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細節反觀整體,是社會科學的一種研究方法。但這里有一個基本要求,即:細節必須客觀、全面。此外,社會是個有機體,社會學領域不能簡單地用細節代替整體。換句話說,在社會學領域,1加1可以等于2,可以大于2,也可以小于2。《民主的細節》,全書的內容,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講,是用“寫生”的手法“把‘美國的民主’這樣一個概念性的東西拆解成點點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不可否認,這種關注具體細節,再配以故事性敘述的寫法,確實增強了全書的可讀性,以致在當當網世界政治類圖書的排名穩居前列。竊以為,作為一本在社會科學領域傳播較廣的著作,還是要注重內容的客觀性、全面性,特別是不能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先來看看書中描繪的都是些什么樣的細節。《從問題到議題》中有這樣的細節:
“比如,雖然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的國家,但為了保持經濟發展的速度,中國一再重申二氧化碳減排主要應該是發達國家的義務,中國對此不做具體限排承諾。”
“美國的布什政府也一直持這種推諉態度……但是最近,事情正在變化”。
《民主的細節》出版于2011年10月,6年后的今天再回過頭來看,似乎更能說明問題。的確,“事情正在變化”,只不過真實的情況是:美國特朗普政府退出《京都議定書》,而“中國于1998年5月簽署并于2002年8月核準了該議定書。”且之后一直致力全球污染控制工作,并成為領頭人。要知道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這需要多么大的自我犧牲。
《嘩眾取寵主義》中的細節更是違背社會基本規則的無稽之談:把一些旨在“聳人聽聞”“嘩眾取寵”靠“嚴重刺激感官來吸引眼球”的嚴重違背大眾審美觀的低級惡俗節目描述成極其自然的事,對本應嗤之以鼻的低俗文化,采取了極為寬容放任的態度,好一個:
“無非就是個打打殺殺唄,無非就是個露唄,無非就是個惡心唄”
“與其通過政府花時間精力去打擊,不如放任自流,讓人民群眾看穿、唾棄、遠離”。
《美國大選貴不貴》中對美國大選中的“政治獻金”誘發的資本家與政治家相互勾結的合法化毫無立場,卻對《聯邦競選法案》規定的個人對政黨的捐款數量、行動委員會的集體捐款的限額贊賞有加。
而細節的后續卻是2014年4月美國最高法院取消競選捐款總額限制,金錢在美國政治中扮演更大的角色,增強了大金主對競選的影響力。而僅有的一些限制也被一種名為“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的組織曲線突破,該組織可以不與政黨和候選人協調,籌集和花費不限金額的選舉資金。選舉幾乎變成了互聯網運營大師之間的媒體競爭。
據美國財經博客網披露:2007年至2012年,美國有200家企業耗費58億美元用于聯邦游說和競選捐款,獲得的是4.4萬億美元的高額回報。
再比如《選誰都差不多》《不告白不告》《對你罵罵罵不完》等標題所暗含的無政府主義思想,恐怕連美國人民自己也不會同意吧。諸如此類與事實不符或是斷章取義的細節比比皆是。作者自稱其大作是“關于‘屋子里的大象’”,這里姑且就拿盲人摸象作比。這些所謂細節,摸到的甚至都不是大象的身體。
再來看看哪些細節沒有被描繪吧。美國槍支泛濫,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治安狀況持續惡化,令人擔憂。這一點,從中國留學生在美遇害案中可見一斑:
前期中國訪問學者章瑩穎失蹤,至今下落不明,近日廣州女留學生李某某又被發現死于公寓。之前的情況是,2012年,位于美國洛杉磯的南加州大學一男一女兩名中國留學生在車中被槍殺;2013年,波士頓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呂令子在波士頓爆炸案中喪生,另一名中國學生受重傷;2014年,南加州大學中國女留學生紀欣然被害;2015年衣阿華州中國女留學生邵童被殺,6歲中國留學生梁佳佳在紐約皇后區差點被蒙面暴徒割喉。而就在幾天前發生的拉斯維加斯槍擊案更是震動全世界。
