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楊軍:歷史虛無主義的三個表現
點擊:  作者:楊軍    來源:人民論壇  發布時間:2019-04-06 09:26:20

 

       導讀: 2018年,歷史虛無主義仍然極力表現自己:借助大眾娛樂惡搞、消費歷史,擾亂社會公眾的歷史認知;以“精日”言行顛覆歷史記憶、消解民族尊嚴;以“紀念”改革開放之名歪曲改革開放的性質、否定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近些年來,我國理論界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展開了系統、深入的批判,揭露了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與目的,撕下歷史虛無主義學術研究”“價值中立的偽裝,使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傳播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它并未偃旗息鼓,而是不斷變換、調整表達策略。2018年,歷史虛無主義仍然借道多種路徑頑強地表現自己,在以下三個方面尤為突出。

借助大眾娛樂惡搞、消費歷史,擾亂社會公眾的歷史認知

在當代中國,一些文化因其娛樂功能滿足了大眾緩解壓力、放松身心、紓解負面情緒的需求,成為普通大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近些年來,歷史虛無主義不斷借助大眾文化的多種形式,如影視劇、微博文章、微信公眾號、視頻音頻、表情包、內涵段子等,選擇一些情節性較強的歷史片段、英雄人物、紅色經典(包括文藝作品)等,在貼近大眾消遣娛樂、獲取信息、表達思想的習慣中進行戲說、惡搞,在制造看點”“笑料中引發人們對歷史的錯誤性認識。

2018年,以娛樂方式惡搞、消費歷史的現象并不鮮見,題材可謂廣泛。一些人拿英雄人物、紅色經典開涮,拿中國人民在近代歷史上經歷的痛苦開玩笑,如某公司為追求經濟利益,非法制作并傳播含有明顯戲謔色彩的慰安婦老人表情圖像,一些網絡文章著力從色情的角度描寫慰安婦生活;公然惡搞、消費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如某男子篡改國歌為時代之歌,《九陰真經》游戲玩家利用英雄帖修改國歌歌詞、加入侮辱性詞匯,抖音網紅特意用搞怪詞匯和語調篡改國歌并錄制視頻,作為自己直播音樂會的開場……一些影視劇通過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節編排和畫面色彩設計,刻意美化民國、貶抑新中國,還有一些影視劇有大量的史實錯漏。

值得注意的是,從種種戲說、惡搞和消費歷史的參與者來看,涉及到公司職員、在校大學生、社會青年、影視創作人員等。或許這些群體并不一定清楚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什么,或許沒有虛無歷史的主觀故意,只是為了高興”“吸粉或上座率、收視率。他們之所以產生符合歷史虛無主義傾向的行為,是因為歷史虛無主義以搭載大眾娛樂的方式,使其核心觀點、評價歷史的方法和價值取向在大眾化后下潛到大眾的心理層面,使人們的思想和情感因暗示和相互傳染作用而轉向一個共同的方向,形成特定的群體無意識,包括遠離崇高”“質疑主流”“娛樂無極限”“一切都別當真”“歷史是用來玩的等錯誤思想觀念,久而久之,在一定場合下,人們就會將這種無意識自然流露出來。可以說,普通大眾在不自覺中參與歷史虛無主義的喧囂,顯示出歷史虛無主義在蔓延中塑造社會心理,同時又以特定社會心理為支持進一步蔓延的路徑。

精日言行顛覆歷史記憶、消解民族尊嚴

2018年,精日現象引起社會的關注和熱議。從2018年春節期間兩人身著侵華日軍的軍裝在南京紫金山抗戰遺址前擺拍,到有人在微信群中發布南京殺三十萬太少等言論,謾罵、侮辱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再到某研究生在其新浪微博發布精日言論,國慶期間某企業營銷人員身著日軍服裝在鬧市區招搖,都顯示出精日分子錯亂迷失的身份認同、顛倒是非的歷史認知和媚日辱國的扭曲價值取向。精日行為罔顧民族感情、目無道德法規,引起社會公憤,但輿論空間中還存在著一些為精日辯護的聲音,或把精日淡化為哈日,或將其解釋為一般性的嬉鬧”“cosplay(角色扮演),或是把精日視為與愛國無關的個人愛好、個人權利和自由,等等,似乎中華民族曾經經歷的深重苦難輕如鴻毛。

精日現象的出現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與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熏陶”“培育不無關系。長期以來,歷史虛無主義的種種言論在擾亂人們歷史觀和價值觀上持續發力。其一,美化帝國主義侵華行徑,宣稱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尤其是為日本侵華洗地,宣揚日本并無亡我之心,只是關注滿洲國的歸屬中國對日外交缺乏理性,導致戰爭爆發等,還美化偽滿政權,一些制造“1945年滿洲國工業亞洲第一,超過日本本土”“滿洲國富強發達謠言的文章在網絡空間大量轉發。其二,強調認識歷史要客觀”“價值中立,還應該換位思考,把抗日戰爭表述為中日戰爭,把淞滬抗戰稱為上海事變,其實質是屏蔽中國抗戰的正義性,鼓動放棄民族立場。其三,混淆是非,指責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為極端民族主義”“盲目排外,吹捧抗戰期間的漢奸是為國為民,要從人性的角度去評價,為他們平反昭雪。其四,一些抗日神劇和電視、網絡專欄節目完全違背歷史事實,胡編亂造,惡搞抗日英雄,調侃抗戰艱辛。這一切都制造了一種不尊重歷史、不堅守民族利益、歷史可以任人評說的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對普通大眾,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產生嚴重誤導。2018精日分子動作頻頻,可以說既是歷史虛無主義蔓延、影響的結果,也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一種極端表現。

