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云:“太史公仍父子相續纂,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以拾遺補蓺,成一家之言。”
修史不是尋找絕對真相,既然沾上了一個“修”字,就必然有所取舍,尤其儒家修史,鐘愛以道德作為評判標準,不符合他們觀點的愛國者都可能是壞人,符合他們觀點賣國者卻可能是好人。而司馬遷又說得很清楚,他是成“一家之言”,以他的三觀取舍內容。
因此,司馬遷查閱資料,訪問當事之人,記錄民間傳聞等,然后根據自己的三觀選擇內容、評價歷史,于是就難免會制造一些“冤假錯案”。問題在于,有些“冤假錯案”司馬遷無法辨別,有些他卻可以辨別,在秦始皇的“冤假錯案”中,有兩件事是他可以辨別卻沒有辨別,只能說他有意抹黑了秦始皇!
秦始皇生父之謎
關于秦始皇的父親,司馬遷認為是呂不韋,而不是秦莊襄王,這就從根子上否定了秦始皇。
《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沒有直接說秦始皇是呂不韋之子,只是秦異人“悅而取之(趙姬),生始皇”。
《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趙姬與呂不韋同居懷孕后,秦異人向呂不韋索要趙姬,最終呂不韋將趙姬送給秦異人,后來生下秦始皇。
問題在于:呂不韋知道趙姬懷孕時,說明趙姬已經懷孕至少1個月了,古人早已知道“十月分娩”,因此秦異人與趙姬在一起后,不到9個月生下秦始皇,秦異人不懷疑嗎?秦國上下了解情況后不會懷疑嗎?而且,如果呂不韋是秦始皇之父,那么兩人相貌上往往有所相似,再結合不到9個月的分娩,其他人沒有一點疑心?
除此之外,司馬遷用的是“至大期時,生子政”,而所謂“大期”,有“婦女足月分娩的日期”、“死期”、“共同的意愿”、“十二月”四個意思,司馬遷筆下的“大期”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是“足月分娩的日期”,那就該是10個月,司馬遷的意思應該是趙姬整個孕期10個月,但這會出現上述疑問;如果是“十二個月”,那就違背了科學,因為現代醫學早已表明,正常的孕期通常38—42周,即10個月左右,再多基本就是問題嬰兒。
因此,無論怎么看,司馬遷說秦始皇是呂不韋之子都沒有依據,但他偏偏這么一本正經地記載了!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說“名不正言不順”,秦始皇如果是呂不韋之子,那就意味著他不是“正統的秦國帝王”,這就從根子上否定了秦始皇。
秦始皇羞辱舜妻
帝舜是上古名人,傳說他的妻子是娥皇女英,帝堯的兩個女兒,被湘江邊上的湘山祠堂祭祀著。根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計劃從湖南范圍咸陽,路過湘江時遭遇一場大風,幾次都沒能過江,得知湘山祠祭祀的是娥皇女英,于是下了一條“變態”的命令,讓人將湘山上的樹木全部砍光,將湘山涂成赭色(囚犯衣服顏色),以示將娥皇女英貶為犯人。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
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做出如此無聊且變態的舉動,實在讓人難以理解。本世紀初,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購買了一批秦簡,被史學界稱之為“岳麓書院秦簡”,顯示司馬遷的記載純屬子虛烏有。
《岳麓書院藏秦簡(伍)》:秦始皇登臨湘山,說“自吾以天下已并,親撫海內南至蒼梧,凌涉洞庭之水,登湘山、屏山,其樹木野美,望駱翠山以南,樹木見亦美,其皆禁勿伐。”大臣建議將之像咸陽皇家園林一樣管理,并將駱翠山以南封起來。通篇所說的內容,完全與司馬遷的記載相反。
其實,早在周代時,中國人就有環保意識,到了秦朝時已經制定了相關的環保法,世界上第一部環保法是秦朝的《田律》,保護的對象包括樹木、植被、水道、鳥獸、魚鱉等,當時政府是不讓輕易砍樹的。因此,從秦朝律法角度來說,秦始皇不太可能知法犯法,司馬遷的這段記載明顯不符合常理。
總之,無論司馬遷這段記載的來源何在,或是民間傳聞,或是前人記載,都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秦始皇“羞辱舜妻”的事跡過于離奇,不太可信,只要謹慎考證基本都可以發現真相,但司馬遷卻武斷的將之載入史冊!
其實,司馬遷對秦始皇評價一直不高,《秦始皇本紀》中有云:“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說到底,司馬遷眼里的秦始皇是一個暴君!
基于這樣的認識,于是司馬遷在“網羅天下放失舊聞”時,獲悉上述兩件事后,就沒有做基本辨別,就堂而皇之地將之載入史冊。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司馬遷眼里的秦始皇是一個圣君,上述這兩件事大概率不會出現,之所以這么說不妨看一看他對周文王、周武王的描述,通篇都是溢美之詞。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閱讀《史記》時也需要加以辨別,不能迷信于司馬遷的權威。
作者:世界很精彩哦;來源:百度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