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申尊敬 | 從高原到高峰怎么走
點擊:  作者:申尊敬    來源:“察網”微信公號【授權編發】  發布時間:2019-11-07 16:22:28

 

共產黨為人民打江山,保江山,謀發展,離不開槍桿子和筆桿子。新時期的文化藝術界精英們,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就是為人民筑精品,為創造文藝高峰作出自己的貢獻,這也是每一個文學藝術家的神圣使命。為這個偉大使命奮斗,其樂無窮,我們應該樂在其中,這無疑是人生一大快事。

 

1.webp (21).jpg

 

我們的文學藝術正在百花齊放,當然也不乏碩果,這個無人否認。但是,“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同樣存在,也令人焦慮。2014年秋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屢次要求文藝界盡快從高原走向高峰,其情甚切。

 

總書記和人民大眾期盼文藝作品盡快由“多起來”變“精起來”,期待文化藝術園地的高峰之作像中華大地上的高樓大廈一樣多,這也應該是志向遠大的文學藝術家的“中國夢”吧!

 

站在“高原”上,思考文學藝術的“下一步”,正當其時,也是當務之急。

出精品,筑“高峰”,是文藝界的新課題,更是大課題,人們熱盼早一點看到滿意的答卷。

 

從“高原”到“高峰”,“人間正道”在哪里?

 

深讀精研老經典

 

中國的作家藝術家很幸福,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文學遺產極其豐厚。這些“祖產”,價值無量。經典雖老,魅力永恒。只要捧起經典,我們就可以享受到《詩經》和《楚辭》,還有先秦散文、漢代歌賦、唐詩宋詞、元明戲曲和明清小說里春風雨露般的江山美,人性美、境界美、情懷美和語言美。

 

中華民族的文學星空璀燦絢爛,文學藝術家里的大師巨匠成百上千,他們都是學習的好榜樣。僅僅一部《全唐詩》,就可見詩49403首,句1555條,作者2873人,有幾人竟以孤篇耀千古。古代文學家如屈原、司馬遷、賈誼、司馬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蘇東坡、李清照、辛棄疾、關漢卿、湯顯祖、羅貫中、曹雪芹等皆有經典傳世。“五四運動”以來,又有魯迅、巴金、茅盾、郭沫若、老舍、曹禺等文學巨匠的扛鼎之作輝映星空。

這些大師的經典之作,是文學藝術家超級好的“母乳”,深讀他們的經典之作,無疑可以補“元氣”,添“營養”。

 

如果讀了歷代大師經典而未解其中的三昧之妙,沒有得其要領,那就是吃了美食沒消化,就是沒有讀通讀透,就要在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上找問題。這些經典作家的經典名作里,隱藏著他們筑造文學高峰的成功之道。

 

對經典作家的經典之作深閱讀,精研究,找到通向成功的“眾妙之門”。這是走向高峰路上一項不可小視的基礎性工程。這個基礎,十分重要。打好基礎,終生受益。遠的不說,魯迅、茅盾、郭沫若等白話文巨匠的古典文學“童子功”,在他們創造現代文學經典之作時的作用,絕對不可低估。魯迅的許多小說和雜文,便是文言和白話的精華完美結合的經典范文。上世紀五十年代后出生的許多作家的語言“精雅度”不高,書卷氣不濃,這是一大原因。

 

所謂深讀,就是把他們的詩詞文章和所處時代及其身世境遇等合起來讀,看他們在什么情境心境中創作了什么作品,讀懂他們的天下觀,人生觀,價值觀,文學觀,也讀風骨,讀風格,品神韻。如果泛泛而讀或孤立地讀,只讀作品,不解其人,不知其創作的時代背景及當時際遇,這樣的淺閱讀,難免“得來終覺淺”。所謂精研,就是認真研究他們敘事論理和寫景抒情的語言技巧等等,悟出經典作家創造經典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及其語言特色,學到他們的創作技巧和經驗,與時俱進地用到自己的創作實踐中。當然,我們也要學習借鑒外國著名作家的創作經驗和技巧。

 

