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陳先義|故鄉的饅頭
點擊:  作者:陳先義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發布時間:2024-02-06 19:56:10

 

1.jpg

 

不知別的地方過年如何,在我的家鄉豫東,過年“吃饅頭”這是過年的重要內容。
當年的新麥用石磨碾成面,做出的饅頭具有濃濃的麥香味。適逢春節,人們捧著這些帶著新麥香味的饅頭,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可以放開肚皮可著勁的吃。
為什么在大年初一可以放開肚量吃?其他時間呢?因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老百姓生活較差,尚不能保證能吃飽。所以家里孩子多的,過年這第一頓飯,家里大人讓孩子們可著勁的吃,是不加干涉的,過年了,也是圖個吉利,大人不會限制孩子。一到中午就不一樣了,孩子們也自覺限制自己了。所以過年真正的一頓飽飯是大年初一早上。
那時候,按照豫東風俗,各家為了表現自己家里生活殷實,按照舊歷習慣,一般正月十五之前是不做新飯的。大都是在年三十之前,把正月十五以前要吃的饅頭、包子、餃子以及各種扣碗、燉菜之類,一應俱全的準備了整整一大缸。不管來了客人還是自家食用,一加熱就可以了。號稱正月十五前不動鍋做新飯。這是一般人家,舊社會一些富裕殷實的大家族,比如那些地主富農等,甚至整個正月都是在吃臘月囤積的現成飯,這表明這是大戶人家。
那個時候,人們檢驗一個家庭的生活狀況,饅頭就是一項標準。富家一個正月都在吃白面饅頭,稍微差點事兒的饅頭可以吃到初七初八,再有的可以吃到初二初三。真正多數窮人家就很難說了。其他時間怎么辦?就是吃些混合面、高粱面或者紅薯面混合的窩窩頭等其它各類。
我當兵是1969年,那時候一些新兵文化程度都不是太高,我的一些同鄉,當軍師領導來視察,問為什么要當兵時,幾個老鄉回答很是干脆明確:報告首長,為了吃白面饅頭,為了天天吃飽白面饅頭。這在當時被傳為笑談。饅頭,那時候幾乎就是生活的目的和全部。
特別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時候災荒連年,生活就更加吃緊。記得臘月之末,家家戶戶也在蒸饅頭,說是蒸饅頭,其實白面非常有限,平均每人也就幾斤,這樣一點面,別說正月十五前吃白面,就是過年能吃到正月初五就不錯了。于是鄰舍各家都在各顯其能,有的往雜面里摻進其它面,有的也采用其它辦法,總之把有限的面做出足夠多量的饅頭來。就算過去年不讓人笑話就行。
我家兄弟姐妹比較多,全家十幾口,有限的面要做出足夠數量的饅頭,怎么辦?我的老父親不僅一手好莊稼活遠近聞名,做饅頭也是高手。為了解決人口多過年饅頭不夠吃的問題,他創造了一種新辦法。我記得那幾年,但凡年關到了,老父親便把洗好煮好的紅薯剝皮后揣成糕類,在做饅頭和面時,將這些揣好的紅薯糕和進白面里,有時一摻就是幾十斤。。這個可是個技術活,摻進紅薯糕太多了,面發不開,做出的饅頭不宣軟,像個面疙瘩,口味肯定也就不好。適度適中為好。父親就懂這個技術,他老人家做出的饅頭不僅口味甜香,而且別有一種軟糯可口的味道,凡是嘗過我家饅頭的鄰里,都夸好吃,沒人知道這白面里摻進紅薯的妙招。沒有別的,為了能夠體面地讓一家老小過個舊歷春節。
過春節走親戚,饅頭也是必須的甚至是唯一的禮品。每年走親戚,都是我這樣的小字輩的事,用一個鄉村竹條編織的竹籃子,裝上一籃饅頭,上邊蓋上一個新鮮干凈的毛巾,然后開始走姥家、去舅家、跑姨家、訪姑家,正月十五以前,就是挎著一竹籃白面饅頭,開始了四面奔波。
跑來跑去,到了正月底,弄不好這一籃子滿滿白面饅頭依然照舊。為何?因為不管到誰家,按照舊習總是推讓一番。七姑八姨也都是象征性的從籃子里取下一個兩個饅頭意思意思,而后會按照習俗再給你添上他們家的饅頭說:回去讓你娘也嘗嘗俺家的饅頭。于是一籃子饅頭還是滿滿的。
不過這事情也不完全一樣,閨女走娘家,這個饅頭籃子必須一倒精光,必須挎個空藍子回家。這是規矩,因為你如果過年走娘家,挎個饃籃子最后還剩下一些帶回來,人家就會說這閨女她爹娘白養了,真不懂事。這就是老規矩,必須得遵守。想一想也是,爹娘養你大,你一出嫁轉眼就成了別家的人,你爹媽一年不就吃你個饅頭嗎?你再挎來挎去的做樣子,像話嗎?我們老家就有一句被人不斷重復的話,大凡女性生了一個女兒,那接生婆都很會說話,孩子一落地便極其興奮地像主家報告:快樂呵吧,給你們家又添了一個挎饃籃子的。閨女走娘家倒光饃籃子,這可是古來的規矩。
記得小時候,我們本家一個鄰里姑娘遠嫁他鄉,因為遠,一年也不來一回,那次臨回婆家時,哭哭啼啼的走了,一問為啥哭才知道,是嫌從婆家帶來的禮太少了,就幾個饅頭。哎,都是娘家太窮啊!
其實,這一切今天看來,都成了一種形式主義的禮節。到頭來,這一籃子饅頭挎來挎去,跑了整整一個正月,饅頭已經在風吹日曬中成了開花饅頭,每個饅頭都是齒牙咧嘴的樣子。如此,饅頭開花了,春節也便就過去了。看起來這是形式吧?是的,這是千百來的一種舊習俗,但是不管你飛黃騰達也好,高官厚祿也罷,即使貧困潦倒,這個習俗必須遵守。春節走來走去,其實不是為了吃,就是為了親人見個面,熱合熱合,寒暄寒暄,親戚越走越親,這個“走”,就是親情的全部內涵。否者,這個親戚之間還有啥意思呢?如今人們生活今非昔比,雖然走親竄親的方式再不是一籃子“形式主義”的饅頭,但是“奔家”這種亙古不變的禮節卻依然一層不變的延續著。所以才有了今天氣勢恢宏的春運奇觀。這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心心相印手足相連的根脈所在。
這樣一說,都是六七十年過去了,今天過年走親,形式變了,禮節還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今天你挎個饃籃子,會讓人家笑話。現在各種包裝整齊的大盒小箱,一拉就是一個小車后備箱。水果、火腿腸、牛肉、燒雞等等無所不有。禮品居然不知不覺洋氣起來。
但是,我這個遠在他鄉的游子,今年過年居然收到了老家親友快遞來的饅頭,包裝箱規矩好看,盒上用一手漂亮整潔的宋體字寫著河南蘭考特產“豫蘭桐”堌陽饃。這種產自故鄉蘭考堌陽的饅頭,對外簡稱蘭考饅頭,但準確地說是蘭考“堌陽饃”,何以如此?因為蘭考饅頭的名氣是由蘭考堌陽的饅頭聞名天下的。

