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華為發(fā)布 Mate X 和 Mate 20 X 兩款5G手機以后,有一家供貨商企業(yè)又被媒體推上了輿論的風口。
夸它的人說它是“中國工業(yè)崛起的代表”,罵它的人說它是“國家的蛀蟲”,是“扶不起的阿斗”。
它早就不聲不響地做到了無數(shù)個世界第一:
全球液晶面板出貨量第一
全球毛利率業(yè)內第一
全球新申請專利數(shù)量業(yè)內第一
全球首發(fā)產品比例業(yè)內第一
智能手機用液晶屏市場份額全球業(yè)內第一
平板電腦屏市場份額全球業(yè)內第一
……
可它“領著”地方政府的投融資,每年的財報要么是大額虧損,要么是略微盈利,在股市上的表現(xiàn)也很平庸。
圍繞在它頭上的,有太多的光環(huán)和爭議了。
它的名字叫京東方(BOE)。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京東方的歷史,來看一看這家滿載榮譽,卻總是被某些國人質疑的企業(yè),到底為什么難以大幅度盈利。
如果你看懂了九死一生的京東方,你也就看懂了中國的“大國工業(yè)”,到底該往哪里走。
01
朽木,不可雕也?
1992年,北京電子管廠的副廠長王東升準備辭職下海。
當時新領導班子已經提前“泄露”了,同事們偷偷告訴他,他即將升任廠長。
但他打定了主意要走,這已經是第三次了。
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老師傅的一句話徹底擊潰了他的心理防線。
他決定留下來,讓這艘沉沒的巨輪重新浮出水面。
曾作為總會計師的他,最清楚廠里的營收狀況有多凄慘——
1991年,工廠全年虧損6458萬元,借款3.06億,固定花銷8000萬,每天干不干都要花掉23萬,全年銷售額只達到生存及格線(餓不死)的46%。
廠長張紅飚在大會上說:“我們要丟掉(政府施救的)幻想,自己救自己。”
但那年春節(jié),壓力山大的他還是忍不住給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寫信,希望國家救廠,最后卻只得到了一句批復:“退還張紅飚廠長。”因為那時的中國,已經堅定地走上了市場經濟的道路。
曾經的電子管廠不是這樣凄慘,在建國的前30年里,它是中國最大、最強的電子元器件廠,60年代還是亞洲最大的電子管廠。
1960年,北京電子管廠給國家上繳的利潤高達1.1856億元,工廠研制的大型發(fā)射管、陶瓷管、無縫鎳管和各種半導體器件,為新中國的國防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好景不長,60年代,中蘇交惡,國家把大量的資金投入中西部的13個省和自治區(qū),支援“三線建設”,既是支援落后地區(qū),更是防范可能的戰(zhàn)爭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北京電子管廠必須為國家需要作出犧牲和讓步,位于北方的電子管廠,必須給中西部地區(qū)提供各種援助。
從1956到1984年的28年間,電子管廠對外援建工廠31個,輸送干部2186名,技工1362名。工廠旗下的多個生產線、分廠,被移交、合并到了外地的其他工廠,導致建廠30年時間里,工廠規(guī)模沒有擴大,反而不斷萎縮。
1956—1965年,平均年利潤4300萬元;
1966—1975年,平均年利潤3700萬元;
1976—1985年,平均年利潤1800萬元。
到了八九十年代,彩色電視機成為中國最主要的電子工業(yè)產品,半導體和集成電路開始大規(guī)模替代電子管,北京電子管廠也想抓住風口,實現(xiàn)企業(yè)轉型。
但不幸的是,國家對彩電制造業(yè)一開始定下的戰(zhàn)略,就是從引進開始做。而一個生產元器件的廠子,除非你一上來就能給國外引進的彩電整機做配套,否則你做不了供應商。
所以當時只有四川長虹這樣生產彩電整機(大電視)的廠子受益,得到了大發(fā)展,而北京電子管廠就被甩下了——哪怕你能研制出彩色顯像管。
