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著評述歷史發明家——港中大教師秦暉在歷史學上的發明,如題。
在進入話題之前,先解釋一下題目中的所謂“兩”民國:一指北洋民國,一指蔣記民國。“兩”民國,恰如股票市場上的一個股票,股票代碼不變(民國),但是控股股東換了人,股票名稱也變了(北洋民國、蔣記民國)。題目的意思,秦老師認為,立國近半世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97年收回香港上的作為,至少不及1912-1949的“兩”民國。當然,秦老師的原話里沒有直接的語句說新中國不如北洋民國,但是,意思卻是很明確的——《秦暉:民國歷史的不同面相(六)》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578-2.html。他的言語如下:
【從1922年華盛頓會議確定談判原則,1925年實質性談判開始,到1931年這段時間,雖然沒有完成糾正不平等條約的整個過程,但其進展是很明顯的。如果考慮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半個世紀后,我們才收回香港澳門,就不能不承認,在那短短幾年內,又是在內憂外患天災人禍如此之多的亂世條件下,中國能接連收回青島、威海、湛江等重要口岸和許多租界,實現關稅自主,在取消治外法權方面取得關鍵進展,堪稱奇跡。
為什么能夠如此?
除了今人提到的種種原因,尤其是國內官民互動的紅白臉抗爭、成功利用了國際形勢和列強間矛盾的“站隊”外交等主要原因外,還有一個并非主要但人所未言,因此筆者認為值得提出來討論的原因,那就是辛亥以后,中國政治的多元化。
這種以群雄逐鹿的方式,而不是以憲政下政黨競爭方式存在的多元化,盡管會削弱對外抗爭的國力,但是如前所述,多元力量對政治合法性的競爭,也促使其中的每一元都盡量表現“愛國”而不敢“賣國”,因此,在同等國力的條件下,它的對外,往往表現得更加積極。】
話里說的明白,與“近半個世紀后”才收回香港的新中國相比,國力不如新中國的1925-1931之間的“兩”民國取得的外交成就至少不小于前者——“堪稱奇跡”。有這樣成就的原因何在?那是因為那個時候:
“國內官民互動的紅白臉抗爭、成功利用了國際形勢和列強間矛盾的‘站隊’外交等主要原因”;還有當時的中國正處在“政治多元化”的形勢下,“群雄逐鹿”的各派政治勢力出于對“政治合法性”的競爭而爭相愛國,爭先恐后,蜂擁而上,勇不可當,勢如破竹,“亂拳打死老師傅”……終于從洋人手里奪回了國權。
秦老師把“站隊”外交放在了如上外交成就原因的首位,可以么?當然不可以!這是投機!這樣的投機。說客氣了,是“站隊”,說難聽了,是依附強者的“妓女”心態!把一個國家的國運當成風月場上的爭風吃醋狗血戲,以民生福祉、國家前途做“皮肉”,換取嫖客們搶來搶去打賞“一二錢銀子(國際公道做主,恩賜中國屬于自己的國家權益)”!這樣的戰術,下場很悲催,遲早被一眾嫖客識破拋棄,甚至于被群毆暴揍丟命!晚清這樣的戲碼多得是!“兩”民國這樣的丟人事更有九·一八“站隊”國聯一邊,但是日寇侵略東北之后,又被國聯拋棄;“站隊”美英法,但是抗戰初期日寇大舉入侵時,又被美英法圍觀漠視。
秦暉老師把群雄逐鹿狀態下的“多元政治力量”爭相愛國,當成了“兩”民國外交“成就”的第二個原因。那么何謂“多元政治力量”?以他“群雄逐鹿”這個定語來看,這些“多元政治力量”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在軍閥混戰中各霸一方的軍閥。中國處于那樣的形勢下,國勢的衰頹,國家的貧弱自不待言。不過按秦老師的意思,軍閥混戰、羸弱不堪的大亂中國,在維護國家權益的能耐上,至少不低于現在統一強大的中國,這可真是聞所未聞的奇葩發明!
