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幾十年前的深夜,一名工人的小孩發熱量體溫時咬破了水銀溫度計,他匆忙趕到星火日夜商店。因店內并無牛奶與雞蛋的存貨,當值的店員王恩裕急忙踩著腳踏車到乳品廠買了牛奶、到未開市的菜場買了雞蛋。
夜半,勞累的菜農經常途經星火日夜商店,售貨員們擺上桌子、端上茶水,供菜農們歇息。為了滿足這些“特殊人群”的需要,星火日夜還特意補上糕點好讓他們充饑。
如今,星火日夜總店的舊址已經拆除,我們時代的便利店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商品,卻也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關心與溫情。
如今,漫步在中國任何一個中大型城市的街頭,總能與一家家24小時便利店邂逅。貼著充滿設計感的廣告的自動門、整潔的貨架、新奇又實用的商品不斷吸引著行色匆匆的路人進進出出。也難怪,筆者的一位朋友戲稱他們公司附近的全家便利店為人類文明之光,照進他忙碌一上午后饑腸轆轆的午休時間。
Shopping Mall和便利店似乎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現代性的體現。這種現代性所帶來的愉悅的現實體驗,尤其與國人的腦海中低效又服務態度差的國營服務業記憶相去甚遠。自然而然,人們也接受了這樣一個觀念:只有讓服務業的參與者處于充滿競爭性而朝不保夕的生存環境之中,消費者需求才可以被真正地回應,優秀的服務也才會真正誕生。
然而,在50年前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上海,一家“社會主義全家”就已經誕生。
“工人階級的首創精神”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城市的商業作息制度基本與職工工作時間一致。一到下班時間,街上的商店就紛紛收起排門,停止營業。這樣一來,城市居民購物很不方便。當時,上海居民在坊間就有“太陽山上高,排門還關牢,太陽沒下山,東西買不到”的閑話。
1968年,一家食品商店的職工們覺得居民購物不方便的問題十分嚴重,應當想辦法解決,于是就商量著延長商店的開業時間。一經討論,大家覺得不如就開成一個不打烊的商店——24小時營業的日夜商店。1968年9月26日,全中國第一家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星火日夜商店在西藏路、北京路、新閘路的交叉路口開始營業。
1973年的星火日夜商店
從傍晚開始,大多數商店已經下班,但星火日夜商店就總是人聲鼎沸。“每天晚上都是人山人海”,后來擔任總經理的吳克勤在回憶自己當店員的經歷時,這樣描述當時的場面。附近的居民、下夜班路過的工人、夜班火車的乘客紛至沓來。顧客逐漸增多,需求也就多樣起來。店里提供的商品因而也早已超出了一般“食品商店”的范疇,火柴、蠟燭、牙膏、牙刷等生活必需的雜貨應有盡有。而且,24小時營業并沒有成為店里的商品賣得更加昂貴的理由。星火日夜里出售的產品一直物美價廉。即使到了市場經濟已經全面發展的今天,星火日夜里的食品甚至還比大部分超市售價低。
星火日夜老店的背后是一個典型的老式里弄社區——鴻福里。地理位置優越,這里的居民最大地享受到了星火日夜帶來的便利。六七十年代的里弄,電閘電表往往還是幾家共用,因而供電負擔大,很容易跳閘。一旦晚上跳閘,居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星火日夜——那里可以買到保險絲和蠟燭。
夜間,常有顧客問路、打聽火車班次,星火日夜的店員們就專程去火車站和公交公司抄來了公交和火車時刻表。夜班工人下班,常會遇到腳踏車輪胎沒氣的窘境,星火日夜就預備了應急打氣筒。為了方便夜間有急事的居民撥打電話,店里也增添了應急電話。
星火日夜商店曾經的公交指南
由于廣受居民歡迎,星火日夜不僅店面擴大,而且開出許多家分店。最鼎盛的時候,星火日夜在上海市區內就同時有八家分店。分店經營的范圍根據店鋪所在地各有不同,但“熱情、周到、薄利、貼心”的傳統一脈相承。
日夜商店,但不只是“商店”