到1986年,北京電子管廠已經成了一個被“榨干”的企業(yè),工廠7000多臺設備,將近一半都是服役20多年的老舊設備,張紅飚在任第一周就發(fā)現(xiàn),煤氣罐上打了20多個補丁,讓他冒了一身冷汗。
全廠一年人均創(chuàng)造的利潤只有1442元,萬般無奈之下,電子管廠組織職工去搬卸大白菜、折書頁訂書、女工打毛衣,到飯店去干保潔服務,去首都機場托運行李,變賣廠里的氧氣瓶……
北京電子管廠的銷售收入和利潤(1982—1991)
工廠已經到了沒錢買原材料的地步——“我廠買煤的錢都是向銀行貸來的”。
連續(xù)11個月,廠子發(fā)不出工資和退休金,在酒仙橋地區(qū),已經出現(xiàn)了老職工到菜場撿白菜葉的情況。
就在這個時候,副廠長王東升被推舉出來,接任新廠長。
早在80年代,他就是廠長張紅飚重點培養(yǎng)的青年骨干,送他到香港,脫產學習國際金融,實習了3個月。
1988年,他升任財務處處長,花了三個月時間想出一個改革方案,給工廠干部培訓,講了不到5分鐘,下面已是鼾聲一片。他發(fā)現(xiàn),上歲數(shù)的領導干部對他的改革思路毫無興趣。
這么多年干下來,他覺得國有體制沒有希望了,于是萌生了離開的想法。
當時王東升連調動手續(xù)都辦好了,廠長張紅飚卻腫著腳,來到他家里談話,流著淚對王東升講這個企業(yè)的光榮歷史,希望他把企業(yè)改革的重任擔當起來。他說企業(yè)這么難,需要年輕人留下來去做,“我們支持年輕人”。
老廠長聲淚俱下的講述感動了他,他留了下來。
但到1992年,這個廠子眼看就要沒救了,王東升正準備辭職“下海”,到中信旗下的一家公司擔任常務副總。
老同事一個勁兒地挽留他,他嗆了一句:“我憑什么要留下來?”
老師傅回了他一句:“就憑讓我們的師傅不再去菜市場撿白菜幫子!”
王東升哽住了,他再也說不出反駁的話。
最終他選擇留下,但他提了幾個條件:工廠要進行股份制改造,取消官本位,向職業(yè)經理人過渡,鼓勵出國考察,學習先進技術等等,廠里都同意了。
王東升對京東方有多重要?毫不客氣地說,如果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京東方,沒有中國液晶產業(yè)的半壁江山。
02
一只鬧鐘引發(fā)的30億收購
1992年5月,脫胎于北京電子管廠的北京東方電子集團公司成立,王東升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四五工程”,實現(xiàn)“老廠的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
用五年時間(1992—1996),使集團年銷售總額達到五億元以上,年利稅總額五千萬以上,員工人均年收入五千元以上。
為了募集資金,他動員大家入股,領導干部每人出5000元,h普通員工自愿每份500元,多買不限,就這樣籌集到現(xiàn)金670萬元(只夠發(fā)3個月的工資),成了東方電子集團的第一筆改革“種子基金”。
但是集團到底該做些什么呢?一開始就像沒頭蒼蠅一樣亂撞。
為了“活下來”,各級領導“饑不擇食”地尋找能迅速盈利的項目:
賣保健營養(yǎng)茶,賣“東方壺”,賣爽口液,申辦邊境易貨貿易公司,經營“北京烤鴨店”,成立電器維修中心,賣節(jié)能燈、賣制冷設備……跟電子管和半導體沒有半點關系,其中大部分項目要么失敗,要么胎死腹中,做成的項目并不多。
90年代,通過跟日方合資做的一些項目,集團每年可以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還在國內B股上了市。
王東升提出新的戰(zhàn)略:要奮斗10至15年,把東方電子建成中國的“三星”(一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際化大公司),年營收到2010年要達到200億人民幣。
1999年,東方電子集團銷售收入8億,利潤7000萬。
