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作者按:在當前疫情大爆發,世界政治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的形勢下,對我國的發展道路進行反思,并及時予以糾正,是極為迫切的的事情。本文雖然是一篇舊文,但現在仍有現實意義。】
從18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人類歷史進入了一個大國此起彼伏、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不管是19、20世紀相繼崛起為大國的法國、德國、美國,還是“二戰”后迅速崛起為經濟強國的日本和由不發達國家(地區)迅速轉變為發達國家(地區)的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地區,以及新興的工業化國家——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他們的興起與壯大都與工業化密切相關,而拉美國家、非洲國家、前蘇聯、中國從19世紀以來的艱難而曲折的工業化歷程以及種種出乎預料的現實難題,都使得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工業化。尤其是對處于歷史轉折點(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曾經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和有利條件正在減弱和消失、國內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經濟增長表現出對出口和投資的高度依賴)的當今中國,究竟應該走什么樣的工業化道路,這是一個擺在中國經濟學者和政府面前的一個攸關中國未來國運興衰的重大問題。
一、我國工業化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的產業結構現狀
《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表明:(1)我國1993-2009年,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一直在46%左右波動(工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一直在40%左右波動),最大波幅僅為6.14%(工業占國民經濟比重的最大波幅僅為7.08%);(2)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1993年為46.57%、2009年為46.30%(工業占國民經濟比重1993年為40.15%、2009年為39.72%),在這十六年中,第二產業和工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基本沒有什么變化;(3)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在1978-2009年間整體呈現出增長趨勢,但是從2002年開始表現出了增長滯緩的態勢,2002年為41.47%、2008年為41.82%,持續七年在41%左右波動,2009年有所增加也是在第二產業(由于受到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影響)萎縮、以及第一產業繼續萎縮的情況下表現出了比重的相對上升(詳見表1和圖1)。這些都說明,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經到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按照結構決定功能的觀點,這意味著我國的經濟績效難以繼續提高了;而按照錢納里和賽爾昆的觀點,連續的結構變化與收入的增長有關【1】,這也意味著我國的收入增長(即國民經濟增長)陷入滯緩期了。
(二)我國成為“世界加工廠”的工業化戰略面臨技術、資本、規模等生產條件的限制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學術委員會提供的報告表明,我國制造業存在三大憂患:(1)對外國資本和技術的依賴程度很高(57%機械產品的技術、多數電子通訊設備和核心技術從國外引進、國內只有原創性的技術和產品稀少);(2)總體規模僅相當于美國的1/5,日本的1/4;(3)制造業人均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25,日本的1/26?!?span lang="EN-US">2】雖然我國已幾乎成為世界的加工廠、中國制造的產品遍及全世界,但是很顯然,我國并沒有成為曾因作為“世界加工廠”而崛起的英國、美國、日本那樣的世界經濟強國。
表1:中國1978-2009年國民經濟三大產業結構(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
(三)我國的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因為以下原因而難以為繼了
第一,人民幣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壓力和國際游資的沖擊下不斷升值,至2012年3月10日,美元兌人民幣升值前的1:8.27升值為1:6.30左右,升值23.94%,沿海出口加工業地區的老板“跑路”頻發就足以說明出口加工業的艱難處境。第二,國內工資(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沿海出口加工地區累次上演的民工荒、農村勞動力工資從2004年以來的劇烈上漲、國家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從上個世紀末期以來持續的大幅上漲,再加之最近在食品價格快速上漲的沖擊下,都足以說明我國工資水平會越來越高。第三,以美國為火車頭的、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信息革命帶來的經濟增長浪潮高峰期已過,世界從2007美國次債危機爆發開始陷入全面的經濟和金融危機,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我國曾經的外部市場不復存在。第四,我國的外匯儲備越來越多,2011年12月就已達3.18萬億美元,這蘊含了極大的國內金融風險和國際經濟乃至政治風險。
