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石油科技工作者,我不大會講文化。值此鐵人王進喜誕辰100周年之際,我想結合個人的經歷和體會,淺談一下我對鐵人精神的理解以及鐵人王進喜對我的影響。
對鐵人精神的理解
鐵人精神的形成經歷了一個從玉門到大慶,從思想到文化,逐步遞進、演化的過程。我用三個字概括:“戰”“國”“闖”。“戰”字育人——艱苦奮斗、實踐錘煉,“國”字扎根——擔當使命、為油拼搏,“闖”字立業——鋼鐵井隊、標桿旗幟。
新中國成立前,王進喜是一個放牛娃、老玉門油礦的長工,是一個文盲。新中國成立后,他成為玉門油礦的一名鉆工,并很快當上了隊長,但他的鉆井隊一開始被稱為“豆腐隊”,在他的帶領下很快改變了面貌。
1958年,王進喜利用石油部在玉門白楊河油田組織高速、優質鉆井勞動競賽的機會,把井場當戰場、崗位當陣地。他告訴大家,人人要爭當技術骨干,個個要爭當技術多面手。小病不進醫院,輕傷不下火線。他日夜不離崗位,24小時管生產,堅持“全天滾”。由于他“沒白沒黑”地干,鉆井進尺不斷提高,紀錄不斷刷新,工友們贊譽他為“鉆井的醫生”“井下的壓力表”“泥漿的體溫計”。10月,王進喜到新疆克拉瑪依參加石油工業部召開的現場會。余秋里部長、康世恩副部長把一面繡著“鉆井衛星”的紅旗親手頒發給他。余秋里部長說,王進喜“不安于現狀,不拘于常規,奮發思變。帶著自己的鉆井隊創造了全國中型鉆機的最高紀錄。”年底,他帶領的貝烏5隊被玉門礦務局命名為“鋼鐵鉆井隊”,王進喜被譽為“鉆井闖將”。王進喜從一個文盲變成了鉆井闖將,一個“豆腐隊”也變成了“鋼鐵鉆井隊”。
1960年3月,王進喜帶著隊伍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他一下火車,一不問吃二不問住,只提了三個問題:“我們的鉆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里?這里打井的最高紀錄是多少?”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面對“頭上青天一頂,腳下荒原一片”的惡劣環境,在生產生活條件異常艱難的情況下,他帶領隊伍人拉肩扛立鉆機、破冰取水保開鉆、跳泥漿池壓井噴,這與當時的會戰工委提出的“先生產后生活”的要求恰好符合;1960年4月29日,在萬人誓師動員大會上,王進喜提出“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壯語,和毛澤東同志“發展石油工業,還得革命加拼命”的理念相符合;“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和會戰時期油田領導提出的“不許講條件,不許講困難,不許講不會”“只能上、不能下”等要求又恰好符合。當時參加大慶會戰的各路人馬都學習鐵人王進喜,紛紛提出要克服一切困難,搞好大會戰,拿下大油田。在他的創業精神帶領下,全油田會戰職工堅持艱苦奮斗,僅用三年時間就拿下了大油田。1963年底,周恩來同志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1964年初,毛澤東同志發出了“工業學大慶”的號召。
王進喜的“戰”字為什么這么突出呢?是因為他把“國家”的“國”字深深扎根在心底。王進喜用行動踐行毛澤東思想,用生命詮釋愛國主義情懷。在學“兩論”時,王進喜講:“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沒油是最大的矛盾。”缺油是國家特殊的困難、特殊的矛盾,我們就要有特殊的精神,擔起擔子,為國分憂。王進喜把根扎在油田,將生命和石油緊緊融合在一起。鐵人為油拼搏,英年早逝。這種精神永垂不朽,我們要永遠學習和銘記。在油田開發實踐中,如果有了這種精神,許多困難就能克服。
王進喜用“闖”字立業,無論是在玉門還是在大慶,他帶領的隊伍都是鉆井最高紀錄創造者、保持者。實踐證明,上戰場取勝者不僅要靠學問、學歷,更要靠崇高精神和實踐錘煉。他“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這種富于創造的求實精神,一經轉化為群體信仰,就迸發出無比強大的攻堅克難的力量。他帶領1205鉆井隊干在實處、走在前列,鐵人精神代代相傳,一直保持著“鋼鐵鉆井隊”標桿旗幟的稱號。現在,他的隊伍在哪里一站,就是一面旗幟;一干,就是一塊好鋼。如今,1205鉆井隊的第21任隊長張晶帶領隊伍首創精益鉆井生產模式,在隊史上,首次做到了年鉆井進尺10萬米“四連冠”,實現了隊伍跨越式發展。張晶不忘老鐵人遺愿,帶領隊伍牢記囑托、勇扛紅旗、克服艱難險阻,把鐵人隊伍的紅旗牢牢插在勝利的主峰上。
傳承鐵人精神,走好“科技興油”長征路