2001年6月18日,集團正式改名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像八九十年代的北京電子管廠一樣,京東方一直渴望找到自己的主營業(yè)務。
21世紀初,京東方在B股增發(fā)20億港幣,手上握有30億元的現(xiàn)金。有人建議買望京的地,因為當時望京正被開發(fā)成住宅區(qū)。
如果當時真買了,今天的京東方是一個靠賣樓就能吃穿不愁的企業(yè)。
但在當時,王東升說了一段話:“我們是搞工業(yè)起家的,搞房地產我們也不懂。如果連我們這些人都去做房地產,那誰來搞工業(yè)化?我們還是搞工業(yè)化吧。”
“我們的血液里面就流著工業(yè)的血,房地產有人搞,不缺京東方一個。”
發(fā)心很好,但做什么呢?1995年,王東升在日本夏普參觀的時候,對方送了他們考察團每人一個彩色液晶顯示的鬧鐘作為小禮品,王東升把玩著這個小東西,已經預感到液晶顯示器可能是電子工業(yè)的下一代產品。
從那時起,京東方就成立了項目研究小組,開始尋找顯示領域的下一代替代技術,其中就包括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液晶顯示器。
但是怎么進入這個工業(yè),京東方的高層們還是一頭霧水:
世紀之交時,TFT-LCD已經進入大規(guī)模產業(yè)化階段,日韓企業(yè)形成了先發(fā)優(yōu)勢,專利技術壁壘一大堆,光靠國內自主研發(fā)速度太慢,投資門檻又高。
就在這時,京東方迎來了“天時”,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讓日韓企業(yè)遇到嚴重的財務困難。
聽到韓國現(xiàn)代集團的液晶顯示器業(yè)務(HYDIS公司)要出售的消息,京東方果斷抓住了這個機會,用3.5億美金(約合30億人民幣)收購了這家公司的生產線和全部技術。
說京東方的收購占據(jù)了“天時”,不僅是選對了日韓的外部時機,更是選對了中國彩電行業(yè)的內部時機。
上個世紀末的二三十年里,中國通過技術引進,形成了一整條彩電產業(yè)鏈,長虹、康佳、TCL、創(chuàng)維、海信等一批大企業(yè)崛起。
80年代,彩電產值占中國電子工業(yè)的比重高達56%,“電子工業(yè)命系彩電”。直到21世紀的最初幾年,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yè)TOP 10都以彩電企業(yè)為主。
但同樣在21世紀初,一場技術革新?lián)Q代的風暴正在日韓各國迅速蔓延,以液晶為主的平板顯示器,正在大規(guī)模替代中國彩電使用的傳統(tǒng)CRT顯像管。
全球市場CRT電視和液晶(LCD)電視銷售數(shù)量的份額
如果你家用過那種又笨又重、像個方盒子一樣的大電視,那個就是CRT彩電。
從2003年國內首次出現(xiàn)液晶電視,到2008年液晶電視銷量超過CRT彩電,前后只用了短短6年時間。
而這場“液晶風暴”讓中國彩電業(yè)在過去20多年里發(fā)展起來的“優(yōu)勢”頓失。
國內歷年彩電分品類零售量比例圖
(黑柱是CRT彩電,深灰是液晶)
從2007年開始,安彩、永新、賽格日立等CRT彩色顯示管廠相繼停產倒閉。
而京東方收購韓國液晶生產線的意義,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凸顯了出來。
有人會很不屑:收購,跟合資能有啥區(qū)別?不都是買人家現(xiàn)成的嗎?大不一樣。
很多所謂的“中外合資辦廠”,用的是引進的現(xiàn)成設備和生產線,設計圖紙和工藝流程被外方嚴格“保密”,外方派駐的技術人員只告訴中國工人做什么,卻不告訴他們“為什么”——外方對中國實行全面的技術封鎖,中國只是一個占了股份的代工廠。
而京東方收購韓國液晶面板公司,是100%的股權收購,包括公司的一切資產、圖紙,乃至技術人員,都歸到“京東方”名下,由中國人差遣。
京東方與其說買了一條生產線,不如說買了一把解開液晶面板全套技術封鎖的“門鑰匙”。
有人可能還會質疑:京東方收購的明明是韓國人不要的“垃圾”,一條低世代的3.5代液晶生產線,學來了技術又有什么用?