而且,在秦老師的語境中,“群雄逐鹿”式的政治勢力多元化,顯然不如“以憲政下政黨競爭方式存在的多元化”,那么,順著前述言語中的邏輯推演下來,倘若中國搞一搞“憲政式的政黨多元化”,那么維護國家權益的能耐顯然要更大、更厲害。如此這般呼之欲出一個“見識”:中國應該搞一搞西方“憲政”,中國應該實行西方的“多黨制”。
秦老師從歷史看到現在,得出了中國應該變色的結論,還真是個“人才”!
不過呢,有必要追問:秦暉老師所謂的“多元力量對政治合法性的競爭”是什么意思?結合上下文,再結合若干史書的記述,他的論述無非是說這些勢力都會糊弄老百姓,都會順著老百姓最愿意看的光景作秀、演戲,得“民心”。無疑,當時的中國的民心是愛國的,那么,作秀愛國就可以邀買人心。而這樣的民心從何而來?是那些“多元政治力量(軍閥)”們引導教育出來的?當然不是!因為找不到任何證據可以證明這個!而且,中國百姓的愛國心固然古已有之,但是有些時候,其中的大多數未必“一以貫之”。從一些寫實的文學作品中我們能看到,辛亥革命成功之前,中國的許多百姓是不那么愛國的:天下,乃皇帝的天下,不是老百姓的天下,不是人人之天下。這樣的民心民意何談愛國?比如魯迅先生的《藥》,寫的夠明白: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過臉,對眾人說,“夏三爺真是乖角兒,要是他不先告官,連他滿門抄斬?,F在怎樣?銀子!——這小東西也真不成東西!關在勞里,還要勸勞頭造反。”
“阿呀,那還了得。”坐在后排的一個二十多歲的人,很現出氣憤模樣。
“你要曉得紅眼睛阿義是去盤盤底細的,他卻和他攀談了。他說: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你想:這是人話么?紅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個老娘,可是沒有料到他竟會這么窮,榨不出一點油水,已經氣破肚皮了。他還要老虎頭上搔癢,便給他兩個嘴巴!”
“義哥是一手好拳棒,這兩下,一定夠他受用了。”壁角的駝背忽然高興起來。
“他這賤骨頭打不怕,還要說可憐可憐哩。”
花白胡子的人說,“打了這種東西,有什么可憐呢?”
康大叔顯出看他不上的樣子,冷笑著說,“你沒有聽清我的話;看他神氣,是說阿義可憐哩!”】
從晚清崩潰前的不愛國,到共和時代的愛國,民心的巨變,原因之一源于辛亥革命的巨大沖擊。而辛亥革命的發動,秦暉老師嘴里的“多元政治力量”無與焉!它們是辛亥革命成果的篡奪者,更是辛亥革命成果的破壞者!他們也不是民心巨變(由對國家和自身命運的麻木不仁到熱血愛國)的啟蒙者、引導者,他們會愛國???這些個“多元政治力量”,只會利用民心達到一時目的,他們哪里會愛國?!這位秦老師津津樂道華盛頓會議后,中國(北洋民國)收回了青島,那請問,1922年底就收回了青島,為什么1925年會有5·29青島慘案呢?為什么日本就敢調集軍艦到青島呢?開槍殺人的日本人也被中國法辦了么?這算什么“收回”?!①
不過是想售賣你的私貨,為什么把中國歷史改得一塌糊涂?!
1997年收回香港,距新中國成立確實隔了近半個世紀,但這可不是能力問題,這是一種目光長遠的策略安排,或者說戰略安排。這個策略,是利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將之擴大為他們之間的裂痕,把看似鐵板一塊的對華封鎖壁壘打開一個缺口,讓反共反華勢力的封鎖,形同虛設。這個被利用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主要的就是英、美之間的矛盾。
從鴉片戰爭之后到日本全面侵華之前,英國在中國有龐大的投資,也攫取了巨量的殖民利益。它對中國的龐大的投資滲入到舊中國的金融業、貿易業、運輸業、礦業、制造業和公用事業等各部門。在革命勝利之前它雖然抽走了很多投資,但是,到共和國建立前夕,它在舊中國仍有10.33674億美元的投資。中國與英國的貿易是英國極重視的,二戰之前,貿易總額最高的年份高達1.06億英鎊。但是二戰后,美國獨霸中國市場,不斷排擠英國,1947年,中英貿易額將至1100萬英鎊;1948年更降至600萬英鎊。因此,英國對美國極端不滿!
