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總統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態度是正確的。”
這不是蓬佩奧在下臺前的辯解之詞,而是他的繼任者、拜登提名的國務卿人選布林肯說的,就在拜登宣誓就任的前一天。
當天,美國參議院分別就布林肯、國家情報總監人選海恩斯、財政部長人選耶倫和國防部長人選奧斯汀的提名舉行了聽證會。
“中國挑戰”和“戰勝中國”成為這一天國會里最響亮的詞匯。
眾所周知的是,拜登勝選后的一段時間里,他的團隊在對華問題上三緘其口,在19日之前也總體上保持了低調。
有外媒認為,這些最新跡象表明,“新政府將延續特朗普政府對華的強硬政策”。
這幾名未來拜登政府的高官突然集中向中國“開火”,到底意味著什么?
一
在這四場聽證會之前,已經勝選的拜登團隊在中國問題上鮮有表態,總體上保持了低調。
如今面對國會議員,中國議題成為繞不過去的重中之重。
比如,在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針對布林肯的提名案中,共和黨籍的外委會主席里施在開場致詞中就向布林肯提到“中國挑戰”和臺灣問題。
布林肯在致辭中說,“我們能夠戰勝中國——并提醒世界,一個民有、民治的政府能夠為人民服務”。
略為諷刺的是,就在布林肯說這些話的幾乎同時,美國因新冠疫情死亡人數突破了40萬。
國會議員們首先關心的是對中國的定位——“對于中共的目標是成為世界上占主導地位的政治、地緣政治、軍事和經濟強國,你心中是否有任何疑問?”這是一向以反華著稱的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拋出的問題。
布林肯對此表示:“我毫不懷疑這一點。”
“中國無疑是為美國與美國人民利益帶來最大挑戰的國家。”他還說,要建立針對中國的政策,兩黨有非常強大的共同基礎。
在由此而產生的對華態度上,布林肯——作為拜登團隊的首席外交人選——難得地表達了一次對特朗普的贊同。
“我還認為,特朗普總統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態度是正確的,”布林肯說,“我非常不同意他在很多領域采取的方式,但基本原則是正確的,我認為這實際上對我們的外交政策有幫助。”
議員們還重點關注了臺灣和香港問題,布林肯也亮出了自己的態度。
在臺灣問題上,他表示,如果中國攻擊臺灣,“那將是他們的一個嚴重錯誤”。
他說,美國對臺灣的承諾堅定且長期跨越黨派,例如臺灣關系法及美中聯合公報,“拜登政府絕對會持續這些承諾,確保臺灣有能力(自我防衛)”。
布林肯還表示希望看到臺灣在世界各地扮演更大角色,包括在國際組織中。
他還表示應該考慮華盛頓自身與臺灣的接觸,并且提到了蓬佩奧放松對美臺灣官方往來限制的舉措。
對于香港,布林肯說,香港的“民主正在被踐踏”,而美國應該更快地做出反應。
“我希望看到我們能夠接納一些逃離香港、逃離鎮壓、捍衛民主權利的人。”
對這一點,恐怕很多中國人倒也是不反對的。
布林肯暗示可能會對香港采取更多金融手段:“我們必須認真考慮,對于一些機構和公司在那里的存在,我們應該采取什么立場。”“它還會繼續是一個金融中心嗎?”
二
另外三場聽證會也同樣充滿了對中國的火藥味。
與布林肯一樣,國家情報總監人選海恩斯在聽證中也提到“戰勝中國”,她還強調了美國的“強勢立場”。
曾任中央情報局副局長和白宮助理的海恩斯說:“我們應該提供必要的情報,以支持兩黨的長期努力,來戰勝中國。”
她說,面對“好斗”與“強勢獨斷”的中國所構成的威脅,美國應采取“積極進取的立場”。
她還抱怨了特朗普此前有時詆毀情報系統,并表示自己的優先要務包括恢復美國情報系統的信任與信心,以及美國人民對情報系統的信任與信心。
在被兩黨參議院追問“中國情報威脅”的重要性時,海恩斯表示將優先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應對中國方面。
“我們對中國的策略不得不做出調整,以面對今日中國特別自信和咄咄逼人的現實,”她表示,“我支持強勢立場,特別是為了應對我們面臨的這個挑戰。”
而在財政部長提名人耶倫的聽證會上,兩黨議員更是“罕見地”表現出同仇敵愾,要求“懲罰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
曾擔任美聯儲主席的耶倫對此表示,中國是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拜登政府將使用“所有可用的”工具來打擊中國“不公平”的貿易行為。
她指責中國長期利用一系列政策“削弱美國公司”,包括非法補貼、產品傾銷、知識產權盜竊和其他貿易壁壘。
美媒認為,這一連串指責呼應了特朗普對中國采取的貿易行動。
不過與特朗普的極限施壓所不同的是,耶倫強調美國應該尋求投資基礎設施和研發來加強自身經濟,并與盟友合作,而不是單方面行動。
至于是否保留特朗普政府加征的關稅,盡管這是拜登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但耶倫在當天并沒有被問到是否將保留這些措施。
而國防部長人選奧斯汀則表示,戰略上會把重點放到亞洲,特別是中國。
當被問及中國是否將有哪些強項超過美國時,奧斯汀說,他將致力確保“此事絕不發生”。
三
“最新跡象表明,特朗普政府的對華強硬立場,似乎將在周三新政府上任后延續下去。”
在三名高官密集拋出對華態度之后,多家外媒這樣評論。
不過,下這樣的結論似乎為時尚早。
如果仔細看看他們的表態,其實里面大有玄機。
比如,布林肯在提到中國是美國利益“最大挑戰”的時候,一邊強調美中關系“對抗成分日益增加”,但同時也留了個后手:“雙方利益重迭之處,仍有合作的地方。”
在談到臺灣問題上,他一方面承諾對臺灣的“保證”,一方面也提到中美聯合公報。在支持臺灣在國際組織中發揮作用的同時,也暗示了反對“臺獨”的立場:在不需要以國家身份就能加入的國際組織中,臺灣應成為一份子,而在其他需要國家身份的國際組織中,臺灣應“有其他參與方式”。
此外,在海恩斯和耶倫的聽證會上,兩人都對“中國挑戰”積極響應,但對具體政策上卻又盡量避免談及。
何以如此?
一方面,他們對中國的強硬立場是真實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我們也不應該抱有任何幻想,這就是今天華盛頓的真實想法。
一個表面兇狠、實際對華不太差的華盛頓?不可能的。
另外一方面,在聽證會上的這種你呼我應、同仇敵愾的氛圍,很大程度類似于應聘員工在面試中討老板歡心的話術。
在國會聽證中,面對著即將對自己的任命掌握“生殺大權”的議員們匯報自己思想情況時,唱高調在很多時候是必須的。
所以總的來說,拜登的三名干將把議員們的心思揣摩得清清楚楚,讓兩黨都能普遍接受,但同時又控制了分寸,沒有特別出格的瘋言瘋語。
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則表示,拜登政府在對華關系上的最大特點可能是,話語比特朗普更加強硬——強硬到國內的人覺得無可挑剔,但在行動中要取得成果則必須務實,所以實際政策可能會比特朗普政府靈活得多。
“看起來這很分裂,但這恰恰是最美國的方式。”(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