蘇東坡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傳奇,解析這位千古罕見的文學奇才的文學道路,或許可以給我們若干啟示。他青年時科舉得意,中年時官場失意,后半生被貶了又啟用,啟用后又復被貶,晚年時竟然被貶到了海南島,差點被貶出地球。人生之路悲催如此,但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沒有消沉,沒有破罐子破摔,他的格局一直很大,英雄志、浩然氣從來都在心間。他才華過人,境界高遠,樂觀豁達,“大我”總比“小我”大,站位總比常人高。在崎嶇坎坷的人生路上,他極少怨天尤人,甚至能品出人生苦境中的香甜。在海南島上,艱難困苦中的他,即使面對一碗用山芋和大米熬成的稀粥,也會心花怒放,欣然賦詩。所以,他無論在哪里,寫什么,作品里總是發散著滿滿的正能量,他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和前后《赤壁賦》等詩詞文章,近千年來被一代又一代人喜歡,今天讀來依然閃爍著人性美與哲思美的光華。

 

1082年,46歲的蘇東坡已經被貶到黃州兩年多了。這年某日,他來到長江邊上的赤壁下,看大江東去,思千古英雄,望歷史風煙,抒豪情壯志,寫下豪放派的開山之作《念奴嬌 赤壁懷古》,把登臨懷古的詩詞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一個胸中沒有英雄志、浩然氣的作家,縱然在長江岸邊來一百回,絕然寫不出情懷意境如此雄闊瑰奇的佳作!那個當皇帝時沉溺聲色,被俘前下令燒毀皇宮里的無數字畫珍寶,被俘后終日在汴梁城里唉聲嘆氣,靠“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類斷腸人歌腸斷苦的詞章打發余生的亡國之君李煜,可以把人在苦境中凄涼悲壯的心境寫得蕩氣回腸,寫得美到極致,但斷然寫不出這么大氣磅礴的詩詞。

 

破解文學巨匠們的成功密碼,也許就可以回答這樣幾個長期困擾我們的問題:為什么前代大師的思想那么深刻,為什么前輩巨匠的境界那么高遠,為什么古代作家的語言那么精美?找到了差距,就找到了自己的“短板”,也明白了“補課”的方向。

 

毛澤東說“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深讀精研前輩經典和創作方法,需要下一番笨功夫,苦功夫,直到看出點門道,學到些方法,化為自己的文化基因。真的學有所得了,得其要領了,能在創作實踐中活學活用了,用而生巧了,才可能推陳出新。

 

當然,閱讀和解析前人經典,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尋找“過河的橋和船”,找到通往高峰的路。深讀精研,不是為了以古人之筆法寫今人今事,是要取其精華,得其要領,古為今用,在繼承中創新。“師古而不泥古”,才能“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家之生面。”

 

“象牙塔”外常淘金

 

中華大地上,人民群眾中,中國好故事,創作的好素材,值得大書特寫的好題材,像春天的花兒一樣無窮多。但是,這些好寶貝往往“養在深閨人未識”,不會自動跑到文學藝術家的面前來,更不會樂顛顛主動“投懷送抱”。

 

有言道:“真的文學在民間。”文學藝術的源泉是生活,好題材,好故事在生活深處。要“創作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想“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就得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走進實踐深處”。那是一個又一個含金量很高的“富礦區”,那里有最鮮活的人物,最精彩的故事,最生動的語言,有文藝創作取之不竭的“原材料”,在那里可以收獲沒有窮盡的驚喜。嘗到甜頭的作家們說,真實的生活至少比想象精彩一萬倍。很多真人真事的戲劇性,震撼力,我們坐在家里就是憋死人也編不出來。

 

習近平同志曾經對文學藝術家說:“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是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有雄心,有擔當的文學藝術家,趕緊走出“象牙塔”,揮別“安樂窩”吧!“象牙塔”,“安樂窩”,當然是好地方,環境很優雅,氣氛很溫馨,生活很安逸,可惜這溫柔鄉里無“金礦”,長時間“躲進小樓成一統”,“氧氣”可能會變稀薄,腦子可能會生銹,“武功全廢”的危險也不是沒有。