的確,在液晶行業(yè),“第N代”的生產線,N越高,代表著能生產、切割出來屏幕尺寸越大。但問題是:高世代(N越大)的生產線,外方也絕不會賣給中國人啊!
對京東方來說,收購韓國一條3.5代線不是目的,只是一個起點——他們要憑借收購的技術,將來在國內建設更高水平的5代線。
京東方收購HYDIS公司全部股權后,改名“韓國京東方”(BOE-HYDIS)。
收購后1年,趕上了全球液晶面板價格上漲,韓國京東方從第二個月就開始盈利,到2004年6月總計盈利6000萬美元。
但京東方最關心的不是這個,而是立刻實施在北京建設5代線的決策。
2003年9月26號,京東方第5代TFT-LCD生產線在北京亦莊開發(fā)區(qū)動工。
2005年1月,京東方5代線生產的17英寸液晶顯示屏首次出貨,成功量產,但京東方人卻愁眉苦臉。
他們趕上了“液晶周期”的低谷,5代線剛動工時,17英寸屏每片還是300美元;但是到了投產時,每片價格卻跌到150美元。
液晶周期(1990—2003)
結果2005年,京東方全年虧損總額達到16億元,這是京東方1993年扭虧以后的第一次年度虧損。
2006年,京東方繼續(xù)虧損17億,銀行都不給京東方貸款了,還驚動了證監(jiān)會,懷疑京東方內部調節(jié)利潤導致價格波動,但查了3年宣布京東方“無罪”,液晶工業(yè)就是這么個鬼樣子——
在世界范圍內,當液晶面板供不應求的時候,價格上漲(↑),促使液晶行業(yè)有新投資、新玩家進入,產能擴大以至于過剩(↑),價格下跌(↓),吸引更多需要顯示器的工業(yè)品開始采用“便宜了”的液晶面板,液晶應用范圍擴大(↑),導致產能又不足了(↓),價格上漲(↑),又吸引新玩家、新投資進入……
這就是傳說中的“液晶周期”,每過幾年完成一次。
北京5代線投產的2005年初,正處在一次周期的低谷,全行業(yè)都在虧損。
液晶周期(2002—2008)
京東方為了維持運轉,甚至賣掉了韓國京東方,以求自保,但還是還不起銀行貸款,跪求各大銀行把還貸期從5年延長到了10年,否則資金鏈真的就要斷了。
京東方財務數(shù)據(jù)(2003—2009)
面臨財務危機,很多干部員工又開始質疑:進入TFT-LCD行業(yè)是不是一個錯誤?
頂著巨大壓力的王東升只有一句話:“如果我們倒了,我們這些人還在中國,也算是為中國液晶產業(yè)墊了個底,也算是先烈。”
在京東方的至暗時刻里,所有人咬著牙,等待著隧道盡頭的微光,一點一點變亮。
為了不因為連續(xù)三年虧損,從上交所摘牌退市,王東升忍痛要把虧損的5代線從京東方資產中剝離出來,保住京東方集團的上市“殼子”。
萬沒想到的是,從2007年4月開始,液晶面板市場突然好轉,價格開始反彈,17英寸液晶面板,出貨價快速上漲30%,從5月開始就扭虧為盈,設備開工率和產品良率都接近全球領先企業(yè)的水平。
面對這個“突然”的變化,京東方高層似乎還沒緩過神兒來,而分拆5代線的計劃也緊急叫停了。
北京5代線運營的全面好轉,使2007年京東方集團全年實現(xiàn)凈利潤近7億元,迅速還清了大部分債務。
2008年7月,通過增補設備,優(yōu)化工藝流程,5代線產能突破100K(也就是月產10萬片),連三星這樣的液晶面板大公司,都來采購京東方的TFT-LCD。
等一下,這是不是太順利了?
