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文學”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交時興起,一度在文壇占據主導地位。它上承五四新文學的“批判現實主義”傳統,又和彼時由西方涌進的關注人性異化及丑惡的“現代主義文學”有所契合,彼此相輔相成,形成一種影響深遠、綿延至今的文學趣味。
注重暴露現實生活中的陰暗面,是“傷痕文學趣味”在題材取向上的一個顯著特征;以“人性惡”來表現闡釋現實題材,則是“傷痕文學趣味”在主題走向上的另一特征。
“傷痕文學趣味”在當代文壇上頗為得勢。此類作品因為迎合了某種情緒宣泄,常常有不少的讀者和觀眾,在一些人那里,甚至形成了這樣的觀念:以為文學只有“批判現實”“揭露人性惡”才是深刻的,如果“歌頌”現實或是表現人性的高尚,就是膚淺乃至虛假的。讀什么樣的故事就可能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樣的文學趣味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價值判斷,以至于在一些人看來,舍身炸碉堡、堵槍眼的英雄,都是不符合人性的,是難以置信乃至虛構的。
那些善于操作“傷痕文學趣味”的作家,或許還會繼續走下去,但他們自身的創作及其前途,也正在為這種文學趣味所誤。
一味專注于現實中的陰暗面,這樣的題材取向無疑是片面的;在創作題材上無視近40年來中國人民在各行各業的艱苦奮斗及其偉大成就,既脫離現實也辜負了這個時代。中國人民40年來的艱苦奮斗和偉大成就,基于人們的堅韌、智慧、奉獻和犧牲,體現出偉大的自強精神和人性光輝,以“傷痕文學趣味”來表現現實,一味地展現“人性惡”,對人性的把握是片面的,未能抓住時代歷史的主流,作品也會因此失去深度和力度。
觀念的改變比拔牙更痛苦,觀念的改變以實踐為基礎。40年來的艱苦奮斗及偉大成就,強化了人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人民看到了自身創造美好生活的智慧和力量,對專注于陰暗面和人性惡的“傷痕文學趣味”,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最近一兩年來,一些源自“傷痕文學趣味”的文學或影視作品四面討好的境況不再。事實勝于雄辯,時代的發展以事實調整著人們的文學趣味,時代的發展也終將以事實證明,人們將拒絕那些一味沉溺于“傷痕文學趣味”的作家和作品。(作者是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