除了經濟利益上被美國壓制受巨大損失,在英國殖民地的分崩離析上,美國更是不遺余力地做損友,在戰后支持“民族自決權”,用這一利器瓦解了英法殖民帝國的幅員遼闊的殖民地。尤其對英國,利用戰后英國國力衰弱,無力控制遠東的機會,美國支持的“民族自決權”給了印度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的機會。印度、巴基斯坦的獨立,把英國最大的一塊殖民地硬生生從老英國肉體上切割下來。這樣的仇恨,英國要尋機報復。
1949年10月,人民解放軍解放廣州,并向粵東進軍,港英當局宣布香港、九龍進入“緊急狀態”。但是,鋪天蓋地的炮彈并沒有落入殖民地,共和國政府對香港暫時壓而不打,就是要看看這個和美國有重重矛盾的最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有什么樣的反應。對中國政府不打香港,英國很快有了反應,11月9日-11月11日,美英法三國外長在巴黎召開會議,商討武裝西德問題。會議期間,英國外交大臣貝文向美國國務卿艾奇遜通報了將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意圖。艾奇遜向貝文施加壓力,在承認問題上,英國要與美國保持聯合陣線。貝文答應,可以延遲對新中國的承認。延遲而已,但是一定要承認。這就是英國對美國的報復。1950年1月6日,英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1月9日,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復電貝文,表示愿意與英國建立外交關系,要英國指派代表來北京就兩國建交進行外交談判。3月2日,中英開始建交談判。
英國的這個舉動,可以看作是在政治上對美國的報復。
但是,英國畢竟是最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對美國報復的同時,頑固的反共立場絕對不變,玩弄兩面手法:一方面與臺灣偽政權繼續勾勾搭搭,一方面配合偽政權,在海外瘋狂劫奪中國在香港、新加坡的資產。更露骨的反共反華行動就是做美國幫兇,出兵朝鮮。所以,中英之間的建交之旅磕磕絆絆。②
英國在政治上對中國耍兩面手法,同時也對美國一邊明里幫忙,暗中拆臺。但是在對華貿易上卻唯利是圖“忠貞不二”,在以香港為基地的對華貿易上,做得風生水起,大發利市。這對于美國對華封鎖政策也是一個大的打擊,也是英國對美國的一種報復手段。這樣的報復手段效果如何?這里有美國對外援助事務管理署署長史塔生的材料:
【對共產黨中國全面禁運的政策,是美國的一貫立場。美國政府而且敦勸其他自由國家采取同樣立場。大多數西歐和亞洲的主要貿易國家不能采納美國的立場。這些國家雖在戰略物資的禁運上合作,但一旦禁運涉及棉花、肥料、紡織品、紡織機器、染料、藥品之類的貨物,它們就不愿斷絕其對華輸出。我們不必推斷這些政府的決心不及美國真摯,我們只須說,它們是處于不同的環境,因而以不同的眼光看問題。
這些國家中有許多深感它們對于對外貿易的嚴重依賴性。它們辯稱,它們不但在對華出售非戰略的出口貨上獲經濟利益,而且在從中國換來的進口貨以及它們所提供的航運服務上得到經濟利益。它們辯稱,這種貿易是有利于自由世界、而不是有利于中國的戰爭機器的。有些人還辯稱,保持中國與西方間堅強的經濟聯系是明智之舉,這樣可以減少中國對莫斯科的依賴,也許有一天會把毛澤東變成鐵托。一部分這些國家的貿易政策還受一件事實的影響,即它們和美國不同,它們已經給予中國共產黨政府以外交上的承認。
因此,我們大多數盟國繼續運出它們認為是非戰略的物資,以換取中國的貨物。1952年自由世界輸往共產黨中國的貨物約值2億5700萬美元。1951年為4億3300萬美元。1952年的減少是由于種種因素,其中包括:自由世界禁運戰略物資以及共產黨中國在1952年上半年對于西方貿易表面表示冷淡。……1952年所有對華輸出的自由國家中,香港以輸出9100萬美元(1951年2億8100萬美元)列居首位。香港輸出的主要項目——多半是其他國家的轉口貨——如藥品、肥料、染料、毛條、紙和紡織機器,巴基斯坦居第二位,輸出價值8390萬美元原棉。錫蘭以價值2600萬美元的橡膠交換中國大米(橡膠是戰略物資,但勸說錫蘭勿運的努力失敗了)。聯合王國運出價值1280萬美元的雜項物資,以鈉化合物(如苛性鈉)、肥料、毯子、毛條、紡織機器等為主。其他各國的先后次序為:埃及(棉花)、芬蘭(紙張、紙漿)、印度(黃麻制品)、瑞士(染料、紡織機器、藥品)?!竣?span lang="EN-US">