京東方瞬間扭虧為盈,神仙一般大踏步前進,難道是踩了狗屎運嗎?當然不是。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建設5代線的時候,京東方連一個真懂TFT-LCD的技術人才都沒有。
他們靠誰?靠的是從韓國京東方派來的120多名韓國工程師,他們已經是京東方集團的“自己人”,他們腦子里的知識,才是這場巨資收購中最值錢的“寶貝”。
在北京建設5代線,不光是為了在中國建廠,更是要從無到有地培養(yǎng)起一支液晶領域的中國工程師和技工隊伍。
干中學,學中干,是京東方區(qū)別于其他“中外合資”“并購”企業(yè)最大的不同。
收購不是買一只下金蛋的雞,而是掌握產蛋的方法,自己下金蛋。
北京的5代線,與其說是一個液晶面板生產平臺,不如說是一個學習平臺,是京東方的“藍翔技校”。
建線、除塵、生產,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細節(jié),中國的工程師和產業(yè)工人如饑似渴地“偷師”著,而有些訣竅根本就難以用文字和圖紙表達。
能夠把外來知識轉化成為自身能力的唯一途徑,就是高強度的學習。
一名叫劉家安的山東工程師,在建設5代線的時候,發(fā)現(xiàn)韓國老師根本不肯教他。韓國人是出了名地講究“長幼尊卑”,必須無條件服從,不許有反對意見。
一個韓國上司每天就告訴他,設備放哪兒,產線怎么布局、畫線,但是不給他“講道理”,劉家安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那么做,一天干12個小時,倆人說不了幾句話。
有時候做完,劉家安就把要點記下來,然后自己琢磨,弄不明白就跟其他中國同事討論,那段時間劉家安很壓抑,感到毫無尊嚴。
四五個月以后,情況開始出現(xiàn)變化,劉家安的“師傅”跟設備廠商開會的時候,會偶爾帶上劉家安,還會問劉家安對設備有什么問題,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問。
下班時間,劉家安跟師傅和設備商聚餐,干了一瓶白酒,從此關系越來越親近,師傅教他教的也越來越多。
后來劉家安才知道,師傅一直在暗中觀察,哪個學徒更適合“挑大梁”。果然不久之后,劉家安成了第一批被提拔為副科長的中國工程師。
有一次,當劉家安沒日沒夜地算了好幾天,算對了一個非常核心的液晶聯(lián)動公式以后,韓國的產品科科長松了口,向中國工程師全面放開開發(fā)圖紙,中國工程師終于可以搞懂所有的設計原理了。
劉家安興奮地跟手下的8個年輕中國工程師講:“我們有很多東西要學。”
京東方的學習和進步,跟一個學生的學習和進步,沒有任何區(qū)別。
中國有多少考生(企業(yè)),以為花重金買來黃岡真題(外國設備)、衡水密卷(高端生產線),自己一道題都不用動腦子解(不吃透工業(yè)核心技術),就能考上清華北大(實現(xiàn)產業(yè)崛起)?簡直是白日做夢!
只有當學習者積極學習外來技術時,國與國之間的技術“轉移”才會真的發(fā)生。
高強度地學習,是任何組織和個人由弱變強的唯一途徑。
2005年,京東方開始自己設計產品,2006年開發(fā)出3款產品,2009年開發(fā)出10款新產品,中國TFT-LCD工業(yè)也迎來歷史性的大轉折,而這一切都是從京東方向高世代線擴張開始的。
03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2007年4月,信息產業(yè)部副部長婁勤儉表示,我國的平板電視顯示器件幾乎全部依靠進口,導致中國平板電視的利潤大多被國外廠商攫取,這種情況“令人擔憂”。
而京東方的5代線主要針對計算機,不能滿足平板電視顯示屏生產。
“目前投資一條平板電視顯示屏的投資要上百億,單靠企業(yè)自身去投資很難……希望各個相關部門、金融機構重視,給予支持。”
婁勤儉表態(tài)的時候,正是CRT彩電開始全面崩潰,各地政府試圖力挽狂瀾的時候,當然,這也正是京東方開始“秀肌肉”的時候。
只是在很多人的成見中,只有“六塊腹肌”的京東方,似乎還是拼不過“八塊腹肌”的外企。
2006年,深圳推出“聚龍計劃”,希望找到液晶面板企業(yè)跟TCL、創(chuàng)維、康佳、長虹四家共建生產線。
深圳正在跟京東方接洽的時候,攪局者來了——夏普。
當時一些地方政府,還是覺得“遠來的和尚會念經”,于是在2007年7月,深圳與夏普簽署合作協(xié)議,準備投資280億元,在深圳建設國內第一條7.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可是一個多月以后,夏普就找些理由,撤攤子不干了。
京東方沒能在深圳建成高世代線,便主動調整戰(zhàn)略,“選擇一條進可攻、退可守的道路”,先在成都建了一條4.5代線——“在中小尺寸液晶面板領域(比如手機屏幕)做到最強,再伺機往下走。”
“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們后來也沒想到,在智能手機爆發(fā)的年代,這條低世代線竟然成了京東方的一座“大金礦”。
再然后,當合肥市主動找到京東方,簽約建設6代線項目時,夏普又來了,他們的投資預算還比京東方便宜45個億。
合肥市政府原本很堅定地想跟京東方合作,但還是搖擺了一下:“要不兩條線一起上?”
