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網絡直播帶貨是越來越火,不僅有很多企業家參與其中,更有不少地方官員,甚至是一些市長、縣長也化身“網紅”,為本地農副產品“站隊”“吆喝”。這是因為一場直播可以為一個地方的農產品帶來幾十萬、百萬、甚至千萬的收入。然而在“直播帶貨”發展的風生水起的同時,“直播帶貨”的“危”“機”也逐漸顯露出來。
當前,直播帶貨不僅影響著消費者的購物習慣,還提高了消費者的生活質量。有一些公益性的直播帶貨是為了幫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百姓出售滯銷的農副產品,這些產品不但價格優惠而且還有質量保證,真正買到“綠色產品”,使得消費者在做好事的同時享受到經濟上的“回報”。而且直播帶貨可以幫助貧困地區、邊遠地區推銷農副產品,從而減少疫情對群眾造成的損失,解決農副產品等銷售難的問題。
此外,直播帶貨這種“無接觸”的售賣方式,除了能降低銷售成本、彌補線下銷售渠道的不足外,還能為消費者提供直觀、方便、安全的購物體驗,從而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促進消費,拉動經濟的增長。
而且我們必須要承認,直播帶貨確實是拓展農副產品銷售渠道的重要方式。特別是在疫情影響下,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期,充分發揮直播帶貨平臺的優勢,打造和利用好“直播+助農+電商”模式,對促進群眾增產增收,如期高質量脫貧,確實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直播帶貨“翻車”的現象,也是頻頻出現,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虛假宣傳、質量不過關。因此,無論是為當地特色代言也好,推介農副產品也罷,關鍵要守住誠信和質量的底線,堅持以質取勝。要堅決維護好公信力、擦亮“金字招牌”,不能為了賣貨而賣貨,更不能賠本賺吆喝,甚至出現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的問題。質量是任何產品能夠長遠發展的基礎,只有把好質量關,生產出更高質量產品,才能有更好的銷路。
針對這種現象,不論是“帶貨網紅”還是地方官員,要在直播帶貨時以農產品本身的質量、特色等為賣點,樹立當地農副產品的良好口碑,塑造當地農產品的良好形象,把消費者的心長期留在產品本身上。
作者:孫洪玉 單位: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委網信辦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