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李玟不幸離世之后,主流媒體和各路營銷號開始拼了命地宣傳抑郁癥,借機掀起了一股“全民抑郁”的熱潮。當時熱搜上掛著的話題是“俞敏洪曾想從20層樓跳下”“張朝陽稱每個人離抑郁癥只一步”“任正非曾患抑郁癥”……各種企業家和社會名流數年前發表過的和抑郁癥沾邊的言論都被挖出來炒作。
在一眾心理大V和文青小資的推波助瀾之下,抑郁癥成了當下時髦的談資,搞得沒得過抑郁癥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現代人了。
說到這還是要推薦一下余亮老師曾經講過的一本書《像我們一樣瘋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作者是主攻精神病學和心理學領域的美國著名作家伊森·沃特斯。這本書介紹了西方資本是如何通過跨文化的宣傳和引導,讓全世界人對心靈的理解都變得更美國化了。
其中作者寫到的西方抗抑郁癥制藥公司對日本的滲透營銷,尤其令人觸目驚心。
日本人在90年代以前,本來是不知道有抑郁癥這回事的。不同于美國人喜歡把心理問題看作是一種完全個體的體驗,在東亞社會的文化中,精神類的障礙通常被看作是社會關系出了問題導致的結果。當時在日本出現類似現代抑郁癥狀的人,醫生也往往只會告知他們需要休息。
于是這些西方制藥公司研判,為了進入日本市場,需要“從最根本的層面去影響整個日本對悲傷和抑郁的理解。換句話說,他們在學習如何將一種疾病營銷出去。”
很快制藥資本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說法,把抑郁癥包裝成了一種“靈魂的感冒”(心の風)——既表示你有病,又把它說成是一種很常見的病,就像感冒一樣,可以通過隨便吃點感冒藥治療。
抑郁的癥狀也被描述得飄忽不定,比如情緒壓力、焦慮、失眠等等,都算進去。這種模糊的定義,讓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可以和它沾上邊——任何人的靈魂都可能得感冒,都需要用藥治療。
但是“靈魂的感冒”這個說法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感冒的病情通常不夠嚴重,不少人得了感冒之后不就醫也不吃藥,自行調養坐等,病情自行痊愈。這樣藥還是賣不出去??!
為了彌補這個比喻的缺陷,制藥資本抓住了當時日本民眾對于自殺率的擔憂,開始大力資助抑郁與自殺關聯的研究。證明出抑郁和自殺相關的論文,在制藥資本的運作下,很快就會被專業的學術期刊出版,隨后媒體進一步大肆報道。而無法證明抑郁和自殺相關的論文則會被埋沒。
同時日本的明星演員一窩蜂冒出來打配合,高調講述自己的“抑郁經歷”。抑郁癥一時之間成了某種上流社會和精英階層的象征。
結果幾年之內,被診斷為抑郁性神經癥的患者人數翻了一倍。到了2006年,日本抗抑郁藥市場是8年前的6倍。制藥資本成功地將抑郁癥推銷了出去,賺得盆滿缽滿。
《像我們一樣瘋狂》書中有一句話說“不幸的是,這些病人尤其是美國以外的,通常是最后一個才知道他們學到的知識多半來自人為的操作,目的是刻意制造某些信念與渴求。”
我們還是有必要冷靜地反思一下,在網絡上看到的各種抑郁癥的“科普”里到底有多少是經過客觀事實檢驗的真知識,有多少是資本為了賣藥捏造出的偽需求。
2018年4月10日,美國投資銀行高盛發布了一份針對生物技術領域的調查報告。報告中指出,中國在基因編輯軍備競賽上正在趕超美國,擔心基因編輯的療效太好會切斷藥廠金脈。高盛的分析師公開表示,“快速甚至是一次性治愈患者,不是一種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這句話點破了現代醫療市場的潛規則。制藥資本和其豢養的專家們從一開始就不在乎病人的死活。他們的眼里只有賣藥、賣藥、賣藥......在這種情況下,你沒病他們也能制造病。
要是你不抑郁,賣藥的就真抑郁了。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