當他們了解到深圳的“前車之鑒”以后,最終識破了夏普的詭計,選擇了京東方。
有媒體分析,夏普從來不想在中國建高世代線,他們出頭攪局,就是給各地政府“畫餅”,然后談判1-2年,再找托詞退出,好把中國進入高世代線的時間往后拖延2-3年。
2009年4月,總投資175億的京東方6代線在合肥破土動工,投產后可以覆蓋18到37英寸的各種尺寸的產品,中國彩電業(yè)第一次獲得了顯示屏的本土供應來源。
當時的全球金融危機,讓液晶周期突然陷入衰退,包括三星、LG、夏普在內的這些巨頭只能放緩腳步。在他們喘息的時候,京東方迎來了盼望多年的擴張機會,開始了逆勢擴張之路。
2009年8月31日,京東方8.5代線在北京亦莊開發(fā)區(qū)舉行奠基儀式,項目總投資規(guī)模達到280億元,將于2011年投產。
而就在同一年,與京東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跟它同時進入TFT-LCD產業(yè)的上廣電倒下了。
上廣電的困境,正是源自技術上的不自主。從日本合資引進的生產線,技術控制權一直掌握在日方手里,關鍵零部件、設備材料都被日企控制,上廣電無法有效進行成本控制。
更要命的是,中方無權利用引進線技術去建新的生產線。
“以市場換技術”本身沒有錯,但是一個沒有主導權的市場,是根本換不來技術的。
說白了,人家捂著不讓你學,你什么都沒學會,最后只能聽人家的。
從2003年通過收購進入液晶工業(yè),到2009年開建高世代線,京東方度過了6年難熬的時光。
而京東方8.5代線的上馬,在液晶產業(yè)內像是一場“地震”,使國外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一夜之間崩塌——外資聞風而動,紛紛宣布要在華設廠(后來因為各種原因黃了不少),各地爭上高世代線的“液晶熱”席卷中國大地……
京東方走的自主掌握技術的道路,成了對那些領先者們最大的威脅。
2012年,京東方在經歷了連續(xù)四年虧損后,用四條生產線的滿產滿銷——100%產能,賣了個一干二凈,實現(xiàn)主營業(yè)務的盈利。
同時京東方又開始建設合肥8.5代線、鄂爾多斯5.5代AM-OLED生產線和重慶8.5代線,擴張氣勢令人目眩。
除了生產線的擴張,京東方還加緊投入技術研發(fā):
2011年,京東方專利申請數(shù)量突破1000件;
2012年,專利申請數(shù)量翻番;
2013年,達到4200多件;
2014年,達到5100多件。
今天在手機和高端電視上非常時髦的OLED技術,在國際上根本不存在“引進”的可能性,所以京東方就組織研發(fā)團隊自助開發(fā),下笨功夫——
從查閱論文和資料開始,沒有任何基礎數(shù)據(jù),工藝也都沒有,就靠自己把系統(tǒng)建立起來——“一開始往里面投片,關于時間、溫度、壓力等數(shù)據(jù)都是從零開始試驗出來的。”
2013年,全集團技術人員總人數(shù)是7000多人,產品開發(fā)中心有1000人,技術研發(fā)中心有800多人。
