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昨天文章《貿易戰中國現“外資撤離潮”?》咱說到帶路黨造謠傳謠的現象抬頭,“外資撤離潮”論調又見漲潮,針對這一現象,外交部搬出美國在華投資數據,一番硬核操作給了慕洋犬一記響亮耳光,對于貿易戰下的這場輿論戰,咱還需保持冷靜,適時出擊,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抗爭到底。前些日子,咱中華家成功舉辦了2019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有鐵友問老蔣對此事怎么看,自古以來咱中華文明就倡導文明交流互鑒,而這一次的文明對話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今天咱就給大伙說道說道。
歷史是什么?歷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凝聚的共同體驗。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心中最自豪的東西。
中國召開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一個很好的選點。亞洲幾乎是所有著名文明的發源地,巴比倫兩河文明、中華文明,古印度文明。世界三大宗教的發源地也都在亞洲。所以先開一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是完全合理的,今后再談世界文明對話的事情。
歷史上有幾個文明曾經交相輝映,各擅勝場。只是近幾百年來,缺乏歷史的西方文明——或者說基督教文明,挾工業文明之力,席卷全球。這個文明曾經以英國為代表,后來轉到美國手上。
不過不客氣的說,這個文明最多不過七八百年的歷史(從文藝復興起算),更明確的應該從工業文明起算,那不過五百年歷史。而這個文明領先于世界,不過200來年。由于西方的包裝,往前找到古希臘文明,以及通過阿拉伯文明的繼承流轉,找到古埃及文明做源頭。只是古希臘文明和今天的西方文明的聯系至今說的不清不楚。
不過西方文明利用工業力量發展了現代傳媒,通過現代傳媒掌握了話語權,把自己靠工業文明和暴力掠奪起家的歷史包裝成清教徒的勤儉發家的歷史。再進一步總結出所謂的普世價值,從古希臘到今天就是一部普世價值演變的歷史。用這樣包裝的歷史開始忽悠發展中國家,好像自己的一切成功都來自于西方文明,大家只要走西方文明指引的道路,都能發家致富。
由于他們的忽悠,使得許多發展中國家以為自己未能發展是因為自己不夠文明,于是拼命學起西方文明,搞什么三權分立,自由民主那一套,看不清西方嘴上講的是主義,心里面想的都是利益。南非圖圖主教說的最形象:“白人傳教士剛到非洲時,他們手里有《圣經》,我們(黑人)手里有土地。傳教士說:‘讓我們祈禱吧!’于是我們閉目祈禱。可是到我們睜開眼時,發現情況顛倒過來了,我們手里有了《圣經》,他們手里有了土地。”
其實列強們心里清楚,他們的強大來自于工業文明,但是他們不會告訴你。他們要統治和控制發展中國家,因此告訴你的他們自己不做,他們正在做的絕不告訴你。
比如當年中國,面臨了3000年未有之大變局,意識到再不棄舊圖新,則有亡國滅種之危險。但是棄什么舊,如何圖新,則在摸索之中。保守人士認為:那就中體西用。企圖維護舊的體制,只學習引入堅船利炮,使封建王朝延命。但是不幸,甲午海戰,并不次于日本海軍的北洋水師大敗,把他們推下歷史舞臺。而孫中山指出,只有推翻帝制,實行民主共和,中華民族才有出路。
不過這還是沒有掌握工業文明的鑰匙,西方列強也不會告訴你。結果在東亞,日本通過摸索掌握了工業文明的鑰匙,迅猛發展起來了。但是在掌握工業文明的過程中,卻和自己的軍事封建制結合,走上了擴張的道路。日本擊敗了北洋水師,占領了朝鮮,緊跟著擊敗沙俄海軍和陸軍,贏得了第一次亞洲對西方大國的勝利,使得一些亞洲國家以為只有認真學習日本,才能擺脫落后和西方的控制。而日本更是欺騙亞洲國家,搞什么“大東亞共榮圈”,掩蓋他的侵略實質。
這里就有必要談一下工業文明。是的,除了各國各地區人類活動產生的不同文明之外,有一種能打通各文明的新的文明,那就是工業文明。這不是什么新分類,過去歷史上也有農耕文明,游牧文明,商業文明。
工業文明也有幾個特征,那就是勤勞奮斗、崇尚科學,重視教育,強調競爭,重視消費拉動。當然,光有這些不符合西方的需要,于是他加上一個新教精神,并企圖將這個包裝過的工業文明強加給世界,并不惜使用暴力手段。他們自己也承認,普世價值要用巡航導彈來達成,頗有點當年十字軍征戰的模樣。
可是我們睜大眼睛看看,除了新教精神,工業文明的其他要素與大多數文明,特別是東亞文明、中華文明,那是一點也不矛盾呀,甚至可以說,這些要素本就根植于東亞文明之中,其歷史比西方長的多了。至少日本的工業化成功,就沒有新教精神,可見那不是必然因素。
