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晚,臨睡前,很意外地讀到了B站UP主 @墨茶Official 的故事——
墨茶(不知其真名實姓,姑且這樣稱呼他),短暫的一生非常不幸:
他來自四川大涼山,靠自己努力讀到高中,因為奶奶生病、父母躲債跑路,無法供他繼續讀書,被迫外出打工。之后又經歷了父母把他趕出房子,黑心老板不付工資,自己鼻子上長腫瘤等一系列變故......后來,做腫瘤手術時,又被診出患糖尿病,但已無錢持續治療。
最終,今年1月初,墨茶因糖尿病急性并發癥酮癥酸中毒逝世于出租房內,具體死亡時間不詳。
看了墨茶的故事,感受到體內似乎有某種尖銳的疼痛,又覺得胸悶無法呼吸。 非常巧合的,這段時間看了許多與死亡有關的電影,其中有一部紀錄片《死而不亡-瀕死體驗》。
這部影片記錄了曾經在醫學上被認為已經死亡之人蘇醒之后的感受——
他們來到一個非常明亮的地方,被“有愛的光”包圍,地上鋪滿了鮮花,空氣中彌漫著奇異的芬芳,已故的親人在那里歡迎他,有的人還被引導到一個有著巨大穹頂的所在,“你可以把它稱為天堂或別的什么”……
瀕死者的這種體驗,在今年上映的迪士尼電影《心靈奇旅》中得到了形象的展示。
我無法入睡,于是走上陽臺,看著城市的萬家燈火。
在最后的時刻,當墨茶的靈魂從身體中漸漸抽離的時候,他體驗到的是什么感覺?
孤獨、無助、極度恐懼?抑或是被“有愛的光”包圍的幸福?
墨茶不會蘇醒過來給我們講述了。
我相信是前者,但多么希望是后者啊!
02
今天,看后續的報道,情況似乎有了所謂的“反轉”。
一篇題為《探訪墨茶official生前家庭:家境還算不錯,與父母關系緊張》的文章在網絡上流傳。文章強調,
“其家庭非貧困戶”,“屋內有電視機、冰箱、冰柜、洗衣機、電飯煲等電器。豬圈內有一頭已經懷上豬崽的母豬,雞棚內喂有七八只雞,后院菜地種植的青菜、白菜等蔬菜長勢良好”,等等。
至于墨茶的死因,文章說,
“‘墨茶official’因家庭離異的原因,性格較為孤僻,不愛說話”,“其母因要求其自食其力導致母子關系較緊張”,“因與父親不和,獨自外出,不接父母電話,直至被發現已在會理縣迎賓大道出租屋內去世。”
概括來說,就是墨茶之死,和貧困沒關系,單純是性格和家庭問題,不作不死,作了就會死,墨茶是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這個報道出自川觀新聞,就是《SC日報》,算是官媒,采訪的記者是該報涼山記者站站長,所以這篇報道代表了官方態度無疑。
但是,坦率地說,我討厭這樣的文風和態度。
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了,可從這篇代表“有關方面”的報道中,沒有看到哪怕一點點悲憫和惋惜,也沒有看到自責和不安,只看到大寫的撇清和甩鍋!
這似乎已經成了一些地方官員的標準性、習慣性動作:無論出了大事小情,首先想到的是:我沒有責任,與我無關。
真的無關嗎?