京東方已經轉變成一個研發(fā)與制造并重的企業(yè),所以國際巨頭再想把中國企業(yè)甩開,答案只有三個字兒——“沒門兒”。
最重要的是,隨著各條產品線面板尺寸的全覆蓋,京東方不再“靠天吃飯”,不再完全看”液晶周期“巨幅波動的臉色,而是靠產品開發(fā)和技術進步去贏得需求。
2013年,京東方實現(xiàn)凈利潤23.5億元,比上一年增長800%。
京東方在技術上不斷接近前沿,“我們不再是只能看領先者的背影,而是已經看到了對方的側影”。
從2004年到2014年的11年間,京東方投資1400億元,建設了7條半導體顯示器生產線。
一個制造企業(yè),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做出如此高強度的投資,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業(yè)史上是首例。
更令人振奮的是,這些巨額投資迅速轉化成了激烈市場競爭中高開高走的工業(yè)生產能力。
早在2013年,王東升就提出:京東方要以進入世界前三為目標,毫不猶豫地在TFT-LCD產能上繼續(xù)擴張。
“我們沒有適可而止的想法。”
韓國媒體稱:“京東方依靠中國內需市場擴大供給,導致名列前茅的LG和三星顯示也非常緊張。”
從2014年12月到2015年4月的短短半年時間,京東方又接連宣布,要建設成都6代線、福州8.5代線和合肥10.5代線,三個項目總投資920億元。
可以說,京東方從2008年開始的擴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由單個工業(yè)企業(yè)發(fā)動的最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擴張。
京東方的融資和擴張
在中國,有一些媒體,只懂短期投資、立刻見效的“財務邏輯”,不懂得液晶行業(yè)的“產業(yè)邏輯”。
他們說,京東方是“虧損不止,所以才融資不止”——京東方每一次為新建生產線的融資,都是為了彌補虧損,已經陷入了“越虧越投,越投越虧”的怪圈。
有人看深圳市要跟外企合資上馬8.5代線,立馬就說京東方在建的6代線還未投產就已經“落后兩代半”了——殊不知不同代際的產線,有著生產不同尺寸面板的用途。
有人看三星早早宣布投產OLED,就說“OLED時代馬上就要到來了”,京東方死守液晶屏是迂腐、落后。
事實上,OLED產能爬坡困難重重,只能先投放高端市場,未來可見的一段時間里,液晶會和OLED各領千秋,而不會像CRT彩電那樣被快速替代。
還有媒體說,京東方是“燒錢王”,專門忽悠地方政府,靠政府補貼生存,根本掙不掙錢,說京東方靠液晶周期“短期回暖”,看它還“能風光幾時?”
京東方集團顯示業(yè)務的銷售額和凈利潤(2003—2015年上半年)
是不是“大忽悠”,要看錢砸進去,是不是“打了水漂”,能帶來多大的產出和GDP貢獻——2018年,京東方全年營收接近1000億人民幣,這樣憑本事吃飯的工業(yè)企業(yè)也能叫“大忽悠”?