這段文字里,寫滿了美國人的無盡哀嘆,對華封鎖、禁運實際是空談!而且,我們要注意,文字中的紅字標出的國家和地區,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香港、巴基斯坦、錫蘭(斯里蘭卡)、印度,當然也包括英國,都在對華大做買賣。其中位居第一的地區,就是共和國壓而不打的香港!這其實是英國在利用自己在這些地區與國家的傳統的影響力,在背后推動的結果。對香港,壓而不打,對打破美國的對華圍困和封堵,有奇效,有奇功!這是一項利在長久的策略,是在新中國還未完成工業化之前,保障民生日用工業品不至匱乏的上上之選!這樣的策略,如港中大的歷史發明家秦暉,是看不懂的!他的腦筋,只是用在抹黑、貶低新中國的齷齪之處,他哪有什么高等級的思維!
這是新中國立國之初對外貿易中的進口,對外貿易中的出口也在美國人的這份材料里有:
【與輸往共產黨中國2億5700萬美元貨物同時,自由世界從中國輸入貨物約值3億4500萬美元,主要的項目有:大豆、干制蛋、水果、花生、植物油、鐵砂、谷類和豬鬃。香港輸入1億4500萬美元;馬來亞4000萬美元;印度3200萬美元;而美國居第四位,輸入2770萬美元。其余各國的先后次序為:西德、日本、瑞士、聯合王國。日本進口達1500萬美元,雖然該國經慎重審查后的輸華貨物僅略逾50萬美元?!竣?span lang="EN-US">
在這段文字里,新中國的對外出口中,香港仍是第一大出口目的地,這是對香港壓而不打策略的大收獲!第二位的馬來西亞,也是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它與新中國大做買賣,就有英國在背后的暗中推動,否則,它敢和美國封鎖中國的政策對著干么?印度,英國曾經的最大的殖民地,也加入到對華貿易中的隊列中來,是位居三的大戶,這也是英國暗中推動的結果!英國對美國欺凌,有軟辦法反擊!英國之所以這樣,固然有它逐利賺錢的本能驅使,但是,一個最要緊的前提,就是新中國對香港的正確處置,使英國愿意“看在香港的份兒上”和中國大做買賣,也更愿意用這種軟式的報復手段打破美國挑頭對新中國發動的封堵與圍困,盡管可能這并非是它的本意。
英國對美國的一系列報復,以及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深刻矛盾,毛澤東主席1954年7月7日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曾有過一段鞭辟入里的講話予以分析:
【現在英國一大幫、法國、東南亞各國、加拿大、墨西哥,還有一些南美的國家,都是不喜歡美國的。在目前世界上這樣四分五裂的形勢下,一塊鐵板那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它們反蘇,反共,反對中國,反對人民民主國家,反對我們這個陣線,那是真的;但是,它們那個資本主義世界是很不統一的,四分五裂的。美國現在主要的最大的目的,還是整這個中間地帶,就是從日本到英國這些地方,整得這些國家哇哇叫。……美國現在往往就是利用反對共產主義這個旗幟來把它那些朋友的地方占領起來。你看我們這個東方,它把日本占去了,把南朝鮮占去了,把臺灣占去了,把菲律賓占去了,泰國變成它的了,巴基斯坦變成它的了,還有土耳其、澳大利亞、新西蘭,所以把英國整得下不得地。日本是什么國家呢?過去英日同盟,日本是英國的同盟國。中國這個國家過去是英國為主的一些國家的半殖民地,后來被美國搶去了。我們的勝利不是得之于英國而得之于美國。今天中國勝利了,英國一則一懼,就是怕共產;一則一喜,就是我們把美國趕跑了,英國可以鉆進來做生意,趁著我們和美國還鬧別扭的時候,鉆進來做生意。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可以做生意的地方?!竣?span lang="EN-US">
新中國在暫不收回香港上的高級智慧,是秦暉所贊不絕口的那些1920-1930期間“多元的政治力量”所沒有的!那幫比土匪多一身統一著裝的官匪是沒有這樣的睿智的!俗話說“惺惺相惜”,難道對軍閥們贊不絕口的秦暉先生與某一路讓人膈應的人是同道??