 

現在的有些作家,在都市里呆久了,很少接地氣,但一提“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就有反感情緒,就產生抗拒心理,認為那是官家說官話,是多此一舉,甚至以為是外行的胡說八道。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只知“象牙塔”和“安樂窩”之美,不知深入生活和群眾之妙,不知社會實際的萬千氣象之美,更不知普通百姓的口語有多生動,他們的許多故事有多傳奇。

 

有些作家說:“我就在生活里,沒必要深入生活。”其實他們的所謂“生活”,只不過是小圈子里的小經歷。有位老作家說:“躺在屋子里是打不開內心世界的。”這也是經驗之談。一直貓在“安樂窩”里,埋頭寫那些“脫離大眾,脫離現實”的“一己悲歡”,“杯水風波” ;陶醉于“形式大于內容,為藝術而藝術”的所謂“大作”,創作之路必然會越走越窄,精心炮制的“美文”寫得再雅再美,也不過小有意思而已,怕只會淪為小小朋友圈里的“卡拉ok”。你脫離大眾,人民大眾就懶得理睬你。

 

“象牙塔”外寶地多,生活深處風光好。擁抱生活,親近百姓,讓生活點亮你的靈感,讓靈感激活你的智慧。走進實踐深處,就會明白一個中國式真理:黨是社會前進的引領者,人民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更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也明白了偉大如毛澤東,為什么會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為什么會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為什么會說“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明白了這些,文學藝術家也就明白了應該“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創作方向,也不會整天為“寫什么”而困惑迷茫了。

 

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發展勢頭銳不可當。東方奇跡誰創造?磅礴之力何處來?誰為大地披綠妝?高鐵和高速公路誰修筑?跨海大橋誰托起?萬丈高樓是誰建?山歌小曲是誰作?主力軍是那些滿手油泥和老繭埋頭苦干的民工,是各種普普通通的勞動者,他們的雙手特別勤勞,他們的智慧超乎想象。人民是祖國大地“舊貌換新顏”的主角,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精彩的中國超可愛。文藝創作的題材可以有許多,反映共和國新時期的作品最引人。一部改革開放史,就是14億中國人幾十年為了圓國強民富夢的不懈奮斗史。有奮斗,就有故事。這些故事里,有歡笑,有淚水,有快樂,當然也有困惑,有矛盾。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近14億人每日每時都在上演各種各樣的精彩故事,故事里有感天動地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這些故事,可能藏在城市或鄉村的某個犄角旮旯里,可能躲在某一僻遠的山坳上或沙漠里,可能窩在某個看似木訥的“悶葫蘆”民工的肚子里,也可能“云深不知處”,需要作家藝術家們以探險淘寶的艱辛和執著,用心用力去尋找,去開掘,去提煉,去升華,把它們鍛造成“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文藝精品。

 

中國太大,“礦區”太多。文學藝術家只能描寫或表現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以小見大。那就選一地區,一村落,或一企業,作為自己的創作基地,認認真真去“淘金”。下去了,就要身和心都下去,不能做“井底的葫蘆,浮在下面的上面”,不能把“走基層”變成“走親戚”。放下身段,撲下身子,與各色人等打成一片,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讓浮躁的心靜下來,多聽百姓話,多知民間事,力爭把社會生活這部“無字天書”讀懂弄通。離開了,也“常回家看看”。創作基地這部“無字天書”,會源源不斷給作家藝術家補充“藝術營養”,絕不會虧待文學藝術家們。

 

現在一說“充電”或知識更新,就是讀書,其實只說對了一半。這世間書,多如牛毛,簡單說,只有兩種,一為有字之書,一為無字之書。有字之書當然要大讀特讀,但只讀有字之書,而懶于或不深入基層去讀社會生活這部無字天書,知識就不完整,就是個“半拉子”讀書人。文學藝術家也是知識分子,要“充電”,當務之急可能是去充社會生活之“電”。一個作家藝術家,有字之書讀得再多,對廣大群眾精彩生動的社會實踐了解甚少,在創作中要有大作為,恐怕如魯迅所說是“拔著頭發想上天”。

