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環球網科技 記者 張之穎】“龍崗人口480+萬,與之相比,警力方面還不夠充足,然而通過華為科技平臺的助力,犯罪率下降了近50%” 龍崗警務架構師告訴環球網記者。
在上周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2018)上,華為展示了智慧城市方方面面的應用場景,包括智慧政務,智慧警務,智慧交通,智慧水務,健康管理,智慧園區等等。華為EBG中國區智慧城市總裁張延德表示,“城市本身是人類發展史上最偉大的創造。”
可想而知,智慧城市是華為的重點發展方向。華為在過去10年研發投入了3940億元,全球有15個研究所,36個聯合創新中心,13個OpenLab開放實驗室。在智慧城市所需的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技術領域,華為進行了“壓強式投入“,構筑了核心能力。其中華為OpenLab實驗室為ISV合作伙伴提供了聯合業務開發的平臺,共同打造基于業務場景的整體能力,華為在此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有一定的規模。
如此持續的壓強投入帶來了眾多重要成果。其中之一就是上個月華為在上海發布的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大幅降低了各行業使用AI的門檻,實現了普惠AI。
“盡管AI很火,但是AI和行業的結合,還是技術比較復雜,成本比較高。換句話說,進展不是特別順利。” 張延德告訴環球網際記者, 華為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的發布,解決了行業目前面臨的痛點。 華為‘把復雜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別人’,降低了個行業AI應用開發的難度,讓AI這個新的通用技術能夠快速和行業場景結合起來。
至今,華為智慧城市業務已服務于40個國家、近160座城市。張延德表示,華為將重點聚焦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數字平臺和五個統籌。同時積累了不同規模(一、二、三、四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經驗,包括眾多市、區、縣級別的成功案例。
華為認為,智慧城市由于涵蓋面向廣泛,必須融合多項技術協同,成為最復雜、難度最高的工程之一。為此,華為打造了云、管、端協同的數字平臺,可以實現物聯網統籌、大數據統籌、GIS一張圖統籌、視頻云統籌以及融合通信統籌這5大城市基礎數字資源的統籌。
另一方面,為了讓城市更好的自我演進、自我生長,讓城市具有生命力,基于數字平臺,華為攜手生態圈合作伙伴共同為城市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實現善政、惠民、興業。張延德舉例道,比如以前參與展會,需要辦理各種證件去刷卡,現在可以做到人臉識別。未來,伴隨人臉識別技術的深入應用,在出入機場時,只需刷臉就能實現身份認證和通行。
除了帶來生活的便利,智慧城市也會提升城市管理者的效率,因為大數據的決策模式讓治理過程更為科學。舉例來說,深圳、北京都已經啟動城市運營管理中心,能實現應急指揮、預警決策的功能。
張延德表示,數據融合與萬物互聯是未來智慧城市的核心。屆時,城市決策者會有可視化的圖像和視頻,通過大數據進行科學決策分析。一旦城市致力于智慧城市的建設,管理者將會發現,該建設過程幾乎是最佳的推動數據融合的方式,進而促進城市產業的轉型。
在城市智慧城市建設中,數據融合和業務融合同樣是是一大挑戰。“很多城市都說在建設智慧城市,但從全國來看,真正把全市數據完全打通的,并不是多數,又或者說,都還處在打通的過程中。” 張延德稱。
張延德指出,包括深圳、北京等各大城市,都有大數據統籌的規劃,也做了前期的頂層規劃、數據采集、數據清洗等等。在觀念上,業界已經意識到,進行數據融合、加快數據的進程,將會促進智慧城市的建設。 “這是當前促進智慧城市建設最核心的一點”。
無論如何,智慧城市在中國仍持續前進中。隨著智慧城市不斷地蛻變并且往前邁進,
華為的戰略以及其對智慧城市的理解亦不斷升級革新。從華為2016年基于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提出的一云、二網、三平臺,到去年發布打造 “智慧城市神經系統”——強調城市的運營管理不僅需要大腦,還需要中樞神經系統,以及構建城市周邊神經系統。今年高交會上,華為再提出 “城市智能體”概念。張延德表示,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信息化等相關技術更多產業化應用,城市必然會發展成為具有生命力的智能體。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