另一些細節是:美國對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保護不力。
2014年11月22日,12歲男孩塔米爾·賴斯揮舞玩具槍被聞訊而來的警察擊中腹部致死。資料顯示,2015年美國因槍擊事件導致682名11歲以下兒童傷亡,11歲至17歲的傷亡者有2640名。
美國是唯一沒有立法規定可以帶薪產假的工業化國家,也是全球唯一沒有批準《兒童權利公約》的國家。種族歧視問題一直是美國社會的頑癥之一,少數族裔長期面對暴力執法、司法歧視和政治經濟上的不公正待遇。
數據顯示,25歲及以下的非洲裔美國人被警察攔截檢查的概率為28%,相較同齡的白人高出一倍多。2015年5月,曾因25歲的非洲裔青年弗雷迪·格雷受當地警方盤查時被白人警察過度使用暴力致死,上千名示威者走上紐約街頭,要求少數族裔享有公平正義的權利。
他人的隱私權在美國不僅不像其宣稱的那樣受到較好保護,相反,卻是屢遭侵犯。美國聯邦調查局曾利用其特權強迫互聯網公司未經法庭批準向其提供用戶信息,對外,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包括德國法國等盟友在內的部分國家領導人進行了長期的監聽……
不知是對這些信息沒有掌握還是故意視而不見,作者在《美國的“四項基本原則”》中輕率概括了美國政治文化的“四項基本原則”:
不能冒犯少數族裔;不能冒犯女性;不能冒犯同性戀;不能冒犯不同的信仰和政見持有者。
并且在《自由社會就是責任社會》中極主觀地寫到:
“生活在一個阿貓阿狗的生命都受到尊重的社會里,我覺得安全。”
作者最自鳴得意之處在于從美國的民主當中發現了政治治理的“阿拉丁神燈”:制衡因素。而以上細節影響之惡劣、持續時間之久恐非作者所極力推崇的“制衡”所能解決。因沒有見過大象全貌,容易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問題。這里美國的民主這只“大象”只能是“如蘆菔根”“如箕”“如石”“如杵”“如木臼”“如床”“如甕”“如繩”。
雖有細節決定成敗一說,但細節并不能代表整體。離開了整體,大象就只是一根柱子,一塊石頭……甚至連這些也不是。尤其對于人類社會這個有機體來說,更是如此。黑格爾說,脫離了身體的手不再是人手,只是名義上的手。那么,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其民主的整體是什么呢?需要回到資本的本質當中去尋找答案。資本的本質是通過物質表現出來的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其基本特征之一是增值。平心而論,資本主義國家也不乏有良知的政治家。在資本利益得到保證的前提之下,也能做到溫良恭儉讓,而一旦資本的利益與公眾的利益,本國的利益與他國的利益相沖突時,他們只能選擇“犧牲”公眾的利益和他國的利益以自保。
《金融危機里的左中右》中算是較為深刻地指出了美國次貸危機主要在于“華爾街的貪婪”。遺憾的是最后一句“貪婪的銀行家固然可惡,但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個銀行家”,把銀行家的罪責平攤到每個人頭上,為其開脫。美國是洛克分權學說運用得最充分的國家,但在洛克的理論中,沒有財產的人不應當算公民,且婦女和窮人是被排斥在公民權利以外的。這就決定了其“制衡”只能是富人之間的相互制約。
民主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選擇性摘取若干細節企圖描繪民主全貌的做法實不足取。列寧曾指出:
“在社會現象領域,沒有哪種方法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了。挑選任何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沒有任何意義,或者有純粹消極的意義,因為問題完全在于,每一個別情況都有其具體的歷史環境。如果從事實的整體上、從它們的聯系中去掌握事實,那么,事實不僅是‘頑強的東西’,而且是絕對確鑿的證據。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都不如。”
(作者單位:解放軍陸軍軍官學院;【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