 

深入生活,到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實踐這個源頭活水中找題材,找素材,本來是新中國文學藝術家的好傳統,可惜近年來許多人稀里糊涂把這個傳家寶給弄丟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涌現的一批文學藝術經典背后,幾乎都有作家藝術家在生活深處扎扎實實采風的身影。想當年,大作家柳青在終南山下的一個山村里生活了十幾年。為了得到“潑婦罵街”的素材,他甚至故意向一個村婦潑水找罵。那村婦罵他罵得越兇,柳青的心里便越高興,因為他得到了潑婦罵街的第一手資料。柳青和那里的農民朝夕相處,與他們同喜同憂,積累了巨量素材,終于寫出了史詩巨著《創業史》。柳青的道路,大約是小作家變大作家的必由之路。柳青這種“打小口徑深井”的創作經驗,也許今天不必復制,但這種沉到生活深處的精神,這種先“沉下去”,再“游上來”的思路和方法,永遠不會過時,也從來不是無用功。

 

一個作家的作品,反映的生活不夠深,思想的站位不夠高,語言的精度不佳美,何以筑精品?怎能成經典?

 

文學藝術家常接地氣,底氣就足,膽氣就壯。深入了生活,掌握了大量素材,熟悉了國情民情,成了“富作家”而不是窮作家,作品里的人物說話時就不會荒腔走板,創作時就不會胡編亂造,至少不會弄出一些自以為出彩而實際上甚荒唐的無厘頭橋段,讓人讀了看著覺得是離奇而不是出奇,因為嚴重脫離實際,太不靠譜,完全不合生活邏輯。

 

文藝創作雖然是“個體勞動”,但成功之道有規律:作家深入生活,作品才能高于生活。

 

工匠精神筑精品

 

春無牡丹秋無菊,姹紫嫣紅總缺憾。沒有精品佳作的書海,就像只有星星沒月亮的夜空。無數人熱盼圖書市場現精品,盼望在熒屏上和劇場里看到弘揚真善美又喜聞樂見的好劇好戲。

 

如今的讀者和觀眾,水平變高了,口味變刁了,加之生活節奏已然變快,關注點正在多元化,粗制濫造的文藝作品顯然很難入他們的法眼了。有些人讀書觀劇的原則是“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在這種形勢下,如果小說散文等發表后讀者寥寥,影劇院“門前冷落車馬稀”,社會主義文藝就難以完成“培根筑魂”,“引領時代風氣”的神圣使命。

 

文藝高峰,精品筑成。精品是一個時代文藝發展的標志性成果,是一個民族最嘹亮的歌聲,是人們百看不厭、常讀常新的經典,是文化藝術園林里最壯美的風景,是文學藝術家最出彩的杰作,是作家藝術家交給人民最漂亮的答卷。在氣象萬千的當今中國,沒有精品的文學藝術家,對不起這個偉大民族和偉大時代,也對不起歷史。

 

鍛造精品,離不開工匠精神。

 

創作中的工匠精神,是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經驗之談,是魯迅“選材要嚴,開掘要深”的非凡眼力和超常能力,是一字不茍的精雕細刻,是下了眉梢上心頭的拳拳執念,是把受眾當上帝的虔誠敬畏,是對受眾和自己的高度負責,是為了找到“屬于自己的句子”那股“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牛勁,是成稿后依然不厭其煩的“橫挑鼻子豎挑眼”,是自己跟自己不斷較勁,而不是“日寫萬字”的恣意揮灑,不是“差不多了就交稿”的敷衍塞責,也不是“發表了就是好東西”的淺薄輕浮,更不是急功近利的投機取巧,不是浮躁人戲說浮躁事。有了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才可能培育出甜美的文藝碩果。