(四)急功近利的、粗放的生產方式面臨資源、環境的制約
我國為了快速跨入所謂的“工業化”國家行業,在沒有先進技術作為支撐的條件下,選擇了數量擴張式的工業化道路,目前面臨著資源、環境的制約,也難以為繼了。我國目前的資源利用率和投資效率低下都非常低:世界各國工業化過程中電力消耗對GDP增長的彈性系數一般在0.8-1.0之間,而我國近年來上升到了1.6左右;每增產1億元GDP需要投資5億元以上……。【3】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學術委員會的研究表明:
【“我國……人均礦產占有量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人均水資源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6。由于國內礦產資源條件并不理想,一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支柱性礦產缺口繼續擴大,進口量逐年增長。2001年我國礦產品進口總額突破1000億美元。由于找礦難度加大,新發現的礦產產地數量減少,礦產資源對國民經濟保障程度逐年降低,大多數礦產保有量呈下降態勢,45種主要礦產中,儲量減少的礦種占58%,如媒、鐵、錳、鉻、銅、鋁、鉛、鋅、金、硫、鐵、磷、鉀等。我國石油、鐵礦石等主要資源短缺的局面將長期存在,進口依賴程度將逐步提高。” 【4】】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提供的資料也說明,我國的人均資源占有量是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詳見表2。
表2:中國人均資源占有情況與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較
注:A,中國人均占有水平;B,中國人均占有水平與世界人均占有水平之比;煤炭是指探明可采儲量,石油是指剩余儲量,天然氣是指探明可采儲量。數據來源: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我國能源發展戰略研究【M】,2004.
而中國企業近年來大量向國外采購鐵礦石、氧化鋁、石油和石油制品,不僅助長了這些產品的國際價格,而且加劇了國際矛盾,這使得這種嚴重依賴不可再生資源的生產方式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也難以為繼。至于我國水資源的嚴重缺乏(尤其是北方,不僅工業和農業用水、就是人畜用水也難以保障了)、能源短缺也成為共識,故不再贅言。
曾經(甚至現在仍有)許多人以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歷程為榜樣,認為他們的工業化都是走的“先污染(破壞)后治理”的道路,我國也是可以仿照的。但看看下面的實際資料,就可以發現這種觀點的結果是嚴重的:其一,我國耕地的荒漠化、沙化和肥力下降嚴重——生態退耕2006年就達33.94萬公頃(其中每年沙化土地面積約24.【5】),占全年耕地減少總面積的50.36%,已經成為我國耕地減少的最主要原因;2004年全國累計荒漠化和沙化的土地面積就分別達26360萬公頃和17390萬公頃;而且,目前我國華北地區有些地方已經把可以回補的淺層地下水采完,開始抽取不可回補的深層地下水,也面臨著大片地區荒漠化的危險【6】。其二,黃河中下游經常性的斷流、大運河等內陸河流的嚴重污染,我國2009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就達4525.3億元、占GDP的1.33%。
(五)糧食安全和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已經嚴重地制約著到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了
由于我們采用片面的工業化戰略,通過壓低糧食等農產品價格、犧牲農民利益來發展工業的工業化思維長期主導著我國的經濟政策,其結果是,農民在有比生產糧食等農產品更好的選擇的條件下,就選擇了輕視乃至放棄農業生產。我國2004年以來的糧食產量增長滯緩和糧食等食品價格的持續上漲以及嚴重通貨膨脹,充分說明了犧牲農民的利益、犧牲農業來推動的工業化存在著極大的隱患和不可持續性。而且,農民收入水平滯后于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和國民財富的增長已經嚴重地制約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了,從1995年開始我國就從短缺型經濟轉向了相對過剩型經濟,內需不足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2009年,我國城鄉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經達到了3.33倍的歷史高位,詳見表3、圖3。
表3: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單位:元)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
