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
總結:
蔣介石,曾公開宣稱若抵抗日本,中國三日便要亡國。故此,蔣在九一八事變前察覺日本異動挑釁就多次公開或電告不抵抗或避免與日沖突。東三省不抵抗即淪陷首責在蔣介石,其次才是張學良。其時日本對侵略中國也頗有疑慮,正是從東北到華北挑釁試探過程中國軍不抵抗或輕易潰逃的表現給了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信心。蔣介石之軟弱不僅見于怯日,而且在于屢屢期望借助英美、國聯伸張國際公理而頻遭背棄。及至西安事變發生,蔣介石被逼宣布聯共抗日,又從投降主義路線極端走向機會主義極端。不聽取將領們以戰略縱深與日軍進行運動戰周旋的合理意見,堅持要在淞滬與日軍決一死戰,或許有上海江浙是其財閥大本營不忍放棄的原因。結果置75萬國軍于狹小陣地的日軍密集火力之下,以國軍火力弱勢迎擊日軍之強處,沒有發揮國軍熟悉中國地形優勢開展運動戰、伏擊戰,多次大會戰的敗因基本同此。岡村寧次在1945年曾撰文稱:“中國軍隊最強,俄、英、美次之。”屢屢負于日軍是國軍各高級將領之研究不夠,而國軍軍事總指揮便是蔣介石。當驍勇善戰的寶貴國軍老兵被蔣當做肉墻擋在一座座大城市前面而逐漸消耗殆盡后,也注定了國軍內戰失敗的命運。
毛澤東及中國共產黨1931年到1945年自始至終主張民族救亡積極抗日,并用公開宣傳和實際行動團結整個民族的愛國力量,從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建立了最大范圍的抗日統一戰線,夯實了中華民族抗戰勝利的組織基礎。1938年,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針對中國國民黨內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以及中國共產黨內部分人輕視游擊戰的傾向,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并通過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殲滅日軍有生力量來達成。整個過程分為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打下了中華民族抗戰勝利的理論基礎。中共把自己的武裝編入國民政府軍隊序列成為八路軍、新四軍并置身兇險的日軍占領區。國軍投降成為偽軍經常是十萬以上規模變節,而中共軍隊從來沒有連以上的部隊整建制地向日軍投降,這些自然被廣大人民群眾記在心里,中共軍隊堅定抗戰不斷激勵中國軍民的必勝信心。奠定了中華民族抗戰勝利的精神基礎。由此可知,中共軍隊才是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任憑巨浪滔天我自巋然不動,擁有這種不屈意志才能成為中流砥柱!得民心者得天下,新中國光芒萬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