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其實就是對工業文明的一種總結,那里面也是不包含宗教精神的。俄國革命的成功,使得受壓迫的其他文明和國家眼前一亮,只要利用好工業文明的要素,任何文明都有成功的可能,畢竟俄羅斯的成功靠的不是宗教精神,或者說靠的是馬教精神吧。
連孫中山都意識到這一點,把自己的綱領改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那么毛澤東有什么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接受工業文明的要素時,曾經深深吸收了中華文明的要素,因此對馬列主義從不生搬硬套,而是融入自己對中華文明的理解,帶上了鮮明的“中國特色”。關鍵是工業文明的要素一旦融入中華民族文明基因,就爆發出巨大力量,中國革命成功了!
在中國革命過程中,最明顯的是教育和科技因素(勤勞是本色,競爭主要通過軍事方式進行),毛澤東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紅軍重視識字教育,行軍時背包上掛塊識字板供后面的人認字,陜北窯洞里掛著飛機甚至是航母的彩圖,延安辦有各種軍政學習班,我的母親就畢業于延安部隊藝術學校。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美軍也承認:這是一支文明的軍隊。如果打敗了,要向中國軍隊投降。
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有工業文明的要素除了內部競爭(前期),被全部發揮出來。而改革開放以來,競爭要素也在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中國取得工業文明以來的最好發展業績,基本就是中華文明的優秀基因結合了工業文明的基本要素取得的。其中毛澤東是最善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
西方看出了威脅,假如中國推廣其經驗,那么各個文明都可以接受工業文明的要素。他們如果認識到這一點,都可以從自己的歷史文明出發,結合本國特色,走上工業化的道路。那么,西方聊以自慰的,企圖由西方把持的工業文明發展之路,所謂宗教帶來工業文明的說法就再也無法蒙蔽發展中國家。
西方其實明白,欲滅其國,先毀其史,先貶低他的文明,從心理上征服他才是代價最小的道路。事實上,西方文明曾經從阿拉伯文明和中華文明中汲取過很多營養,這一點他們極力否認。活字印刷傳入西方的年份和途徑可以看得很清楚,他們就堅持是谷騰堡發明的,其實谷騰堡改革的只是制造材料;阿拉伯數字對數學的重大作用不言而喻。而西方卻著力強調他們的發展源于宗教精神,極力抹殺東方文明對他們的影響。
▲ 德國人古騰堡的活字印刷術場景
不過,西方地理大發現的動機是明確的,那就是到東方去,那里才是文明和財富的源頭。“馬可波羅游記”和利瑪竇的“中國札記”,使得西方理解中的中國充滿理性、道德和財富,而當時的西方卻是國王專權,神權至上,以致中國是西方知識分子的向往之地。
伏爾泰最崇拜孔子,原因是儒家思想完全不需要神的指引,照樣建構出一套倫理規范和政治制度。狄德羅曾這樣評價中國:“中國民族,其歷史的悠久、文化、藝術、智慧、政治、哲學的趣味,無不在所有民族之上。”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在《中國近聞》中說:“我們從前誰也不信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我們的倫理更完善,立身處世之道更進步的民族存在。現在從東方的中國,竟使我們覺醒了。”
科舉制也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1835年,英國人格爾斯指出:“科舉是古往今來的其他偉大的君主制度所無法相比的。或許將來有一天,它會像火藥和印刷術一樣,在國家制度,甚至是歐洲的國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偉大變革。”1848年,美國人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國》一書中說:“從科考的結果看,中國政府的高官階層中的不少官員都懷有讓人極為敬佩的才能和知識,……它維持了這個國家龐大的機器的運轉,也保持著一種不衰的崇文風氣。”
