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軍號》在某特戰旅吹響!
羅浩志 特約記者 馬亞超
《古田軍號》在某特戰旅吹響!
近日,電影《古田軍號》主創團隊走進集團軍某特戰旅野外駐訓場,與官兵進行了一場意義非凡的電影見面會。
作為今年“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配合活動之一,該部影片的放映,得到了官兵們熱捧。
1929年,古田會議勝利召開,澆灌出中國革命的希望綠洲。電影《古田軍號》講述了那個時期青年革命領袖帶領紅四軍面對重重磨難,堅守信仰,堅持不懈探索革命真理與出路的非凡歷程。
影片將紅四軍到達閩西后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演繹為觀眾親眼目睹的一次次為理想為信仰的爭吵辯論,再現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性會議”之前那充滿熱血的激蕩歲月。
8年時間打磨、8個多月后期制作、3600個鏡頭,讓我們通過電影《古田軍號》見證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革命先輩的偉大之處。
《古田軍號》熱播之際,該旅第一時間組織放映了這部影片,并邀請到導演陳力、飾演毛澤東的演員王仁君和飾演朱德的演員王志飛來旅與官兵見面,一同回望那段不同尋常的歷史。
觀影結束后,《古田軍號》的主創團隊向該旅贈送了紀念品,并與現場官兵進行了交流。一等功臣牛明說,“通過觀看影片,讓我產生了歷史與今天的對望感,昨日的苦難艱辛更讓我堅定了今日獻身國防的使命擔當,我們定當不負重托!”
“來到榮譽厚重的雄鷹特戰旅,對于我們來講也是一種激勵和學習”,陳力導演表示,“通過電影交流,我們希望讓每一個人能夠銘記那段歷史,從而激發強國興軍的奮斗豪情和磅礴偉力。”
該旅領導說,古田會議,是印刻在黨史和軍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是光輝永駐的一筆。通過觀看《古田軍號》,讓官兵不忘先輩浴血奮戰的歷史,傳承先輩的信仰和精神,高擎強軍的旗幟奮勇前行。該旅常態化開展紅色教育活動,通過組織官兵參觀古田會議舊址、駐地紅色教育基地、邀請戰斗英雄來旅進行事跡報告等活動,在大家心中筑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仰長城。
在紅色經典中汲取精神和力量
某旅通過放映《古田軍號》影片,邀請主創人員與官兵面對面交流,是一種很好的傳統教育,通過回望歷史,讓官兵的思想在觀影中碰撞、在思考中感悟、在交流中升華。
教育途徑很多,重溫紅色經典是一條洗滌靈魂、堅定信仰之路,是一條激發精神、砥礪斗志之路,是一條警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之路。
《古田軍號》影片簡介
《古田軍號》是由八一電影制片廠、福建電影制片廠等共同出品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由陳力執導,王仁君、王志飛、劉智揚、胡兵、張一山主演,孫維民、李幼斌特別出演。該片講述了青年革命領袖帶領紅四軍面對重重磨難,堅守信仰,堅持不懈探索革命真理與出路的非凡歷程 。該片于2019年8月1日上映 。
劇情介紹1929年6月至12月,紅軍從井岡山突圍到閩西期間,毛澤東在失去紅四軍前委書記職務后,帶著重病在閩西蘇區繼續實踐著自己的建黨和建軍思想。古田會議的勝利召開,糾正了黨內的錯誤思想,使毛澤東的正確思想終于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靈魂,1929年召開的古田會議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建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會議確立的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寶貴的精神財富。
取材于1929年古田會議前后歷史的《古田軍號》以獨特的敘事視角、青春化的影像語言和飽滿的人物形象,講述了青年革命領袖帶領年輕的紅軍在絕境中探索革命真理,開辟中國革命成功之路的非凡歷程。影片賦予發生在古田的這段激蕩歷史更多新時代的解讀,其展現出的青春熱血更是直擊人心,讓觀眾穿越時空感受到革命激情澎湃的力量,實現了主旋律影片講好中國故事的新高度。
