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9日-10日,美國總統拜登召開所謂的“全球民主峰會”。
從中國的角度,這不過是美國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進一步拉幫結派、貶抑中國的一個小伎倆:
——美國通過此舉給自己臉上貼金,體現自己作為“全球民主國家盟主”的地位;
——美國故意不邀請中國、俄羅斯與會,通過搞團團伙伙,污蔑這兩個地緣政治競爭對手;
——美國故意邀請中國臺灣省的代表與會,無視臺灣“黑金政治”的種種弊端,通過美化臺灣、貶低中國大陸,將臺灣問題國際化;
——美國邀請港獨分子與會,進一步污蔑中國;
——美國邀請立陶宛這個彈丸小國主持“全球民主峰會”中的一個會議,故意抬高立陶宛的國際地位,獎勵立陶宛挑釁中國的行為。
在美國“漂亮”的言辭之下,是中美博弈的現實。
在美國試圖“美化”自己的政治制度之下,是中美關于“民主”定義權、解釋權的爭奪。
接下來,我將從四個方面,解構美國的“民主”話語霸權,構建中國的“民主自信”:
——“民主”是一種手段,并非目的,為了“民主”而“民主”,而不看“民主”是否達到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目標,是一種教條主義的做法;
——任何一種進步的政治制度,其本質追求都應該是善治、良政,而非“投票政治”;
——所謂的“美式民主”,早就不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一種“投票政治”、“寡頭政治”,其本質是“有錢人的民主”;
——治國理政,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民主”的本意應該是要確保民眾的呼聲能夠得到回應、民眾的利益能夠得到保障,而非只是“投票”這種片面的形式。
1)“民主”只是一種治理手段,而非目的。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在“姓資姓社”的問題上曾經有過很多的爭論。當時爭論的核心在于,計劃經濟是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由此衍生了另外一個問題——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
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對于這些爭論非常陌生,但對于有過這段歷史記憶的人們來說,這些爭論涉及到“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非常幸運地,我們后來選擇了一條理性、實事求是的道路,并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共識——計劃和市場都只是一種資源配置手段,計劃經濟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市場經濟也不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計劃和市場兩種資源配置手段都需要用、都要用好,才能真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真正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
回過頭來看,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稱之為當代中國在經濟制度上的“覺醒”。
當下,中國正在經歷另外一場“覺醒”——政治制度上的“覺醒”。
在這場思辨討論中,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無論是“美式民主”(本質上是“投票政治”和“寡頭政治”),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本質上都只是一種治國理政的方式,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
而判斷一種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優越性,標準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這種政治制是否真正有利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根本目標。
任何有利于實現這一目標的政治制度,都是一種好的政治制度。
相反,任何不利于實現這一目標的政治制度,不管披著什么樣漂亮的外衣,叫“民主”還是叫其他的名字,都不是一種好的政治制度。
從美國當前的政治現實來看,其建國245年,“民族獨立”沒有問題,“國家富強”基本也稱得上,但“人民幸福”則遠遠達不到。
美國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杰弗瑞·薩克斯指出,今天美國有3.3億人口,但七分之一面臨饑餓問題。
這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是很難想象的。
美國不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嗎?
美國人均GDP不是超過了6萬美元嗎?
美國為什么還面臨如此嚴重的饑餓和貧困現象?
我自己也清楚地記得,2020年美國疫情爆發后,經濟停轉,民眾大量失業,很多美國人開著車,排長隊,去領取救濟食品,當時我非常震驚。
這可是美國啊!
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公司的創始人雷·達利奧在其新書中指出,美國正在面臨百年一遇的財富和社會分配不公。
美聯儲幾年前也曾經調查過,美國有40%的家庭,如果出現緊急情況,連400美元的現金都拿不出來。
過去30年,美國已經陷入到嚴重的貧富分化當中,這是當前美國社會面臨各種政治問題的根源之所在。
對于中國來說,恰恰要吸取美國的教訓,堅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只要我們能真正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我們的政治制度就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2)任何一種進步的政治制度,都應該追求善治和良政,而非只片面地看“投票”形式。
長期以來,世界各國民眾對“民主”有極大的好感,這里面的原因比較復雜:
——以美歐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實施了所謂的“民主制度”,同時在經濟、科技、文化和軍事等各方面領先全球,這讓全世界民眾產生了一種錯覺,仿佛只要自己的國家一采取西方的“民主制度”,也同樣可以像西方國家一樣發達、先進;
——美歐掌握著世界話語權,長期以來以“民主”、“人權”為幌子,美化自己的政治制度,打壓、抹黑地緣政治競爭對手,相當于一直在給全世界人民“洗腦”。
實際上,美歐國家取得今天的發達和先進程度,主要是靠歷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躍升,還有對非西方世界的掠奪和剝削。
另外,自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在政治哲學上的進步,在政治實踐中的探索,也逐漸摸索出了一條相對有效的治國理政方法,包括市場化和法治化、建立了確保社會運轉的基本政府職能、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教育和創新體系等。
這些才是西方國家發達和先進背后的真正原因。
如果僅僅看到西方國家實施所謂的“民主制度”,照抄照搬,然后就幻想自己國家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發達和先進程度,這實在是一種妄想。
二戰結束后,美國出于瓦解歐洲傳統列強勢力范圍等原因出發,支持了世界各地的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在美國的推動下,全世界出現了所謂的“民主化”浪潮。但實際上,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在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上都乏善可陳。
甚至可以夸張一點說,絕大多數盲目照抄照搬西方“民主制度”的國家,到最后都失敗了,而不是成功了。
我們的鄰居印度,算是一個經典的反面例子。
在跟中國的對比中,印度完全不及格。
東南亞的菲律賓同樣如此。
上世紀80年代,菲律賓因為有著說英語的傳統,依靠面向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外包服務,日子過得挺滋潤的,比中國強多了。
但到了2020年,菲律賓的人均GDP還是只有區區3000美元,妥妥地陷入到了“中等收入陷阱”中去了,而中國在擁有14億人口超大規模的基礎上,人均GDP依然超過了1萬美元。
從菲律賓身上,我們哪里可以看得到所謂“民主制度”的優越性?