(五)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在新時代的國際貿易和分工條件下值得反思
在國際貿易的金本位制下,一國(或地區)出口越多,其能從國際上獲取的財富就越多,這是曾經依靠大量出口而成為世界強國的英、美等國家當年所處的歷史條。但是,在當今國際貿易的非金本位制和非完全自由化的條件下,出口的增多并不意味著本國的財富增長越多、更不意味著國內社會福利就得到了提高。我國近年來的國際貿易大量順差,這種極為不均衡的對外貿易對國內社會福利的促進效果需要大打折扣。當用我國耗費了資源的產品不能換得能真正地增進我們福利的產品、而只能換取到鈔票、落后機器設備、昂貴消費品時,這意味著我這樣的貿易增長是得不償失的。單純地主張增加出口來推進我國的工業化、以及主張依賴出口來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觀點,看來是忽視了一些基本的問題,比如,國民經濟增長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而且,我國在世界產業分工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在這種國際產業分工鏈中,我國并不能獲取利潤性的收入、更不要說是超額利潤了,而只能獲取工資性收入(許多出口加工工人獲得的工資甚至不能補償其勞動力生產與再生產的成本,接不起婚、養不起孩子、看不起病、農民工難以市民化就是最好的說明),這種交換的不平等性是顯而易見的。長此以往,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不可能縮小、而且只可能越來越大,更不要說趕上甚至超越發達國家了。這被賈根良教授稱為窮國之路。但這絕對不是說,我國就應該抑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因為這畢竟提高了我國資源(包括勞動力)的集聚性,從而提高了資源形成現實生產力的能力、補償了勞動力的部分成本,總要比資源不能得到利用、勞動力成本不能得到補償要好。畢竟勞動力不管有沒有被利用其生產與再生產的成本都是存在的。
總之,我國要實現可持續性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的可持續提高,不管是從國內的產業結構狀況、資源環境狀況、糧食安全狀況、城鄉收入差距狀況,還是從我國當前面臨的國際經濟形勢和國際貿易條件來看,片面強調提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以出口為導向、以成為“世界加工廠”為目標、生產效率低下的自然資源密集型的工業化戰略已經難以為繼了、也不能再繼續下去了,我國已經到了不得不對工業化戰略做出重大調整的時候了。然而,究竟應該如何調整呢?這要求我們首先要界定清楚工業化的內涵,搞清楚工業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確切地講是工業化與國民福利水平的關系)或者說搞清楚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工業化問題。
二、基于可持續性增長的工業化理論
(一)文獻綜述
對于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目前理論界一般認為就是工業產值在一國或地區總產值中的比例不斷提高的過程,有時候雖然我們在口頭上不這么認為,但在實踐中我們卻經常簡單地將提高工業產值在總產值中的比例作為工業化的目標。這樣的“工業化”概念其實并沒有完全把握住那些曾經通過工業化成功地實現了大國崛起、或者由不發達國家(地區)轉變為發達國家(地區)的工業化的本質特征。下面我們就來探討發展中國家(地區)所需要的、成功的或者說是可持續性經濟增長的工業化究竟應該具有什么內涵。
張培剛在《農業與工業化》中將工業化定義為:
【“‘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要的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結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或變革)的過程’。……它的主要內容和特征是手工勞動基本上為機器(包括之后的電腦等等)操作所代替。” 【7】】
斯威齊認為,
【“如果我們要從一個全無工業(手工業除外)的經濟社會開始,那么,這種經濟社會可能要經歷一種通常被稱為‘工業化’的轉變,在這轉變中,全社會的大部分力量都是投于創(和)用新的生產方式。新工業的建立,有時就總生產而言規模極為龐大,以致還需要在某一時期減少消費品的生產。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所有我們通常稱為‘基本’工業的,都以新工業的姿態出現,而且這些新工業的建立吸收了新積累的資本,但卻未能相應地增加消費品的生產。”】
魯道夫•呂貝爾特認為,
【“……只是在機器時代破曉以后,隨著紡織的機械化,隨著蒸汽機作為一項新的能源,隨著從單件生產過渡到系列生產,過渡到大規模生產,人類社會才開始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我們稱之為工業化”。】
結構主義者認為,工業化是一種經濟結構的轉變過程,即隨著經濟的增長,制造業(工業)在總產出和就業中所占份額的上升和農業所占份額的相應下降成為一種趨勢。庫茲涅茨的工業化觀點也是一種結構主義的觀點——工業化即“產品的來源和資源的去處從農業活動轉向非農業生產活動”【8】。
趙曉雷認為,
【“所謂工業化,是一個以生產方式的變革為實質的經濟進步過程,這種變革的特征在勞動資料(生產的技術基礎)上表現為機器和機器體系代替手工工具;在勞動過程的分工和勞動者的結合方式(生產的組織形式)上表現為社會化的或共同的勞動代替單個的或者簡單協作的勞動;在經濟結構上表現為現代工業代替傳統農業成為主導的和主要的社會生產部門。” 【9】】