遠比商品和服務種類的突破更重要的,是星火日夜在社會關系構建之上的突破:在售貨員和顧客眼中,星火日夜早已不再僅僅是一家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商店”,它甚至成為了一個求助站和公共空間。它構建起我們這輩人未曾經歷也不曾想象到的一種社會關系。
客人之所以夜間購物,許多時候也是因為碰上了急事、難事。六七十年代的上海,滬劇小戲依然流行,有一部深受歡迎的小戲《雪夜春風》就是以發生在星火日夜的真實故事為原型:
深夜,一個工人匆忙地趕到星火日夜,告訴店員急需牛奶或雞蛋。一問才知道,這位工人的小孩發熱量體溫時咬破了水銀溫度計。牛奶和雞蛋一般都要到清晨才會送到店內,深夜的店中并沒有存貨。從星火日夜開始營業起就參與工作的王恩裕師傅回憶道:
“但是我們想到要急人所急嘛,既然他有急事情,我們就要想辦法。當時我就踩著腳踏車,到江寧路乳品廠,跟他們商量是不是能夠先買兩瓶牛奶,解決別人的急事。結果乳品廠的同志很愿意幫忙,馬上同意先賣兩瓶。后來我又到菜場,菜場那個時候還沒有開市,還在整理,又跟人商量買了幾只雞蛋。”
1972年,為了排演雪夜春風,滬劇演員陳瑜特地去星火日夜“下生活”——跟營業員一起站柜臺。當時的日子,陳瑜至今難忘:
“因為星火日夜所處的環境離泥城橋很近,有很多菜農送菜都是用勞動車拉的,上橋就很吃力。當時店員們就會去幫忙推車子,我當時也去幫過的。”
實際上,為了給這些進城送菜的農民提供好的服務,星火日夜的售貨員們可沒少花心思。星火商店所在的三岔路口,是當時菜農進城賣菜的必經之地。夜半拉貨,難免饑餓勞累,若到炎夏,還得忍受酷暑。菜農們一看到通宵營業的商店,就都聚過來,慢慢把這里當成了賣菜路上休息的場所。
每晚,勞動車與地面磕碰的聲音傳來,王師傅和同事們就擺出桌子、準備茶水,讓農民們可以歇歇腳、喝口茶。天熱時,店旁就會接上自來水,備上臉盆毛巾,讓農民們擦擦汗,洗洗臉。
半夜趕路,農民們難免會想買些食物充饑。店里有面包供應,但農民們向店里反映面包有些不太頂飽,扛不住體力活。王師傅就想到黃松糕、赤豆糕、條頭糕等這些糯米做的糕點或許能給這些農民提供更持續的能量。于是,店里決定每天夜里11點提前用三輪車去糕點廠補上一批糕團,送來給農民們填飽肚子。
星火還經營著一些含有特殊配方的食品,比如奶癆糕。它并不是乳制品奶酪,而是針對消化功能紊亂、營養吸收障礙的嬰幼兒而售賣的一種食品。
奶癆糕
“有困難,找星火”成了居民們的共識。這里不僅僅是個商店,因為售貨員從來不把自己當作只賣東西賺錢的人,顧客也不被當作一個只買東西的“消費者”。
“……會去這里的,都是‘老客戶’了,以前大多數人只是下班路過,經過這里都會停下來。路遠的騎車到這里,借個凳子坐下,抽跟煙,大家聊聊,都變成一個聚會場所了。”
星火日夜成為了附近居民乃至上海人心中的一個徹夜在線的公共空間。在這里,顧客們可以相互交流,談談“閑話”,生意不忙的時候,售貨員也會加入進來。
在這里,商品不再是連接售貨員和顧客唯一且必須的媒介。
“我們時代的便利店”
80年代,為了促進中日交流,《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一書出版了。在這本書里,許多學習日語的中國人第一次知道了“コンビニ”(便利店)這個詞。在日語中,這種商品豐富、服務全面的商店的介紹令人無比向往,人們相信,當且僅當我們接納更現代的市場經濟和更現代的發展觀念之后,我們的未來才會像便利店的設計感一樣美好。
為了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擁抱了市場,在其中尋找自己的自由。我們發現,原先的人與人面對面進行的真實且夾帶情感的交往過于“低效”,于是我們就將所有的交往都交給了商品和貨幣,繼而將所有的交往都變成了理性的計算——效率達成了。
但是,我們也發現,社會交往因此也變得越來越抽象。我們越難越找到知心的朋友;出了學校,談戀愛再也不純粹。要結婚怎么辦?那就繼續高效:相親——談條件——領證。我們發現,居住的小區已經實現了老子的理想——人們居住其中卻老死不相往來。為此,我們只能不斷的跑去咖啡館尋找團體討論的快樂。
我們意識到,星火日夜里的燈光,售貨員的熱心幫助以及聚在桌邊聊天的下班工人也同樣時我們需要的東西。