古來無數文學家,早就在對我們言傳身教。杜甫的追求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李賀寫詩時煉字又煉意,郭沫若寫劇本時因朋友貢獻了一個字而拜“一字師”。一部《紅樓夢》,曹雪芹在“茅椽蓬牖,瓦灶繩床”上“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雕琢之精,打磨之細,用功之深,可想而知,堪稱“十年磨一劍”的典范。毛澤東是公認的詩詞大家,但他對自己的詩詞作品的要求,嚴格得苛刻,發表前不僅自己反復修改,還謙虛真誠地給郭沫若、周世釗等詩友寫信征求意見,又請詩詞名家開座談會,恭恭敬敬請他們給自己的詩詞挑毛病,改字句,直至覺得已經“增之一分則長,減之一分則短”了,才允許發表。發表后,讀者都認為好得不得了了,他還是不滿意。老人家晚年在給陳毅的信中說起他的七律詩,表示“沒有一首是我自己滿意的。”可見他對自己的要求有多高。大師巨匠們尚且認真如此,其他人等該當如何,還用細說嗎?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的文藝座談會和2019年的“兩會”期間都曾對文學藝術家們說:“希望以精品奉獻人民”。總書記在5年間兩次提了同一個要求,說了同樣的話,可見期盼之心何其切?回望近些年的文壇,雖然不乏佳作,但鮮有經典,弘揚正能量的精品佳作尤其罕見。文藝精品來自好主題,好題材,好故事,但有了這“三好”,并不是就萬事大吉了。如果不能把好主題演繹好,把好題材表現好,把好故事講述好,敘述不精彩,描寫不生動,文字不精致,就是對這“三好”最大的不恭不敬,也是對優質資源的極大浪費。

 

在當代中國,資訊是這樣豐富,交通是如此快捷,文學藝術家獲取題材和故事的時間成本已經被降到了最低,作家藝術家可以有足夠多的時間精力鍛造精品。現在的作家藝術家搞創作的客觀條件,毫無疑問是前所未有的好,真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有些人弄出來的東西,還是“形式大于內容”,是作品而非精品。如果找原因,其中一個就是創作時缺乏精品意識,沒有工匠精神。

 

在一些本來挺好的電視劇里,人們經常會在字幕上看到一些錯字別字,雖然是白璧微瑕,還是讓人有吃魚被刺扎了嘴的感覺。圖書里的此類現象,也不鮮見。初看這是技術問題,細想則是態度問題。這樣不嚴謹,不精細,說到底是對讀者和觀眾的不負責,不尊重。

 

我們的文學藝術家們,真該好好學一學白求恩醫生“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學一學餐飲界許多“中華老字號”把幾樣美食做到極致的追求,在采風時身入心也入,少一些“走馬觀花”,多一些用心“探花”。在創作中對語言文字精益求精,有時真要有“得來一個字,拈斷三根須”的嚴苛精神。

 

鍛造藝術精品這件事,慢不得,也急不得。俗話說,慢工出細活。好匠人做活,不惜耗時費力,求精求細,雖然慢,但做出來的東西美得無可挑剔。文藝家高標準、嚴要求搞創作,看似慢,實則快。創作時低標準,寬要求,看似快,其實爛。古人講,“文章不怕千回改”,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就是為了搞出精品佳作,對得起當下,無愧于未來。鍛造精品,心浮氣躁肯定不行,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則不達”。

 

像好工匠那樣精雕細刻,用工匠精神鍛造作品,創造出人民滿意,無愧時代的經典精品,我們離文藝高峰就越來越近了。

 

共產黨為人民打江山,保江山,謀發展,離不開槍桿子和筆桿子。新時期的文化藝術界精英們,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就是為人民筑精品,為創造文藝高峰作出自己的貢獻,這也是每一個文學藝術家的神圣使命。為這個偉大使命奮斗,其樂無窮,我們應該樂在其中,這無疑是人生一大快事。

 

2019年5月1日  于北京大興中建國際港

5月28日再改

10月31日西安又改

 

2.webp (1).jpg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昆侖策網”!


(作者系新華社資深高級記者、首批特聘教授,曾在新華社新疆、甘肅、寧夏、吉林分社工作,曾任新華社寧夏、吉林分社社長;來源:“察網”微信公號【授權編發】) 

 

2.webp.jpg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申尊敬 | 從高原到高峰怎么走

    2019-11-07
  •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