對于上述工業化概念,呂貝爾特、結構主義者、斯威齊和趙曉雷雖然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工業化的部分特征,但都沒有從可持續性經濟增長的角度揭示出工業化的本質特征,張培剛的工業化定義雖然揭示了工業化的本質和基本的表現特征,但卻又忽視了工業化與社會福利的關系。
(二)基于可持續性經濟增長的工業化理論
從揭示發展中國家所真正需要的、曾經使那些不發達國家(地區)成功崛起的、經濟增長具有可持續性的工業化的內涵出發,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定義工業化:第一,其本質是指某個經濟系統的基本生產方式可持續地由低效率向高效率、并且由主要依賴客觀自然因素向主要依賴科學技術、社會制度等人的主觀能動性因素的轉變過程;第二,其結果表現為經濟系統利用自然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自主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在國際貿易中的談判勢力由弱勢變為強勢,以及民眾的生活水平有顯著的提高、并且民眾不再以追求溫飽等生存條件為主要生活目的;第三,其一般表現形式是新型產業逐漸代替老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第四,其具有產業結構的演進特征,并不是說低端產業的產值越低越好(比如農業)。
從這個工業化定義出發,我們可以得出以下推論:第一,生產率沒有得到提高的、僅僅是資源從農業轉向工業的過程并不是可持續性經濟增長的工業化;第二,國民經濟對自然的依賴程度沒有下降或者說其可持續發展的自主能力沒有增強的轉變過程不是可持續性經濟增長的工業化;第三,民眾的溫飽問題都不能得到解決的國民經濟轉變過程不是可持續性經濟增長的工業化;第四,整個國民經濟中的科學技術水平沒有得到顯著提高、社會制度沒有得到顯著革新的轉變過程、或者說知識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沒有得到顯著提高的轉變過程不是可持續性經濟增長的工業化;第五,一國或地區在國際貿易中的談判勢力沒有得到明顯提高的國民經濟轉變過程不是可持續性經濟增長的工業化。
從這個擴展了的新型工業化定義,我們可以將工業化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或類型:第一,初級工業化,國民經濟的主要生產方式從主要依賴氣候、耕地、勞動力等自然條件的農業轉向主要依賴于石化資源的粗放工業;第二,中級工業化,國民經濟的主要生產方式從主要依賴于石化資源的粗放工業轉向主要依賴于先進的機器設備和制造技術的制造業;第三,高級工業化,國民經濟的主要生產方式從主要依賴于生產工具和原料的工業轉向主要依賴于知識和腦力勞動的服務業、精神財富生產逐漸代替實物財富生產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引擎。
三、結論
不管是從我國國內的產業結構、資源環境、糧食安全、城鄉收入差距狀況,還是從我國當前面臨的國際經濟形勢和國際貿易條件來看,片面強調提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以出口為導向的、以成為“世界加工廠”為目標的、生產效率低下的、自然資源密集型的工業化戰略已經難以為繼了。我們需要走可持續性經濟增長的工業化道路。可持續性經濟增長的工業化(過程)的本質是經濟系統的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一般表現為人們對自然和外國依賴程度的不斷下降、一國或地區在國際貿易中的談判勢力由弱勢變為強勢、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美]錢納里,[以]賽爾昆. 發展的型式:1950-1970[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20,175.
【2】【4】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學術委員會 .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21世紀中國工業的發展方向[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4,441.
【3】【6】吳敬璉. 思考與回應: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抉擇(上)[J]. 學術月刊,2005(12).
【5】聞海燕. 糧食安全——市場化進程中主銷區糧食問題研究[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8.
【7】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中下卷)[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5.
【8】[美]庫茲涅茨 .現代經濟增長[M]. 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1.
【9】趙曉雷:《中國工業化思想及發展戰略研究》12-13 [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25.
作者劉明國,貴州財經大學教授。本文原載于《河北電力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年第5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劉明國:回到強國富民為目的、以內為主以外為輔的工業化發展道路上來
2020-04-04李書農:中國農村原來可以就地工業化!這位學者把毛主席最為超前的農業思路講活了!
2020-03-31?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