但至少,我們還有夢寐以求的自由啊!更要命的也在這里,我們發現,自由對于相對“普通”的自己,似乎并不那么有利。與此同時,高強度的加班、高密度的工作壓榨著我們的精力,以此換來的微薄工資一到月底就大部分交給了房東。我們為了尋求慰藉,只能到人類之光便利店和Shopping Mall的網紅店中花錢買滿足,在高消費的泡影中享受金錢的幻滅所帶來的快感?;蛟S在這時,我們開始向往起星火日夜里的燈光、售貨員的熱心幫助以及下班后能聚在桌邊聊天的同事。
然而,在我們對便利店的遐想之中,只想到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如何享受愜意的服務,卻忽視了在這些服務的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人。反觀我們時代的便利店,服務業工人將自己管理成為一個個優秀的服務機器。正如我們工作的時候,不就是一個“服務員”嗎?為了能夠保住飯碗、拿到工資,我們也一樣把自己管理成優秀的機器,來承擔足夠的痛苦。在這里,秘密被揭開了:我們曾經期待的自由東西把大多數人都變成了一個個單獨的“服務員”。是什么讓我們接受這樣的現實呢?因為我們將一種競爭機制當作了一種信仰,這種競爭機制通過讓服務業工作者置于低工資和低技術水平之下,進而讓消費者成為他們的上帝。
這樣的機制真的能讓我們很幸福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我們一直處在不斷扮演上帝和侍奉者的循環之中。在工作時,我們忍受著這種競爭機制及其倫理規則帶來的痛苦。而在消費時,我們通過顧客上帝的權力減輕先前的痛苦。
紀實72小時欄目在去年把鏡頭架到了上海華東醫院旁的一家全家便利店,試圖在72小時里捕捉人們的故事和生活。他們的確搜集到了很多故事,但這些故事似乎與全家沒有什么關系:即使攝像機架在華東醫院大門的旁邊,這些故事依然可得。便利店里人來人往,卻沒有交集,只是在匆匆選購商品之時順便在鏡頭前講講自己的故事。反諷的是,呆了三天的拍攝組反而成為了店里的“積極因素”,他們與消費者多次相逢、讓便利店里的人們有了深入的交流。平時,這些天天都會碰面的人們似乎從來互不干擾,售貨員也只是不斷重復對每個消費者進行歡迎和告別——聽起來與開門時機械的“歡迎光臨全家”一樣抑揚頓挫卻又死氣沉沉。
星火的故事,或許可以帶給我們新的思考。售貨員和顧客、顧客和顧客之間可以真正以人的方式交往。人與人之間能提供和獲得更好的服務而不再主要依靠物的分配來調節。也就是說,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我們有可能構建起超越競爭機制的一種新型社會關系。我們不用回到從前,而是在另一種現代社會的圖景中實現我們的理想。
動遷的插曲
2002年,由于西藏路橋拓寬工程,星火日夜總店不得不面對搬遷的命運。聽說舊址要拆,星火日夜變得比平時還要擁擠,許多住在附近的居民趕緊多來幾次,最后多看這個曾經夜晚最耀眼的地方幾眼。
一位四十多歲的顧客趕來買東西,他說自己十幾歲上學后就每天來這里買早點,聽說這里要拆了,他舍不得,所以要每天過來買東西。
一個老顧客走過來說,26年前,他女兒生完孩子要吃蘇打餅干,但星火店里恰好賣完了?;仡^就有店員趁著休息時間提前去把蘇打餅干進回來,并通知了他。這件事他一直記得,所以聽說星火要拆了,趕緊再來買點東西。
拍攝廢墟的王師傅
已經退休的王恩裕,也在動遷之前來到商店,在店鋪拆掉之前再做幾次售貨員。
市政建設很重要,老員工們表示理解,但心里總難免有些遺憾。2003年初,王恩裕帶著攝像機,希望拍下星火日夜舊址的最后一景——雖然這里已經只剩下廢墟。
也許有一天,你家旁邊的全家拆了,你會有什么樣的感情呢?方便當然是不方便了,但如果原址上重開一家711,那不就解決了嘛!
參考資料:
《上海最著名的老牌零售商店星火日夜商店》
http://www.sava.sh.cn/visual/video/2014-05-15/2596.html
《72小時:街角便利店》
http://tv.cntv.cn/video/VSET100223311348/92e43a7355bd4a0ca975a10cc16a605f
《上海灘第一家24小時商店,已經堅持了49年!》
http://www.sohu.com/a/164505584_789206
本文及封面圖首發于一顆土逗,轉載請聯系土逗獲得內容授權。
作者:歷行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