堅守崗位,三不動搖。傳承鐵人精神,要堅定理想信念,開發大慶油田是一輩子的事業,要終生堅守,做到“三個不動搖”。一是不受任何干擾,不迷方向——堅持守正,不離崗位、不跑偏路;二是行穩致遠,不為名利,不能浮躁——胸懷大我,破掉“四惟”,不要以論文論英雄,不要以當院士為高光;三是用問題導向攻關,不停步,不歇腳——不斷開拓創新,保持油田高產穩產。用這“三個不動搖”一生一心做好一件事,走好油田開發的科研長征路,努力開發好大慶油田。
三字引領,實干創新。傳承鐵人精神,本身還要有崇高的精神,即——要有“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的態度,搞好科技探索創新。
第一,“鐵”。就是要有鐵人精神。“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有了這種拼勁,很多事情都能做成。第二,“傻”。就是要能無私奉獻。搞創新,沒有十年磨一劍的“傻”勁是不行的。只有甘于奉獻,長期探索,厚積薄發才能成功。第三,“智”。就是要有智慧。智慧哪里來?要從“三個老師”中學習來。第一個老師是“反對者”。由于破舊立新,真正的創新肯定要受到反對。反對者提出的質疑,正應是我們研究的課題。只有破除質疑,才能推陳出新。例如,油斑、油跡為產狀的表外儲層是世界開發的禁區,但我們在反對聲和逆境中攻關成功,最后在大慶油田的高含水期又找到了7.2億噸儲量,相當于又發現一個大油田。第二個老師是“探索者”。創新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在艱苦的探索中偶然發現靈感,然后改變思路最終找到答案。許多成功者,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這樣。例如,0.2-0.5米的薄差不穩定分布的油層,開發前期人們認為這類油層不能打井開發利用。但我們做了別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用了很精細、很特殊的試驗——老井內雙管采油法,突破了認識,再經過打井試驗全面研究,最后為油田找出了9.7億噸這類儲量,形成了薄差油層細分層系開發技術。第三個老師是“失敗者”。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懂得如何失敗,才能懂得如何成功。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瞄準目標,保持定力,以釘釘子精神攻堅克難,即使失敗九十九次,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是偉大。例如,開發前期照學蘇聯的開發注水方法,由于脫離實際,又固定了思維,走了十年彎路。后來用毛澤東同志的“兩論”做指導,緊密結合實際,深入剖析自己的陸相沉積油層特點。經過專題研究,又進行十年現場開發區塊的開采試驗,才總結出自身油田高效注采方法。實踐證明,成功是在失敗的積累中產生的。
三字經中,“鐵”和“傻”講的是精神,“智”講的是事業,形成一句話:崇高的精神是偉大事業的靈魂。
傳承鐵人精神,當好開發闖將。王進喜說: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我們說,前仆后繼、艱苦奮斗。最后就是一句話:寧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我們要做的就是決心打破蘇聯專家的論斷: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開發不了這樣大型復雜的油田。
在風雨如磐的長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激勵和指引著紅軍一路向前。我們傳承鐵人精神,就是要走好“科技興油”的長征路。所以,我們有一張對比圖,將大慶油田的科技開發之路與紅軍長征路線圖進行對比,來說明我們走過的一條“科技興油”的長征路。我們用鐵人不怕苦、紅軍不怕死這兩種精神,再用毛澤東同志的“兩論”指導,通過科技攻關,闖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和陸相油田特點的開發道路,創造了世界同類型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實現了大慶油田連續27年5000萬噸以上高水平開發,大慶人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重大貢獻。新時代,弘揚大慶石油人以振興國家石油事業為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擔當奮進作為,將激勵中華兒女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強大動力。
作者:王啟民 系大慶油田原總經理助理、副總地質師,人民楷模、改革先鋒、“新時期鐵人”;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