墨茶來自大涼山,大涼山地區已經于2020年年底脫貧。
但,脫貧成功的地方,墨茶為什么生了癌癥還只能靠每天打工養活自己?為什么他會死于常規醫療可以應對的酮癥酸中毒?為什么他不是死在醫院里,而是死在無人發現的出租屋?難道他與父母關系不好,一個人默默地死去就理所應當嗎?為什么沒有起碼的基層社區關懷與管理?大把的扶貧資金,能做到一人陽性全縣封閉的執行力,在救助貧困人員時,都到了哪里? 所有這些,都是官媒報道時所應該回答,但沒有回答的問題。
03
墨茶的命運,讓我想起了他的四川同鄉丁真。
和不幸的死后才為人所知的墨茶相比,“甜野男孩”丁真實在是太過幸運。
丁真無須像墨茶那樣去和癌癥抗爭,也無須掙扎著去讀高中,甚至無須會說流利的普通話,僅憑粲然一笑,就傾城傾國。
丁真像一束美麗的帶著露珠的茉莉花,而墨茶則是一棵干枯的野草。
丁真的笑容和明澈的眼睛,可以供我們消費,他滿足了我們對邊遠貧困地區的想象,他撫慰了我們若有若無的歉疚心理,他給了我們一個展示自己慷慨、愛心的機會……
有了丁真,我們就不必面對自己的虛偽,不必面對丁真背后不發達地區的貧困和種種困難。
但墨茶則逼迫我們撕去自己的偽裝,逼迫我們面對自己的虛偽,也許在大庭廣眾之下,我們可以若無其事地說,“其家庭非貧困戶”,但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還能這么說嗎?
04
墨茶,是B站UP主。
因此,我想起了去年五四青年節,B站隆重推出的演講視頻《后浪》。
演員何冰鏗鏘的語調配合視頻中感人畫面,似乎可以讓不少人熱淚盈眶。
“我看著你們 滿懷羨慕”
“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 可以盡情享用”
“自由學習一門語言、學習一門手藝、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旅行”
……
時間相隔不到一年,如果把“何冰鏗鏘的語調”配上墨茶在生死線上掙扎的畫面,是不是像一種諷刺?
《后浪》,是一份消費主義的宣言書。何冰表達的,不過是一個被 “低消費”年代“傷害”過的老男人對“高消費”時代“富二代”們的逢迎和諂諛罷了。
但是,真的,那樣的社會屬于那些有消費能力的人。
只有可以花樣翻新盡情消費的人,才能稱得上“后浪”,沒有能力消費的人,比如靠泡面為生的墨茶,就沒有資格成為“后浪”,只能悄無聲息地被拍在沙灘上。
05
墨茶是一面鏡子,很多人都從中照見了自己。
從這面鏡子中,可以看到,我們真正的處境是孤立無援!
有人用盛世螻蟻來形容墨茶。
但是,在一定意義上說,墨茶還不如螻蟻。無論螻蛄還是螞蟻,它們都是社會性動物,它們從生到死都是社會的一員。而墨茶,則似乎被從“社會”中剔除了。
家庭,是唯一遮風擋雨的共同體,當家庭缺位時,你的處境就是形影相吊,煢煢孑立。
墨茶是現實版的韋一航(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的男主),區別僅在于,韋一航的背后有愛他的爸爸媽媽,墨茶的背后則空空蕩蕩。
從什么時候,我們的社會開始走向原子化?
市場化社會,是以資本的利潤為中心建立起來。
你要在這個社會里生存,就必須異化為非人,作為資本增殖的媒介而存在——要么是勞動力,生產剩余價值;要么是消費者,幫助資本完成從商品到利潤的“驚險一躍”。
否則,你只能是一顆無足輕重的“原子”,自生自滅。
利潤的邏輯摧毀了社會,我們要避免墨茶的悲劇,就必須重建社會——以人為中心重新構建社會。
在《今天我休息》中展示的那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中,不會出現墨茶的悲劇。
但這樣社會,首先不是一種“風氣”,而是一種制度,是一種生產關系。
在這樣的社會里,墨茶不需要等到“靈魂抽離身體”時才能被“有愛的光”包圍,作為一個人,他就會被關愛——這就是社會主義!
06
墨茶,請安息!
你在最絕望的時候吃不起飯,看不起病,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教員,在教員生日時發動態紀念道: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你做的對!無論現實世界還是精神世界,教員才是永遠不落的太陽!
你的死讓更多的人認清了自己的處境,是有意義的。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獨立評論員郭松民”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