當前,精日群體分散在多個網絡平臺,活動隱蔽,只是在大量的跟帖、評論中表達,在貼吧、問答網站等網絡空間發聲。盡管精日言行要虛無的是近代以來中日兩國關系的歷史,盡管精日言行受到的譴責遠多于辯護,但其社會危害不可小覷。它試圖顛覆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抹殺中華民族抵御外辱的歷史意義,破壞人們關于中國近現代歷史,尤其是抗日戰爭歷史的認知,挑戰社會道德底線、民族尊嚴底線和民族情感底線,影響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和價值觀。當代中國倡導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學互鑒,對學習研究日本文化,對喜歡日本動漫、影視劇和科技成果的個人和行為都給予尊重,但這決不意味著對精日現象的放任自流。依法懲治精日言行的社會共識正在形成。

紀念改革開放之名歪曲改革開放的性質、否定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近些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善于借船出海,抓住一些重要時間節點宣揚自己的觀點。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歷史虛無主義再次利用紀念改革開放這一話題來發揮影響。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充分肯定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充分總結改革開放的重要經驗,以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信心和決心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歷史虛無主義紀念改革開放卻表現出兩種傾向:一是將改革開放定義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并將我國改革開放的成績歸結到以歐美為師”“向人類文明大道回歸,從而歪曲我國改革開放的性質、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億萬人民的勞動創造。二是無視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將對改革開放的肯定建立在貶抑、否定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上。或是簡單地將改革開放前的生活描述為吃不飽”“一年都穿不上新衣服,或是大談改革開放前思想受到鉗制”“沒有自由”“封閉自大等不實言論,抹殺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這一段時間里我國所取得的成就,似乎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建設只是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這些政治運動,沒有給當代中國的發展留下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似乎當代中國

發展進步是從1978年開始白手起家的。

歷史虛無主義紀念改革開放與中國共產黨紀念改革開放的立場和觀點有根本不同。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明顯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確,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的生產力發展狀態、對外開放情況、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與現在不可比擬。對這一時期的評說,一是應該堅持歷史性,要將其提到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作具體分析;二是要看這一時期相比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什么、貢獻了什么;三是要分清這一時期歷史的主流和支流,歷史虛無主義將改革開放前的現象與改革開放后的現象作膚淺的歷史類比,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歷史的支流當作主流,違背了科學精神,也暴露了其特定的用心和取向。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種種癥候,凸顯其能動性與隱蔽性

其一,能動性從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主體來看,它超越了專業領域和知識分子學術討論的范疇,通過借助大眾文化的多種形式深入日常生活,招兵買馬,不斷拓展自身的社會覆蓋面。一些人在歷史虛無主義種種手法的引導下,已經被卷入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接受其主要觀點、思想方法和價值取向,成為不自覺的參與者。這種狀況反映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爭奪話語權、增強影響力的強烈能動性,說明其善于根據現實環境調整策略,仍然保持了相當的活躍度。

其二,隱蔽性。從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表達方式來看,歷史虛無主義善于利用多種方式表達,而將真實訴求掩藏其中。它青睞大眾文化,不僅僅是因為大眾文化具有普及性,受眾廣泛、適應不同的社會階層,更在于大眾文化所具有的商業性、娛樂性,往往使人們以為它是意識形態的荒原,與主義無關。歷史虛無主義利用大眾文化的種種形式,在消解民族憂患意識、抽空歷史事實、英雄烈士和紅色經典等蘊含的歷史記憶、價值追求和精神力量,培養背離、抗拒現實政治制度社會心理的同時,掩蓋其意識形態指向和政治追求。同樣,歷史虛無主義打出紀念改革開放的旗號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也是要披上政治正確的面紗,既繞過網絡信息監管,又迷惑大眾。

2018年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凸顯的三種表現和兩個特點,在客觀上對我們控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蔓延,消除、克服其負面影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進一步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內容上積極回應大眾的現實關切、反映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表現形式和表達路徑上要符合大眾習慣。加強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深入研究及動態研判,一如既往地與其進行思想斗爭。另一方面,需要在大眾日常生活層面精準發力,驅逐歷史虛無主義的魅影。為此,要認識任何文化都是意義的載體,大眾文化往往是在娛樂、消費中消解或者建構意義的,要正確把握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要積極引導大眾文化的發展方向,引導文藝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探索更豐滿、更接地氣的歷史講述方式、英雄形象塑造方式、紅色經典傳播方式。

(作者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楊玉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