影片導演陳力表示,對于電影創作來說,“古田會議”這個題材首要的也是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表現充滿沖突和對峙的歷史真相。在古田會議召開的特殊歷史時期,隨著斗爭形勢的發展和革命隊伍的不斷擴大,紅四軍及其黨組織內加入了大量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同志,加上環境險惡、戰斗頻繁、生活艱苦,部隊得不到及時教育和整訓,因此,極端民主化、重軍事輕政治、不重視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流寇思想和軍閥主義等非無產階級思想滋長嚴重,從而產生了摩擦、沖突甚至是對峙……對此,影片主創不僅沒有回避,還在深刻把握重要人物的同時,深入閩西采風,在影片中著力凸顯了會議開始前的歷史矛盾。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人心懷共同的信仰,又有著各自的性格特點,在革命探索的道路上,他們既有摩擦沖突,更有解決沖突后的高度統一和緊密團結。影片對這種矛盾沖突的把握讓人物更加豐滿立體,讓歷史真實感和代入感更加強烈,也讓革命艱難復雜的主題更加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對影片成敗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人物塑造上,《古田軍號》頗具創新,大膽起用多位青年演員擔任主要角色。新面孔帶來的不僅是觀影的新鮮體驗,更多的是在人情味、貼近性上的生動傳遞。青年演員王仁君在該片中飾演的毛澤東血氣方剛、充滿激情,與以往大銀幕上成熟穩重、運籌帷幄的領袖形象相比,更多了一份年輕人的氣質;王志飛飾演的朱德既憨厚樸實又果敢有個性,人物豐滿而立體;31歲的青年演員劉智揚,從生活化的語言與行為出發刻畫人物,展現出了陳毅的溫和睿智;而鮮有影片涉及的紅軍高級將領劉安恭,其身上的書生意氣、堅定信仰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通過演員胡兵成熟的演技到位地表現出來,呈現出其獨特的閃光點。
陳力在影片路演中曾表示,《古田軍號》力求展現出幾位偉人青年時期的風貌,希望他們的壯志豪情可以打動如今的年輕人。“這些領袖人物,正是90年前的青年人,也是一代又一代國人的偶像。他們的激情與信仰,可以觸動每個人。”
《古田軍號》在藝術表達上的獨具匠心還體現在其敘事視角的新穎獨特,與以往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宏大敘事不同,影片選擇了以紅軍少年小號這個個人化的第三視角出發,并利用蒙太奇手法連接歷史與當下,在細節處理與意境設置上生動逼真又富有表現力。比如,以上杭傳統民俗板凳龍燈將觀眾代入到古田會議前夕,氛圍感真實強烈。而舞龍燈在影片中出現了3次,并且參與了劇情的發展。毛澤東和朱德沖突之后悄然離開,在去上杭的路上偶遇舞龍燈排練,情不自禁地道出“心齊方可成龍”的主題,既與開頭和結尾的舞龍畫面相呼應,更寓意著黨領導軍隊和統一思想的重要性,也凸顯了古田會議的里程碑意義。以小視角藝術化地展開大歷史的鋪陳,《古田軍號》在這方面無疑是成功的。
此外,影片整體的影像語言也很成熟,除了演員的選擇、剪輯處理之外,專門在古田會議舊址拍攝,在鏡頭畫面和制景道具處理上都非常真實,成功地還原了那個時代的質感。再加上音樂氛圍的營造,節奏張弛有度,頗具感染力和沖擊力,也使得這部具有濃郁青春底色的影片,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情懷。毛澤東在裁縫林師傅的帶領下穿過趕制新軍裝的鋪子,熱火朝天的工作場景、大紅色和沉穩的軍裝藍、古樸的閩西建筑、輕快穩健的鼓點聲令人歡欣鼓舞;椿娃子入黨的一場戲,畫面光影嚴肅,情緒飽滿克制,也成為全片最為動人的情節之一……
隨著電影觀眾年齡結構和審美趨向的變化,當下,主旋律電影特別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的創作和傳播也遇到了新的機遇。在群雄逐鹿的暑期檔,將這樣一個具有重要地位的革命歷史事件改編為電影搬上大銀幕,是非常有意義的。
正如影片最后,毛澤東目送朱德率隊遠行,畫面恰當地轉為現代化的人民解放軍鋼鐵雄師,將人民軍隊的革命傳統和歷史傳承以及古田會議的重要意義巧妙連接。《古田軍號》這樣一部展現革命時代的“青春偶像片”,將90年前那段崢嶸歲月用光影記錄、流傳,吸引了很多“90后”走進電影院,讓當下的年輕人與革命歷史、與軍隊和國家的發展史“親密接觸”,與那個特殊時代青年人的堅定勇敢、熱血激情共情共振。這是電影創作在新時代不忘初心的精神召喚之下,對革命青春最好的紀念和傳承。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