英國不光因為頑固的反共、反華立場,大耍兩面手法,同樣,與做買賣一樣,它還在幕后推動那些已經獨立了的,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國家與中國建交:
【英國的對華承認態度對一些歐洲國家及英聯邦等國家產生影響。1949年底和1950年先后有緬甸、巴基斯坦、錫蘭、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等亞洲國家和挪威、丹麥、芬蘭、瑞典、瑞士、列支敦士登等歐洲國家率先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美國在中東的“蘇伊士運河危機”及東南亞的印支半島全面擠壓英法勢力的同時又與蘇聯開始全球爭霸。這反過來又刺激了包括英法在內的世界反美反霸的浪潮。六七十年代,原英法殖民地紛紛獨立,建立獨立主權國家。此間新獨立的國家,尤其是非洲地區新獨立的國家大多并沒有追隨不可一世的美國,而紛紛率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此間,中國與非洲的外交關系增幅最大,以至在聯合國內對美國的反華活動形成巨大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外交大豐收的背后,除了有中國支持第三世界的努力及蘇聯社會主義陣營推動之外,還有英法國家反美的“影子”。與五六十年代印度、巴基斯坦等亞洲英聯邦國家比較早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背景一樣,六七十年代非洲較早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多是與英國政治聯系密切的國家。】⑥
這絕對是英國對美國欺凌它的變相反擊。這其中有用新中國崛起牽制美國的用心,但是,如果沒有新中國處置香港時的慎重、穩妥,英國會“投桃報李”嗎?這樣的“投桃報李”客觀上對新中國也起了支持的作用,而這一切,最大的原因,就是對香港審慎的處理:暫不收回。這是大手筆,大謀劃!
近半個世紀才收回香港,有道理!是大智慧!躲在陰暗角落寫酸文、寫黑文對新中國進行抹黑的秦暉們,要么居心叵測;要么,他們的學問成色大成問題!
參考文獻:
①賈蔚昌 唐志勇 《山東通史·現代卷·上》45-53頁
②(謝益顯主編《中國外交史1949-1979》29-34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7月版)
③(《特別評估報告》(1953年3月9日) 陶文釗《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轉引自 張文木 《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上冊》 216-217)
④陶文釗《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轉引自 張文木 《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上冊》 217)
⑤《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國家團結合作》(1954年7月7日),《毛澤東文集·6卷》 333、334-335頁,轉引自張文木 《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上冊》227-229頁
⑥(張文木 《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上冊》 217)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長河紅陽 | 再與歷史發明家秦暉商榷:新中國“近半個世紀后”收回香港,不如“兩”民國?
2019-05-28?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