這種對中華文明的向往,當然也離不開對財富的追求。絲綢、瓷器、茶是當年歐洲貴族炫富的必備之物,棉布、糖、藥材、香料也在歐洲市場所向無敵。基于這些歷史的記憶,歐美資本抹黑中華文明是抬高他們自己的必須,也是因為缺乏原生文化,心中深深自卑的體現。
就像日本,他的文明源自中國,卻想通過打敗中國來自慰。文化上鼓吹“脫亞入歐”,也是這種文化自卑現象的體現。這就是文明毀滅的意義,讓日本“脫亞入歐”,讓廣大發展中國家放棄自己的文明歷史而對西方頂禮膜拜,這才是最可怕的,才是西方資本達成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深層控制的目標。
只是亞洲四小龍的崛起使得西方文明的理論難以自圓其說。亞洲四小龍可沒有太多的*教精神(韓國有點例外),而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卻都處于明確的儒家文明圈中,那么儒家文明能和工業文明對接似乎也有道理。儒家文明如果能和工業文明對接,那么其他文明難道就不能與工業文明對接?
中華文明的崛起更打破了這個神話。中華文明只是缺乏工業文明的補充而在近代落后了,而在經過工業文明的淬煉后再次走向世界文明之巔。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美國資本氣急敗壞的喊出決不能讓非白人文明取代白人文明的昏話,也正是因此,中國喚醒各國發掘自己文明的歷史,拾起對自己文明的信心,再加以工業化的淬煉,走上中國成功之路。
▲ 九屆共和黨眾議員史蒂夫·金在MSNBC的節目上發表意見:不清楚為什么“白人至上主義”是貶義詞。
建立起民族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前提。想當年,中國在西方打擊下,自我懷疑一時走向頂峰,中國歷史在“古史辯”者的筆下,都成了民間傳說,而承載了歷史的漢文字,也被批判拖累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應該改為拉丁文字。在政治上,一些革命者則奉蘇聯為社會主義革命的唯一樣板。
而中國立足于本國文明和歷史,按中國的國情辦事,并成功的實現工業化的作法,也像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不過這次震醒的是世界上發展中國家。
過去西方國家仗恃強大的工業實力和對現代傳媒的把控,將西方文明的發展捧為圭臬,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洗腦,還培養了不少公知為之鼓噪。不過中國有句古話:聽其言,觀其行。其實這套話語權是建立在西方當年強大的實力基礎上的,一旦實力衰落,話語權就可能逐步易手。
由于中國現在經濟實力一日千里的趕上來,已經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了極大的震撼。他們的懷疑是有依據的,照著西方的藥方,搞了三權分立,搞了自由經濟,怎么就是不行?中國又是集權,又是國家管控經濟,怎么就發展的那么快?
當發展中國家震醒后,他們還會把西方文明看做是先進文明嗎?他們還會看不出包裝在西方文明外衣下的巧取豪奪嗎?當他們從自己的歷史和文明中發掘出足以自豪因素后,當然會有更大的自信擁抱工業文明,只是,他們會接受誰提供給他們的實現工業文明的幫助呢?
所以現在中國也是依靠自己快速發展的實例,告訴發展中國家,不見得要西方文明,不見得要三權分立,更不見得要自由經濟。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要發掘自己的特色,和工業文明對接,都有可能成功。
這一手,也是爭奪話語權吶!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提出:“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應該是強制的、強迫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單向的。”這一句,把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區別說的太清楚了。
中國現在依然是“中體西用”,不過這個“中體”,已經經過與時俱進的轉換,既保留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又去除了很多糟粕。這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國將向其他亞洲文明介紹這一點。
西方文明,何時能拋去骨子里面的暴力掠奪,與時俱進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