中國一些媒體只會按照“財務邏輯”,看短期波動和盈虧,卻看不懂高技術產業(yè)“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防止外資壟斷重要領域的產業(yè)邏輯。
如果中國企業(yè)全體退出液晶行業(yè),讓日企韓企在全球壟斷,掌握定價主動權,攫取液晶面板的超額利潤,就會讓中國的手機、電腦、電視終端企業(yè)苦不堪言。
每過三年,液晶顯示面板價格會下降50%,若要生存下去,產品性能和技術水平必須提升一倍以上。
想要在液晶產業(yè)的“牌局”上繼續(xù)玩兒下去,就必須重投入,通過技術驅動提升產品價值,用更新、更好的產品實現(xiàn)盈利。
如果中國企業(yè)不想在液晶“牌桌”上“玩下去”了,相關產業(yè)就只有任人宰割的命。
這就是京東方,以及所有像京東方一樣堅持大額投資、自主研發(fā)的中國企業(yè),與國際巨頭持續(xù)抗衡的真正意義。
人們對京東方的態(tài)度,總是呈現(xiàn)著過度的兩極分化:要么“棄如敝屣”,要么“奉若神明”——
當很多人聽說京東方2019年上半年全球出貨量第一的時候,當人們聽說蘋果也把京東方加入供應商名單的時候,當人們聽說華為新款5G折疊屏手機 Mate X 用的是京東方的屏的時候,人們又想把這家企業(yè)“吹上天”。
而真實的京東方,既沒有被“惡語中傷”的那么不堪,也不是一家多么完美的企業(yè)。
如果你去知乎上搜一搜“在京東方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你會發(fā)現(xiàn)如今已經幾萬人的京東方,依然有很多“大企業(yè)病”,有很多內部問題需要解決。
京東方員工總數(shù)(2008—2014)
即使它今天全球出貨量第一,它在產品線布局和利潤水平上和老對手三星還有著不小的差距。
比方說2018年,京東方全年營收971億,凈利潤34億,而三星顯示憑借在高端屏幕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僅2018年第三季度的凈利潤,就達到45億元人民幣,超過京東方全年利潤。
京東方雖然在高端OLED上發(fā)力追趕,但三星在手機OLED屏幕中市場占比高達93.3%,京東方連3%都不到。
OLED產業(yè)利潤更加豐厚,如果京東方想創(chuàng)造更多利潤,必須向高端屏幕市場進軍。
就像王東升自己說的,比產量更重要的,是質量。京東方這家成立只有20來年的年輕企業(yè),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為什么今天,我們要討論京東方?不是為了“洗白”或“抹黑”一家中國企業(yè),而是為了探討一種產業(yè)模式——“京東方模式”。
從模仿起步,走自主創(chuàng)新的道路,還是從引進合資起步,走技術依賴的道路?它牽動著一個行業(yè),乃至一個國家長期的經濟命脈。
一個對比的例子,就是中國的汽車行業(yè)。
從80年代開始,中國汽車工業(yè)倉促走上了合資引進技術的道路。
通過利潤分成、各種技術轉讓費、設備采購費,中國汽車企業(yè)成了外商賺取巨額利潤的“搖錢樹”。
德國大眾2003年上半年總盈利的80%來自中國,日本本田公司從廣州本田首批投產的2萬輛雅閣身上賺走了6億元,他們拿走了合資生產中的絕大部分利潤——而這還不是最要緊的。
2000年當年,中國汽車產量就已經突破200萬輛,而可悲的是,從1986年開始的連續(xù)18年里,中國車企卻造不出一輛能投入量產的新車型!
中國汽車工業(yè)看上去“非常強大”,是貢獻大量GDP的“支柱產業(yè)”,但比起京東方,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技術可以買,但技術能力永遠都買不來!
京東方的故事告訴我們:
任何當前不掌握核心產業(yè)技術的中國企業(yè),想要強大起來的唯一路徑,就是跟國際上現(xiàn)有的“學霸”刻苦學習,自己學到一身本領,在之后漫長的歲月里,不斷要求自己進步、迭代、升級,為中國賺來全世界的錢,在世界工業(yè)強敵環(huán)伺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這就是每一個“類京東方”的中國企業(yè)存在的最大意義。
長在自己身上的能力,才是最值錢的,是誰也奪不走的。
無論對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yè),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媒體當然應該“苛責”京東方這樣的成長型企業(yè),監(jiān)督、督促它們健康成長,但請把矛頭對準一個企業(yè)真正的問題,而不是對準所謂的“短期賬面虧損”盲目抨擊。
任何人,都有不喜歡一家企業(yè)的權利;
但沒有人,有資格阻擋中國創(chuàng)新的腳步。
你喜不喜歡京東方,一點都不重要。
但你至少應該清楚,中國需要什么樣的企業(yè),才能真正走上一條強國富民的道路。
1842年,《海國圖志》問世,作者魏源在序言里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是書何以作?曰:
為以夷攻夷而作,
為以夷款夷而作,
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
“師夷長技”的京東方,何時才能等到它“收獲的秋天”?
別急,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烏鴉校尉整理編輯
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烏鴉校尉
參考資料:
路風:《光變:一個企業(yè)及其工業(yè)史》,492頁
路風:《走向自主創(chuàng)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482頁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