要真正實現善治和良政,需要基本的民族獨立和社會穩定,也需要基本的市場化和法治化框架,還需要建立起一套可以確保社會正常運轉的政府職能。
但在這些因素的背后,還有三項非常重要的因素——領導集體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民眾的勤勞,進取心和冒險精神;整個國家和民族對教育、基礎設施的重視。
這些因素如果細究起來,可能跟“文化”更相關。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治國理政都是一個“技術活”,其核心追求應該是實現善治和良政,而判斷善治和良政的標準在于,一個國家是否盡可能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是否確保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在西方世界內部,北歐在消除貧富分化方面做得最好,西歐也不錯,但美國做得最差。
這也同樣說明,“投票”并非可以直接帶來善治和良政。
3)美式民主的“墮落”。
這個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說過很多次了,這里引用一下之前的結論:
——美國并不是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只不過是一個采取了用投票方式產生領導人的國家,其本質不是“民主”,而是“投票政治”,或者叫做“選舉政治”;
——美國的“投票政治”,并沒有帶來真正的“民主”(老百姓當家做主),富人在決定美國國家發展方向方面,具有遠遠超過普通的人影響力,美國已經退化成為一種“寡頭政治”;
——即便是美國的“投票政治”,在2016年特朗普上臺以后,也出現了種種危機,即便是以美國自己的標準來看,美國的“民主”也已經黯然失色。
在這種情況下,拜登強行給美國加戲,要召開所謂的“全球民主峰會”,實在是一種自導自演的自嗨而已。
今天的美國,無論是從“讓老百姓當家做主”這個本意來看,還是從美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來看,都沒有資格指點江山,將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按照美國自己制定的“標準”,認定為“民主”或者“非民主”國家,美國更沒有資格去召開所謂的全球“民主峰會”。
特別是在美國疫情仍在肆虐,動不動每天1000多人死于新冠肺炎的情況下,美國更沒有資格召開什么全球“民主峰會”。
一個國家,如果連老百姓基本的健康和生命都沒有辦法保護的話,這算什么“民主”?
這個時候,花大力氣去召開所謂的全球“民主峰會”,不過是一種自我心理按摩,不過是一種勞民傷財之舉。
4)打破對“民主”的迷信。
治國理政是一個“技術活”,也是一個“專業活”,跟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事情一樣,我們也應該遵循“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民主”的本質追求應該是,民眾的呼聲能夠得到回應,民眾的利益能夠得到保證,而非僅僅體現在“投票”這個片面的形式上。
相反,我們不要迷信“投票”,因為無數的歷史經驗都已經證明,“投票”也可以產生多數人的暴政,也可以產生“比爛”的政客,還可以助長“極端化”社會思潮。
“美式民主”就充分暴露了“投票”的弊端。
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后就進入了休眠期,只有競選時聆聽天花亂墜的口號、競選后毫無發言權,只有拉票時受寵、選舉后就被冷落,這樣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
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說,最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治國理政道路,其核心包括兩個層面:
第一,不斷完善治理體系,不斷提高治理能力,真正體現科學性和有效性,其中最關鍵的是要選賢任能,同時在思想上要保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第二,要建設一個“責任型”政府,確保民眾的心聲可以傳遞到決策層,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政策;確保治國理政的過程能夠受到有效監督,避免個體的腐敗和墮落;確保有完善的糾偏、糾錯機制,增強制度的彈性和韌性。
相反,今天的中國,既不需要“美式民主”,也不應該將“投票”當成唯一的追求。
今天的中國,最大的追求依然是“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如果當年我們在經濟領域,可以提出“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口號,今天我們在政治領域應該提出同樣的口號。
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只要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利于提高全體民眾的生活水平,只要有利于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就是一種好的政治制度。
至于美國選擇什么政治制度,那是美國的事情,最終美國人民和歷史會給出公正的評價。
在中國,就是要選擇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
這就是所謂的政治制度自信,也可以稱之為“民主自信”。
來源:明叔雜談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