 

我怎么也沒有想到,老家的一種饅頭,在過去祖輩以食為天的年代,是豫東人的一種生活向往和日常必備,如今卻已經揚名天下,成了代表蘭考的一種標志性產品。居然已經遠銷到全國各地,據說在抖音、快手上隨便一輸入二維碼標號,便可以吃到我故鄉的饅頭。
據說蘭考饅頭“堌陽饃”聞名遐邇,溯源可遠及一千一百多年的北宋,北宋年代有個蘭考名人,那時候他在朝中為官轄管蘭考。史載,此人家中歷來愛用桃木炭火水蒸饅頭,他創造了一種特別方法。再后來,此種食品便被推薦到皇室,北宋皇帝大贊其味美可口,成為帝王所愛,于是北宋皇室列為貢品,在朝廷經年使用。就這樣作為一種特產世代延續下來。但是,堌陽饅頭好吃,卻絕對不僅僅是因為桃木炭火,今天已經普遍用天然氣了,依然不改其特殊品質。它取決于另外兩個最重要的原因,一個是黃河流過的沙質肥沃土地,非一般土質所能比,長出來的小麥遠遠超過全國任何一個地方的小麥品質。第二也是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環節,那就是做饅頭用的酵子。這個秘笈是香味之源,因為酵子的發酵是決定味道的首要因素。
蘭考黃河岸邊沙地生產一種面瓜,這種瓜不僅香味不俗,而且是做酵母用的特種瓜果,別的地方雖有這種瓜,但卻產生不了蘭考這種奇香,這種面瓜為酵母由頭,再加上其它著料,成為民間秘制良方,自北宋以來便成為世代相傳的獨門絕技,如此做成的饅頭,不僅色白個大,而且綿甜糯香。具有各地其它饅頭類別無與堪比的特殊味道。小時候一口便可以咬下半個饅頭,其香味可口,甚至不要任何菜品便可食用。
當今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們對此饅頭進行過科學研究,證明蘭考饅頭除了富含人體需要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類、碳水化合物等維生素以外,還有銅、鐵、錫、鋅、鈷、錳、鉻、鎳等多種人體健康必須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所以,這種饅頭,現在單凡有在蘭考在開封重要外事活動,有外賓接待、有高層領導到來,已經成為官方高端接待用的必備食品。眼下,蘭考饅頭已經排在當地特色食品之首。
當年的一種家鄉主食,今天已經今非昔比,居然成了聞名遐邇的地表產品。時代不同了,從一個普普通通的饅頭,我們看到了今昔之變,我為故鄉的饅頭而高興,一種飲食彰顯的不僅是文化,而且是在黨和各級政府領導下,社會發生著地覆天翻的變化,我們為這個變化而鼓舞。

(作者系著名文藝評論家、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