一個隨著實踐展開而不斷變化升華的結果。這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
——“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
七、馬克思是個另類
盡管人類歷史已經證明人性并非“先驗”的存在,但是,飽學之士們幾乎尤其是其中的紳士們,都把人性作為歷史的出發點。
在他們看來,人性從來都是一個既定的、與生俱來的、永恒不變的先驗存在。
不過也有例外。
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說:“如果人性是不變的,那末,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就注定要失敗。”
愛因斯坦同志也說:“個人能夠自己思考、感覺、努力與工作,但他的身體、知識與情感無不深深依附于社會,因此要在社會框架之外,思考一個人或了解他,根本不可能。”
但是,真正的例外是馬克思,馬克思才是典型的另類。
馬克思從來不把“人的本質”或人性當作歷史的出發點,相反,他把“人的本質”當作歷史的結果。比如:
——在談到資本主義背景下的人性時,馬克思說:“這里所涉及到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
——在評價耶利米·邊沁把人性視為永恒不變的看法時,馬克思說:“他幼稚而乏味地把現代的市儈,特別是英國的市儈說成是標準的人”。
悲催的是,即便在當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唯物史觀之梗”(把人性當作歷史結果),不僅沒有得到有效宣傳,反而成為已經被邊緣化的另類的理論。
讓我們重溫一下馬克思爺爺的教導吧:
——“在他們看來,這種個人不是歷史的結果,而是歷史的起點。因為,按照他們關于人類天性的看法,合乎自然的個人并不是從歷史中產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這樣的錯覺是到現在為止的每個新時代所具有的。”
看看毛澤東給劉少奇的批語,看看我們周圍的現實吧,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劉少奇總結“皖南事變”教訓:在皖南的彈丸之地守株待兔,守了三年,沒有守到兔子,卻守來了一只老虎
2018-12-02?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